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甫与李白情同知己,从相遇、相知到相思,杜甫将种种情谊写成诗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杜甫《不见》

这首名为《不见》的诗歌,是杜甫因为思念李白而作的,这也是杜甫因思念李白而作的一首诗歌。当时杜甫在成都,他也好久没有听到好朋友李白的消息了,诗人担心李白的安危,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其实自杜甫和李白在山东一别,到杜甫写这首诗时,两人已有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双子星座”。他们之间的交往、友谊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相遇

公元744年,或许是平凡的一年,但在中国文学史上,算得上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因为这一年,唐代两位最有名的诗人在洛阳相遇

这一年,李白离开长安,途经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杜甫是河南巩县人,在洛阳近郊居住,时年三十二岁的杜甫风华正茂,决心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建树,他此时也已写了不少有名的诗歌。

杜甫出生在一个经济条件很优渥且重视教育的家庭,他的爷爷杜审言曾担任过初唐宰相,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诗歌以格律谨严著称。杜甫的父亲杜闲曾担任兖州司马。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浸染之下,杜甫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决意做一位以诗歌传世的诗人,同时他也有着科举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

学有所成的杜甫来到长安,参加了他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但此次的成绩并不理想。于是杜甫怀着失落的情绪离开了长安,沿途的大美风光让诗人从科举失利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寄情山水、漫游遣兴的同时写下了一首首诗歌。

沿途他还去兖州看望了在此任职的父亲,闲暇之时,他登上兖州城楼,写下了《登兖州城楼》这首诗: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这虽然是一首登临凭吊的诗歌,但诗人才情飞扬,他纵横文字,驰骋想象,从地理和历史的层面,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品读这首诗歌,让人看到一位有胸怀、有抱负、有理想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杜甫在兖州看望了父亲之后,又踏上了漫游之路。当杜甫来到泰山,看到雄伟的泰山时,他又写下《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此诗中,诗人用豪迈的笔调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随着阅历的增加,杜甫的视野也逐渐开阔起来。当杜甫再次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中间竟有八九年的时光都花费在了漫游之路上,以至于他在《壮游》一诗中用“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这样自豪的语气来形容这段时光。

话说回来,当名满天下的李白来到洛阳时,杜甫也正好结束了一次漫游,恰好也在巩县。当他听到李白途经洛阳的消息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马不停蹄地来到洛阳拜会李白。

年少李白十一岁的杜甫,心中还是有一份忐忑的,毕竟李白早已是诗名满天下的大诗人,自己只不过是一位崭露头角的诗坛后辈。

不过他们的见面,打消了杜甫心中的疑虑,因为当两人相见之后,李白却出人意料地敬重杜甫。就像故人重逢一样,李白和杜甫谈起他在长安的所见所闻,杜甫也将漫游的趣事和李白分享。两位诗人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两人还为此约定,在洛阳多停留一些时候,好让杜甫以主人的身份好好招待一下李白。可是恰巧杜甫收到家书,说他的外祖母在陈留病逝。杜甫不得不赶往陈留奔丧,而李白也踏上了寻仙问道的旅程。但他们有一个约定,就是到了秋天,再一起携手重游。

临别之际,杜甫写下《赠李白》一诗,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就出自这首诗歌。如果说这次的见面是两人初相识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同游则是两人相知的过程。

相知

初秋时节,杜甫和李白忙完了各自的事情,依照约定,又在洛阳见面了。故人重逢,两人格外高兴。于是他们携手同游,漫游名胜古迹,沿途留下了许多诗篇,在途中,他们又遇到了另一位诗人高适。

三人意气相投,于是游兴大增,结伴而行。这次出游,他们都感到未能尽兴,于是三人又约定,等到闲暇之时再携手同游。李白、杜甫与高适的再次见面,是在公元745年的夏天。这次三人的游踪更向东延伸,他们来到济南,游览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还一同参加了济南司马李之芳的新亭落成典礼。

与好友同行,旅途的时光总是很惬意很快乐,欢愉似乎成了唯一的主题。三人饮酒赋诗,畅谈古今,过着悠哉悠哉的生活。来到虞城后,他们三人一起登上虞城古迹单父台,凭吊古人。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他们还纵马郊外,在城东北举行了一次收获满满的狩猎活动。

