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葛藤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userphoto

2022.11.21 河南

关注
前不久,宜昌的朋友送我一袋野生葛粉,说是他们老家的特产。看到包装袋上的葛藤图片,我想到岩崎灌园《本草图谱》中的一张插图。这张图画得很精细,茎上黄色的硬毛、块根上细长的根须、小叶上的叶托,甚至叶片上的虫洞都如实地画了出来。更有意思的是,本应是绿色的葛叶却涂成了蓝色,导致整个画面有点浮世绘的味道。我把这张图发给朋友,朋友也觉得惊喜:没想到山中寻常的野生藤蔓,入画之后会这么漂亮。

↑岩崎灌园《本草图谱》中的葛
 
1.浑身是宝
 
葛藤属于豆科,这一点从它的蝶形花冠和荚果就能看出来。豆科葛属植物都是缠绕藤本,长江以南多见。山里野生的葛藤,一般是山葛Pueraria montana和它的几个变种,包括葛(var. lobata、白花葛(var. culaishanensis与粉葛(var. thomsonii)。

第一次见到葛藤是在北京西郊的阳台山,同行的室友指着路边一丛藤蔓说,家乡人会用它来捆绑货物,结实耐用。印象较深的是,这种藤蔓的茎、叶,乃至花萼、荚果上都布满了黄褐色的长硬毛,并没有《本草图谱》中画得那么迷人。不过对于先民来说,它浑身是宝。

↑葛开的花朵,以及茎上的黄色硬毛


葛藤的茎皮富含纤维,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开始利用它来织布。[1] 先秦时,葛布已较为普及。《逸周书》卷三:“砾石不可谷,树之葛、木,以为絺綌,以为材用。”多石的土地种不了粮食,就种上葛藤用来织布,“絺”[chī] 是较细的葛布,綌 [xì] 相对较粗。《诗经》第二篇《周南·葛覃》就写到采葛织布的劳作场景:“是刈是濩,为絺为綌。”“刈”,斩断;“濩”,煮也。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还载有练葛之法:“采后即挽成网,紧火煮烂熟。指甲剥看,麻白不粘青即剥下。长流水边捶洗净,风干,露一宿尤白。安阴处,忌日色。纺之以织。”葛布曾在江南盛行,清代广东雷州的“雷葛”成为首屈一指的葛织物,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多有赞誉。
 
以葛制成的衣物,质地轻薄而凉爽,所以常常作为夏服,但只适合居家时穿。若要出门,尤其是出入郑重的场合,则需披件外衣,否则就是不敬。所以《礼记·曲礼下》说“袗絺綌,不入公门”,《孔子·乡党》“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袗”[zhěn] 即穿单衣。

↑葛根
 
葛根可入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入中品。所谓“葛根”,是葛藤在地下块根,就像红薯一样,但葛根要粗壮得多,宋代医家苏颂说它“根形大如手臂”。葛根富含淀粉,魏晋时人直接蒸着吃,唐代已演变为提取葛粉来食用,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记录了完整的步骤:“冬月取生葛,以水中揉出粉,澄成垛。先煎汤使沸,后擘成块下汤中,良久,色如胶,其体甚韧,以蜜汤中拌食之。擦入生姜尤佳。”“色如胶”形容得很准确,葛粉用沸水冲开后,变成晶莹透明的胶状物,但它本身没有味道,需加入糖、蜂蜜等调味。
 
灾荒年间,山野里的葛根还能代替粮食救饥。南宋罗愿《尔雅翼》卷八:“人皆掘食之,生食脆甜,亦可蒸食,有粉。今江南人凶岁则掘取以御凶荒。”煮熟后的葛根可作为果品来卖,亦可作为待客之佳品。《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十二:“赣南以根为果,曰葛瓜,宴客必设之。”

↑葛

葛花还能解酒,我们在唐人的诗句中能够看到这一功效: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王绩《食后》“葛花消酒毒,萸蒂发羹香”。宋代唐慎微的医书《证类本草》有相关的记录:“其花并小豆花干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葛花秋天开,紫红色的穗状花序直立向上,单看还是挺美的。

↑生长能力强大的葛藤

用途如此之多的葛藤,在近代被引入美国。不过他们利用葛藤的方式与我们不同,而是看中了葛藤强大的生长能力。由于其令人难以置信的生长速度,加之葛根深入地下,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具有良效,于是在1930年至1940年间,美国政府在美国东南部大面积推广种植了葛藤。但葛藤逐渐侵占本土植物的领地,进而威胁到本土的生物多样性,最终被美国、墨西哥等国家认定为入侵物种。
 
2.民俗、佛经与情歌
 
在原产地东亚和南亚,葛藤倒没什么生态危害。不过作为藤本植物,它那强大的缠绕和攀爬本领,要绞杀几株树木可是绰绰有余。遮天蔽日的葛藤一定给当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在我国的民俗以及印度的佛经中都有体现。
 
