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繁华热烈的节曰盛况

(三)繁华热烈的节曰盛况
在隋唐五代的节令风俗文化中,除了各种新的节令风俗外,还有大量的
与前代相同的节日种类和内容。虽然它的形式和内容变化不大,但是因为社
会的极盛,所以这一时期的节日较之其他朝代呈现出更加繁华热烈的盛况,
放射出耀眼的异彩。
这一时期的节日活动不仅规模宏大,参加的人数众多,而且豪华奢侈之
风盛行,特别是封建统治者在举行节日活动中,不惜民力,为追求享乐,铺
张奢侈,挥金如土。比如,隋炀帝于正月十五日,在洛阳举行盛大的百戏表
演。《资治通鉴》记载:“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
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所以,薛道衡《和
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说当时的盛况是“万户皆集会,百戏尽前来”。唐
代富庶而强盛的国力使节日活动更加盛况空前。史籍中记载,唐朝正月十五
夜,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走出坊门,夜游观赏那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
“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甚至有的人被挤得悬空而起,“俘行数十步”。
皇家制作的花灯也极尽奢侈之能,玄宗开元元年(713 年)正月十五日,在
安福门外作一巨型灯轮,高达20 丈,上边缠绕五颜六色的丝绸锦缎,用黄金
白银作装饰,灯轮悬挂花灯五万盏,如同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的花灯一般。
同时有数千女子在灯轮下轻歌曼舞。可谓“月下多游骑,灯前绕丽人。欢乐
无穷已,歌舞达明晨”。繁华热烈的灯节虽是统治者寻欢作乐、粉饰太平的
产物,但也给普通百姓增添了节日的乐趣。
节日风俗本身就具有民众性。在隋唐五代的节日风俗中,像清明踏青、
端午竞渡、重阳登高等则主要盛行于民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二月二日
为踏青节,“都人士女,络绎游览,缇幕歌酒,散在四郊”。“骈于山林水
畔,纵观如堵”。端午竞渡之风也很盛行,竞渡这一天,士民百姓、州县官
吏、文人学士,以及妇女儿童,无不涌向现场,或呐喊助威,或一饱眼福。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可见妇女观众为数不少。唐代竟渡
的规模、声势,在一些诗文中得到了如实反映。“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
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①鼓声、浪声、助威声,把
竞渡气氛推向高潮,表现了竞渡时的热烈欢腾的场面。
生活在太平盛世的隋唐人民,都具乐生、贵生的人生态度,追求快乐幸
福的生活。所以,在节日风俗中流行着大量的体育、娱乐活动,如拔河、秋
千、斗鸡、蹴鞠、马球、斗草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节日风俗的内容。
元宵观灯 元宵,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是古代祭祀“太一”的节日。在
汉代,元宵祭祀已有燃灯之俗。到隋唐时代发展

成娱乐性的元宵观灯。隋朝
初年,每逢正月十五夜,京城和各州县,人们“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
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②隋文帝提
倡节俭治国,于是下令严禁元宵张灯及娱乐活动。而他的儿子隋炀帝却与他
相反,竭力铺张奢侈。他所举行的元宵节盛典,规模宏大,戏场绵亘八里,
演员达三万人,京兆地区为赶制几万件歌舞戏装,致使京城绢锦全部用完。
《隋书》形容当时的盛况是“大列炬光,火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北”。
① 张建封:《竞渡歌》,《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五。
② 《隋书》卷六二《柳彧传》。