后来,因为高适有其他事情要去做,只得暂时与李杜二人分别。杜甫和李白两人又踏上了漫游的旅程,他们相处的时间里,两人共同游历周边山水,一同访友,时常饮酒,谈论诗文。

因为秉性相投,意气相合,两人除了饮酒之外,都喜爱各地游历,寄情山水,彼此的友谊在游历中不断加深。旅行途中,他们还一起拜访朋友。当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又同去鲁郡北部的范十家做客,范十是一位隐士,将陶渊明视为自己的偶像。两人在范十家一住就是半个月,临别时杜甫写了《与李十二白寻范十隐居》。

从杜甫称呼李白为“李十二”可以看出两人亲切友好的关系。诗中还有见证两人友谊的句子“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而且杜甫在诗作的开篇,杜甫就用“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两句盛赞了李白的诗歌艺术,同时也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敬慕之情。

李白与杜甫的这次漫游时间较长,从春天一直持续到秋天。期间两人谈论诗作,饮酒抒怀,四处游历,走亲访友。相同的志趣让两人惺惺相惜,他们从天下大事到家长里短无话无谈。

知己是贴切的默契,知己是完美的深交。在交往中,杜甫不仅对李白的才华由衷钦敬,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被李白的习气与情绪所感染,杜甫也学着李白的样子狂歌放酒、浪漫潇洒,整日沉浸在欢欣之中。

但时光匆匆,两人不可能永远在一起。山东曲阜的石门山,是他们此次游历的最后一站,这一天秋高气爽,层林尽染,天空中飘着几朵悠闲的白云,杜甫和李白在石门山把酒话别。杜甫写了一首《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开篇句点明时间,大意是说他们再次相逢在秋天,但各自依然过着漂泊的生活。第二句把李白比成了得道的葛洪。在杜甫看来,李白超脱世俗的牵绊,追寻诗酒问道的生活,一心探寻人生哲理,这一点是他自愧弗如的

但是最末两句,杜甫却对两人“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的生活萌生了怀疑:我们如此浪迹天涯、蹉跎岁月,为的是什么呢?这样生活下去行吗?

杜甫心中的理想,通过科举入仕、“致君尧舜上”的信念未曾改变,而李白早已厌烦了仕途沉浮,一心想着漫游。虽然由于理想抱负的不同,两人最终踏上了各自选择的道路,但时间与距离未曾改变两人的情谊,时间与距离也并未曾阻断杜甫对李白的怀念。

不久杜甫便西去长安,再一次踏上了寻求科举入仕的道路。但是李白选择向南出发,开启了他的漫游之路。自杜甫和李白洛阳初相逢,到山东一别,此后十多年,这两位诗人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杜甫一直没有停止对李白的怀念,他始终关注着李白的命运,对李白的怀念几乎贯穿了杜甫的后半生。

相思

如果说携手同游是两人相知的过程,那么在接下来的时日里,对李白的相思伴随了杜甫整个寓居飘零的岁月。

第二年春天,杜甫到了长安。在攻读诗书之余,他又想起了李白,于是写了《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这时杜甫对李白的认识更深了,评价也更高了。他把李白比作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庾信与鲍照。杜甫期望与李白再度重逢,并细细研究诗文。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的深切思念。

杜甫还期望,如果两人再度相逢,一定要向李白学习更高的诗歌创作手法,力图在诗文的创作上取得更进一层的突破。

杜甫在长安期间,寻求的仕途之路依旧渺茫,但他未曾停止对李白的思念。《饮中八仙歌》就是他在此期间写下的诗篇。在这首诗中,杜甫盛赞“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以诙谐幽默的笔墨和语调将一个才华横溢、形似嵇康,傲骨铮铮的李白写得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杜甫笔下的李白神采奕奕,形神兼备,诗人描绘的李白“酒中仙”的形象让人难忘,这或许正是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这或许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最认可的李白形象。

就在杜甫滞留长安期间,许多人的命运因“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件事情而改变。杜甫因此携家离开长安,来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

秦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人文始祖的伏羲庙,有风景名胜南郭寺、麦积山石窟等人文风景名胜。除过这些因素之外,秦州还是李白的祖籍地

