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新闻事业的先驱邵飘萍与魏染胡同

飘萍一支笔  胜抵十万军

要说魏染胡同是京城报业的发祥地,就必须要说起这条胡同里赫赫有名的“京报馆”和它的创始人邵飘萍先生。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原名镜清,又名振青,字飘萍。中国新闻事业的先驱者之一。1918年在北京创办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和《京报》。1926年4月26日,在天桥被张作霖杀害,终年40岁。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研究会,蔡元培任会长,聘请邵飘萍为导师。当时《京报》初创,业务繁忙,但邵飘萍坚持去北大讲课。当年听他讲课的有有许多人都成为了著名的历史人物:高君宇、罗章龙、谭平山、陈公博、毛泽东等。后来成为中共领袖的毛泽东在延安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思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魏染胡同在西城区骡马市大街路北,呈南北走向。北起南柳巷,南至骡马市大街中段,长350米,宽约5米,街道古朴,建筑典雅,多为民居。明代称魏染胡同,属于宣北坊。清时称魏儿胡同、魏染胡同,民国时称魏染胡同,沿用至今。
此胡同得名有二。一说,相传胡同内有一魏姓染房;又《北平地名志》载:“据传明宦官魏忠贤曾在此巷居住。魏被诛后,此巷叫魏阉胡同,今为避恶名改为魏染胡同。"
民国年间《京报》创办人、李大钊和罗章龙秘密发展入党的党员邵飘萍先生在此居住。《京报》编辑部就在胡同里的30号,当年鲁迅曾多次到此商议稿件。
“京报馆”就在胡同中部路东的一座浅灰色西式二层小洋楼,小楼大门两侧欧式风格的石柱与附近的中式建筑迥然不同。
门楼上方镌刻着3个俊秀的行楷大字“京报馆”,是邵飘萍先生的手迹。
《京报》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初。该报是北方宣传马克思主义、倡导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
推门而入,在门道内可以看见一座木制楼梯直通二楼。
当年二楼是编辑部和经理室。
当年一楼为传达室和经营所。
紧靠《京报》馆南墙,是一所两进四合院,当年邵飘萍先生就住在这里。据载,当年一进院有正房、厢房各三间;二进院有正房五间,厢房各一间。
看样子现在院内的居民住户已腾退搬迁,卫生也稍做了打扫,留下的就是私搭乱建后的房子,基本看不出当年的模样了。
一代报人    血染天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景山人转宣武
京报馆的记忆
25@365
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全面恢复限流开放,现场直击
报人邵飘萍
小胡同办出大报馆?北京报业诞生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