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汉王朝的灭亡是“土崩”还是“瓦解”?探寻三国的诞生逻辑

三国的形成是有脉络的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经感叹道:“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这个看似颠覆常识的逻辑,正需要我们对东汉的灭亡加以注脚去分析和理解。从这句话中,我们基本上可以知道,东汉的灭亡并不是东汉的国力已经凋零,而是其内部组织结构已经混乱不堪、难以运转了。这就好比一个人,身在壮年,却暴病而亡;也好比一个公司,还在盈利,却突然破产。其中缘由,引人深思。

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我不能了解前因,就注定不能得到后果。对于三国时代那扑簌迷离的局面,如果不能从东汉灭亡的根源上去寻找突破口,其实是很难理解的。为何三国为被司马家一统天下呢?为何司马家的晋朝又会出现历史上最著名的门阀政治呢?这些其实都是历史发展的的一种趋势和形式,东汉灭亡的内在原因中其实就隐含着后三国时代历史发展的脉络。

那么,东汉的灭亡究竟是因为一种什么样的矛盾冲突或政治逻辑呢?戚宦之争、废长立幼、军阀割据等,这些都是一目了然的直接原因,但是这些爆发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唯有抓住事物的根源,才能顺藤摸瓜、抽丝剥茧地把问题彻底搞清楚。本文旨在梳理东汉的死亡逻辑。

王莽篡汉动了“刘姓”权威

王莽对东汉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

在封建社会,我们永远不能忽略一个背景,那就是“君权神授”的思想根深蒂固。这是皇权巩固统治的基础逻辑,“天命所归”比任何说教和捆绑都管用。这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文化发展并不兴旺,人们习惯把未知的、高端的问题交给上天去主宰。所以,“天命”历来是争夺皇权的最佳突破口。

西汉王朝末年,当时舆论普遍认为“刘氏天命已去”、“一姓不能再受命”,所以王莽身为外戚,依靠自己数十年的实力积累和名声包装,才能轻而易举地篡汉自立。

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取代坏人的人一定就是好人”的逻辑。所以,取代“刘姓”汉朝的王莽也并不是什么老百姓心中的明君,登基后,各种激进的改革措施,不光得罪了豪强也把小民再次推进了水深火热之中。

刘秀重建东汉政治秩序

天下再次大乱,有了对比更有了伤害的人们,终于又开始“人心思刘”了,各地刘氏宗亲纷纷打着“光复汉朝”的旗号起兵。最后是那个号称“位面之子”的刘秀只花了三年时间就重新统一了汉朝,史称“东汉”。刘秀的这段历史也被称为“光武中兴”。名为中兴,实同开创。

表面上看,刘姓江山转了一圈还是回到了刘姓人手里。无非就是多了一个小插曲而已,但正是这个插曲,成了汉朝政权一道十分严重的裂缝。因为“皇帝必须姓刘”的信念已经在老百姓心中开始动摇,这种破坏力不明显,但是很恐怖。说明东汉政权的统治根基已经被松土过了,其上层建筑的倒塌的风险性无形中无限增加。

宗室权力真空埋下了祸端

刘秀其是也很无奈

封建社会的皇权看起来至高无上,实际上很多时候也身不由己。民心的拥护、大臣的支持、宗室的守护,这些都是皇权的安全框架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光武帝本支的舂陵刘氏,在战乱中损失惨重,光是在“小长安之战”,就战死了几十口人,包括刘秀的二哥刘仲在内,他的大哥刘縯早被刘玄所杀。等到刘秀称帝后,已经是孑然一身,势单力薄。

皇帝固然是“孤家寡人”,但这就像高空中走钢索的人一样,脚底下钢索少了、细了,总会感觉不安全。所以古往今来的政权一旦建立起来,首先考虑的就是它的安全逻辑,在这个逻辑中,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一直被视为最稳定、最可靠的支撑。形单影只的刘秀在登基以后,面对这种势单力薄的缺陷也是心生忧虑。

自己的同宗兄弟已经死伤大半了,其他原西汉王朝的刘氏后裔,又与刘秀血统疏离,与其说不能保证是否心甘情愿地辅佐自己,还有可能利用血统优势对自己的地位进行合法性挑战与威胁。所以刘秀在搭建自己的政治班底时,不得不面临一个重组的问题。

