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原突围与皖南事变有何异同?5点高度相似,都迟疑不决
userphoto

2023.09.19 云南

关注

作者:相忘于江湖         
中原突围和皖南事变,都是我军战史上的重大损失。
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标志着蒋军第二次与我为敌达到高潮顶点。
在这次突发事件中,新四军军部和直属队9000余人遭到灭顶之灾,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人牺牲,仅有2000余人分散突围。
中原突围发生于1946年6月,标志着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在中原突围的过程中,中原军区5万余主力部队兵分6路向西北、西南、东南等方向突围,大部分被打散后打游击,仅有担任牵制任务的皮定均1旅成建制突围。
敌军发起突然合围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
同样损失巨大、根据地丧失的中原突围,究竟有没有成为皖南事变第二?
         
【中原突围】
中原突围和皖南事变,有五个方面看起来高度相似。
第一点,“山雨欲来风满楼”,大战一触即发的氛围非常浓厚。
无论是中原突围还是皖南事变,实际上我军至少在3个月之前早已洞若观火。换句话说,就是针对敌军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和全面进攻,我军事前已经从各个渠道掌握了大量信息。唯一不能确认的就是,敌军发起进攻的确切时间。
因此,战事爆发之前,我军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很多家属和机关人员也按照双方协议约定,通过公路、铁路、水运等多种途径进行疏散转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部队的行军负担。
第二点,敌强我弱的态势非常明显,硬碰硬绝非明智之举。
中原突围之前,双方小打小闹已经有半年之久,彼此心知肚明:大规模“火山爆发”式的武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面对敌军局部的绝对优势兵力,硬扛是不可取的。
中原突围之前,我军正规部队只有5万余人,被30万敌军步步紧逼、压缩到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狭窄空间,基本失去了大踏步进退和敌军周旋的余地,突围是唯一的出路。
而在皖南事变前夕,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和直属队仅有9000余人,而云岭北面是日军封锁的长江航道,其余东、南、西三面都是犬牙交错的顽军和友军,形势非常复杂。
【皖南事变】
第三点,中原突围和皖南事变,都错过了最佳转移时机。
众所周知,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部转移,多次贻误战机。
从重庆方面在1940年10月19日发出“皓电”起,新四军军部有足够的时间东移,但决策者舍不得苦心经营的云岭根据地,对转移路线也是顾虑重重,以致屡屡错失转移时机。
为什么说中原突围,也存在贻误转移时机的情况?
抗战胜利以后,对于中原军区的去留问题,军区高层有过激烈争议。
1980年代中期,当年的中原军区司令员、新四军5师师长李先念回顾40年前的中原突围,感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当初听了张主任的话,突围或许就可以避免。
李先念说的“张主任”,指的是中原军区政治部主任张执一。
在中原军区是去还是留的问题上,当时延安还没有最后定下战略性放弃的决心,就像后来粟裕的华中根据地一样,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最好的处置方式当然是争取保全。
延安派来的书记郑位三,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张执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中原军区整体北移几百里,和刘邓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太行军区、冀南军区)合二为一。
如果按照张执一的设想,完全有可能避免后来的突围。但是,中原军区5万大军和大量机关、家属人员整体搬迁,需要延安的批准,需要较长时间的操作,也绝非易事。
【张执一】
第四点,在突围的大方向上,都存在迟疑不决。
中原突围时,由于书记郑位三刚刚从延安归来,而李先念作为新四军5师师长,部队活动区域遍布鄂豫皖湘赣5省,汇集了晋冀鲁豫、延安等多方力量。这样独特的条件,造成了新四军5师和后来的中原军区,部队虽然有5万之众,难以捏成一个拳头。两位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王震,在突围方向上也意见不一。
王树声来自红四,曾是总指挥徐向前的副手。抗战时期,一直在129师刘邓麾下担任副职,抗战后期和皮定均等开辟了豫西为主的河南根据地,是中原军区的“外来户”。
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出身于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抗战时期在八路军120师贺老总麾下。抗战后期,王震率领南下支队5000人,前往湘赣粤创建敌后根据地。由于日伪军的层层封锁,南下支队北返和新四军5师会合。
在敌人即将发起合围时,王树声、王震就突围方向发生争执。结果会议开了多次,但议而不决,最终还是分成北路和南路几个方向。意见不能统一,必然影响突围效果。
皖南事变,由于项英和叶挺的分歧,也出现了在8万敌军合围下作战会议开了7个小时没有结果的情况。最终,白白浪费大半天时间,也错失了抢占突破口的最佳时机。
【新四军5师师长李先念】
第五点,中原突围和皖南事变,各出现了一支意想不到的奇兵。
中原突围,作为偏师和佯装主力的皮定均1纵1旅6000余人,转战千里到达华东军区,全旅3个团的建制居然完好无损。
对比李先念、郑位三的北路军左路,王震的北路军右路,王树声、刘昌毅的南路军,建制基本被打乱了。还有留守的吴诚忠、张体学的独2旅,损失重大。
这样看来,皮定均在太行山上学的游击战关键时刻起了作用。
在皖南事变中,也有一支部队幸运地逃出了顾祝同、上官云湘7个师的层层围堵,最终1000余人分散突围后,在长江边上的安徽无为重新聚集,这就是傅秋涛的1纵一部。
但傅秋涛1000余人大多是三三两两分散突围,没有超过百人的大队,傅秋涛所部之所以能够在8万敌军的重重围困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早年结识的青帮帮忙。
【开国中将皮定均】
中原突围并没有成为敌军期望的皖南事变第二,原因有三。
其一,中原突围是主动放弃,而皖南事变我军是被动的。
中原突围,之所以半年多时间迟迟没有行动,主要还是掩护其余几个大的战略区展开,像林总和东北民主联军经过一年磨合,已经渐入佳境。中原突围以后不久,粟裕的华中根据地也战略放弃,主力转移山东和陈毅所部融合。
皖南事变则完全不同,由于新四军军部处于被动态势,损失惨重。
其二,中原突围的军政主官,比皖南事变的主官更团结。
中原突围时,尽管王树声、王震有意见分歧,但确定分路突围决定以后,大家的执行力还是没得说。李先念、郑位三突围到了晋冀鲁豫,王震和359旅重回延安,王树声、刘昌毅等人在陕南地区创建了新的游击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被敌军打散,云岭和江南根据地完全丢失。所以,和中原突围有失有得、战略性置换相比,皖南事变的干部队伍损失,是很重大的。
其三,中原突围骨干得以保全,皖南事变干部损失很大。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也是主席和延安对新四军军部、中原军区的基本要求。中原突围,我军丧失了中原军区,但是骨干尤其是高级干部得以保全。
而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牺牲,被扣留的扣留,叛逃的叛逃,新四军军部不复存在。所以主席和延安统筹考虑以后,决定由陈毅在盐城重建军部。
【陈毅、粟裕、傅秋涛、周公、朱克靖、叶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日战场 -(李先念在中原抗战和中原突围中功绩卓著)
四十多年后,李先念再谈中原突围:可惜,当时听张主任的话就好了|财政部长|中信集团|财政部官员
新四军在郧阳大山深处的一场生死决战
时隔多年后,李先念再谈中原突围:如果当时听张主任的话就好了
四十多年后,李先念再谈中原突围:可惜,当时听张主任的话就好了
从3800到830,这是359旅南下支队的征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