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良师成长指南|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如何变,教师如何做?
userphoto

2022.06.12 河南

关注

案例:

前不久,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发布。新课标中有很多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性建议与要求,明确指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专家解析称,新课标的颁布,将开启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到底需要如何变?教师应该怎么做?想听听各位老师对新课标中课堂教学相关要求的理解,以及打算如何在课堂上落实。

——一名一线教师

新课标的“变”与“不变”

首都师范大学金泽小学 蒋学凤

新课标的发布是中国教育改革走向的风向标,将连锁影响到教材修改、学校课程构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教育评价等一系列工作,因此,教育人应该高度关注,通过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指导课堂教学,更好地完成育人任务。新课标的发布也是国家教育发展的一项常规工作。教育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性人才,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修改和更新版本。这是教育发展阶段性反思与完善的一种必然。2001年和2011年我国就曾发布当时的新课标。因此,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不必紧张地觉得:好不容易搞明白,又变了。这不是“变”了,只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调整与完善。

新课标发布后,各种专家指导、内涵阐释等都在突出两个要点:其一是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其二是大单元、大统整,实际上就是如何进行融合,体现综合性。其实这两点也都不是“变”,而是一种自然的教育发展。2011年中国发布“新课标”,启动新课改,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正式发布,后者无法进入课标,但在之后的课改中,拥有担当精神的教育工作者主动思考、积极作为,将落实核心素养作为课改的思考点,并通过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就是说,“核心素养”虽然首次在最新版新课标中出现,但并不是新名词、新事物,更不是我们在落实新课标中需要增加的新内容。“大单元”等统整、融合思想也不是完全新鲜的事物,在语文学科部编版教材开始使用时,这一思想在语文学科已经落地,其他学科也都先后开展了一些关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探索,并呈现了一些研究成果。与之前后发生的跨学科教学、现象教学等实践,也都有统整、融合的思想融在其中。这也告诉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是鲜明地划分为毫不相干的若干阶段,而是一种自然顺承的发展,阶段之间主体的思想是不变的,变化的可能是某些方面及策略方法等。因此,教师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而不是重新打鼓另开张。

新课标的落实过程是漫长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与反思,由一次次研讨、一节节课铺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用坚持的力量冲刷头脑中、实践中的痼疾,有勇气去挑战不同的意见与见解,在碰撞中日夜兼程、流淌不息,奔向宽广的大海,实现我们作为每一滴水的价值。

“遇见”新课标,“育见”新未来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宋书秋

新课标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科育人导向,强调了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所以,一线教师需要及时对标对表,更新育人理念,探索课堂变革。具体来说,新课标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新样态应该是,教学设计要体现对教学资源的多维整合,体现对学生思维进阶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要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高度关联,让“深度学习”在学生身上真实发生。因此,优化教学设计、深耕作业设计、探索学科实践,是一线教师的首要责任,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一线教师,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落实单元整合,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设计不变,课堂不变;课堂未变,课程难新。这就要求教学设计必须是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整体教学”。当然,整合不是目的,而是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切实落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实际学情、学生心理特点及学习需要去创造性、多维度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同时,也可以横向整合同学段、多版本教材,多角度汲取同主题相关材料内容,进而优化授课内容及教学设计。另外,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单元整合,不仅仅是对内容和结构的优化,更撬动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探索以问题和项目为导向的带动式学习,促进高阶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

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学生能力。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教师的作业改革提出如此明确、系统、完整的要求,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改革势在必行。作业不能仅仅窄化为知识技能的巩固,更应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设计与实施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便成为一线教师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要从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评价等多方面齐抓共管。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结、思维成果的形成以及由此及彼的迁移,这样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推动新课标的真实落地。

顾明远先生曾说,一切都在课堂,落实新课标的关键也在课堂。因此,立足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打造教学评一体化的高质量课堂教学,我们需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新课标下的教学要“七变”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养利学校 李洪斌

新课标颁布后,一线教师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从课前、课中到课后,要积极迎接和适应以下“七变”——