虽然东汉王朝依然承认西汉皇族后裔的宗室身份,却绝对不敢、也不能“一视同仁”地厚待其他刘姓后裔。刘邦在“白马之盟”之时曾定下“非刘不王”的规矩,但这个规矩还有一个逻辑就是不等于“是刘皆王”。

外戚政治即将展露头角

东汉时期由于刘秀本族的宗室人才和势力衰减,导致了汉朝皇室和士族之间的政治平衡局面被打破。从皇帝的帝王之术来讲,一方势大,必然要扶持另一方新的势力来与之形成新的平衡。皇室宗亲对于刘秀来说已经基本上靠不上了,他最能相信的首选自然是外戚了。

东汉开国功臣,大多出自河南、河北等地的地方豪强,他们在各自的本土和领地郡实力雄厚、根深蒂固。从豪强们对“度田令”的坚决抵制中,刘秀也看出了这种失衡的政治局面已经导致豪强们尾大不掉了。

面对豪强反抗度田、盗贼四起、州郡纷乱的现状,刘秀最终决定废掉本无过错的长子刘彊,改立刘庄为太子,一来刘庄的英明果决在刘秀看来更合适平乱,二来刘庄的母亲阴丽华也更得刘秀的欢心。刘疆秉性谦冲,在刘秀看来难当大任,而且刘秀对刘疆的生母郭皇后也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情。

后来,汉明帝刘庄继位之后,果然使用了铁血手腕,但是针对的对象却不是那些尾大不掉的功臣、豪强,而是刘氏皇族那已经单薄得可怜的宗族势力。他用法严峻,对那些封王的兄弟们严厉防范,屡兴大狱,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都被逼死。从此,东汉完全杜绝了皇族宗室参政的可能。

这是东汉政治体系中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和漏洞,也因此,东汉政治步入了一个“戚宦之争”的恶性循环。

“戚宦之争”的恶性循环

汉明帝的的错误性打击让东汉无法回头

从刘秀时期的先天性缺陷,到刘庄时期的错误性打击,东汉皇族彻底被挤出来政治圈外。剩下的那些外廷文武大臣都是地方豪强、世家大族出身,失去制约的他们如狼似虎一般,让皇帝也要心生畏惧。因此,皇室为了拉拢大臣、分化势力、缓和矛盾。不得不通过联姻豪强、扶植内廷势力(母后、外戚、宦官)来巩固皇权,维系统治,这种引鸩止渴的政治方式成了东汉中后期永远无法走出的怪圈,也标定了东汉灭亡的必然性。

身为皇室,他们的联姻其实不管从哪个角度去思考,都不可能是“海选式”的,只能是相对集中式的。东汉每次选择皇后,基本上都被阴氏、樊氏、邓氏、马氏、宋氏、梁氏、窦氏这些与国家政权休戚相关的元勋功臣世家所垄断。这些贵族女子从小耳濡目染、家学渊源,几乎与生俱来就具备丰富的政治素养和宫廷斗争手段。

皇权的控制力逐渐衰退,后宫的争斗却越来越激烈。那些后宫佳人为了其背后所代表的家族利益,很时候甚至不惜把皇帝本人都视为斗争工具,这种混乱的宫廷生活不光破坏力皇权的稳定成长,甚至连皇帝的身体健康都受到了很大的干扰。汉明帝活了48岁,汉宣帝活了31岁,此后的东汉便开始进入了“短命朝代”的轨道,甚至上百年时间没有成年君主继位的怪事都在东汉上演了。

后宫政治逐渐产生破坏力

这种时间的怪状也就给东汉的政治带来了畸形的发展。少年天子登基之初不能亲政,皇太后利用听政的机会大肆安插家族势力,所以东汉中后期,几乎每朝每代都有一个标配的国舅大将军。等到少年天子长大成人,想要夺回皇权,却无人可用,只能依靠自小随侍身旁、陪伴自己长大的宦官们。从此,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的轮流执政,就成为无解之轮回。

随着宦官集团的上位,新的矛盾又被引发。因为以前的外戚集团在某种程度上是和士族集团很大程度上重合的,所以外戚掌权的过程中,士族们的抵抗意志并不强烈。但是,身体残缺、吃相难看的宦官却是一直被士族阶级所轻视的,现在风云突变,一帮“小人”高居庙堂,士族阶级也极度不满。而宦官集团也清楚这帮“伪君子”的士族们是看不起他们的,所以他们只能利用自身的权力大力扶持寒门家族,用来双方对抗。这样,双方的矛盾也就进一步加深了。

