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要突破舒适圈?


什么是舒适圈?

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舒服的区域,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可以应对的变化,也就意味着得心应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事。

就像只写自己喜欢写的主题,和喜欢的人说话,甚至只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同样也意味着你只能做这个领悟内的事,其它事情也就无法涉及不能胜任。

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

面对变化的压力,企业可能是立马倒闭,不变化可能是慢慢倒闭。在熵增的世界里,作为一个人到底该怎么做呢?

面对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有人提到一个好的建议:骑驴找马!意思也就是说我不喜欢这份工作,我可以先做着,但我也在物色其它更好的公司。

这种员工是典型的敢于突破舒适圈,应对新环境,至于是否能够适应新环境,胜任新职位,需要从个人思维来看,有人说固定型思维,也有人是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最本质含义就是他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不变的,不要小看这一句假设。当我们每个人相信自身的才能是不变的时候,它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说,固定型思维的人会有哪些表现?

比如他急于证明自己,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给别人看。

比如许多电影的大反派到最后无一不是为了向自己的父亲证明,向当年伤害过自己的恋人证明,向自己的母亲证明,向周围的人证明,向社会证明,他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因为他相信这个东西是不变的,所以他急于证明。

固定型思维的人还包括爱生气,接受不了别人和自己不同的想法,对于一些意见总是反对和批判,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固定的只看见一种结果。

什么叫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最明显的就是他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同时是他认为自己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不是生来就固定的。

一个典型成长型思维的人是什么样的呢?

比如乔丹,不只是篮球巨星,他还照样去打棒球,而且敢于去打棒球,一般人到了这个阶段只会认为自己擅长的领域是篮球,棒球从新学习,一定会丢脸出丑。

乔丹他会觉得这又怎么样呢?

这不就是我学习的过程,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所以,当他能够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人,还原成一个跟别人一样,会犯错、能够倾听、交流的一个人时,使整个团队的氛围也会变得不一样。

《终身成长》这本书里面有这几个问题,据作者讲,凡是受过培训的管理者都可以转变成成长型思维的人,这么几个问题是怎么问的呢?

第一个问题:我希望大家去思考,为什么要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二个问题:我们要想出一个自己以前能力很差,但现在表现很好的领域。如果有时间的话,你还可以写写自己怎么做的。

第三个问题:给你在工作上感到困难的员工们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第四个问题:回想过去是否有过原本认定某个人无法完成某件事,但该人最终学会的情况。你要反思在这个案例当中,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比如,你见过一个员工,他原来某方面不行,但是后来慢慢行了。这是怎么出现的?

你试着把这几个问题写下来并且贴在你容易看得见的地方,每天提醒自己这些能力都是可以发展的,经过训练我是可以胜任的等等。


回到商鞅变法中来的第一章,秦孝公怎么对商鞅和甘龙等大夫说的: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以礼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译文:

君上说:“接替先君的位置做了国君后不忘国家社稷之事,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订立法度务必显示出国君的权威,这是做臣子的行为准则。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法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来教化百姓,却又担心天下的人批评我。”

秦孝公想脱离原来的窘境寻求更强的治国之道,但又怕变法带来的非议,让天下人议论我。

甘龙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以礼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辩。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这三段译文如下:

甘龙说:“臣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圣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聪明的人不去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旧有的习俗来施行教化的,不用费什么辛苦就能成就功业;按照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官吏驾轻就熟,百姓也安适。现在如果改变法度,不遵循秦国旧有的法度,更改礼制教化百姓,臣担心天下人要非议君上了,希望君上能认真考虑这件事。”

公孙鞅说:“您说的这些话,正是世俗的言论。守常道不变的人固守旧的习俗,拘泥于读书的人局限于他们所听过的道理。这两种人,只能居于官位上遵守成法,却不能同他们讨论变革旧有法度的事情。夏、商、周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治不同却都能称霸于诸侯。所以聪明的人能够创建法度,而愚笨的人只能受法度的控制;贤能的人变革礼法,无能的人只能受礼法的束缚。受旧的礼法制约的人不能够同他商讨国家大事,被旧法限制的人不能够同他讨论变法。君上不要再迟疑了。”

杜挚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换使用的工具。’臣又听说:'效仿古代法制不会有过错,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偏差。’希望君上对这件事仔细思考。”

