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新安江 |走昌溪(二):第一世家话古今

走昌溪(二):第一世家话古今

江伟民/文

自沧山源沿千步云梯下至山脚,便是昌溪。昌溪以吴氏为主干,又分太湖吴、庠里吴两大片,居村中大塘坑两侧,以太湖吴为最。千年古村落昌溪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们将围绕昌溪众多的古建、人文传承和民间传说展开叙述。

就水系一事,前面曾经说过,民国地图上昌源华源在石潭村下游汇合后,称为昌溪,经定潭自深渡汇入新安江。这样的划分,把华源和昌源并列,地位提升了一级。现在的说法,华源只是昌源最大的支流。我们遵循现今的划分。昌溪村所在区域,旧称竹园埵、太湖坵,后以河名名村,是为昌溪。

昌溪始迁祖吴一之,为西溪南吴氏子侄,从事家族生意。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一之公年方18岁,为府衙押送一批赋税前往临安(即杭州),至深渡停泊时,一之公闲来无事,便登临凤池山远眺,见昌源河蜿蜒奔流,溪水清碧,风光独绝。遂沿昌源而上探幽,行十公里许,见此地四面环山,山峦叠嶂,如同一个深藏在大山里的小盆地,顿觉此处为繁衍生息之吉地,心甚喜之。南宋乾道六年(1170)前后,一之公已过则立之年,事业有成,便在现在的昌溪大湖祠一带买了一块地,搭棚结舍,作为闲暇游玩时的栖息之处。

十余年后,吴一之因病去世,年仅42岁。逝前嘱其子,将其安葬于昌溪,昌溪太湖吴氏后人尊其为始迁祖。一之公家族世代盐商,其长子留在西溪南继承祖业,次子愿玉前往昌溪庐墓。古代,凡父母去世,子女均要安排一人或多人,在墓旁结舍,庐墓守孝,以三年为期,期满方可离开。即便是朝廷大员,位高权重者,亦要辞去官职,返乡守墓,是为丁忧,一般来说要三年左右时间,人人不可例外。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夺情”。由皇上下旨,夺去某某孝道之情,使其为国效力。

愿玉公庐墓期满,原本可以回故地西溪南,但是他却选择留了下来,原因就是他舍不得离开了。昌溪依山依水,不仅风光秀丽,并且出货便利,下游就是新安江主干道,正可在此居家发展商业。于是,一个叫昌溪的村子在一之、愿玉二祖的操持下,吴氏一族逐渐立稳了脚根。

现在的昌溪太湖吴氏均为愿玉公后人。从1170年前后,一之公买下昌溪太湖坵一带至今,太湖吴氏已衍34世、800余年历史。

说起昌溪的古建筑,最有年头的当属三眼井。三眼井古称斯古井,一池三眼,方便多人同时用水。标识牌上称此井为南北朝时所掘,至今1400余年历史。至于是否有千年以上历史,现暂无资料佐证。村人介绍,三眼井为吴氏入驻之前所掘,因为吴氏到来的时候昌溪就有王、叶、姚、方、朱五大姓氏。

古井东下十余米,便是国保单位员公支祠寿乐堂,当地人称木牌坊。《昌溪太湖吴氏宗谱》载,员公支祠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吴大楠及其叔父辈倡建,纪念十二世祖振员公。该祠进深45米,面阔13.5米,三进二明堂,规模虽较宗祠小,柱梁全部选用年岁相当的优质柏木,因此当地人称“柏木厅”;正梁长13.3米、高1米,为徽州第一大梁。天井围栏的12块石料选用带天然石纹的景纹石,上有山水、花草、雷电等自然生成的图案;后进寝堂天井设有消防井,寝堂楼板中开有香火窗,结构独特,当为古祠一绝。

员工支祠

昌溪吴氏贾而好儒,儒商互济,人才辈出。振员公一支二十四世祖吴大楠,因其一生乐善好施,遵儒重教,正气浩然,逝后,咸丰帝御赐“七叶衍祥”匾额,上有“中宪大夫吴怡园”,下有“咸丰丙辰年吉月立”字样。吴怡园,就是吴大楠。所谓“七叶衍祥”,是指吴大楠79岁去世时,上见过两代人,下见过四代人,是为“七叶”之意。

能够得到皇上的认可和表彰,终究是一个家族的荣耀。咸丰丙辰年,也就是1856年,这个时候太平天国运动暴发(1851—1864),御赐的匾额成了家族的负累,一家数口在兵燹中遇害。

