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存量思维2.0:简单3步,快速学习任何领域
userphoto

2022.05.10 湖南省

关注

  这是“学习有了方法”的第7篇学习方法  

2018年10月10日,我在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标题为《存量思维:这将会成为史上最牛的学习方法》。

后来经读者的建议,更名为“知识树”。对,就是你们现在在学的那个知识树。目前已经有数千名学员在用知识树进行学习,反馈是炸裂的:

▲学习真正变成了一件很爽的事

▲这半年的成长远超前面几年的成长

▲学习能力得到了几十倍的提升

但是,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知识树的前身,所以我在想,如果你们能看到我是怎么感悟知识树的,如果你们能看到知识树的每一步迭代过程,应该能帮你们更好的理解它。

所以,我把以前的老文章翻出来了,希望能给到你们更多启发。

PS: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存量思维2.0》,其实也可以看作是《知识树2.0》,你们看到的这篇知识树:一个即将颠覆整个时代的学习方法,其实真名应该叫做《知识树3.0》。

实操案例

之前上网课的时候做过一个作业,作业的要求是“让我们用本节所学课程的'四个关键问题’及其对应的'12个关键维度’,去了解一个新兴领域”。

我选的是“知识付费”领域。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作业其实也不是很难对吧,毕竟课程里面已经把12个关键维度告诉你了,你只需要按照这些维度,比如痛点观察、本质改变、发展历程、头部玩家、负面评价等等,去搜索就行了。

嗯,听起来很简单了,其实我也是这样觉得的,但是等我去搜索的时候,光是知乎就花了近两天的时间(每天2~3小时),百度、公众号文章和各种论文信息量就更大了。

因为你搜索出来的答案并不是按照痛点观察、本质改变、发展历程等等这样的信息一下子打包给你的,往往一个优质的答案里面包含着各种维度的信息,来回跳跃;而且它还并不是直接告诉你这些信息是痛点,这些信息是本质改变……

所有的信息都只按照作者的理解角度和逻辑思维写出,信息隐晦而跳跃,需要你自己去提炼总结。

那么我一开始是怎么做的呢?

一开始是,见到有道理的观点就摘抄下来,想着最后来整理。可是我边摘抄就边发现,知识点实在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相互交叉的,脑子变得越来越混乱,烦躁得想打人。

这其实也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方式,不管什么知识,先一股脑儿把所有东西记下来再说。

比如我们听课的时候,会踏踏实实把老师说的每一个小点都记在笔记本上;我此前记的所有笔记也都是这样子,从高中到大三,笔记本全是工工整整的,一点一点,记得非常仔细。

让人心疼的是,我们记了那么多本笔记,现在竟什么也想不起来。

我想,这就是我们处在碎片化时代的窘境吧。

网络上各种各样的精品课程层出不穷,得到、知乎Live、喜马拉雅FM等等,好像每一个都很牛逼,很有用的感觉。可是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去学完之后,发现自己仍然还是一条咸鱼,变得比学之前还要焦虑。

所以我突然发现,照这样下去,这个作业肯定是无法按时完成了,而且现在大脑一片混乱,也不知道接下来要如何进行了。

于是我停下来思考,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还有什么更好的学习方法吗?

这一问,突然想到之前写过的《存量思维:这将会成为史上最牛逼的学习方法》,先勾勒框架,然后再填充。

于是我重新找来几张A4纸,第一张写痛点分析,第二张写发展历程,第三张写商业模式,第四张写负面评论……如此,遇到对应的知识,就记录到对应的纸上。

慢慢的,我对知识付费的理解变得越来越清晰,并且很多观点都是相同的,权重越大,就代表它越接近真相,帮助我去伪存真。

这个过程与画思维导图类似——分类、归纳,最后结构化。

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我欣喜得差点从椅子上掉下来,因为这一方法似乎可以用到我们今天所有领域的学习。特别是学习碎片化知识,简直犹如神助。

具体来说是怎么操作的呢?

分类思维

大脑是如何学习的?

一个新信息进入我们大脑的时候,大脑会对其分类,然后去刺激相应的神经元。慢慢的一个神经元被反复刺激,与这一神经元有关的知识就会得到强化。

但是这个工作,不能完全交给大脑自己去处理。

就比如你看完一本书,如果你没有主动去做一个梳理全书脉络的工作,那么大脑就会把这本书原原本本的复制下来,这样刺激重要信息的神经元的机会就被无限分散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你什么都记了,但又似乎什么都没记住。

这也就是很多人来请教我时说的“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却发现过后什么都没记住?”

