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消寒读书活动”每日伴读第28天:我可不想作宅男

古人用消寒图渡过寒冷的冬天,我们用消寒图去坚持做一件事情,养成一个小习惯。

今年和盈视大沛老师的新书《诗词里的中国史》相结合,每天涂色消寒图,读一章书(大沛老师伴读),吟诵一首古诗,赏书中一副古画,日日有收获。

01

涂色

消寒图

连冬起九 每日涂色
02

读书

读书内容:魏晋南北朝篇 第一集 我可不想作宅男——曹植的《杂诗》P200-210

03

吟诵

杂诗七首·其五

魏 曹植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吟诵:久而吟诵团  李凯迪

04

伴读



大家好,我们今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个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混乱的时期,光把这个时期讲明白就很费劲,我们还要把诗歌串进去,这对我的写作来说是本部书的第一次大挑战。要选择八个人,把如此混乱的时期写清楚,这个很难。

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先是一个三国时期。我们叫它三国,其实是对蜀汉和对东吴的一种看得起,因为其实从实力上来说,当时中原大地70%都是魏国,那两个也就分个30%而已,所以我们历史上会管三国时期也叫魏的时期。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是三国,却要叫魏晋南北朝,而不叫什么三晋南北朝。

三国归了晋,这个晋历史上叫西晋,它只有40年的历史,然后北方就“五胡乱华”了。说是五个少数民族,但主要还是匈奴,他们先把西晋灭掉,然后在北方先后建立了16个国家。而之所以是16个国家,还是因为有人写了一本书叫《十六国春秋》。其实不止,难以算清到底多少个国家。西晋的王室到了南边去了,建立了东晋。北边是十六国,南边是东晋,这就是历史的“东晋十六国时期”。我们倒一遍就是从三国到西晋,然后到东晋十六国

后来这十六国,不断的产生兼并战争。兼并战争的最后是被魏统一了,但这个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所以历史上为了区别那个曹魏,叫他北魏北魏后来还分裂了,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变成了北齐,西魏又变成了北周。南边的东晋灭亡之后,先后成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最后西魏战胜了东魏,而西魏最后被一个权臣杨坚拿到了权力,向南又灭掉了最后那个陈朝,建立了隋朝。隋40年后变了唐朝,这就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关系。

这么一个混乱的历史,包括刚才我说16国不断的兼并战争,最后到了北魏,中间的兼并战争也不能一带而过。因为在这兼并战争当中,还出现过许多枭雄,也出现过许多伟大的政权,比如前秦,还有慕容氏,这些都不提了吗?八首诗歌还要把这样一个时代连接起来,困难重重。希望大家看看我是选了哪几首诗歌。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在魏的时期有非常好的文学。在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风,就是曹操所带领的曹氏集团的一群人建立的“建安风骨”。因为这一群人的大部分都活到了魏朝时期,所以它可以算是魏的时期,也就是三国这个时期的文学。

西晋后来分成了东晋十六国。这十六国虽然是北方民族,但是它是有文化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北朝民歌。这些北朝民歌非常有风格,而且我老说北朝民歌是唐诗的爸爸,因为唐诗的那些风味,那些有着边塞的气息的强盛风格,都是受北朝民歌影响而形成的。同时,南朝的文学完全不同,它绮丽、优美、流转、婀娜。这是南朝的地理环境,以及南朝人的生存环境所带来的,所以南朝的诗是另外一种风格。

而我们在上小学和上初中的时候,南朝的诗歌一首都没学过。你想一想,宋、齐、梁、陈这个时代你学过任何一个人的诗歌吗?你好像一个都想不起来。但是,南朝时期的诗歌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发达的时期,他一点都不输盛唐,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而且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派别,在南朝时期的永明体以及竟陵八友这些人深刻的影响了后人。像李白、杜甫总在这个时期找自己的偶像,甚至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种诗歌体裁叫近体诗,也是这个时期产生的。

如此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中小学只字未提,使得我们认为南朝时期好像没有文学。因为在南北朝时期,我们好像只学过两首北朝民歌,小学学过一首《敕勒歌》,初中学过一首《木兰诗》,所以让我们觉得南北朝时期就只有北朝有民歌。而恰恰北方的文化才让人认为是“文化沙漠”,虽然它也是有文化的,只是人们认为它是“沙漠”。人们公认南朝文化极为发达,但我们中小学只字不提,所以这本书在这些事情上,才是对我们的语文的学习是重要的弥补,对于孩子建立正确的文学观是非常重要的填补。所以这一章节才是我们要极为认真的来阅读的章节。

昨天直播的时候,也有小朋友问,为什么不从曹操开始?曹操是东汉末年人,在历史划分上,他不应该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曹操所在的那个时期,年号叫“建安”,曹操、曹植、曹丕以及手下的一群文人们,他们写的诗歌很有风骨,风,是有风雅的味道,鼓是硬气,所以他们又优雅又硬气,历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这“建安风骨”当中,在我看来最有代表性的人应该是曹植。首先这是个王子,王子可以活得潇洒一些,所以他的诗歌当中,往往有一种浪漫的情调,有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硬气在。

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是,晚年的曹植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所以曹植开始关注民风,比如初中选了他的一首《梁甫吟》,这首诗歌,是曹植被贬到了海边以后,见到了百姓的疾苦而作的诗歌。包括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一首杂诗,就是曹植想要向皇帝表明自己想去为国征战。这都是他人生经历了痛苦以后的反思,但保留了他年轻的时期做事的那种风骨、风格,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霸气。他才是“建安风骨”最深刻的代表者,因为从内容上和思想上深刻了起来,但是文风上还保留着当年的那种帅气,十分难得。

而从曹丕、曹植开始,在我看来,中国历史出现了一个很好玩的事情,就是兄弟争皇位的问题。曹丕、曹植是这个问题,但曹丕处理的挺好,他一直控制着曹植。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西晋是因为这个问题而灭亡的,东晋这种问题也非常的多。这个问题一直影响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他会贯穿整个历史时期,这也是件好玩儿的事。希望大家认真阅读这一章,看看曹丕与曹植,以及曹植的人生经历。

盈视(大沛)老师

      朱畅思,字盈视,北京市教育学会吟诵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市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吟诵教学法专委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吉吟创始人。












05

赏画

摹顾恺之洛神赋图(第二卷)

 此图为依据曹植《洛神赋》文意绘制的连环画式长卷,山石勾染而不皴擦,树木多夹叶,稍稍点染而不经意,列植之状若“伸臂布指”,群山之势如“钿饰犀栉”,“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同张彦远《历代 名画记》中所论魏晋画风一致。目前共有六件《洛神赋图》传世,布局造型基本一致,应出于同一底本, 时代都应在两宋之际。与其他几幅《洛神陚图》相比,此图前面缺失一段,且现存卷首为残缺后依全卷补画,补画时间应在项元汴收藏之前。另本图依情节发展以小楷书出《洛神赋》全文,风格似介于高宗赵构与米芾之间,文字随图延展,高低错落,无一定格局,文字多少,则依图意而定,且间有将一句分写于两处,充分表明绘图在先,书赋在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及形成原因
从“建安风骨”到“左思风力”,魏晋诗歌的风格流变
建安诗风是如何演变的?
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汉魏时期的诗文风格]
曹操只是一个杀人的屠夫?看看曹操开创的建安风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