所以来到秦州后,杜甫自然而然地想起李白来,此时李白在哪里呢?原来就在杜甫在长安之时,李白因为一些事情而卷入了永王璘案,被判流放夜郎,但李白在白帝城遇赦,遇赦之后的李白一直在江夏一带徘徊。

当杜甫到达秦州后,因为信息不通,一直没有得到李白的消息,他也无从打听李白的下落,一直以为李白流放夜郎,他担心李白的安危。因此,到了李白的祖籍地秦州,思念李白的念头便格外强烈起来。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杜甫频频梦到李白,于是他又写下了思念李白的两首同题诗《梦李白》。

杜甫这两首因思念李白而作的诗歌,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深切的关怀;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李白人生际遇的同情。

在这两首诗中,杜甫既关心李白的命运,同情李白的不幸,感到世事沧海桑田的感慨不断在杜甫的心头涌动,他又由人及己地联想到命运多舛、儒冠误身,同时也将思念李白的情感推向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第一首《梦李白》中,杜甫写道: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开篇两句“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诗人以生离死别衬托对李白的思念,极力渲染因李白流放、诗人久无音讯的痛苦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也使全诗弥漫着悲怆的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诗人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梦到故人,在梦中见到故人的音容笑貌,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

但这种欣喜马上被梦醒时分的现实击碎。诗人一想到李白在流放途中艰难跋涉,不禁悲从中来。杜甫似乎在自言自语:你怎么就能跨越山水的阻隔,怎么能跨越千山万水,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

梦境中的相逢,梦醒时分的忧思,在梦境与现实的对照中,诗人的心情也由欣喜转为悲伤。长久没有李白的音讯,诗人不免担忧李白的安危,他一度认为李白已经去世。这种发自内心的忧思,发自肺腑的担忧,这种对梦境与现实的细腻刻画,将对李白的思念之情推向了极致。

在第二首《梦李白》中,杜甫写道: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首诗紧接第一诗,前四句写连续三个夜晚都梦到李白。开篇句“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李白却不可见。由此引出“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的深切。

这与第一首诗中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一样,都是从诗人的角度切入,表明对李白的深切思念之情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看到天际间飘动的白云,而联想到在外漂泊的游子,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李白就曾写过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久没有音讯。唯一让诗人感到欣慰的是,竟然梦到了李白,这使得诗人得以聊释愁怀。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第一首中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的情谊。杜甫诗中说:夜晚总是频频梦到故人李白,可知故人的一片深情厚意。其实这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李白的一片思念之情。

如果说第一首是因初梦李白所写,第二首就是诗人因为频繁地梦到李白才写的。前一首说梦,对李白的处境疑虑甚多,第二首说梦,李白却音容宛在。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诗人既感伤李白人生际遇的坎坷,又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意。其实杜甫在哀怜李白的同时,也寄寓了对自身命运的喟叹。

诗人频繁地梦到故人李白,又因梦境的相逢而写成诗篇,每一句都是如此地真切,如此地感人。杜甫借助恍惚离奇的梦境来抒发对李白的担忧和思念之情,以此来怀念二人把酒言欢的岁月,寄托对朋友的思念,寄托对朋友、对自己的命运的喟叹

小结

杜甫到成都后,又因思念李白写下了《不见》,这首诗极其明确地表达了晚年的杜甫对李白的深刻理解和深深的惋惜,杜甫反观自身,真切地感到了李白一生的境遇。正因为这样,杜甫才会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杜甫和李白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到他们惺惺相惜。尤其是杜甫,对李白的思念未曾停止。

从杜甫与李白在洛阳初相逢算起,到杜甫历经艰辛。在成都,他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也未曾消减。漂泊半生、蹉跎半生、饱尝辛酸的诗人杜甫,在经历了与李白相似的人生轨迹之后,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也升华了。或许,在李白的一生中,杜甫是最懂他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古)李白《梦李白二首(其一)》阅读训练
〖诗词鉴赏〗唐代诗词赏析:《杜甫篇》161首<81-100>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写诗送别李白,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
作家眼中的李杜情
还乡诗中最为欢欣的一首,字字都带笑,句句都是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