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札记——馉饳儿

读书札记——馉饳儿

 宋元小说中多处提及“馉饳儿”,其究属何物,众说纷纭。或谓馒头,或谓饺子(邓广铭先生力主此说,见《宋代面食考释之一——馉饳儿》,《中国烹饪》1986,1),或谓混沌,或谓豆制点心,不一而足。
较新者为豆制点心说,见于张慧禾《说说“馉饳儿”》一文(《文史知识》2008,2)。张氏据《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第九回关于“王家清油细豆馉饳儿”的描写,认为馉饳儿是豆制或面制的或有馅或无馅的点心。原文如下:“馉饳儿王公,秉性最从容;擂豆擂了千百担,蒸饼蒸了千余笼。用了多少香油,烧了千万柴头,今日尽皆丢去。”张氏认为如王公所做,为“小饼形状,然后摆入笼屉,锅内加水,锅下烧柴,蒸制成熟食。”
此则材料不见前人提及,确实珍贵。但解读尚有问题。
其一,作者引《玉篇?食部》:“馉,饼也”为证。但《玉篇?食部》仅有“?”字而无“馉”字,下注:“户乌切,饼也”。并且此处的“饼”也并非今天所说的平薄之饼,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卷九:“《释名?释饮食》:‘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凡面食除面糊外古时都叫做‘饼’,如馒头叫‘蒸饼’、‘笼饼’,面条叫‘索饼’、‘水引饼’等,和现在所称的“饼”完全不同。”甚是。所以,此处的馉饳儿显然不是“饼状”。
其二,馉饳儿也不是蒸制的,而是油炸的。《三遂平妖传》第九回提到“五熟行”:“卖面的唤做汤熟,卖烧饼的唤做火熟,卖鲊的唤做腌熟,卖炊饼的唤做气熟,卖馉饳的唤做油熟。”蒸制显然属于“气熟”,而“馉饳”则属“油熟”,可见二者不同。所以此处“清油”当指油炸。
其三,“细豆”也不指豆粉,而可能指豆馅。认为“馉饳”为非面制而是豆制属于臆测,因为《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另一版本中“馉饳”全作“面果”,其说不攻自破。而且由此可知,馉饳儿即面果儿。验之字书,如《字汇补》:“馉饳,面果也。”正同。
许政扬先生《<水浒传>简注》解释为:“是宋元时代一种面做的圆形小点心。……馉饳一名,即从其形状得名,凡是浑沦成块当中肥圆的形物,都可以叫作‘骨朵’。”
王利器先生《水浒全传校注》:“馉饳儿,盖即四川之油炸果子,以糯米粉团子炸成,由篾丝贯穿起来,售与顾客。……元杂剧《罗李郎》之‘油炸骨朵儿’,明教坊编演杂剧《长生会》之油果儿,盖即是物也。”
此外,如今日河南尚有《烧馉饳》,注为在炭火中烧熟的面食(《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河南卷》,620页)。可作参考。
由此大体可以推知馉饳儿的形状、做法,至于细节,不能详考。
附:馉饳儿似即油果儿,又称为甚酥。清裘君弘《妙贯堂余谭》卷六(清康熙刻本):“吾乡人以水糊面,和以柘浆,为丸如枣大,特稍长耳。入油釜内滚之,旣熟酥脆适口,俗呼油果。楚闽人亦觧为之。昔东坡在黄州何秀才家食油果而酥,喜甚。因问何名,秀才以无名对。坡又问为甚酥。座客皆曰,是可以为名矣。先是,黄有潘长官者,以坡不能飮,毎为设醴。坡笑曰:此必醋着水也。一日忽思油果,作诗柬秀才求之云: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惟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醋着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一道工序,让烙饼更香:牛肉饼
15道最具人气的传统中式面食
【营养面食】豆渣葱油手撕饼
家常烙饼换个做法,松软可口,浓浓红豆香,用凉水和面饼也不硬
一招搞定不爱吃胡萝卜的小朋友!比肉丸子还好吃,一口一个抢着要!
酱香饼好吃不会做?按着这个方法来,层层松软酱香浓郁,回味无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