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丫勒小学的历史变迁

01

丫勒小学从1950年创办至今,经历过1953年、1975年和1986年三次校园搬迁。这三个校园的地理位置,以及村里群众在1949年之前创办的民办小学校园、先辈村民张云祥在1932年创办的茅草房私塾学校的地理位置,祥见下面地形图中的红色箭头所指椭圆图形位置和边上文字说明。

新中国建立后的1950年,丫勒几个村子在上级领导和当地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在平寨村群众于1949年前所建盖的一所老旧校舍里办起了丫勒民办小学校。该校舍位于现在平寨村下队的操场前边(现在的操场位置在当时仍是水田),由一栋三间两层瓦房和房前左右两侧各一小耳房组成。

小学校开办时,首批学生有20多人,设有一、二年级教学班。学校聘请的首位老师是小丫勒村的杨维德,不久又聘请第二位老师即平寨村的张秀学,但他只教学生半年就因故离校,只好聘请第三位老师即木大村的张丛龙替补他。

1952年乡村实行土地改革,上级对各村小学校的任课老师大调整,杨维德老师离开丫勒小学,革勒村的胡宗臣成为学校的新老师。在校学生仍只有20多人。

02

1953年,丫勒小学由民办转为公办,教师报酬由村集体承担改为政府承担,官寨村人保昌富作为公派教师调入学校任教。同年,为解决原使用校园占地面积小和校舍破旧问题,学校搬到平寨村子顶端靠山脚最左侧道路旁的一户地主家被没收的旧房子及附属前院办学(注:原校舍作为村集体公房,后来被分配给一户村民居住,再后来换给卜忠华家居住)。

图中右侧残缺旧瓦房为丫勒学校1953年迁入的旧校舍。旧瓦房校舍在1988年前后出售给一户村民。该房主体结构现已被主人拆除后建造砖混结构房子,只剩下靠路边的一间房。1972学年,笔者读五年级时和同班同学共10人曾在这间房子的二楼小教室里上课。

图中道路为村民进入“上沟绿”山谷的必经之路,路右侧挡墙上边露出的旧瓦房,就是现尚未被拆除的那一间房子。

图中进入高层红房子的巷道就是当年进出旧瓦房校舍院子(即现高层红房子位置)的通道。

学校搬迁之后,从1954年至1963年,在校学生从20多人增加到40多人,教学年级仍是一、二年级,老师基本上只有一个公派教师。由于多种原因,学校的公派教师变动较为频繁。在这期间,任课老师包括:布冲村的陶正生、陶正权,官寨村的王泽民、保昌富,坝达村的赵承先,歹马村的杨凤权等人。

03

1964年,学校在校学生增至60多人,教学年级提升至三年级以上,任课教师除了公派教师兼学校负责人(校长)的陶正权老师外,另新增一位民办教师即平寨村的张仁宝老师。

从1971年至1974年,学校在学生增至90多人,教学年级包括一至五年级,任课教师增加到3人。学校的五年级毕业学生人数,1973年有10人,1974年有20多人。

自1973年起,为解决校舍不足问题,在时任学校负责人陶正权老师的积极沟通下,丫勒几个村的干部群众献工献料,在几个村子之间的山包上建盖起两栋各三间房两层楼的土木结构瓦房作为新校舍。

1975年,山包上的新校舍建成启用,丫勒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迁入新校园上课,一、二年级学生仍留在原校舍上课。同年,之前丫勒河边村所办一师一校、只设一至二年级、学生人数不多的教学点,被撤销后并入丫勒小学。学校任课教师增至6人,学生增至150多人。