一变教师角色。教师应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角色,做新课标的学习者、研究者、践行者。

二变备课方式。变“只备一节课”为“超时空化备课”,大胆创新教学设计。多方位、多视角进行结构化设计,有效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制定多种形式的有效学习方案。教学设计要明确、细化,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是否培养核心素养”等问题,吃透教材,把握好实施课标的尺度,不逾越,不缩减。

三变课程内容结构。变“单一学科内容”为“融合多个学科课程”。挖掘学科知识间的关联点,关注知识自然合理的衔接,忌强拉硬扯、生搬硬套,有效创设跨学科主题学习,带动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化实施。

四变教的方式。变“老师多讲”为“学生多思、多讲、多练、多探究、多实践”,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必要时走出课堂去学习,跨离校园去探究,走进社区等教育基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五变学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旁观者”为“课堂学习主人”。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乐于实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育学生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六变作业设计。变“形式单一”为“丰富多样”,变“沉重负担”为“高效优质”。作业分批、分类、分层次布置,增强针对性,丰富选择性,体现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提高信度与效度,切实实现减负增效。

七变评价方式。变“片面单一”为“灵活多样”,变“无效评价”为“长效机制”。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捕捉有价值的表现,因时因事因人选择评价方式和手段,增强评价的适宜性、有效性。全面推进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新课标下,教师课堂教学的“四点”追求

浙江省象山县定塘中学 蒋健

本次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化了各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突出了育人方式的变革。如何在新课标视域下探索课堂教学的改变?我认为,教师应坚持课堂教学的“四点”追求——

一是夯实知识的“落脚点”。学科知识是核心素养生成的基础、保障,也是教学的重要落脚点。没有知识的教学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想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形成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如采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和架构教材核心知识。

二是触动思维的“爆发点”。余文森教授指出,实际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情境,它有助于学生形成从生活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并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真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使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考,触动学生思维的“爆发点”。

三是寻找学习的“刺激点”。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沉浸于教学中并主动学习,才能发挥出学习的最大效应。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主动学习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实践演练、教授他人等形式,学习留存率远高于被动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实施项目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学习等综合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找到学习的“刺激点”。

四是拓宽教学的“生长点”。课堂教学不应囿于教室,教师要巧妙结合教学内容、教学主题拓宽教学场域,让学生更加亲近社会、亲近自然。将书面作业更多地转化为实践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将文本解读转变为不同的活动形式。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周末、假期时段,让学生去感受真实的社会生活,在不同领域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运用跨学科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而进一步拓宽教学的“生长点”。

总之,在新课标视域下,教师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探索、实践,寻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

新课标引发“课堂革命”——不能再做“教书匠”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张植五

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笔者发现对旧课标理解越深,反而越能接受新课标的变化,认识到新课标对旧课标的完善——新课标在教学顺序上略有调整,相关知识的出现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标把小学划分为三个学段,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目标更具针对性;新课标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关注儿童的成长,更加关注学生体验、参与、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更加注重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之下,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的教学观,落实核心素养?笔者以小学数学六年级总复习《图形与几何》为例,与大家分享几点浅薄之见——

以素养为导向,进行单元备课。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培养技能,教师要探究知识和技能背后所对应的素养。教学设计要从大处着眼,以单元为视角、以素养为导向进行整体设计。打通小学阶段图形的特征、图形的测量与计算、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等知识间横向与纵向联系,建立内在的逻辑关系(空间意识、几何直观);追根溯源,发现测量和计算的本质(量感、推理意识、转化思想);安排实践活动,如设计包装、排水法测不规则物体体积(推理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让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一一对应,从素养出发考虑课程安排,再以素养为标准进行教学评价,从素养到课程再到素养。