史载,吴大楠夫妇及二儿媳和一个孙媳妇,因为反抗太平军,均遭杀害。原因就在于,吴氏一脉受了浩荡皇恩,自然不能屈服于太平军。七叶衍祥一匾,成了家族荣耀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灾难。

在现当代,振员公一族后人吴济川,身怀绝技,可用拐杖一头挑起20斤大米,还能撑平不坠,见者无不惊奇。

昌溪九子巷,建于清代中叶,因其后山为九子岭而得名。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九子巷吴氏一脉还真育有九个儿子,倒是让九子巷这一地名更为贴切。九子巷狭窄,入其中,一门楼上嵌有“芝兰成䉤”“奎璧联珠”等字样,均是对后人的美好期许。九子巷吴氏在沪经营油漆生意,发家后仗义疏才,修桥补路,为后人所敬重。九子巷吴广厚是吴氏漆商的创始人,为太湖吴氏少有的漆商世家,店号遍及西安、武汉、上海等地,二十五世祖吴锡漵和其侄吴荫槐,是近代史上对家乡贡献最大的乡贤之一。1926年,后人吴锡漵把做寿所收的1900多银元,用作昌溪古石桥修复的启动资金。

史料称,昌溪跨河石桥耗资超三万银元,初筹仅两万余。吴锡漵、吴荫槐作为项目的倡导者及负责人,不仅积极引导九子巷族人捐赠,并利用其在旅沪同乡会的号召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捐赠。古桥修复实际耗资高达36000银元,通行当天,锣鼓喧天,爆竹齐鸣。世人皆称九子巷一族居功至伟。

昌溪古石桥横跨昌源河,1926年始建,历数年建成。古桥两头均设庙宇,东头为五猖庙;西头为大庙,供有四大金刚等像。1969年七五洪水时冲毁。一座耗资数万银元的浩大工程,仅存40来年又毁于洪灾,成了当地村人心中永久的遗憾。灾后,当地政府向上争取资金修建成了现在的钢混桥。

在昌溪村北,有一石头砌成的石墙,为九子巷吴荫槐倡建。相传一入冬,此地朔风野大,村民不堪其扰,遂在此堆土为垛以避。

1935年修建的石墙,如同一座关隘,甚为壮观。此隘两侧各嵌一碑刻,上书“叠石为障”“众志成城”字样。在吴荫槐的积极倡导下,昌溪吴氏一族团结一心,集众人之力修复石墙,抵抗自然灾害,抵御外敌入侵,守护一方平安。

石墙之上设有五个水塘,屯积着满满的池水,闲时养鱼种藕,一旦村中发生火患,特别是少水季节,便可依次开闸施援。

昌溪村另一处国保单位,便是太湖吴氏宗祠叙伦堂,简称太湖祠。太湖吴氏始祖一之公的墓穴,就在太湖祠侧后方。入内观之,墓地尽为猪栏柴棚所占。其前有一砖坊,为康乾时期的建筑风格,依稀可见“忠义节孝”字样。其上“圣旨”二字为后人添加。

太湖祠建成于明代,祠长40米、宽17.5米,两边建有议事厅、生活区所、戏台和其它配套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1100平方米。主厅内的两根白果大柱柱围达5.1尺,大门枋上悬“第一世家”匾额,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书赠。太湖祠前有一偌大广场,可供千人聚集,当地二月十八、十月十八日,为祭拜越国公汪华八子俊公的盛大节日。春节戏台上,或请外地戏班演戏娱民,村人也可自导自演自娱自乐。

太湖宗祠的建筑手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建筑布局、形制、工艺、技术等各方面的高超水平,对研究徽派古建筑乃至中国建筑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在历史上,太湖祠的修建工程却是一波三折。太湖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40年屋架基本完工时毁于一场火患,烧掉了堆积如山的建筑材料。后人继续修建,前后耗时近70年。

太湖祠

与太湖祠相较,“第一世家”匾或许更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朱元璋与一个徽州都结下了不少渊源,譬如朱皇帝为攻打临安曾在杞梓里镇齐武屯兵;与陈友谅大战时,桂林镇黄村吴氏十八猎户为其上阵杀敌等。朱元璋之所以为昌溪吴氏手书“第一世家”匾,相传朱元璋在此屯兵时,昌溪吴氏为其提供了4个月的粮草。而对历史做过一定研究的村人却有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第一世家”来自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三十世家”。“三十世家”,吴氏排第一,故称第一世家。司马迁为什么把吴氏排在世家第一呢?这是因为因为孔子的老师季札,非常推崇吴氏始祖泰伯、仲雍的人品、情操,而司马迁又特别尊崇孔子,所谓爱屋及乌,才有了三十世家吴氏第一的排名。