图中右侧红箭头所指红色矩形处,就是原来在位于丫勒几个村子之间的山包上所选新校园位置。

图中山包顶上现房子前面的空地,就是当年新校园所建造位置,山包前端下方为流经丫勒地区的官寨河流和河边村。

图中青苗地块的前后两端,当年各建盖有一栋瓦房教学楼,两栋房子之间是篮球场地。1986年学校搬迁到平寨村对面的新校园后,两栋房子被拆除。

图中的师生合影照片,是学校1986年五年级学生的毕业照,拍摄地点是在两栋瓦房教学楼之间的篮球场地上,背景为丫勒到官寨的公路和路上方山坡。照片中前排坐位老师从左到右为:张建民、张仁宝、张文珊、张秀引、张怀金、张桥新、杨炳珍。

1976年,受当时国家鼓励各地农村大力普及初级、中级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丫勒小学经上级批准试办初中教学班,当年学校五年级毕业生共有24人,全部转入初一年级就读。初一学生的数学课程由张建民老师任教,语文课程由张雄金老师任教。因不具备初中办学条件,一个学期之后,这批初一学生被转到官寨初中班级插班读书。

1979年,学校在学生增至200多人,教师增至7人。

04

1985年,学校在校学生增至220多人。因学校学生总数中占绝对多数的平寨村和高寨村的学生上学路程较远,上学不方便,两个村的干部群众积极筹划在平寨村子对面山脚下新建校园事宜。

经上级批准,由教育主管部门出资一万元,丫勒几个村的干部群众再次献工献料,学校于1986年在平寨村对面建成了由20间砖瓦结构平房和一个操场组成的新校园。新校园占地面积2.5亩,校舍建筑面积264平方米。当年9月,原分散在两处校园的全体师生迁入新校园上课。

图中校园左侧一排12间平房为1997年在重建护校挡墙及石脚基础上所加盖。

学校迁入新校园后,规整明亮的平房教室,宽敞的操场和标准的篮球场,独立的教师办公和宿舍用房,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学校当年住读生宿舍

1988年前后,为建设新校园下方围墙等辅助工程,学校将位于平寨村顶端靠山脚最左侧道路旁边的旧瓦房校舍出售给村民作住宅用。

从1987年至1995年,在校学生保持在220人到240人之间,教师队伍稳定在8人到10人之间,学校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阶段。

05

1996年,上级将丫勒小学正式确立为完全小学,学校生源所辖乡村,包括了近处的丫勒平寨村、高寨村、河边村、小丫勒村,以及远处的倒马坎村、中寨村、小龙潭村、小秧补村共8个自然村。当年学校教职工增至10人,在校学生达到270多人,其中住校生20多人。

从1997年至2015年,学校在校学生总数保持在260人左右,其中住校生约30人,教职工保持在10人到13人之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增大,在丫勒乡村群众和社会人士的支持帮助下,学校对校舍进行了改造和扩建。

1997年时,丫勒几个村的干部第三次组织群众献工献料,对新校园下方围墙进行重建,砌起12格4米高的挡墙及石脚。

2002年时,学校筹集到社会个人捐资5万元(出资人为建盖新校舍20间砖木结构平房的老板),在已经砌起的12格4米高挡墙及石脚之上,增加建盖了12间砖木结构平房作教室用房。至此,学校可用平房子达到32间,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06

近年来,我国乡村教育经历了从“村村办学”到“撤点并校”再到推行“小班小校”的历程,丫勒小学的办学规模和层次随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6年,根据上级安排,丫勒小学只办到学前班,其他年级学生被并入官寨中心小学就读。学校在校学生有20多人,教师有张建高、张润辉2人。

2017年,丫勒小学校校舍建设项目获政府批准,政府投资240万元,用于对原有校舍 32间砖木结构平房实施拆除,以及在原地新建一栋高三层、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标准教学楼。另投资14万元用于新建72平方米的配套厕所。当年,教师只有张建高1人,在校学生临时在高寨村老人协会活动室上课。

2018年,新建教学楼和配套厕所竣工并投入使用。学校教学班级有学前班和一年级,在校学生50多人,教师有张建高、刘露菊2人。

政府按标准化要求投资建设的丫勒小学教学楼。

2020年7月,丫勒小学在校学生有40多人,教学年级包括学前班和一、二年级,教师为张建高、张培华2人。

随着丫勒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丫勒小学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07

