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脉篇之任脉

这次的学习,从任督二脉开始,寻找穴位,尤其是胸前肾经、胃经、脾经、肝经的穴位,后背膀胱经的穴位,以任督二脉的穴位为标准,既快又准。

任脉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参《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所以,上面的“太冲脉盛”与肝经的太冲脉没有关系,太冲脉就是冲脉,冲脉、任脉、督脉一源三岐,皆起于胞中,金代名医张洁古认为:“任者,妊也,为阴脉之妊养”,有总司阴脉的作用,为“阴脉之海”。《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七疝”,从古至今,七疝之名各有不同,但总以气滞不行为病,气滞于内,结为疝气。“瘕聚”,古人有五积六聚七癥八瘕之说,五脏气积,名曰五积。六腑气聚,名曰六聚。癥:《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类似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腹部肿瘤性疾病。瘕,与癥这种肉眼可见肿瘤相对比而言,瘕通假,假物(血)成形。癥瘕积聚并起于气,故有气积气聚之说,然而瘕属血病,气聚而后血凝为病。“瘕聚”表现为腹部脐下的硬块,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灵枢·经脉》:“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难经·二十九难》:“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

任脉的经脉循行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因为任脉“至咽喉”,所以天突穴可以治疗咽喉部的疾病,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穴是八脉交会穴,通任脉,所以列缺穴也可以治疗咽喉肿痛,眼睛不适

会阴穴:会阴穴在两阴之间,即前阴和后阴之间,一般不针,古代是禁针的穴位,很少用,只有溺水急救的时候会用到。主要起一个定位的作用,是任脉、督脉和冲脉的起始点。我们有一个治疗法则,“对称治疗法”,有“上下对称”,俗称为“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比如眩晕,病在上,取涌泉穴或太冲穴治疗,就是上病下治。肩周炎是病在上,取下肢的条口透承山或绝骨穴,也是上病下治。比如痔疮在肛门处,与口腔上下对称,把上嘴唇掀起来,在口唇系带上下针,或者用外科手术剪刀剪一下,可以治疗痔疮,这是下病上治。比如有的同学出去玩,关了校门以后才回来,只好翻校门,让看门的老大爷发现了,喊了一嗓子,骑在铁栅栏上下不来,把会阴穴刺伤了,疼痛不能行走。治疗会阴痛,你不能让人家脱了裤子去扎一针,而且近取穴的效果并不好,可以在百会穴下针,也是下病上治。还有“左右对称”,比如左侧肘关节疼痛,在右侧的曲池穴下针。左侧腹股沟的冲门穴疼痛,在右侧锁骨下的云门穴下针。会阴穴能治疗“阴汗,阴头痛,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男子阴端寒冲”,其中就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前列腺的疾病。“谷道瘙痒”,谷道是古人对肛门的雅称,就是肛门瘙痒。“久痔相通”是肛瘘,主要是用艾灸的方法治疗。“溺死者,令人倒拖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不管以后是否能用到,我们能记住,说不定以后碰到的时候就可以救人一命。刚淹死不久的人,“令人倒拖出水”,倒拖就是抓着脚,头朝下,摆放的时候,头朝下,屁股撅起来,搞成一个跪位。把裤子脱了以后,扎会阴穴,因为他已经是一个死人了,朝着心脏的方向,也不存在什么扎坏,用三寸针,朝着心脏的方向扎进去,“尿屎出则活”,这是标准,言外之意,尿屎不出则死。     

曲骨穴:一般不用,主要是作为取穴的标志,“横骨上”就是骨盆前面的耻骨上方。从神阙穴到曲骨穴为五寸,窈窕淑女的是五寸,将军肚的也是五寸,啤酒肚的也是五寸,这叫腹寸。从神阙穴到曲骨穴依次是阴交穴、石门穴、关元穴、中极穴、曲骨穴,一寸一穴。我取穴的时候就是看一下,中间往下一点为关元穴,然后再以关元穴为标志,分别取穴,比如关元与神阙穴的中点为气海穴,关元与神阙穴的三分之一处为阴交穴,三分之二处为石门穴,关元与曲骨穴的中点为中极穴。初学者如果没把握,就用笨办法,找一个十几公分长的松紧带或者橡皮筋,比如说十公分,你每隔2.5公分画一个点,把它分成五份,上端摁到神阙穴,下端摁到曲骨穴,但这样取穴会被人取笑。 