到了唐代,以观灯为中心的元宵节,气势更为壮观,内容更为丰富。
根据唐代政府规定,元宵节期间,取消夜禁三天(十四、十五、十六)。
金吾开禁,让市民上街观灯,纵情欢乐。
唐代元宵节是一项全民性活动,上至皇帝后妃,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上街
观灯。唐诗中有许多诗篇描绘灯节的盛况。佚名《正月十五夜》诗序中说:
“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火之会,金吾驰禁;贵戚及下里工贾,无不夜游,
车马骈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人皆赋诗以纪其
事。”如崔液《元宵》诗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
佳节彻夜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在这欢乐的时刻,谁能在家闲坐呢?“九陌
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①“他乡月夜人,相伴看
灯轮。光随九华出,影共百枝新。”②这些诗都反映了元宵节的盛况。
隋唐时的彩灯花样繁多,制作豪华精致。有灯轮、灯树、灯楼、走马灯
等。灯轮本是佛会灯具的形式,即所谓“法王轮”,用锦绮、金玉作装饰,
上燃无数盏灯。史籍中记载玄宗制二十丈高、挂五万盏的灯轮。灯树又称“火
树”,就是在形状如树的灯架上悬挂灯彩。《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韩国
夫人,置百枚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之,光明
夺月色也。”灯楼是用灯彩结成的彩楼。唐玄宗曾命能工巧匠制成灯楼,高
一百五十丈,广二十间,上悬挂珠玉金银制的坠穗,微风一至,金石相互撞
击,发出乐器般的声响。将这些灯彩组合起来,便是规模更大的“山棚”。
山棚高达百余丈,其上建有蓬莱、方丈、瀛洲等传说中的神山,并装上彩灯,
可以想见灯市的壮观绚丽的场面。
清明踏青与娱乐活动 隋唐五代时期,清明踏青郊游的风气十分盛行,城
中的士庶倾城出游,流连于桃红柳绿的春色中,有的则干脆留宿野外。《开
元天宝遗事》记载:“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
郊野中,为探春之宴。”长安妇女郊野春游,遇名花便在草地上设位,挂红
裙于树枝,以为野餐的帷幔。唐诗中也有描绘清明踏青盛况的诗句。杜甫《清
明》诗:“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
诗:“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
晴。”五代时,踏青之风仍然流行。后蜀诗人卢延让《樊川寒食二首》诗说:
“寒食权豪尽出行,一川如画雨初晴。谁家络络游春盛,担入花间轧轧声。”
生动地描写了当地寒食节时景色和踏春出游的热闹情景。
当时踏青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长安踏青有时也在二月二日,如《旧
唐书·代宗纪》:“大历二年(767 年)二月壬午,(代宗)幸昆明池踏青。”
有时也在上巳日,《唐辇下岁时记》说:“三月上巳,有赐宴群臣,即在曲
江,倾都人物,于江头禊饮踏青。豪家缚棚相接,至于杏园。”有时也在正
月十五、正月初八进行。
在寒食、清明节时,人们还要进行打秋千、蹴鞠、拔河、马球等体育娱
乐活动,敦煌写本《节候赏物》说,寒食节君上赐臣下:“假花、龙球镂、
子推饼、鞭、秋千、气毯、饧粥、饼馁。”从这份赐物单,可以推知寒食节
前后活动内容的丰富,其中,“气毬”就是供蹴鞠时的球。当时,蹴鞠活动
主要在寒食、清明节时进行。唐人仲无颜在《气毬赋》中描写寒食节人们蹴
① 郭利贞:《上元》,《全唐诗》卷一百一。
② 韩仲宣:《上元夜效小庾体》,《全唐诗》卷七十二。

鞠的情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似月
圆。”球场上,人们相互奔逐,人欢球跃,热闹非常。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也写道:“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秋千”则多属于仕女儿
童们的娱乐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寒食赐“鞭”,是用赐马鞭的办法来鼓励打
马球。马球在唐、五代非常流行,史籍和文物中有大量的关于马球的记载和
实物资料,近人也有专文论述马球,但打马球的高潮在寒食、清明前后却很
少有人指出。唐朝皇帝亲临梨园亭球场观看马球赛,多在每年的二、三月。
按唐时的习俗,新榜进士要在月灯阁(今西安大雁塔东)举行马球赛会,时
间也在二、三月,正是关中平原寒食踏青的时节。韦应物《寒食》诗:“綵
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张籍《寒食内宴二首》诗:“廊下御厨分冷食,
殿前香骑遂飞球。”也是写寒食打马球的情景。敦煌写本《唐宫词》:“寒
食两日坊内宴,朝来□排是清明,飞龙更取□□鸟,催促球场下踏城。”明
确指明了马球赛的时间。
拔河,也是清明节进行的娱乐活动。《封氏闻见记》记载:“中宗曾以
清明日,御梨园球场,命侍臣为拔河之戏。”唐玄宗李隆基曾组织了一次有
一千多人参加的拔河比赛,“挽者至于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土,观者莫
不震骇”。
端午竞渡 “端午竞渡”就是在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开展的划船比赛。唐
代竞渡,比起前代有很大的发展。唐代竞渡用的船,装饰华丽,在船首建起
龙头,在船后竖起龙尾,船的两侧刻画龙纹,装扮成一条昂首翘尾的巨龙,
人们称之为“龙舟”。这样的龙舟,自唐以后,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唐代全盛时期,端午竞渡受到人民的喜爱,加上官府的支持,使竞渡
之风尤为鼎盛。每逢举行竞渡,士民百姓、州县官吏、文人学士等都涌向江
边观看。史籍上说,当时“士女倾城出观”,以致两岸“并肩接踵”,“观
者如堵”。可见龙舟竟渡不仅是竞赛者的一种娱乐,观看的人们也同样享受
到乐趣。
龙舟竞渡的场面也是紧张热烈的。范造《竞渡赋》中说:“尔其月维仲
夏,节次端午,则大魁分曹,决胜河浒。饰画舸以争丽,建彩标而竟取。”①
竞渡用的船是经过装饰的“画舸”,竞争的目的是夺取设立在终点的“彩标”。
储光羲《官庄池观竞渡》诗:“落日吹萧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
激去来波。”萧管奏鸣古老的祭祀乐章,船夫唱起高亢激越的船歌,乐声、
歌声、水波声合奏出一曲壮阔的交响乐,晚唐诗人李群玉亲临现场写下《竞
渡》一诗:“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橄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
龙衔浪飞。”江面上三千健儿划着扎彩的龙舟,飞速向前,满江是喧闹的锣
鼓声,热闹非常,描写唐代龙舟竞渡以张建封《竞渡歌》最为生动,读后如
身临其境,抄录如下,供读者欣赏:“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
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
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
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
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
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
① 《全唐文》卷九五七。

