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所奉为真理的,可能只是二手的观念
发送消息「你好」,加入读书社群

“你要深入到自身之中,了解你真正相信的是什么。你实实在在相信一些什么,你为自己相信的东西做点儿什么。这时候,你的信念和行动是实实在在的。”

——陈嘉映《走出唯一真理观》

真实下的虚伪 vs 虚伪下的真实

在《十三邀》采访哲学家陈嘉映的时候,许知远显得有些不自信。

如果说采访马东的时候,他无法掩饰内心的质疑;采访俞飞鸿的时候,他不自知地落入男性视角;那么采访陈嘉映的时候,他则是带着敬重和好奇,试探着却又退缩,试图通过与这位“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的对话,解答关于自身的某种困惑。

《十三邀》剧照

在节目最后,许知远终于问出了那个问题——那种既想成为这个人、又想成为那个人的渴望,那种过于多面的“自我”,那种焦虑背后的“趋利避害”,到底是什么?

耳畔是嘈杂的观念,朋友圈里是事业成功、家庭和美的“人生赢家”,“不能停下”是许多人内心的咒语,疲于奔命是不少人的生存状态。即便是许知远,这个自诩小众的,怀旧的,对现实抱有质疑态度的知识分子,也无法逃脱这种普遍性的焦虑

陈嘉映

我常常觉得,许多人的世界观和自我认知,是由外部因素建构的——学校的教育,父母的灌输,和时代的普遍声音。这些观念是“二手”的,易得的,安全的。它们不一定总是正确,也不一定总是错误。它们也许能让人过上不怎么出差错的人生,更多时候,当我们习惯于被动接受二手的观念,会发现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欲望早已被蒙蔽。

对于许知远的问题,陈嘉映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了鲁迅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拷问出真实下面的虚伪,拷问出虚伪下面的真实”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有意义,什么无意义?什么是自我虚伪的表象之下真正在意的东西?这样的追问是一个人哲学思考的开始。

真理不唯一,但仍是值得追求的

一个以哲学为业的人,他的生命是比普通人更广阔,还是更狭窄?

在文集《走出唯一真理观》中,陈嘉映讲述了自己如何踏上哲学研究的道路。出生于普通家庭,青年插队时期博览群书,接触哲学书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对哲学单纯的热情开始学习德语,先进入北大西语系,后入北大外哲所,从此走上哲学研究之路。这样的道路充满偶然,也仿佛是命中注定。

陈嘉映

我们为什么要有哲学?如何构建一个自洽的精神世界?陈嘉映也许是回答这些问题的最佳人选。

在《十三邀》中,陈嘉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朋友问他,你告诉我,哲学能够为国家做什么,我来支持你。当时他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打了一个比方:我们不会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雅典做过什么,而是雅典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因为他们创造的是人类精神的最高花朵。

同样地,对于古希腊人来说,为什么要有哲学,根本不成为一个问题。古希腊人追求的东西,可以用一个词“arete”(卓越)概括,对于他们来说,“灵魂的高处是包含真理在内的”,所以“认识真理”是一项无需论证其重要性的精神活动。

拉斐尔《雅典学园》

两千多年后,我们无法与古希腊人感同身受,然而在嘈杂的“二手观念”之中遇到困惑的时候,我们仍然能够从哲学中找到答案。

《走出唯一真理观》中,陈嘉映多次表达了自己对于哲学的理解——“以说理的方式达乎道”。说到底,哲学就是“求真”、“求道”,哲学采取的工具是“说理”。一个养成了哲学思考习惯的人与一个被动接受“二手观念”的人相比,能够运用理性,去分辨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更有可能接近真实。

如果唯一的真理是存在的,那么人们无法停止的争辩又是因为什么?

网络世界的纷纷扰扰,站队双方的各执一词,看得多了令人倦怠。在如今的舆论场上,连真相都难以抵达,更别说真理。真理唯一性成立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谁是那个判断真理为真的人。但正是因为各方都举着真理、正义的大旗,才让真正的沟通和对话成为不可能。

在陈嘉映的书中,我找到了这个困扰我已久的问题的答案。他说,“一方面要放弃唯一性,另一方面要坚持真理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重要的是能时时调整自己的视角,保持对话,在理解自身的基础上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在具体的思考和行动中跟其他的生活理想对话、互动”,在这样的过程中,人才能消除虚幻,接近本质。

真理无法最终抵达,重要的是理解、对话、互动,努力去接近真理的那种努力。

在你被抛入的命运中

有所领悟地过唯一的生活

真理并不唯一,然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却是唯一的。

法国哲学家卢梭有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说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只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观念。当我们每个人面对自己唯一的生活,处处充满不如意、不自由、不甘心。

人被生下来,并非他所愿;人的具体境遇,也并非他所选。我们每个人就好像被抛入了席卷了一切的命运的沙尘暴,幸运处,不幸处,各不相同。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人常会感受到愤怒、不甘的情绪。

亚里士多德区分三种类型的生活——快感人生、政治生活、幸福生活。我们与古希腊人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当我们谈到幸福生活的时候,所指涉的东西已全然不同。现代人所公认的“好日子”,可以是财务自由,可以是美满家庭,可以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但就是跟“德性”不沾边。

这些所谓的成功如此偶然,非仅靠努力就能达到,人的痛苦由此产生。读陈嘉映的书,让我知道,大多数人看待“好日子”的观念都过于片面。在世俗的成功与幸福之上,应该有一个“灵魂”的维度,那是与古希腊的“德性”一脉相承的。

充满困惑也好,暂时困在原地也罢,“好日子”,或者说,我们想要的那种“一流的人生”,不会凭空而来。在无数个场合,陈嘉映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通俗点说是“玩命干”,学术点说是“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因为“良好的实践就是目的本身”,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生长出来,枝繁叶茂。

在困惑的时候,你去哪里寻找答案?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撰文 | 梦元

编辑 | Aimee

图片 | 网络

推荐图书

《走出唯一真理观》

陈嘉映 | 著

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20-5

本书是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

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唯一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

哲学,尤其今天的哲学,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们之所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发送消息「你好」,加入读书社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邺架轩读书沙龙第22期】陈嘉映与周濂对谈《走出唯一真理观》(上)
must 陈嘉映《走出唯一真理观》:真理不是唯一,君子和而不同
陈嘉映《走出唯一真理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生活处处皆哲学
学者“出圈”:除了有趣的灵魂,更重要的是直面青年一代的生活 | 文学关键词
旧文|思想对生活有益吗?——从陈嘉映“反思与过度反思”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