↑葛,《诗经名物图解》

据明代陆深《俨山外集》卷六记载,陕西汉中洋县习俗,“每岁遇春第四日,居人游江上,遇葛藤缠绕处即解之,谓之解缴”。山野里缠绕的葛藤如此常见、如此繁复,现实中解开这些缠绕树木的葛藤,仿佛就能在精神世界中解开烦恼和心结。作者怀疑这可能是古代袚褉 [fú xì] 的遗俗。“袚褉”即上巳节古人到水边除凶去垢、消除灾祸。“遇葛藤缠绕处即解之”,似乎也具有这种功效。
 
陆深还说:“禅家谓人不能解脱者,亦谓之葛藤云。”这是“葛藤”在佛经里的寓意。在后秦(384-417)高僧所译《出曜经·爱品第三》中,葛藤就用被用来比喻缠缚人心的爱欲:
 
初生为葛藤所缠,长便枯死。爱欲之意亦如是,使诸众生根本燋尽……其有众生堕于爱网者,必败正道不至究竟。是故说爱网覆也。犹如葛藤缠树至末,遍则树枯。爱亦如是,遍满人身从头至足,无空缺处。
 
堕入“爱欲之网”的人,犹如被葛藤缠绕之树,最终都会走向毁灭。这一比喻十分形象,它说的其实是自然界中葛藤的绞杀现象:一开始攀附其上,渐渐将其枝叶完全覆盖,上与之争夺阳光雨露,下与之争夺养料水分,久而久之,被缠缚的树木就会干枯死亡。
 
禅宗语录中,“葛藤”也指言语枝蔓,使人不能明心见性;“打葛藤”指扫除纠缠繁琐的言语,使人得以开悟。


《诗经》中不少篇目提到葛藤。《周南·樛木》即以葛藤绕树来比喻女子对情人的依恋:“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这与佛经有近似之处。其他以葛起兴的诗篇,也多指向男女之间的情感。《邶风·旄丘》写女子见到葛节渐阔,感叹时光荏苒,而情郎为何久久不来相迎:“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唐风·葛生》以葛藤绕于灌木,反衬自身的形单影只:“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王风·采葛》则直言采葛时思念情人,是一首直白的情歌: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梳理下来可以发现,《诗经》中写到“葛”的篇目多与“怀人”的主题相关。后世以“采葛”为题的拟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也多类似。李白《黄葛篇》写闺人为情郎采葛裁衣,希望“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因为“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明代张时彻《采葛篇》“腰镰逝采掇,织作君衣裳。经以长相忆,纬以思不忘”,也是一脉相承。
 
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采葛制衣,乃属于女子日常劳作之事,因此容易引发联想。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中载有一种“女儿葛”,专门由“未字”(未出嫁的女子)所织。一年只能织一匹,从不拿到市场上去卖,因为要积攒起来,给未来的丈夫制衣,正是上述《采葛篇》中的“织作君衣裳”:
 
粤之葛,以增城女儿葛为上,然恒不鬻于市。彼中女子终岁乃成一匹,以衣其夫而已。其重三四两者,未字少女乃能织,已字则不能,故名女儿葛。

[2] 黄色葛纱,图自故宫博物院

此外,中文里的“瓜葛”一词,一开始比喻辗转相连的远亲,后来也指代夫妻。例如元代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恩爱夫妻被拆散,男主角无奈写了休书,下场诗云:
 
石上磨玉簪,欲成中央折。
井底引银瓶,欲上丝绳绝。
两者可奈何,似我今朝别。
果若有天缘,终当做瓜葛。
 
以“瓜葛”比夫妻,这层意思我们已很少再用。倒是日语和韩语中的“葛藤”一词,如今还保留着佛经里的寓意,用来表达内心的矛盾和纠结,而且多与情爱相关。
 



[1] “江苏吴县草鞋山曾出土葛织物。这里是阳澄湖南岸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72-1973年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三块已炭化的纺织物残片。经鉴定为葛纤维所织,年代距今已超过六千年。”见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华书局,2014年,第77页。
[2] 黄色葛纱,图自 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8/2139/img0005.xml

作者简介:江汉汤汤,企业职员/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植物文化普及者,著有《古典植物园》(商务印书馆,2021.4)。个人微信公众号【古典植物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葛藤
我想知道这种植物书名叫什么。有图片。可以食用。。我们这里叫(干葛)。。 - 已解决 - 搜...
中药材学习笔记之——葛根欢迎指正
葛根的功效与作用,解酒丰胸
《大山的自然笔记》---278
2、葛覃之情 ——《我吟<诗经>》一、国风·周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