中极穴:膀胱的募穴,足三阴经和任脉的会穴。“募穴”大多分布于胸腹部,大体与所属脏腑的部位相对应,是脏腑经气汇聚的腧穴,五脏六腑加上心包络,共十二个募穴。中极穴是比较常用的穴位,具有双向治疗作用。尿频尿急可以用中极,淋漓不出,乃至癃闭,完全尿不出来也可以用中极。这里插一个针灸的治法,“俞募配伍法”,膀胱的募穴中极穴配伍后背膀胱经的膀胱俞,可以治疗所有膀胱的疾病。中极穴位置较低,离男子精宫、妇女子宫比较近,可以调节内分泌,治疗“失精绝子”,也就是不孕不育。“妇人产后恶露不尽行,胎衣不下”,妇人产后病,西医认为恶露含有血液、坏死的子宫蜕膜,是产妇产褥期的生理变化,一般持续四到六周。中医认为是瘀血不尽,必须尽快排出去。“月事不调,血结成块”,月经不调的疾病,属于近取穴的范畴,血结成块的病因是寒,主要用灸法。“寒热转脬不得尿”就是癃闭,癃闭的病因分为寒热两种,寒就用灸法,热就用针法,泻法。鉴别寒热的方法很多,首先,观察尿的颜色,尿色白主寒,尿色黄主热。如果严重到点滴不下的病人,就用腹诊的方法检查一下,喜按的是寒,拒按的是热。如果严重癃闭,肚子鼓胀的厉害,不让按压,就用脉诊的方法鉴别,脉沉的为寒,脉洪大的为热。一定要先辨证后治疗,既能提高治愈率,又不会误治误治。灸中极的时候,可以配合在神阙穴做隔物灸。如隔盐灸、隔附子灸、隔姜灸,增加祛寒的力量。

谈到癃闭,不得不提胡希恕胡老为单玉堂单老治病的故事,“一九八二年,著名针灸专家单玉堂先生患肺心病,住院后病情不断恶化,除了日益增多的肾积水,还陆续出现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等等很多严重症状。尤其是尿液,开始时弄了点上好的麝香敷肚脐还能点滴出一点尿,现在已经完全出不来了。按西医的标准,单老已经是严重的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基本上就是没救了。但为了挽救单老,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不光有胡希恕胡老和刘渡舟刘老,还有董建华、王绵之、赵绍琴、杨甲三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全都是中医界大名鼎鼎的老一辈临床专家,随便哪一个拎出来,都是足以让现在的国医大师一提到就会心驰神往的水平。然后这些老前辈各自诊断了病情之后,一位名老提出,现在单老已是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的严重情况,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意见,但八十四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却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的思路,理由也很简单,就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小大不利治其标’”。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胡老以大柴胡汤合桃仁承气汤治之。据单玉堂之子单志华回忆:“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现在,胡老再传弟子仍有人用此方法治癃闭,并取得很好的疗效。但是,为什么不将此方法广而告之,推广到临床呢?会对症应用处方不算高手,知道什么情况能用,什么情况不能用才是高手。我们都知道少阳三禁,但很少有人熟悉少阴三禁,唐宋本伤寒都有可与不可篇,讲述可发汗、不可发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我们现在学的是节本,删除了可与不可篇、伤寒例等内容,导致一些初学者无所畏惧,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能用,就什么时候都敢用。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五老困于少阴不可下之禁忌,不敢妄自攻下,有所为有所不为,故称高手。胡老知常达变,立足“小大不利治其标”,先治标后治本,故称高手中的高手。不知少阴禁忌,执方欲加,即使偶中几例,也是低手中的低手,庸医中的庸医。禅宗大师青原惟信在《指月录》中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学医也是如此,要进的去,出的来,知其常,达其变,方为一名称职的医生。