去,会到摧车折楫时。”①通过这首《竞渡歌》的描述得知,龙舟竞渡是在五
月五日端午节举行。这场竞渡是由官府(使君)主持的。竞渡时两岸仕女如
云,罗衣成群,银钗映日,观者如堵。竞渡儿随着鼓声,迎风劈浪,勇夺彩
标。激烈的竞渡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重阳登高、赏菊 农历九月九日,俗称“重九”,又叫“重阳”,是我国
民间一个传统节日。重阳正式定为节日是在唐代。前面已叙,唐德宗下诏以
九月九日重阳节为“三令节”之一。每逢重阳节,百官休沐,皇帝赐宴曲江
池,人们纷纷佩茱萸,登高游玩,或聚会宴享,观赏菊花。
唐代登高、赏菊风气之盛,为历代所罕见。唐孙思邈撰《千金月令》中
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表明汉
魏时代以躲避邪恶为目的的登高活动,这时已经变成一种健身、游玩的娱乐
活动,重阳节时,唐代帝王都要到慈恩寺大雁塔,或渭水边上的临渭亭登高
宴会。《旧唐书·李适传》说:“凡天子游幸,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
寿。”景龙三年九月九日,唐中宗李显到临渭亭登高宴会。中宗先赋《九月
九日幸临渭亭登高》诗一首,随后,中宗命众臣赋诗,竞比才华,最后者罚
酒,结果韦安石、苏环诗先成,于经野、卢怀慎最后成,被罚了酒。
在吟咏节令习俗的唐诗中,咏重阳登高可以说是最多的,其中也不乏名
篇佳句。唐中宗时的才女上官婉儿作有《九月九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
花寿酒》诗:诗中云:“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
杯。”描写了中宗登慈恩寺大雁塔,群臣献菊花酒向皇帝祝寿的情景。菊花
酒是用菊花的茎叶,杂以麦米酿造成,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重阳节献
菊花酒含有祝寿的意义。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可以入药,
有驱蚊杀虫之功能。古代,人们认为佩茱萸能驱邪避恶。王维有一首著名的
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诸兄弟》,写到了重阳佩茱萸的风俗。诗云:“独在
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当时,还有皇帝赐茱萸、人们玩赏茱萸的习俗。杜甫有诗云:“茱萸赐
朝士,难得一枝来”(《九日》)。他寓居蓝田崔氏庄时,常与朋友饮酒,
醉玩茱萸。他的《九日寓蓝田崔氏庄》诗中有“明年此会知谁过,醉把茱萸
仔细看”之句。
重九正仲秋,芳菊盛开,古往今来,人们无不喜爱菊花。唐朝,人们很
重视重阳节赏菊,许多咏重阳的诗篇都写到了菊花。如王维“无穷菊花节,
长奉柏梁篇”,李颀“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由此可见,唐代简直是无菊无
酒不重阳了。
唐代重阳节不是一天,而是两天。《唐辇下岁时记》说:“都城重九后
一日宴赏,号‘小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诗写道:“昨日登高罢,
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诗中描写九月十日“小重阳”再
次宴赏的风俗。此外,有时鉴于朝中在九日前后有重大活动,重阳节有挪至
九月十九日举行的,也是唐人通融的一种办法。
① 《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过节没有朋友圈文案?看看唐朝诗人怎么说
唐朝清明节
传统节日汇总
春暖花开话清明
爱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