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观在郴州旅舍写下的这首《踏莎行》,道尽人生的凄凉与苦涩,尤其是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读来更是感人肺腑

北宋后期,由于元祐、熙丰党争的延续,主张变法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旧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宋哲宗绍圣元年,新党再起,作为旧党的苏轼被贬谪岭南,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未能幸免,受牵连也被贬官流放。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在今江苏省高邮市)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由于苏轼的推荐,做过太学博士兼国史编修官一类的文职官员。

(秦观绘像)

秦观是北宋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抒情委婉,情景交融,语言精巧,含意深远。《宋史》评价秦观的文章时,用了一句“文丽而思深”,由此可见后世对秦观文采的肯定。

李清照《词论》认为秦观“(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作为稍晚于秦观的李清照,从她对秦观的评价亦可以看出:抒情委婉是秦观词作的特点。

秦观善于在词中用典,对仗工整精巧,在贬谪时期,秦观所写的词都是带着凄婉哀伤的格调,但仍然不失其抒情的特色。

(郴州风光)

由于党争的原因,秦观先是被贬到处州(今浙江丽水),1096年年底,秦观因党争再次被贬谪,这一次从处州贬谪到了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

1097年三月,也就是宋哲宗绍圣四年的三月,秦观沿湘江水路到达郴州旅舍。在贬所郴州旅舍,途中的凄苦与悲凉涌上词人心头,有感于仕途的跌宕和人生的凄凉苦涩,秦观写下《踏莎行》,原词如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词意图)

凄婉哀怨的词作:秦观的《踏莎行》

(一)“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作开篇三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的是一个想象中的夜雾笼罩一切的凄迷场景:楼台在茫茫的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东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秦观此处写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呢?

  1. 首先这在写法上属于典故的运用。

  2. 其次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正好在秦观被贬谪的郴州以北的地方。

不管从写法上来看还是从时空上来说,秦观词中的这三句都有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词意图)

因为“楼台”、“津渡”都是因情而创设的景,或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里表达的是由词人内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怀,无处宣泄所生出无人问津之感,这正是“景为情而设”的写作手法的再现。

“桃花源”三字又让人联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诗人也正是想表达出一种逃避现实的情感。

常常文人在仕途上不得志后的第一反应大多数也是出世,出离,沉浸于佛道的太虚。贬谪郴州的秦观此时的心境更是如此。

(陶渊明绘像)

秦观稍晚的作品《宁浦书事》中就有“我岂更求荣达”的话语,甚至在秦观从郴州贬到雷州半岛的时候,“桃花源”这样的字眼更是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由此也可以看出秦观对陶渊明式的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

所以说,开篇三句中的“楼台”、“津渡”、“桃源”这三个意象在秦观笔下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秦观绘像)

(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两句写词人闭居郴州旅舍,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开篇三句是意想中的夜雾笼罩一切的凄迷场景。因为词人闭居郴州旅舍,孤馆青灯,所以他是看不到“津渡”这一意象的

从时间上来看,开篇句写的是雾濛濛的月夜,这两句所描写的时间是“斜阳暮”三字;从字面上看,时间怎么又倒退到了昏昏时刻了呢?很显然,这两句才是秦观笔下的实写——原来是词人不堪旅舍寂寞

开篇三句是虚构场景,词人这里运用的是因情造景的写作手法——景为情而设,正像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那样。

如果将王国维的这句话用来评价秦观此处的写作手法,是恰如其分的。

(三绝碑:苏轼题跋,米芾手迹,秦观词作《踏莎行》)

那现在在回过头来看开篇三句就顺理成章了,开篇三句中分别用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了三种曾经错过或在人们的想象中存在过的事物的消失,来表现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惆怅之情,还有对前途一片渺茫的困惑。

清代词评家在蓼园先生《蓼园词话》中说:“雾失月迷,总是被谗写照。”这一句评语可以说准确地写出了秦观此时此刻的心理境况。

(郴州风光)

词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是失望和伤感的,因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读来格外的凄婉哀怨,也格外的声情凄厉,读来感人肺腑。