关元穴: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可以治疗小肠所有的疾病。“足三阴任脉之会”,关元穴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四条经脉的会穴,交会的经脉越多,治疗的范围越大。《素问·气穴论》:“下纪者,关元也”,没有注家解读下纪,因为对古人来说,这是常识,不需要解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阴阳是万事万物的纲要、秩序、法纪,纲是总绳、总则,纪是纪律、法度。肚脐以上为天,需要遵守上纪,肚脐以下为地,需要遵守下纪,关元穴就是下纪,相当重要。“关”是关窍、关门,“元”是元气,正气,关元就是正气在下焦出入人体的门户,所以艾灸关元穴可以治疗很多疑难杂症,比如溃疡、肿瘤、癌症。关元穴是道家修炼丹道筑基的下丹田,是炼精化气的地方,丹田气越足,身体越好。宋朝有个强盗王超,“日御十女”,被抓住后交代“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他说,“土成砖瓦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经常艾灸关元,可以治疗里虚寒证。我国按摩界权威臧福科老师,他的振腹法可以在瞬间把关元催热,荔枝音频里就有臧福科老师的讲课音频,有兴趣可以听一听。关元穴孕妇禁针,“若针而落胎,胎多不出,针外昆仑立出”。说明针关元穴会导致堕胎,可以和徐文伯“补合谷,泻三阴交”堕胎的办法互参。补合谷,合谷是气穴,实其上,泻三阴交,三阴交主血,虚其下。阳化气,阴成形,胎儿成形属阴,所以孕妇的健康状态是血旺气衰。如果补合谷,上面气越来越足,泻三阴交,下面的血越来越虚,气往下压就堕胎了。关元穴和子宫离的特别近,如果针关元,气聚集于关元,压迫子宫就会造成流产,原理是一样的。这种原因的堕胎,如果出现胎盘不下,“针外昆仑立出”,现在胎盘不下都在产科治疗,轮不到中医出手了。但是,如果有产科医生,可以尝试针灸催产,或可在针灸与产科之间打开一扇门。关元穴还可以治疗痛经,所有的痛经都是因为寒,没有因为热而痛经的。可以配伍下肢的三阴交、血海穴,或者配伍腰部的经外奇穴十七椎。针灸十七椎是治疗痛经最快的方法,艾灸关元穴、神阙穴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方法,效果都不错。“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发作无时,冷气结块痛,寒气入腹中”,绞痛是痉挛性的疼痛,既有功能性病变,也有器质性病变,至于“冷气结块痛”,用手一摸小肚子,都能感到刺骨的寒气,可以艾灸关元穴、神阙穴,配伍下肢的三阴交,效果很好。“脐下结血,状如覆杯”,小腹部的瘀血证,可以通过望诊来帮助诊断,小腿肌肤甲错,像鱼鳞一样裂纹或者起皮的,基本上就可以断定是小腹部有瘀血。相当于桃核承气汤证或抵挡汤、抵挡丸证。包括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男子的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疾病,都可以通过艾灸关元来治疗。关元是小肠的募穴,所有小肠的疾病都可以用腧募配伍法,用小肠俞和关元穴来治疗。其次,心与小肠相表里,关元穴还可以用来治疗心脏方面的疾病,比如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动脉血管堵塞引起的心绞痛。近年来,我用小肠募关元,心募巨阙,阴维任脉之会穴天突穴,配伍八脉交会穴内关穴和公孙穴,治疗了很多心脏病患者,最严重的一个患者本来是来买药的,突发心梗,脸色煞白,一下就站不住了,当时我也傻了,居然忘了打120电话,但是,下了公孙、内关、关元、巨阙之后,患者就缓过来了,但不等说清楚病情,就又出不上来气了,下了天突穴之后,一口气就上来了,患者说我救了她一命。之前也发作过,都是打120 ,这次本以为是肠胃炎引起的难受,才下来买药,没想到又是心梗发作。

石门穴:三焦的募穴,“妇人禁针,禁灸,犯之绝子”,既不能针,也不能灸,干脆放过,如果搞避孕项目的科研,倒是可以尝试一下。

气海穴:“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所以能治疗“真气不足”,“阴证卵缩”是男子睾丸缩入腹中,现在叫缩阴。“绕脐㽲痛”,围绕肚脐的绞痛,一般都是因为寒,可以用气海穴治疗,可以针,也可以艾灸。

