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丛专题丨秦印发微



秦印发微


文/张小东

共青团榆林市青联常委

榆林学院博物馆古代玺印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关于秦印文字之要旨,前人著述颇丰,时贤亦研究至多。秦官印阐发之广度深度均可称历来罕有。本文仅就笔者多年来收藏、获见秦印之细微琐屑处谈几点个人之管见,尤其是秦私印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不揣浅陋,抛引发微,应该会对印林同道有所裨益。

 

一、关于秦印与秦封泥

 

在大量传世或新出秦印(包括官、私印)中,尚未能找出与大宗秦封泥相吻合之例。从尺寸方面考察,考虑到玺印在抑之于泥后所产生的收缩比等因素,封泥实物尺寸普遍小于玺印。如此现象,也是困扰封泥研究者的一大难题,解开这一题目所隐含的具体真相,看来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诚如杨广泰先生在《封泥刍议三题》[1]一文中所言:“从印谱中整理出基本符合秦或汉初特征的官印115枚……,印文与封泥相同者仅10例,不足十分之一。对这10对范例进行比对,文字的结构显然并非一体。”这样的现象着实令人费解。


秦印中文字跌宕率意与蕴藉流美者判若两个审美类型。如相家巷所出秦封泥,其风格绝大多数属于后者,即蕴藉流美型,传六村堡出秦封泥中,似乎很多又是跌宕率意类的,如《新出封泥汇编》著录的1412号“大匠丞印”、1748号“平阳苑印”、1901号“下邽丞印”与《戎壹轩藏秦印珍品展》著录的001号“卬章飤厨”即属于此类。蕴藉流美型自然是秦封泥遗存之主流类型,《戎壹轩藏秦印珍品展》002号“封陵津印”属于此类,他编则比比皆是,此不赘举。找出同文的秦印与秦封泥相比对,如前引杨广泰先生文中所及10枚“代马丞印”“发弩”“酆丞”“泰仓”“小厩将马”“雍丞之印”“御府丞印”“中羞行府”“左田之印”“左礜桃支”,发现存在的差异是一目了然的,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不过同时为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试想,秦封泥的大量遗存应该是在秦印使用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经过转运、传递,又被专人拆封、销毁,焚烧处理中过程中一部分被偶然“陶化”,直至埋入地下,千余年后被不经意间发现,其数量必然是当时实际数量之冰山一角,那些未经火焙而致“陶化”或因地下存储条件限制,绝大部分是保存不下来的,因此今天能看到的自然是其中极小的部分了。问题随之而出,抑出封泥之印何去何从?据史书记载,职官更替,其印绶理论上是要被收回的。再者,一印之使用频繁程度决定了一印之寿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如大宗秦封泥中就有相对较多的秦国都城“栎阳丞印”“咸阳丞印”,或许因为地位特殊,其印章使用频率自然要比边远地区繁密,以致所见秦封泥中,“栎阳丞印”“咸阳丞印”封泥明显是由不同印章抑出的,此处除去职官更替的考量,由于一印过多使用以致磨损严重,即便职官任期未满而印章被迫报废更新也是再合理不过。然而,今天未能见到“栎阳丞印”“咸阳丞印”印章的遗存,倘若得见,也未必能与封泥相合。另一种可能,便是官吏佩印与其日常办公所用印章并非一印,即佩印并未参与封泥之抑压。若假设成立,秦封泥与印章不可吻合之谜题似乎有了新的解释。


二、秦私印之学术价值

 