有关资料称,第一世家匾制于光绪年间,光绪年间的匾额自然难以和明太祖扯上关系,毕竟中间相隔了500年。历史上,太湖祠曾做过粮站,两名工作人员在宗祠前盖了个小木屋,“第一世家”匾就成了小木屋的构件。修建时,此匾稍长,木匠师傅便在头上锯掉了一截,如此一来,竟把制匾的时间弄没了。后来昌溪在古村落开发时,有人猜想落款可能是朱元璋,于是复制时便扛起了明太祖的牌子。

为此村中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话说朱某人南京登基后,觉得把吴氏称为第一世家,实为大大不妥。若论第一,谁可与朱氏争锋?遂派遣官兵前来收缴。吴氏得到消息,于前一天在一废弃房子里放了一把火,官兵到时称此匾已毁。如此一来才把此匾保存了下来,云云。故事堪称精彩,却终究只是故事罢了。

昌溪水口,位于忠烈庙前,这里有护路古堤石板,也有800年年轮的龙凤樟,整个设计九曲回廊,古朴盎然。忠烈庙纪念汪华八子俊公,人称“八老爷”。相传庙前银杏树其马鞭,一斜长粗樟树为其座驾,九曲回廊的水系为其蟒袍腰带。如此寓意,形象逼真。而发生在忠烈庙坦上的“18件血衣”的故事,至今还在警醒世人,凡事退一步海阔天高。

血案的大概经过可以简单地陈述如下:历史上,昌溪太湖、庠里二吴因争抢十五夜嬉花灯而生争执。后判太湖吴十五夜嬉、庠里吴十六夜嬉。庠里吴花灯花样多,太湖吴一青年想就近偷师,央求庠里吴一交好者将其事先藏至祭祀用的案桌下,不料被人发现,被人戳中一枪。回时抱起一小男孩回到家中,终因失血过多而死。太湖吴氏要求惩治凶手,在规定时间内庠里吴未将人交出。于是太湖吴在河边打起火堆,把小男孩包裹严实实施火祭。庠里吴氏指责称,此男孩为十八房唯一香火,承接十八家香火,太湖吴氏毫无人性,猪狗不如,连一个不懂事的小男孩都要杀害。要求太湖吴氏出18人抵命。

太湖吴氏走出一人说,我们不妨打个赌,若是把小男孩还给你们,你们这些口不择言、大放厥词之辈又该如何自处?庠里吴氏中有人亲眼看到熊熊大火中有活物挣扎,不信火祭的男孩还活着。遂狠心说,你们若是能将男孩还回来,我们在场的人你们一样可以选择18人以命相抵。太湖吴氏大喊一声:好!遂叫人将男孩还了回来。

原来太湖吴氏火中烧的是一头猪,他们用障眼法逛了对手一把。庠里吴氏中主要负责人及出众的后世子孙18人由此罹难,其后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族人将18件血衣取回,保存了下来,成了庠里吴切齿之痛。百余年来,这一血案成为二吴之禁忌,再也无人提及。

庠里吴始迁祖为壬一公,自徽州府城问政山迁入。二吴虽为不同派别,却是同宗同源。正所谓:派别源同何相煎,一念之差染血衣。解放后,二吴之间少了曾经的对峙,大抵邻里和睦。

历史上,昌溪吴氏主要有四大显赫家族,分别为沧山源庠里吴吴承仕家族,昌溪太湖吴九子巷吴荫槐家族、员公支祠吴振员家族、吴茶世家吴炽甫家族。在这四大家族周边,名流巨贾灿若繁星。我们的行走,只需细心聆听,认真记录,外加多方考证,力求去芜存菁,还原历史本真。我们为一起起善举而感动,为一念之间引发的血案而慨叹,为一幢幢古建而心生自豪。这是昌溪吴氏家族的荣耀,也是一个徽州集体的荣光。

2.13,甲辰正月初四,伟民于至简斋。

行走新安江 |走昌溪(1):孝子碑前说沧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视频:朱元璋 题 第一世家 - ​徽州歙县 昌溪村 吴氏宗祠(太湖祠)
银锭│太湖祠大有来头 明太祖御笔亲赐'第一世家'
重磅:吴氏家风上央视了!吴家骄傲!
东庄吴府记
相约在徽州(十一):第一世家的昌溪后人
太湖吴氏 • 古韵昌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