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国胜境,华北巨刹—正定隆兴寺

河北正定历史悠久,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自北魏至清末1500多年间,是郡、州、路、府治所。正定城内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十处,密集程度在全国县城中首屈一指。

正定和很多北方小城比,格外干净整洁,还点缀着许多绿地和花园,这应该是近年规划妥善的功劳。作为京畿重地的河北,确实需要这样一座优美的古城作为名片。本来想一篇文章介绍正定各个景点,但发现那样过于草率,也背离写作的初衷,所以先详细介绍隆兴寺,下一篇再介绍城中四塔和绘满壁画的毗卢寺。

古寺千年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隋称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赵匡胤敕令于龙兴寺铸大悲菩萨金身,并盖大悲宝阁。开宝四年兴工,至八年落成,并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形成了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宋代建筑群。

寺院于元、明、清又经历扩建和重修,并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西侧增建帝王行宫,形成东为僧舍,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寺院达到鼎盛时期。

至清末,西路的行宫被天主教会侵占(现华北大学旧址),中、东两路建筑也是殿阁倾颓。至梁思成初访正定的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大悲阁已经损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寺庙在修葺后依旧美轮美奂,还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

1961年,隆兴寺成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幸运地逃过文革劫难。

艺臻极品 — 摩尼殿

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主体建筑是一座进深七间、面阔七间的正方形殿堂。建筑长33.32米,宽27.08米,总面积约为1400平方米。大殿属抬梁式木结构,四面殿身正中各有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成十字形。

摩尼殿正门处摆放着一件北宋佛钵,外侧钵身阳刻药师佛及十二药叉大将图像。佛像和护法共用一个莲花台。介绍牌写这是石香炉,但此钵更可能是药师钵。修药师法时,将此钵盛满净水,供于药师佛像前或者药师坛城之中,持咒修法。此后,钵中之水被当作吉祥的象征分予信众。

摩尼殿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殿里的几十根木柱都是从宋代保存至今,绝无替换痕迹。四面抱厦有门窗,仅有栱眼壁略通光线,故殿内采光欠佳。当然,这种昏暗也营造了神圣幽深的氛围,让人不敢高声言语。

梁思成曾四次探访摩尼殿,可见这栋建筑的重要性:

第一次考察摩尼殿在1933年4月,时任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的梁思成,慕名来到正定,他对隆兴寺摩尼殿十字形平面建筑格局、四面各出一歇山式抱厦惊叹不已,称“只在宋画里见过”;“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

梁思成1933年绘制的摩尼殿结构草图

第二次考察在同年11月,他携林徽因一同详细地校正了旧时图物,并做了细致测量,称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里也是别开生面”。在以后的著述和教学中,梁先生将摩尼殿作为实物中罕见珍例,列入《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使这一生动典范永载建筑史。

梁思成绘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右上角为摩尼殿。

第三次考察是在1952年,出任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专门利用暑假带学生来到正定,不顾酷暑,历时一个多月,绘制摩尼殿整个建筑结构。

第四次探访是在1963年,由于摩尼殿的建筑年代,历史文献均无记载,梁思成根据建筑形制反复深思后提出,摩尼殿可能建于宋仁宗年间1050年左右。梁当时的判断与落架大修时发现的多处墨书题记正相吻合——摩尼殿始建于公元1052年。

摩尼殿集多种艺术于一身。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金装彩塑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坐像,庄严凝重,睿智脱俗。左侧站立弟子迦叶,双手抱拳,老诚持重。右侧站立弟子阿难,双手合十,聪慧虔诚,显示了宋代匠师的高超技艺。

殿内各壁还满布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壁画原面积应为388.64平方米,现存335.06平方米,多为明代绘制,色彩绚丽,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堪称上乘之作。

1977年至1980年,摩尼殿进行了落架大修。随着大殿墙体的拆除、重砌,檐墙墙体内壁的壁画也经历了揭取、修复和原位归安。

揭取时,在事先测量设计和尽量不损坏画面的前提下,将壁画分为65块。现摩尼殿抱厦及檐墙所存壁画仍可见锯割及修复的痕迹。

倒座观音

殿内最震撼人心的是内槽背壁后的五彩悬山,其中的倒坐观音被鲁迅称为“东方美神”。在北京鲁迅故居内的书案上,也陈列着一张鲁迅在山本照相馆购买的倒坐观音照片。

有资料写此像重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依据是摩尼殿内一段碑文。但正定文保所认为其是宋代原塑,只是在后世修补残损的过程中,改变了不少。无论如何,这尊雕塑还是保留了宋代韵味。

倒座观音塑像高3.4米,比例匀称,姿态优雅端庄,具有温文的女性风姿。她一改以往端坐莲台,手持净瓶的形象,闲逸自若踞坐悬山正中。她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右手绕膝轻抚左手腕部。这尊观音体现了佛教的人性化,尤其是修之前,眼神微微向下,恰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

观音表情的变化在解放前似乎就已经发生,在1940年左右拍摄的旧照中,观音塑像已经被改变了眉目,眼神不再低垂。菩萨睁眼,或许是苦难时期民众的心理诉求?