在私印范围内,尽最大可能找到以往谱录未经著录之姓氏、名字或新出现字例,无疑给私印收藏平添不少附加价值,至于其篆刻风格符合哪一类人群之审美标尺,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戎壹轩藏秦印珍品展》007号“公子檀矦”,“公子”之见于印,过去谱录偶见,习惯上将其归于对特殊人群身份之尊称。然而经过比对发现,其极有可能对应姓氏“公孙”,即为复姓例。例如020号“公子劲” 、038号“公子举”等,“劲”“举”皆为秦汉常见名字印。015号“五百宜乘”,初见此印时以为秦成语印,后得见私人收藏有汉印“九百子鲜”,顿悟此“五百”为复姓无疑,又得观私人藏有“宜乘”半通秦印一,可知前断不误。《戎壹轩藏秦印珍品展》所及复姓有如“者(诸)侯”“毋丘”“苦成”“黑章”“成公”“南丘”“函与”“上官”“光师”“走马”“司马”“阳垣”“公孙”“须拳”“新杨”等,其中“者(诸)侯”“南丘”“函与”“光师”“须拳”“新杨”应属新出复姓例。单姓新出于秦印者有045号印之姓氏以及“平”“游”“印”“完”“监”等。名字方面,双名有“淳且”“胡伤”“檀矦”“季须”“伤巳(已)”“宜乘”“苏儿”“俱来”“将师”“束和”等,除去“胡伤”外,其余应均为新出现。单名新出现者有034号名字及“伎”“蛇”“懛”等。其中004号姓氏、034号名字、041号不识姓氏、045号姓氏、047号名字、052号名字、055号名字、058号姓氏、062号名字、069号名字、076号名字等字,在秦印文字中应属新出。


008号“上里中圈”,或可释为“上圈中里”,“中里”或为名字,详见《风过耳堂秦印辑录》著录之302号“中里”[2],彼若为不著姓氏之名字印,则“上圈”或为复姓。另,或可读为“中里上圈”,“中里”为里名,“上圈”为姓名或名字,此种读序也见于秦官印,例如《新出土秦代封泥印集》[3]著录之“左乐寺瑟”[4],不过,此例毕竟太少,尚待详证,今备于此,以为后验。较为巧合的是,《戎壹轩藏秦印珍品展》099号之穿带印,一面印文“辨里”,应即印主里籍所在,另一面“杨奢”为印主姓名,与“中里上圈”印或可互为参证。


095号穿带型印“苏喜、鱼木憙”,一面为秦文字,一面为楚文字,此印独特自不必说。由此可知,印主或为一国外交使节,或为经常往来于秦楚两地之商贾,一印而著两国文字,存世极少,且多为秦国与东方诸国印文互译者。同例见《中国玺印篆刻全集2·玺印下》[5]著录之361号穿带印“江去疾、江去疾”,其一面文字为秦,一面文字为齐。凡此足见古人制作之巧思,更可见证秦国与东方诸国交流往来之史实。


010号“黑章君惕”与030号“石蠡君均”两印辞例若为一类,则“石蠡”为复姓也未可知,当然不可排除另一种可能,即“石蠡”为姓名,“君”为修饰语,“均”为表字。在实际判别类似玺印辞例究竟属于何种类型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在目前的资料框架下,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考证。


又如011号“程烦万岁”,“程烦”为姓名显而易见,后缀“万岁”究竟是表字还是此印格式是“姓名+成语”类,则不得而知。003号“武安君印”,按秦有大将白起曾获封“武安君”,然此印尺寸及材质均与常见封君印不合。巧合的是,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方“长安君”,尺寸材质与此印大同小异。孙慰祖《历代玺印断代标准品图鉴》:“《史记·秦始皇本纪》:‘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但形制较小,与官印不类,当属明器。”[6]两印相较,颇似一类。或“武安”“长安”皆地名,两印以地为姓氏,名字“君”(以“君”为名字惯见于秦汉私印),即复姓私印,可备一说。


031号“充地广邦”、032号“真事唯敬”两印成语,为历来谱录所无,当属新出。前者足可印证秦人欲为天下一统之志向,其寓意深远自不必说。后者似可洞悉秦人自省惕厉之心志。


100号“孝□□思”成语印,其复合嵌接纽式制作之精准,实为历来罕见,由此可窥秦人加工技艺之高超,于秦代科技制造史研究或许有益。

 

三、关于秦私印之地域、制作特色

 

