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副校长怎么说

在修谱中,经常会遇见一些州府县等级别的学官,不知其品级,更不知其工作性质,现在搜罗了一下找出一些资料,请大家参考,如有讹误之处,请不吝赐教,谢谢

 “老师”教授学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谕,与训导共同负责县学的管理与课业,官为正八品,掌文庙祭拜,教育所属生员。       

“教授”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从宋元到明清,各府(路)、州、县均设有各级教育官员,其中最高一级为教授,设于府(路),官为正七品。       

“助教”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国子监协佐博士理事的官员,负责教导学子的修身养性、崇志广业事宜,官位多在从七品上下。       

“学博”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官为正八品。       

“学录”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学录官为助教的协佐,官为正八品。       

“学官”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监学”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       

“司业”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国子监的副长官,为正五、六品。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司业博士为之师”。       

“祭酒”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至清末废。封建王朝专门教育公卿大夫和三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学校称国子监或国学、太学。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祭酒原非官名,古代人宴会或祭祀时,推一年高望重的人先举杯子以祭,称祭酒。隋唐以后始称国子监的主管官为祭酒),官多为从四品。       

“学政”宋代太学的教官。《宋史·汪解传》“熙宁大学成,分录学政”。       

“讲郎”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识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太保”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的官,也称太师太傅。  “博士”国子监的助手,官位多在正七品到正六品。为培养各类专门实用人才,从东汉到隋末,在当时的京城还建有各类专科学校,依据其专业,分别设立了律学博士、医学博士、武学博士、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学官,其官位在正九品到正七品。       

“学监”国子监协助祭酒督课业、监内务、查勤惰、纠师生过失的官员,官为正七品。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疑问1:教授在各级教育机构工作?国子监里是否有教授?

疑问2:助教只在国子监里工作?

二、从而看看下面的资料:(百科)

国子监一般设有(比如唐代):

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

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

△国子学(助教六品上)

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

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

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子。《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论语》、《孝经》、《尔雅》不立学官,附中经而已。

从上面的资料发现唐代:国子监、国子学里并没有“教授”这个职务。

三、再看看宋代:

“教授”,原为动词,意谓传授知识;宋代以降,成为偏正结构名词,指掌管学校课试的学官。

所以研究“教授”远没有“助教”悠久,从宋代开始研究就行了。

看看宋代学官的设置与管理,太学里有教授(仅限医学)而没有助教,应该是七品。

  宋代中央官学的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皆为朝廷命官。国子监所属各学与各专门学校由国子祭酒总掌各校政令,司业为之贰,总管课试斥黜教导等事务。太学的学官主要有博士10人,学正5人,学录10人,学谕20人,直学4人,掌生徒簿籍,并稽查出入。律学设博士2人,掌传授法律及校试之事,并设学正1人。武学设博士2人,掌以兵书、弓马、武艺训诱学者,又设武学学谕2人, 协助武学博士。医学在宋时始置提举判局官及教授1人, 崇宁间改隶国子监,置博士、学正、学录各4人,分科教导.

四、看明代教育

明代学校按照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医学、阴阳学、四夷馆等。地方官学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教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此外府州县皆设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农村设有社学,尚有专为孔、孟、颜后裔设立的孔孟颜三氏学。

   1.助教

  明代国子监创设于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置祭酒、博士、助教等教习皇子和胄子。明太祖定都南京,重建国学于鸡鸣山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增设北京国子监。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以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原设之国子监,改名为南京国子监。从此便有南监、北监之分。

  (1)管理机构与官员设置 明代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典籍、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官。

2.教授

武学

  明代武学创设于洪武年间,开始仅在大宁等儒学内设置武学科目,教导武官子弟。英宗正统年间,正式建立两京武学,分别设教授1人,训导6人,教习幼官及子弟未袭职者,储养训习以备任用。

府、州、县儒学

  明代府、州、县学的普遍设立始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年“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于是各地纷纷设学,并规定:府学设教授1人,训导4人;州学设学正1人,训导3人;县学设教谕1人,训导2人。

从此资料可以看出:明代助教的地位略高一些。

五、看清代教育

助教参看国子监

  清代国子监亦称国学或太学,是全国的最高学府,亦是全国教育行政机构。“顺治元年,始置国子监官,详定规制。”管理规制较前代更为细密。

  清代国子监仍以祭酒、司业为正、副首长,其下设有绳愆厅、博士厅、典簿厅、典籍厅,六堂等行政和教学机构。

注:无助教职。

教授:

参看府、州、县、卫学

  清代府、州、县、卫学统称为儒学。清朝定都北京后,即在明代的基础上,普遍建立府、州、县学。顺治四年规定各学廪膳,增广生员人数,并仿明制,在军队驻地设立卫学,以教育武臣子弟。卫学额设廪膳,增广生员各10名。顺治十六年制定《直省各卫学归并各府州学例》,一般卫学都并入府、州学。

  地方官学的教官,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均各1人,其职责是“训迪学校生徒,课艺业勤惰,评品行优劣,以听于学政”。此外,各学“皆设训导佐之”,协助教授、学正、教谕教导学生。其定例,进士以教授用,举人以学正、教谕用,恩贡、拔贡、副榜以复设教谕用,岁贡以训导用,捐纳岁贡以复设训导用。

总结:纵观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助教属于高端行业,而教授则负责普及教育,不同朝代很难比较,但是从地位来说助教略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博士、助教、学正、司成
古代教育知识
中国古代教师称谓解析
古代科举制度词语解释
【惟我独尊】历代对教师的称谓及出处
原创日志作品-我国古代教育官员的称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