身为皇帝,夹在中间,故此而失彼,过于偏袒或者打击哪一方都是后患无穷,以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为例,皇权刻意在士族和宦官之间拉偏架,以“党锢之祸”的名义打击了士族集团,结果就是彻底激化矛盾,令东汉皇权完全丧失了士族集团的支持。这种负面影响直到数十年后,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还在感慨不已——“未尝不叹息痛恨也”。

“戚宦之争”表面上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了,但是,这并不没有触及到政治的基本逻辑,因为中国的政治基本逻辑还是“皇权和士族之间的博弈”、是“集中与基础之间的抗争”。

政治结构的盲目改革

刘璋的益州牧就是他爸建议出来的

这或许是很多人在思考东汉败亡原因时所忽视的一个因素。

众所周知,秦朝时期,秦始皇把天下分为了36个郡,全国实行郡县制,这样的政治体制的设计实际上是超越时代的,因为这是有利于皇权集中的。到了汉朝,“汉承秦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郡国并行制”的缓冲后,到了汉武帝时期,以非常手段解决了“君主集中制”中“藩王”这颗毒瘤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才开始名副其实地进入到了“君主集中制”的时代。但汉武帝解决“削藩”的问题使用的手段是“推恩令”,“推恩令”虽然效果明显地解决了藩王势大的问题,但是“机构”却是越来越臃肿。

汉武帝的“推恩令”对汉朝影响深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东汉时候,郡以及同一级的国,逐渐发展到了九十八个。这就是“推恩令”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多的“郡国”增加了中央的管理面,中央政府甚至有时候感觉到有心无力了。所以只能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设立刺史。具体而言,就是将天下的近一百个郡,划分为十二个刺史部及司隶校尉部。在郡中,行政依然由郡太守负责,但诸如郡中官员考察、地方风化、稽查捕盗等行为,则上归由负责该郡的刺史负责。

这种“刺史制”其实是解决汉朝机构分散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很快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因为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虽然很快被汉朝平定了下来,但是也只是被消灭了主力,散落各地的“乱匪”依然人数众多,这就给各地的治安带来很严重的问题。以前郡县自治的情况下,各郡、县的首脑都会竭尽全力去剿匪,因为这是“各扫门前雪”的责无旁贷。但自从设置了刺史之后,剿匪的责任就不在于那些太守们了,他们也就不愿意“越俎代庖”了。而刺史手里实际上的兵权并不多,这种“有力的人不出力、出力的人没有力”的错误局面就导致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的社会局面一片混乱。

常江夏刘焉见王室多故,建议以为:“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离叛。宜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

——《资治通鉴 · 卷五十九 · 汉纪五十一》

刘表这样州牧成了新的诸侯

针对这种情况,时任太常的刘焉向朝廷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把一州的军政大权全部集中到州牧手里。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有利于责权统一,便于剿灭黄巾余党。但是,熟知历史的朋友自然也能一眼看出这个提议的问题所在,这简直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这就是一种变向的“分封制”,也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直接原因所在。

比如,直接断送东汉生命力的董卓当时就是并州牧。也许东汉朝廷自我感觉良好地以为,至少州牧的任命权还掌握在朝廷手里,一切都还在可控的范围内!这只能说明他们并没有后视眼,如果他们看到这一幕:三国时期,陶谦和刘备私相授受,陶谦直接把州牧印叫给刘备,刘备就能接管徐州时,不知道他们心里作何感想?