和40年左右的旧照对比,我发现观音踏足的莲花已被魔改。原塑花型饱满硕大,有自然主义的生气,但被改后莲花则僵硬扁平。裤腿部分也能反映工匠技术的优劣,原本柔顺的织物轮廓,变成了一滩黄泥。古典之美的消亡,看细节就知道了。

平日里,五彩悬山不让游客拍照,旁边还有专人看守。但我去的时候,恰逢一个纪录片剧组(听说是冬奥会宣传)在拍摄,旁边甚至还架上了两个LED灯。我感觉自己实在是太幸运了,当天拍照仿佛拿了许可证,体验极佳。

转轮藏阁

转轮藏阁建于北宋,高二层,面阔3间,进深6架椽(3间),歇山顶。转轮藏殿不仅本身就是一座结构被梁思成先生赞不绝口的珍稀北宋楼阁式建筑,更难得的是殿内还保留了北宋的转轮藏。

梁思成所绘的转轮藏阁平面及断面图

“转轮藏是一个中有立轴的八角形旋转书架,为此类构造中一个罕见的实例。它的外形如一座重檐亭子,建筑构件的处理极为精致。下檐八角形,上檐圆形,两檐都采用了复杂的斗拱。由于这项小木作严格遵循了《营造法式》中的规定,所以是宋代构造的一个极有价值的实例。”

——《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转轮藏中设有经屉,可以存放佛经,推之可转动。取佛教“法轮常转,自动不息”之意,喻佛法犹如轮子辗转相传,永不停息。佛教中亦有推其旋转与诵读经文同功之说。这种建筑形制国内保存下来的甚少,隆兴寺转轮藏阁内的宋代转轮藏,为中国现存最早。

转轮藏中设有经屉,可以存放佛经,推之可转动。取佛教“法轮常转,自动不息”之意,喻佛法犹如轮子辗转相传,永不停息。佛教中亦有推其旋转与诵读经文同功之说。这种建筑形制国内保存下来的甚少,隆兴寺转轮藏阁内的宋代转轮藏,为中国现存最早。

从日本学者关野贞在20世纪初考察隆兴寺所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出,当时转轮藏的保存得还是相对完好的,而10年后,梁思成考察隆兴寺时,转轮藏柱子的缠龙、勾栏都已经不知所踪。动荡年代,凡是能移动的珍宝古董皆如鱼肉,留下骨架已经是刀下留情。

慈氏阁

慈氏阁与转轮藏殿对称,外观极为相似,高二层,面阔3间,进深6架椽(3间),歇山顶,也为隆兴寺内仅存的三座宋代建筑之一。

慈氏阁檐柱采用了“永定柱”造法,即在檐柱外附一柱,以增强支撑力。这种做法在唐以前使用较多,宋代逐渐被淘汰了,而慈氏阁的永定柱是仅存的实例。

梁思成绘制的慈氏阁平面及断面图

慈氏阁内弥勒菩萨雕像身躯伟岸,双足开立於两朵青莲上,高7.3米,相传是用五台山的一根独木雕刻而成。虽不及承德普宁寺的木质观音菩萨和北京雍和宫弥勒木像大,但雕制时间却比二者早了六百多年。

大悲阁

大悲阁为隆兴寺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现存大悲阁为1997年至1999年依照宋代《营造法式》重修,高33米,是继西藏布达拉宫后我国修缮的最大单体建筑。

自清朝末叶后,寺庙失修,至民国初年,楼阁上部坍塌,铜铸大佛无以遮羞,任凭风吹雨淋。

1933年,寺院住持纯三采取权宜之计,在阁内古须弥座上砌起了一个十丈多高的佛龛以保护佛像。

1944年,在民国政府的援助下,大悲阁落架重修,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重修后的大悲阁不仅平面缩小三分之一,还拆毁了两侧楼阁,造成了一处国宝的覆灭。

消失的壁塑

大悲阁内东、西、北壁本皆为佛教题材壁塑。北壁满塑一尺高的小佛像,东、西皆分为三区,壁塑佛、菩萨、罗汉、天王和山水、塔阁等。20世纪20~30年代,东墙壁塑保存尚好,其中尤以南始第一区保存完整。

