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博物馆馆藏印赏系列|明代何震“笑谈间气吐霓虹”印

何震(1530-1606),明代著名篆刻家。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山人。安徽新安(今江西婺源)人。他是我国印章历史上第一位专职篆刻家,以“劲健猛利”的印风和首创单刀边款刻法名震当时,被视为流派印“微派”的开创者。

古往今来,艺术都是不易之事,尤其是把篆刻作为谋生手段的专职篆刻家。何震是幸运者,因为在其生前其印名就已天下皆知,时人以拥有他所刻的一方印章为荣,身后更是“片石与金同价”!可以说何震是印章史上第一位纯粹以刻印为生并名利双收的篆刻大家。

图:明代何震“笑谈间气吐霓虹”印

这方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何震“笑谈间气吐霓虹”印,是一方白文印,印章尺寸:4*4*7cm,材质:寿山石。该印是何震晚年的成熟之作,也是他流存至今为数不多的重要作品,这方印章在上海博物馆的印章馆橱窗有公开展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观赏原石。

图:何震“笑谈间气吐霓虹”印,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顺便提一下,该印就印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图册的封面和封二上,可见这方印在上海博物馆眼中的份量。

图:《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封面

图:《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封二

篆法

和他的老师文彭一样,何震主张“印宗秦汉”,强调篆法应以“合乎六书”为准则,他曾言:'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这点在当时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引导意义,汉印在此后又重新焕发青春,直至今天都一直在为后世印家提供源源不绝的取法灵感。

这方印的篆法特点是方正平直,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印篆法工整平正的特点,但又和汉满白文印的篆法有所不同——比如线条比汉白文缪篆字要瘦劲一些,又未到急就章凿刻的那种随性率意的程度,可视为介于汉白文圆满匀正和急就章错落自然之间,且偏汉白文印的匀正风格多一些。

在这方印上,可以看到何震富有特色的篆法风格,线条平直明快,笔意刚劲健挺,古风隐现于斯,其印风在浑厚的汉印和灵动的文人篆印之间游走,书意表现略弱。这当和何震所处的时代有关。

章法

此方印章法比较庄严工整,中厚边薄,有汉印余韵。印风大气,线条富有张力,凛凛有豪迈之气。

这种印风和何震多年边塞生活以及和边关将士多年交游的经历有关,由此形成其特有的“大刀阔斧,劲爽猛利”的印风。

这种风格甚至影响到何震的述印文风,比如他论印时有言:“临刻如临阵,以意为将,以手指为卒。”“以风骨为坚守,以锋芒为攻伐。”皆有战场兵戈之气。

在设计该印时,何震对印面分朱布白上进行了疏密对比、挪让变化和对角呼应的处理,比如左上和右下的“笑、间、虹”三字相对较疏,左下和右上的“谭、气吐、霓”相对较密(其中气和吐做合字处理以应印形),可以看到何震的印作章法已经是取法汉印的影子较多了。

当然,个别地方的章法设计值得讨论,比如为呼应右上“笑”字斜笔而对左下“虹”字“工”所做的折笔处理,“谭”字的左边“言”旁和“虹”字“工”部都向上挪以求布白呼应的处理等等,私以为这类处理感觉稍嫌生硬。

时势造英雄。何震的章法处理,和后世诸多杰出印家相比,虽显生涩和牵强,但他在力矫时弊取法汉印的努力却在当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自何震后,明代印坛刮起法古之风,甚至此后百余年,到了时人莫不习雪渔(何震号雪渔)的地步。

刀法

此印在刀法上以冲刀为主,兼施切刀。何震采取直冲直切的刻法,线条显得锋芒毕露。我们看该印印面,刀痕明显,线条直横直竖之势卓然,何氏特有的劲健印风和猛利刀法昭然可见。

这种特点既是何震篆刻的优点,也是其缺点。石安以为何震用刀刚猛有余,圆润不足,如武林中之外家拳法,有霍霍之风,但于内蕴方面有所不及。

我看何震之印,虽取法汉印,但又和时人稍有区别:在篆法和章法上效法汉铸印居多,在刀法上则效习汉急就章凿刻之法居多。

边款

此印边款内容:“甲辰岁得古鼎一,是日心神舒畅,乃有此作,何震為兰嵎老翁一览。”可以看出,该印是何震刻于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04),是何震的晚年之作。大致缘由是何震在这一年得到了一座古鼎,心情非常舒畅愉悦,于是刻了这方印,并送给了他的好朋友朱之蕃(号兰嵎)。

朱之蕃,号兰隅,明万历二十三年状元,曾任礼部右侍郎,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当世高士。据闻他在任期间奉命出使朝鲜国,舌辩诸多朝鲜名士,应对自如,语言得体,不辱大国使命,后因丁忧辞官不仕,他对人生有言“人生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一来一去而已”,尽显高士风采,其人其风与此印相契。

技法上,这方印边款用单刀刻成,一如其印面刀法,有霍霍之风生焉。何震是边款单刀刻法的首创人,边款的单刀刻法后来被几乎所有印家运用在边款刻制上。

近代印家沙孟海先生在其著作《印学史》一书中对何震边款有如下描述“何震继起,有时用文彭双刀法。有时则开始用“单刀法”,不先用笔墨写款字,操刀便刻,每一笔只刻一刀,一边是光整的,另一边任石块碎落,听其自然,字体钝拙,富有天趣”。

纵观何震之于印坛贡献,个人以为主要三个方面:一是复兴印宗汉法,二是用刀猛利形成的独特印风,三是首创单刀边款刻法。

历代印家或学者对何震的评价颇高,比如清代学者周亮工在《印人传》中评道:“印章,汉以下,推文国博为正灯矣,近人惟参此一灯。以猛利参者何雪渔,至苏泗水而猛利尽矣。”

明代书法家黄汝亨说:“予所见何主臣篆刻,笔笔皆古人,而刀芒森立,睨视流辈。”

明代书画家李流芳评价何震篆刻:“各体无所不备,而各有所本复能标韵于刀笔之外,称卓然矣。”

晚清印学家魏锡曾评价何震说:“得力汉官印,亲炙文国博。一剑抉云开,万弩压潮落。中林摧陷才,身当画麟阁。”可为综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印学理论简要
登堂赵明篆刻课徒散论 (中)
赵明:做印法之重镇吴昌硕篆刻技法解析
篆刻学习:关于“印从书出”的几个细节
篆刻入门:临汉印到底临不临它的残破?老李刻堂125
印论解说:朱简《印章要论》,“切刀”宗师眼中的篆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