这两句又将眼前的情景拉入到悲凉的情境中,“可堪孤馆”和一个“寒”字,写尽了词人心中的孤苦凄凉。

杜鹃啼血,本就凄凉又怎堪残阳日暮,自古日暮是归途,词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因为贬谪郴州的秦观已经快五十岁了,他或许还在感叹仕途将暮吧。

(书法·秦观《踏莎行》)

同样的情感流露在秦观的诗里也能看出来,他在郴州时写下的《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一诗中,秦观哀叹“行人到此无肠断,问尔黄花知不知”,“北客念家浑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风”,也是从景物的凄凉,过渡到秦观内心的凄凉。

在后来的《宁浦书事》一诗中,秦观也声泪俱下地写下了“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他更加直白地流露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秦观《踏莎行》·词意图)

有理由相信,词人此时听到子规啼夜的心情是无比惆怅的,再加上孤身一人,念及家乡也是情理之中。

王国维评价这两句:“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

王国维还认为这两句是一种“有我之境”。就是说,这两句在景物描写上充满了词人自我的感情色彩、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感到其中有词人的自我倾诉,在情与景的结合上是极其自然的。

(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下片由叙实开始,过片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驿寄梅花”和“鱼传尺素”,“驿寄梅花”出自《荆州记》陆凯赠给范晔的诗“折梅逢骚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秦观此处运用这个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词中的“寄梅”典故,还兼有南北朝民歌《西洲曲》中的“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含义。

(秦观《踏莎行》·词意图)

“鱼传尺素”指书信往来,这一典故出自于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秦观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别根离愁而已,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

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词人这种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又是新颖绝妙的。

“砌成此恨无重数”,恨可以堆砌。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

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能够想象得到: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了。

对此时的秦观来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殷勤致意、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还有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悲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

(秦观雕塑像)

(四)“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人正是在如此深重、结郁难排的苦恨中,迸发出结尾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

郴江,发源于湖南省郴县黄岭山,即词中所写的“郴山”。郴江出山后,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经耒阳县,至衡阳而东流入潇水湘江。本来是自然山川的地理形势,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绝碑)

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词语,无情的山水也好像变得有情了,仿佛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您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词人又好像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低叹自己的人生:正值建功立业的年纪,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那样,原本是绕着郴山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到党争的旋涡中去呢?

词人在幻想、希望,失望、展望这一对对互相对立矛盾的感情挣扎中,面对眼前无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许他悄然地获得了一种人生感悟:

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远方啊!

(秦观书影绘像)

曲终阕尽,余弦更兴

秦观的《踏莎行》,就全篇而言,开篇三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结尾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都采用了象征性的表现手法;“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三句,是借用典故来抒发情感

而从现实的景物正面抒写词人贬谪的心路历程和情感的,只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特别赞赏这两句,因为这两句完全符合他主张的“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诗词鉴赏标准。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两句写得隐晦而又曲折,郴水绕过郴山,奔向北方的潇湘,春寒料峭的时节依然可以看到秦观无言问苍天的情景。是啊,那流水是为谁去往潇湘,又是为谁绕过青山呢?

秦观,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四人,都出于苏轼门下,并称“苏门四学士”,而在苏轼的眼中,他最欣赏的就是秦观。秦观去世后,苏轼曾将秦观的这两句书写在扇子上,并长叹:“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总结

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在写法上,是写实、写虚和象征的多种写作手法的完美运用,才构成了这首词凄迷幽怨、含蕴深厚的艺术特色,使得这首词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可以说,词中句句精彩,各有特色,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几句集中表现了秦观内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凄凉心境。

词人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贬谪放逐的凄凉处境;而词中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又开拓了词的意境,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正是因为诸多的艺术成就,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创作的一首词]
秦观最伤感的一首词《踏莎行》,句句催泪,苏轼读后心痛不已!
秦观的忧伤:孤独不是寂寞,而是无话可说
宋词三百首朗读精选: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一闻
秦观的一首千古伤心词,字字句句浸透忧伤,苏轼读后也悲痛不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