此行以下引用历史图片皆出自《中国文化史迹》,常盘大定、关野贞合著。

梁思成认为大悲阁壁塑在美术史上虽不及唐代杨惠之的壁塑,但“宋塑壁遗物以正定龙兴寺为重要”。他对这些壁塑的命运倍感担忧:“这些塑壁的前途的确是我们不宜忽略的一件要事。” 遗憾的是,梁先生的担心最终变成了事实,1944年大悲阁落架重修时,未对这一堂不可多得的壁塑进行保护,致使其毁坏无遗。

除上述整面壁塑外,大悲阁内槽东扇面墙外壁山石状墙面之一隅,浮塑一尊饰火焰纹头光的观音菩萨半结跏像,在的山石中十分引人注目。观音盘右腿,左腿下垂,自然闲适地坐于莲座上。其面相端严,双目俯视,整体比例适度,塑工精良,被视为宋代雕塑之杰作,同样不存。

古代最大铜佛

所幸大佛寺中大佛犹在,大悲阁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系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敕令铸造,高19.2米,立于2.2米高的须弥石台上,是中国最高的古代铜造像。当时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续接的方法,共分了7段才将整座大佛铸造完工。为造此像,赵匡胤从开封国库中调拨了120吨铜,相当于北宋一年铜产量的十分之一。

像下须弥座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在当时比大佛更得梁思成的赞赏。石雕皆为北宋原作,金刚力士、歌舞伎乐、妙音鸟等形象环绕,异彩纷呈。

为显示力士雄健有力的特点和所承之物的沉重程度,他们被刻画为身躯被压弯的形象,双臂支撑在双腿上,肩、臂肌肉突起,神情威猛。

大悲阁后还有一棵古槐树,距今已生存了一千三百余年,为正定古树中最长者,因此又叫寿槐。槐树主干高约25米,胸径接近3米,虽经历了漫长岁月,依然枝繁叶茂。

隋碑与明佛

隆兴寺内龙藏寺碑被誉为隋碑之冠,隋代楷书之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龙藏寺碑通高3.15米,宽0.90米,厚0.29米。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共1500余字。碑为龟趺,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

毗卢殿原是正定八大寺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重檐歇山顶,覆以青瓦,绿琉璃瓦剪边。1959年因寺院残破,为便于保护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

毗卢殿内供奉有明铸铜质毗卢佛像。“毗卢”是梵文,意为“光明遍照”。这尊毗卢佛高6.72米,整体似塔形,石须座上的铜象由三层莲座、三层佛象摞置而成。三层莲座周身铸刻1000尊形态各异的小佛,每层莲座之上端坐四尊头戴五佛冠的毗卢佛,通体共有佛象1072尊,构思奇特,造型优美,人称“千佛墩”,为国内珍品。

文物疗养院

寺庙的主体建筑之外,还有大片区域用作文物的保存,很多石像、石碑也从周边迁移至龙腾苑。堆放文物的方式产生了废墟遗址的效果,更显得世事无常,令人感叹。

龙腾苑内有57尊石造像摆在一起,分为台座上和平地上两部分,台座上三尊站立佛像并非正定文物,而是元氏县开元寺遗物,1965年迁址此处。佛像为汉白玉雕刻,主尊为释迦牟尼佛。须弥座上饰供养人、双狮、神王等,内容丰富,刻工精良。两侧的二比丘为明代所刻。

54尊坐像上的铭文显示他们的铸造时间为明万历七年至十二年(公元1579-1584年),捐造者多为地方信士,原安放于隆兴寺大觉六师殿,民国初年殿毁,石像移存于此。这些石造像均被人为捣毁了头颅,往好处想,“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大概如此。

我去过的寺庙中,属隆兴寺艺术品味最高,历史氛围最浓,参观时我甚至产生了一些失落——中国这样完好的唐宋辽金寺院过于珍贵。虽然寺庙之间没什么好比的,但还是预感自己在看到比例失调的仿古建筑,僵硬粗糙的现代佛像时,会发出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感叹。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是中华文化的巅峰。之后历朝历代,人性被逐步禁锢,艺术走向僵化和保守。唐风宋韵,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们时间久远,更在于其中蕴含这个民族被遗忘、被压抑的天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要小瞧这个河北小县城,它藏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东方美神
河北正定大佛寺六个全国之最
现存价值最高的宋代木构建筑
正定的一座寺庙,藏有你不知道的六个全国之最
沿着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探古建之古城正定(下)
没人比我更了解正定|隆兴寺,YYDS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