站在儿童立场,做到眼中有人。课堂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组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清楚学生在哪里,明白到哪里去,知道如何到达。在教学的全过程,发动学生、激发兴趣。课前,设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每项任务都分层设计,学生有选择任务的机会;课上,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即使表达的内容不完美,也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同学的鼓励,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建立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任务为驱动,化枯燥为兴趣。针对本单元“图形的认识”,笔者设计了给图形家族建立“族谱”的大任务,包括找齐家族成员(人物集合)、介绍家族成员相貌特征(拟人画像)、寻找成员之间的关系(人物联系)、确认家族成员的功能(人物技能)、绘制图形家族族谱(家族结构)五项活动,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任务的引导下,经历感受、体验、探索、发现、推理、验证、归纳、梳理、总结、应用、创作的全过程,构建完整的几何与图形知识体系,提升空间观念、推理意识和几何直观。

以评价为导向,让每个人都发光。本单元每个任务活动都对应着评价要求。如图形的认识预学任务中“找齐家族成员”为必做,完成可以得到两颗星;写出一或两个家族成员样貌特征为必做,完成可以得到三至四颗星;绘出图形家族成员之间的任务关系为选做,完成可以得到五颗星,采取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双主体模式。课上针对学生绘制的“族谱”设计评一评、议一议环节,学生互评、互议,发现同学的亮点、表扬同学的优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建议或予以补充。学生们在真诚、善意、互相激励的评价氛围中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和素养的提升。课后设计符合学业质量标准的作业,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业要求,同时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评一体化。

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言,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是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的革命,是从“学历社会”转向“学力社会”的变革。教师不再是一名教书匠,而是秉持自我变革观念、为未来培养具有核心素养人才的教育践行者。在落实新课标的道路上,愿你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新课标教学启示:准确把握“三性”

北京市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  杨金婷

新课标的颁布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笔者基于小学英语教学实际,对落实新课标精神提出三点思考,以求共进。

坚持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凸显育人价值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师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因此,教师应正确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关注单课时语篇内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与作者观点,又要挖掘多个语篇资源的内在联系,从单元学习的视角对比学情实际,以单元育人目标为统领,基于文本主线,狠抓问题链,利用子主题搭建大主题,在相互关联而各有侧重的课时学习中,融合不同学科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激活学生全方面的“前知”,以此为基础带动学生全方位学习,同时据此为延伸,真正把教与学联动起来、融合起来、统一起来,实现单元教学的整体化,凸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育核心素养

新课标不仅关注“学什么”,更关注学生是否“喜欢学”,以及是否知道“如何学”。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所以,教师应认真把握认知与行为的关系,从知情意行四个发展阶段去设计学习过程。首先,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能力、需求、特点等条件,确保文化性、实用性、适用性和趣味性。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次,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务必在内容、形式、层次上体现出多样、多维与多元的特点。最后,追求学习结果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促进。坚持以评促学、以学定教的实践思路,争取做到单元有主题调查,课时有学情前测,课上有学习方案,课后有自评他评,推动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学习,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坚持育人过程的平等性,落实立德树人

“义务教育课程体现国家意志”,其落实过程离不开家校社全方位育人系统的构建。因此,教师应始终坚持平等与和谐的关系,与学生、家长、社会,甚至教材成为合作的伙伴关系。教育的核心是关系。教师不仅要主动从学生的视角观察事物、分析价值,经由平等对话助其长远发展,更要善于发挥家校社的育人合力,关注家长的期待,分析社会的需求,立足学校的育人目标,通过挖掘育人资源来推动课程实施,创造育人价值。最后,教师更要理性看待隐性教育主体——教材,与其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好教师不会轻易否定教材,而是乐于探寻其科学性、专业性、合理性,对内容或编排不解时,习惯换个角度看问题。一旦坚定了合作信念,教师与教材的表面矛盾便会得到和解,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准确把握三大关系或能为新课标教学提供一定思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育人真理,成于实践。
—  END  —


来源 | 《教育家》编辑部

编辑 | 周丽

设计 | 朱强

统筹 | 周彩丽

视频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说课标、说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新课改的实施方案
习育课堂:走向以学习为中心
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整体学习方案设计和实施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新课标、新高考视野下,高中教师如何系统成长?7位专家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