“州牧制”的成了东汉灭亡的最后一根引线,大汉的政治、军事实力被“顺理成章”地瓜分了,大量的政治资源成了那些门阀、世家、诸侯、豪强们的私人财产。比如刘焉,最后成了益州牧,益州后来又传给了他儿子刘璋,刘璋最后为刘备做了嫁衣裳。

复盘东汉灭亡的过程

按部就班的何进成了东汉灭亡的推手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东汉的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而且永远注定只能在这个四个方面的围城之中苟延残喘。下面我们来复盘这一过程吧:

1、皇室凋零,后继无人。所以早期流落民间的汉灵帝才有机会重登帝位。

2、重登帝位的汉灵帝无人可用,按照惯例提拔了自己屠夫出身的大舅哥何进当了大将军,新的“外戚集团”就此形成。

3、为了平衡各方势力,汉灵帝又重用了身边的宦官,以“骞硕和十常侍”的宦官集团也迅速崛起。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开始宿命对决。

4、毫无根基的外戚何进只能启用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士族代表,袁绍、曹操等青年才俊顺利登上舞台。

汉灵帝再次成了推波助澜的人

5、汉灵帝没有逃出宿命,英年早逝。留下大儿子刘辩和二儿子刘协,两个儿子背后的政治势力通过两人开始了殊死搏斗,宦官集团拥立刘辩,外戚集团拥立刘协,最后的结果是你死我活,后宫董太后和何太后因为各自代表的政治利益不同,双双被卷入漩涡。

6、何进通过袁绍等士族代表的煽风点火、精心策划,险胜了宦官集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何进并没有把握局势的能力,所以召唤董卓(地方军阀势力代表)进京。

7、胜券在握的何进被士族代表逼着要斩草除根,却又被人出卖,被狗急跳墙的十常侍乱刀捅死。

袁绍才是幕后布局的人

8、看到一切按照计划进行的袁绍们,宣董卓进京,准备收拾残局。

9、手握实权的董卓根本就不管不顾,彻底撕破了君臣之间的脸皮,东汉名存实亡。

10、辛苦布局的士族代表们,一看辛苦到头,都是为董卓做了嫁衣裳。纷纷逃出京城,举兵讨伐董卓,三国乱世就此来临。

通过这样的层层梳理,我想大多数的朋友或许会对三国局面的形成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袁绍一直是三国历史中被严重低估的一个人了?也足以解释曹操为什么一直致力打击士族阀门了?(曹操是宦官之后,不被士族真正接受)也会想清楚荀彧为何对曹操那么重要,他们为什么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君臣关系了;更能明白诸葛亮所支持的蜀汉要恢复汉室的难度有多大了?司马家族为什么能够最终顺利摘取曹魏的成果了?甚至晋朝为什么会形成门阀政治局面了?

总结:东汉是“土崩”还是“瓦解”了?

东汉的灭亡是大势所趋

土崩”和“瓦解”两个概念是由《汉书》里一个叫徐乐的人提出并区分的。

“秦之末世是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此之谓土崩。”

“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竟外之助。此之谓瓦解。”

这两个概念在我们今人眼中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差别,或者差别不大!但是按照徐乐的描述,其实还是有区别的,用通俗一点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就是:“土崩”是从底层垮掉了意思,“瓦解”是从中间层开始断裂的意思。

不同的人,逻辑方向是不一样的

很明显,东汉的灭亡其实就是一种“瓦解”,黄巾之乱其实并没有让东汉“土崩”。纵观三国的军阀混战,除了刘备等寥寥几人,你会发现,其余都是体制内的官僚,如曹操、袁绍等,他们很早就在朝廷内任职。说白了,他们争夺天下,实际上就是“内乱'、“造反”、就是私事公办。

这也是三国混战近百年方能统一的原因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据地,期间大部分的战争都只是局部战争,胜败与否,无伤全局。这和秦末的起义不一样,秦末属于瓦解,各地都处于重建状态,都是权力真空,所以一方面应者云集,一方面又根基不稳、一击即溃。

当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理解本文的逻辑,我将以这样的比喻作为文章的结尾:东汉就好像一家强大的公司,由于自身运行上有很多漏洞,明明还有盈利能力,但是却随时都要破产的危险。公司的核心骨干老员工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打着帮助公司度过危机的幌子,以公司的名义大肆地在外面揽私活,他们其实并不在乎公司的死活。只有小部分人,觉得这样的公司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想要重新创立一个新的公司,可是那些还指望着公司来谋利的人,却不会答应。于是,新一轮争斗也就此开始了。

三国的历史也就是这样开始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汉和西汉有什么分别?
东汉皇权与豪强弈局
东汉朝堂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现象的背后:皇权与世家豪强的政治博弈
「四维中国通史」第三十二讲:东汉王朝有哪些致命的问题?
东汉政治演变:从贵族政治到宦官专权再到九品中正制
挑战皇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