阴交穴:“脐下一寸,当膀胱上际”,阴交穴位于膀胱的上口,与石门穴一样,也是三焦的募穴,治疗三焦疾病,我们尽量用阴交穴,不用石门穴。“任脉少阴冲脉之会”,所有的会穴都好用,交会的经脉越多,治疗的范围越广。顾名思义,既然是阴脉之交,相对就善于治疗阴性的疾病。比如“阴汗湿痒,阴痒”,阴汗就是会阴部比较汗多,裆部常年是湿的,严重的人一天要换好几次内裤。有的阴汗会痒,有的不痒,中医叫绣球风,西医叫阴囊湿疹,阴囊皮肤潮红、起疹子,有渗出液,瘙痒剧烈,痛如火燎。除了阴交穴,还可以配伍肝经的蠡沟穴,脾经的血海穴。如果处方,可以用二妙丸,黄柏、苍术,或者外用黑豆馏油膏。“湿痒”相当于湿疹引起的皮肤瘙痒,除了阴交穴,还需要根据湿疹的部位循经取穴,讲十二经的时候具体展开。因为它是“任脉少阴冲脉之会”,还可以治疗“妇人血崩,月事不绝”等月经方面的疾病,可以治疗“带下”,治疗“产后恶露不止”。

神阙穴:神阙穴是我们身体上标志性最强的一个穴位,就是肚脐眼。神阙之上为天,神阙之下为地,它是天地的枢机,所以旁开二寸的穴位叫天枢穴。神阙在古代是禁针的,“针之使人脐中恶,疡溃屎出者死”,主要是用灸法治疗。禁针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古代的针太粗,肚脐后面是肠道,很容易刺破肠道,形成感染性溃疡,所以说“疡溃屎出者死”。第二、神阙穴是先天和后天的门户,胎儿在母体内的时候,所有的营养和呼吸都是通过脐带与母亲联系。出生以后,虽然从胎息变成了用肺呼吸,好像没用了,其实神阙穴的作用只是隐藏了,道家修炼胎息,仍然可以激发神阙的呼吸功能,恢复与外界交换能量的功能,所以古人不让扎。现在有些人搞脐针,在神阙穴上按八卦方位下针,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个人持保留意见。人体有两个部位尽量不要让人动,一个是神阙,一个是脊椎。万一动不好,元气大伤。《铜人针灸经》:“灸百壮,主中风不醒人事”,艾灸百壮是大补元气,联系现代经方家用“大续命汤”或“续命煮散”治疗脑梗塞脑出血,有异曲同工之妙。“腹中虚冷,脏腑泄利不止”,首先排除了外感性的腹泻,特指脏腑虚寒性的腹泻,也就是脾肾阳虚的腹泻,或者伤寒论里面说的“下利凊谷不止”,因为病因是“腹中虚冷”,所以用艾灸神阙穴的方法治疗,多年来,我用艾灸的方法治疗了大量阳虚内寒所致泄泻,效果肯定。“水肿鼓胀肠鸣,状如流水声”,这是形容有肠鸣音,《金匮要略》中表述为“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谓之痰饮”,苓桂术甘汤或己椒苈黄丸主之,我们可以通过艾灸神阙穴治疗。“腹痛绕脐”,这是近取穴,直接祛除肠中之久寒。“小儿奶利不绝”,哺乳期的小孩本来不会下利,因为他不吃饭,只喝人奶,所以推知小孩是受寒而下利不止,艾灸神阙穴。我们山西亚宝药业生产的丁桂儿脐贴,用丁香、肉桂、荜拨等热性药物做成外用贴敷剂,贴于小儿肚脐,取得很好的效果。