我们看到这一左一右,一个想停留在原有的旧俗礼法中维护原有的利益,一个想建立新的利益分配,建立一套新的法律法规,不去盲目效仿古代明君,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建立相应的法规来管理国家。

在面对变化还是保有原有的秩序去管理,秦孝公迈出了个人的一大步,也是国家的开始巨变的一大步。带领百姓脱离旧的礼法,进入一个新的法律法规的社会。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触发机制是国家需要变强,不被他国所侵略。所以变强是看到自己国家的弱小,对于你个人来说,需要变强是想获得更高的职位,更高的薪水。

在《能力陷阱》这本书提到一个观点:

我们很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于是就会一直去做,最终将使得我们一直只会擅长的那些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长。这样一个闭合循环如同吸毒一样,我们深深为之吸引,因为我们的快乐和自信都来源于它。它还会让我们产生误区,让我们相信我们擅长的事就是最有价值、最值得投入时间的。

久而久之,那些擅长的事务占据了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使我们无暇顾及其他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当我们正为我们期望的结果努力时,“能力陷阱”就会出现。当我们超额超量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时,由于表现良好且无可替代,而在领导力方面又有所欠缺,我们极有可能被留在原来的岗位上。

我们就这样被自身的优势和最擅长的技能禁锢住了,反而不愿意打破自己的舒适圈。

所以一个人的“由内而外”原则对于个人开始是很难改变的,就像大企业转型一样艰难,只有遇到危险,危机的时候才想到去改变,也就是我们接下来提到的“由外而内”原则。

一个人的想法,即他的价值观、他所信仰的真理以及他认为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情,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因此,过去那种认为“由内而外”产生改变的想法会对我们的改变造成阻碍。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很难改变的,因为改变需要外在经历。如果不是由外而内陆改变,我们的自我认知会被过去所禁锢,从而导致思想和行为也无法改变。

改变的矛盾在于,改变想法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做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而这些事正是之前的想法所不认同的事。

“由外而内”原则是指如果要像领导者一样思考,唯一的办法是先像领导者一样行事,如积极参与新项目以及新活动,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以及尝试采用新方法做事等。那些充满挑战的新经历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成就会改变那些一直限制你的固有行为和思维。在改变的不稳定时期,思考和反省是会跟随你的行为和尝试而发生改变的,而非反方向行之。

新的经历不仅会改变你的想法——你认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值得去做的,还会改变你未来的样子。它们可以帮助你从一些新的成就里获得自信,使你放弃过去的目标,还可以改变你过去所习惯的做事方法。

与自省相比,由外而内陆改变更能帮助你重塑形象,告诉你你能做什么。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并非是你发展道路上的起点,而是你自我身份认知的结果。

这种认知只有在你与新认识的人,一起做新的工作时才会产生。这并不是说你因此发现了真正的自我,而是说你所做的事折射出了真实的你。

可见由内而外的方向来改变,那是行不通的。与大众普遍认为的观点相反,自省大多时候只会让我们停留在过去,蒙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无法发现我们的领导潜能,还会让我们毫无准备地去面对周围环境的根本转变

为了突破舒适圈,怎么才能够放下自我,这里边有三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叫作接纳。当你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了固定型思维的想法的时候,不要着急批评自己。你一下批评,你就出现固定型思维了,或者他出现固定型思维了。你一批评自己,其实又陷入到固定型思维当中去了。要意识到:我体现出了固定型思维,接纳,我知道我有这个问题。

第二步,觉醒。我们很多人经常讲的觉察力,就是你能不能够感受到自己此刻的思维模式。有觉察力,接纳才会有效。

第三步,行为。你要去做一些行动,做些行动去逐渐地改变。

如果让我再加一个建议的话,就是寻找亮点。寻找亮点是改变自己最有效的方法。

当你突破舒适圈之后,你会看见什么呢?

也许你就像一支圆规,随着你的认知半径大,你接触的边界也就越大,同样你的未知领域可能越大。

但是你的优势是当你的认知半径越大的时候,大过许多人的认知半径时候,别人说什么你都可能知道,别人忽悠不了你,你也不会踩坑,同样你能很好的抓住别人的弱点或者优点加以合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荀子》卷23性恶篇诗解3圣制礼法化性起伪
中华国学300句(下)
《淮南子·泰族训》 译文
《淮南子》卷二十 泰族训
《申鉴》名句集
《荀子》解析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