中央京畿地区所出,尤其以咸阳地区为中心,其整体风格表现为线条匀称、结构整饬,一派秦小篆式样。其他区域所见秦私印之风格则大都呈现披荆斩棘、率意任性之风貌,尤其以近年传出陕北地区之秦印。前者如《戎壹轩藏秦印珍品展》009、015、019、022、034、040、047、067、076、078、089、090、094、096、098等,后者如011、016、017、020、023、026、027、038、041、043、044、048、050、052、054、059、061、065、073、079等,读者辨其异同,自当获益匪浅。当下信息爆炸,时代崇尚个性张扬,将个体风格尽量放大,对传统意义上较为中庸的审美习惯可谓冲击不小。然而,静心思来,其中究竟还是存在互为表里、互为体用之实际的,其所蕴含的哲学内涵也是不言而喻的,若能辩证统一,两不偏废,再好不过。有的学者以为中央京畿地区所遗,必出技高一筹之能工巧匠,其他非京畿地区或边远地区所出则略逊一筹,从理论上讲,这种逻辑似乎无可厚非。然而自古以来,高手隐匿民间也是屡见不鲜。窃以为,仅以地域分出高下实属武断,倒是印之粗精关乎用印人之身份地位,再有人印相随,焉知某地所出即某地所作?此中究竟,明眼人一望便知。


绝大多数秦印都是在预先范铸好的印胚上进行刻制作业的,这一点似乎已成共识。与同时期东方诸国印作相比较,仅此一条,秦印已然别具特色。原因很简单,东方诸国玺印大都出于印胚与印面文字整体范铸。当然,不可忽视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印在铸造完成后需经笔画修整微调,在修整的过程加入了刻制的元素,也是自然。即便如此,与秦印凿刻风格相比,前后两者还是截然不同的。另外,有一类秦印,也是出于范铸,如《戎壹轩藏秦印珍品展》006号“毋丘胡伤”、010号“黑章君惕”、014号“效之私玺”、028号“筡印”、099“杨奢、辨里”等,在整个以刻制为主旋律的秦印序列中所占比例甚少,仅就其存续年代讨论,或许要早于秦统一前,即战国秦时期。以往讨论秦印者多将其划入汉初,实有不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戎壹轩藏秦印珍品展》063号“须拳午”为铸印,而与之伴出的064号“须拳午”则为刻制,如此一人所佩两印例已属百不一见,而两印制方式各异,在以往所见秦印中更是凤毛麟角了。


有秦一代,所遗玺印足以洋洋大观、波澜壮阔计,实其前承东周下启汉魏,无论姓氏之源流、名字之因袭抑或制作之独特、风格之多样,在玺印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全面、审慎、科学探究秦印之各个维度,从不同侧面阐释秦印,最终使秦印之研究呈现“立体式”的格局,实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所有憧憬、膜拜秦文字者应该做的,虽然力量微薄,相信随着受众的增加,普及面的逐步扩大,秦印与秦文字的研究必将获得璀璨夺目的成绩。果真如此,也不枉一场穿越千年的因缘际会了。

 

丨注释丨


[1]《西泠印社》总第十八辑,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0页。

[2]赵熊:《风过耳堂秦印辑录》,中国书店2012年版。

[3]傅嘉仪:《新出土秦代封泥印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2年版。

[4] 原释“寺乐左瑟”,恐误,同书并有“左乐丞印”,另可参见《新出封泥汇编》(杨广泰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版)之“左乐”“左乐丞印”,可知“左乐”必为独立之官署,“寺瑟”,或言明器物“瑟”之出于“寺”,“寺”为寺工之省无疑。

[5]庄新兴、茅子良:《中国玺印篆刻全集2·玺印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6]孙慰祖:《历代玺印断代标准品图鉴》,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本文编辑丨《西泠艺丛》编辑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璽印 ll 秦印述微三題
展覽丨戎壹軒藏秦印珍品專題展(續)
印史学者与收藏家谈秦印
印章知识大全
秦印最美?私印第二!百品图赏
荐谱 ||《敦仁堂辑古玺印》原钤二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