水分穴:讲水分穴之前,先讲一下上腹的腹寸,以神阙穴为标志,之上以剑突为标志,不管上腹部有多长,我见过最短的不到一拃,长的超过两拃,都是八寸。正中间是中脘穴,中脘穴到剑突是四寸,中间是巨阙穴,巨阙穴到中脘穴中间是上脘穴,巨阙穴到剑突中间是鸠尾穴。中脘穴到神阙穴是四寸,中间是下脘穴。下脘穴到中脘穴中间是建里穴,下脘穴到神阙穴中间是水分穴,所以水分穴是“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穴当小肠下口”。那为什么叫水分穴呢?书上给出说法,“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后世中医说小肠有分清泌浊的功能,就是因为体内的水液在这里分道扬镳。“水病灸大良”,只要是水病,艾灸水分穴的效果都特别好。包括肝硬化腹水,肝癌引起的癌性腹水,都会有效。水分穴、水道穴,配伍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基本上都会有效果。“禁针,针之水尽则死”,水分穴禁针,主要是灸,增强小肠气化的能力。水分穴能治“肠鸣状如雷声”,《伤寒论》中“腹中雷鸣下利”的生姜泻心汤,“其人下利日十余行,谷不化,腹中雷鸣”的甘草泻心汤,就是这种水泻,小肠阳气不足,不能气化水饮,肠中的水饮互相碰撞,咣咣的响,就是“如雷鸣”,黄连移心火于小肠,提高小肠的温度以治下利,艾灸水分穴也是提高小肠的温度,可以配合关元穴,加强效果。“鬼击鼻出血”,“鬼击”不是鬼打人,鼻子无缘无故的出血就叫鬼击。从治疗鼻出血中,反映了我们中医认识论的特点,出血和水泻都是水,都可以灸水分穴。包括逆经,西医认为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但子宫里的血怎么从鼻子里出来?解读的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但只要是水引起的疾病,就可以用水分穴治疗,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包括鹤膝风,现代医学称为滑膜炎,膝关节里面的积液,在中医看来,就是水,就可以用水分穴治疗。

下脘穴:“脐上二寸”,中脘穴与神阙穴的中点就是下脘穴,“穴当胃下口,小肠上口,水谷于是入焉”。下脘穴是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水分穴是小肠的下口,那小肠才一寸长吗?于是把人搞蒙了,争论不休。倪海厦倪师说这里印错了,他认为水分穴才是小肠上口,从解剖学上看,小肠在下腹部,大肠包围环绕小肠,所以倪师说水分穴是小肠上口。在这里,我支持下脘穴是小肠的上口,水分穴是小肠的下口。我们学中医重视的是脏腑的功能,不能用实体解剖的视角来看问题,不然左肝右肺的观点更难以理解。中医认为胃有上中下三脘,上脘与食道相接于贲门,下脘与小肠上口相接于幽门,小肠下口与大肠上口相接于阑门。小肠是迴肠,可以弯回来,个人认为,如果忽略解剖位置,从气的层面理解,下脘与小肠上口相接于幽门,食物在胃里加工相当于粗加工,是吸收的第一步,吸的过程。进入十二指肠,也就是小肠以后,进行二次加工,也是精加工,是吸收的第二步,收的过程。小肠将其中最精微的物质“津液”,通过脾的升清,送往五脏六腑。将其中的糟粕“渣滓”,通过大肠,排出体外。剩下的水液,送入膀胱。古人把这个过程称为“分清泌浊”。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喝多了水以后马上就要排尿?为什么夏天喝了水之后马上就会出汗?根据小肠的这个上下口理论,突然喝多了水之后,水液不参与人体吸收,在水分穴或是直接入膀胱而小便,或是通过三焦而汗出。假设水分穴是小肠的上口,水没有进入小肠怎么进膀胱?没有进入小肠怎么进入三焦而汗出?如果水分穴是小肠的下口则不同,水液进入小肠,经过小肠的气化,才被送往膀胱而小便,送往三焦而汗出。如果喝的不是水,而是粘稠状的东西,比如果汁、米汤,就会停留在小肠里面进行消化吸收。精微的物质让脾升清,剩下的粗纤维等渣滓直接送入大肠,参与分清泌浊。下脘穴是“足太阴任脉之会”,所以治疗的疾病偏重于脾虚,“胃胀羸瘦”,脾胃虚寒则胃胀,脾不能吸收营养则羸瘦。“腹痛”,脾主大腹,也与脾有关系。“谷不转化”,就是《伤寒论》里面说的“完谷不化”,与脾阳虚不能腐熟水谷有关系。“痞块连脐上”,就是《伤寒论》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臓结,死”,虽然是死证,灸下脘穴或可一试。下脘穴与建里穴用的不多,都是加强中脘穴的作用,很少单独使用。中脘穴是很大的一个穴位,腑会中脘,所有的腑病都可以通过中脘穴来治疗,上脘、下脘、建里都是锦上添花,比如在中脘穴搞梅花灸的时候,可以用来促进中脘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一五 | 水分(下) | 任脉 | 水走水道,谷走谷道
任脉: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中脘、上脘、巨阙、鸠尾
任脉经穴介绍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1)粗工守形,上工守神,让内针发挥出应有的巨大作用
倪海厦针灸笔记(三三)水分穴
论六腑病兼论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