1950年至2020年期间

在丫勒小学任教过的老师共有72人

08

1950年至2020年期间

值得丫勒小学师生铭记的若干历史事件

学校每年毕业班级学生的升学率不低于全乡平均升学率。

学校被县教育局评为先进学校一次。

学校多次请丫勒几个村子的部分老人到校为师生举行当地历史教育讲座。

学校为丫勒几个村的村民举办过6期识字班和数期农业知识技术培训班。

1972年龙尾小学组织三年级以上学生到丫勒小学联合举办小学生运动会。

1976年,官寨乡中心学校的领导组织部分教师到丫勒小学进行集体听课一次。

09

几位在丫勒小学任教过的老师介绍

陶正权老师

陶正权老师为布冲村人,1934年出生,1975年病逝,享年41岁。他是上级公派到丫勒小学的教师中,任教和担任校长时间较长的一位。他在担任校长期间,紧跟形势和上级要求,工作认真负责,实干精神较强。

在学校建设工作中,他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曾经带领学生开荒种地种田,栽种茶果树林11亩、竹林4亩。在教学工作中,他自制教学用具,创新教学方法,对学生要求严格。

他平时经常到学生家中做家访或辅导学生学习,并同上级领导和生产队的干部紧密联系,及时协调解决办学问题。在他的努力推动下,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得到快速发展,教师人数从原来的1人增至2人以上,在校学生数量从20多人增加至50多人,开设小学教学年级从一、二年级扩至三、四、五年级。

为解决学生数量增加、教学年级提升而引起的校舍不足等问题,1973年他请示上级并积极同丫勒几个村的干部群众协商,最终促成由平寨村提供新校址用地,各村投工献料,在丫勒几个村子之间的山包上建成两栋各有三间屋两层楼的土木结构瓦房新校舍,将学校从原校址整体迁入新校园办学。

他在丫勒小学工作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和认可,在丫勒村民和干部群众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张仁宝老师

张仁宝老师为丫勒平寨村人,1932年出生,现年88岁。他5岁开始在本村私塾学校读书,学三字经、百家姓等课文,后来到官寨小学上学,读到三年级。

1949年3月,他参加共产党领导的边纵游击队,编入护乡十一团第二大队,在团部通信班担任联络员。边纵游击队后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先在空军2032部队服役,之后转入汽车20团服役。1957年复员回家乡后,在新甸公社的粮管所、政法部工作。

1964年起,他在丫勒小学担任民办教师,长期从事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教学工作,积极协助学校负责人做好教书育人、学校建设各项工作。作为民办教师,他每月工资早期为18元,后期增加到30元,但工作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很好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1992年他60岁时才从教师岗位退下,经丘北县劳动局批准成为离休干部。他在丫勒小学任教时间长达28年,为丫勒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张建民老师

张建民老师为丫勒平寨村人,1954年出生,现年66岁。他1973年从当时的丘北二中(在双龙营镇)高中毕业。1974年9月到官寨小学代课一个学年,1975年9月转到丫勒小学继续代课。丫勒小学在1976年9月至1977年1月期间,试办过初一年级教学班,他当时担任初中班学生的数学教师。

1983年至1985年,他在担任丫勒小学负责人期间,依靠丫勒几个村的干部群众集资和献工献料,在平寨村子对面山脚下,新建了20间砖瓦结构平房新校舍,实施学校整体搬迁,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1986年他从代课老师转为公派教师后,9月被调到龙尾小学任教。1996年9月他从龙尾小学调回丫勒小学任教,此后一直在丫勒小学教书到2006年退休。他在丫勒小学任教时间长达21年,为丫勒小学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拯救农村学校靠教育公平
记忆中的西头学校
乡村教师宁丽波的“逆行”之旅(隐藏
永远的邱村小学​
岫岩满族教育事业发展史 桃子
什川小学回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