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德服人”是一种虚妄!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288

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孟子·公孙丑上》: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 孔子 也。
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够(反抗)罢了;靠道德使人服从,人家才会心悦诚服。
这是“以德服人”最早的出处。
这个观点听起来非常有道理,再加上是孟子提出来的,所以,后世极为推崇。
宋·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臣闻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
我听说君王用良好品行去统一民众,民众高兴的拥戴他,用武力去统治民众,民众会怨恨他。
刘基 《郁离子·枸橼》:
若曰:非心悦诚服而出不得已,乃欲使之治吾国,徇吾事,则尧舜亦不能矣。
假如强迫能者做违其所好的事,不能心悦诚服,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人也恐怕不能有什么作为。
后来,“以德服人”在影视剧中也有体现,比如:
李连杰电影《方世玉》中雷老虎的经典台词:“没关系,我是以德服人!”
孟子推崇的是“仁政”的思想。希望统治者要对老百姓好,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
也就是说,孟子的“以德服人”原本是想用在“上对下”的方面,也就是统治者对待老百姓,可是皇帝却把“以德服人”推而广之,成为了“下对上”的效忠。
所以,统治者只想用“道德”的枷锁绑架人们,让人们在思想上承认“天赋皇权”,遵从“道德礼法”,心甘情愿接受皇帝的统治。
这是被扭曲的价值观,然而却实行了三千多年。
那么,“德政”思想真的是错的吗?只是为了禁锢人们思想吗?
最早提出崇道厚德思想的人是周公,周公说:
天地无亲,唯德是辅。
在皇天上帝(太一天神)的心目中,对人和事无远无近,无亲无疏之分,只要按规律办事,他就会辅助谁。
周公的思想得益于老子,《道德经》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什么是“刍狗”?
是指古人在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草扎成的狗),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
所以,“崇道厚德”指的是要按照规律办事。这里面的“道”指的是规律。
周公的“德政”思想与人们精神上的“德”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在后世孟子的时,小心翼翼地在“德”的前面加上了一个“仁”字,“德政思想”变成了“仁德之政”,最后直接简化成了“仁政”,至此,彻底失去了原来“崇道厚德”的意义。
有人问:难道当时的统治者不知道这里面的不同吗?
当然知道。
但是,统治者的目的就是统治人们,正好有一个现成的“儒术”思想,更加方便了统治目的的达成,所以,很多朝代帝王高举“儒家”的大旗,在思想上统治人们。
其实,最开始的儒家的思想,也是不错的思想,只不过被后世过度篡改,成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原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的是:
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却被篡改成了“三纲五常”。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
这种思想不是很扭曲吗?
但是,那个时代却把这些奉为“真理”。
周公的“德政”与后世的“仁政”区别在哪?
德政是说,君王做事要按照自然和人性规律做事,规律是标准。
仁政是说,君王要体恤民众、宽以待民,标准就是君王自己的意愿。
一个崇尚规律,一个崇尚君王主观意识,所以,君王给一个人定罪,都会给出品德方面的缺陷,这样,在群体的潜意识中,道德品质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再后来,人们推崇“法治”,把人的主观意识尽量去掉,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公平公正”,因为凡是以人的主观意识来做决断,没有公平一说。
有人会拿“负荆请罪”的故事来反驳,蔺相如不就是因为谦让、识大局的良好品德,让廉颇心服口服的吗?
蔺相如只不过是在按照规律做事,他做的事符合人性规律,因为他与廉颇硬刚,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时局,蔺相如大概率会死得很惨,况且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蔺相如去团结将军都是有利于国家的。所以,归根结底,并不是品德高尚起的作用,而是时局下的规律。
所以,成事的关键不是因为品德好,而是
再来看看“以德服人”,这是不是一种虚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的王道思想到底是啥?学会的人非富即贵,难怪古代帝王都想学
民为邦本
孟子对孔子的怪异解读
对“王道”最浅薄的误解
公考笔试常识学习资料历年真题解析-诸子百家
论述百练:《孟子》鉴赏辞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