因为他们的读书方式是最原始的储存,缺少一个分类、归纳、梳理的过程。

吴伯凡也曾在他的认知方法论里重点提及这一点,如果你未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那么当你去大脑里提取的时候,就只能是一片空白。因为你需要把所有信息进行一一排查,但是信息量成亿万量级,所以就死机了。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打入某国的间谍,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监视的对象处于哪个省、市、县、镇、村。你只有两个选择:一,把全国几亿人进行一一比对;二,当场死机。

当我们去大脑里提取知识,出现一片空白的时候,就是未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编码;相关神经元的刺激不够;而信息量又太大,无法短时间内一一搜索,所以只能提取失败了。

怎么做呢?

我发现其实自然界早已经告诉我们了,大树的生长过程其实跟这一学习方式非常契合——先长出那条直直的主干,然后开始分叉长出枝干,最后挂满叶子。

长出枝干的过程,就是分类的过程。

具体操作:就拿我这次学习知识付费来说。我先找几张空白的A4纸,各自写上标题“痛点观察”、“负面评价”、“成长历程”……

然后当我读一篇文章时,它里面充斥着各种精彩的知识点,我需要做的就是读完之后,判断那个知识点到底属于我A4纸上哪一个维度下的知识。

如果是属于痛点,就归到痛点观察那张纸上去;如果是属于负面评价,就归到负面评价那张纸上去……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会出现一个知识点不在你分类之下,如果你发现它很重要,就要重新给它一个分类。

当你学习其他碎片化知识时也应该这样做,比如你在付费内容上学习职场法则的时候,你的大脑里面应该慢慢勾勒出一个框架。

这就是分类的过程,有了分类后面新知识进来才知道放在哪。


存量思维
 
分类完了之后就是存量了。
 
意思很简单,就是把新知识往你已经分类好的框架里面填充。我把这个过程,比喻为树从枝干上长出叶子的过程。
 
在我的有道云笔记里,有一个文件夹叫做存量思维(现在叫知识树)。

里面有27个子文件夹,分别是我对世界所有认知的分类;在27个子文件下,又分别有很多孙文件夹,里面是各种对应的思维模型、原则、思考和困惑。
 
每当我在读书的时候,看文章的时候,学习付费内容的时候,每看到一个精彩的知识点,就会把它填充到对应的文件夹里。
▲几年前我的知识树的样子

之前有读者好奇的问我,为什么你的知识面那么广,一篇文章里能做到大量的引用信手拈来?
 
其实哪有什么博学,不过是每看到一个就踏踏实实把它记下来,分类归纳到对应的思维模型里。
 
包括写文章也是如此,为什么我总能保持稳定的输出?
 
因为我把每一个生活中的困惑和思考,都记在了笔记里,当我有所感悟就立马填充进去,如此慢慢的积累,现在已经有了上百个模型,远远足够我每周一篇认知干货的输出了。

这是就是学习的第二步,把你学到的每一个新知识存量到你已有的分类里。



主题阅读

做完分类和存量之后,你对事物的认知就提升了一个档次了。
 
但是这就完了吗?没有,你还差最后一步——主题阅读。
 
如果说,分类是长出分枝的过程,存量是长出叶子的过程,那么主题阅读就是枝繁叶茂的过程。因为主题阅读的过程,你会长高主干,长出更多枝干,让稀疏的叶子变得遮天蔽日。
 
就比如,我学习新媒体的过程。

我第一次学的是spenser的课程,而且按照分类、存量去做了,然后我就成了写作大神了吗?并不是,我仍然还是一个渣渣。
 
大多数人学了一档付费内容之后,抨击知识付费是个噱头,除了让人变得更加焦虑之外,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这样说的人,除了没有对知识进行分类、存量之外,还有一点,他没有对这一知识进行主题阅读。
 
大脑本来就只是低效的存储,还浅尝辄止,当然也只能学到点皮毛。
 
就拿我来说,除了学了spenser的课程之外,此后我还买了很多写作课程,还看了与写作方面的专业书籍,还有自己平时的思考和感悟,从标题到开头、到内容、到结束,如此才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写作体系。
 
你一定要一直继续保持对这件事的学习,不断深入,不断获取新信息,并重复分类和存量的过程。如此,你才能真正做到精通一个领域。
 
以上就是知识树的学习过程,一共三步。

①分类知识:先分类,勾勒框架。
②存量知识:再存量,把你所接受的所有知识按照勾勒好的框架填充进去。
③主题阅读:最后主题阅读,不断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并重复上面的分类和存量的过程。

按照这种方法去学习,很快你就能精通任何你想要学习的领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记忆与存储,你可能不知道这些?
如何成为靠思维挣钱的那1%?
拍摄到斑马鱼的思维过程
Nature:复杂思维并非人类独有,老鼠通过非凡的抽象能力,来掌握复杂思维
用大脑的可塑性知识促进学生成长型思维形成
如何应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物理总复习的效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