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鸿门宴》前传,最不该被忽视的精彩——刘邦蜕变的契机

刘邦其实是一个天赋很高的皇帝

一直以来我都对刘邦这个“流氓皇帝”极尽调侃之能事,以至于很多朋友对此颇有微词。但这里需要申明一点,我之所以调侃刘邦,并不是认为刘邦最后这个皇帝当得名不副实,而是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有阶段性的,前期的刘邦确实表现得很不堪,乏善可陈。我们不能用皇冠上的光环去抬高刘邦整个人生的基调。

正所谓,罗马城不是一天修成的,刘邦的皇位也不是一天就可以登上的,刘邦的成功在于一天一天的蜕变和成长。那么刘邦如何从一个臭流氓蜕变成一个君临天下的人君的呢?他最重要的觉醒是什么时候呢?我认为是其入关灭秦的那一个月时间,这一个月时间与刘邦戎马一生、惊涛骇浪的其他经历相比,平静、安宁,但人往往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有思想上的顿悟。

这一个月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鸿门宴》的前传,这是一段被众多历史爱好者所忽视的情节。就犹如我们看小说一样,太多的人都喜欢看热闹非凡的场面、听惊险刺激的故事,往往忽视了更精彩、更重要 的白描。不清楚地了解这一个月对刘邦的内核升级作用,根本就无法理解刘邦这个流氓式的小人物是如何能够君临天下的。

本文之中,作者将全面回顾和思考刘邦在关中这一个月的思想和境界上的全面蜕变、升级,尽力和大家一起分享真正的历史营养。

清醒的刘邦痛定思痛

好色,一直是刘邦身上的标签

刘邦在张良和郦食其的辅佐下,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率先平定了关中,成就了灭秦的不世之功。这就好比一个一生都在蝇营狗苟的小摊贩,一夜之间成了国家的重点扶持对象,成了上市大公司。这种突如其来的幸福是足以把人砸晕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这一个月是刘邦真正开始蜕变的原因所在,因为这是这种境遇上的反差真正历练了刘邦的心志,把他的理想带入了现实的拷问。如果说以前的刘邦只是一个“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投机分子,那么在一个月后,刘邦开始真正变成了一个“心怀天下”的盖世枭雄。

刘邦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我对农民并没有什么成见,这是天下最朴素的一群人。但是,不可否认,农民身上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那就是眼界和格局稍嫌不够。古往今来,无数的农民起事就坏在这一点上,小富即安、得过且过,对未来和前景缺乏清晰和理智的判断,更恐怖的是抵挡不住赤裸裸的既得利益的诱惑。诸如后世的黄巢起义、天平天国起义不都败在这一点上吗?

刘邦进了关中,几乎就和《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到大观园一样,几乎所有人的眼珠子都快掉到了地上。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大多数都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几时又见过这等富丽堂皇的场面、堆积如山的财宝?秦国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不断吞并扩张,基本上将山东六国的奇珍异宝、真金白银都集中到了咸阳,这种宝物所发出来的光芒简直就是对人性中的贪欲是一种赤裸裸的勾引。我们不能忽视人性中原罪的驱动力有多么巨大,没有几个人能在极度饥饿的时候抵抗得住一碗白米饭的诱惑,也没有几个人能在X饥渴的时候抵抗得住赤裸裸的异性的勾引,更没有几个赤贫如洗的农民能够真正抵抗得住财富的引诱……

人在巨大的成功面前总是容易乱了方寸

宫殿巍峨、街市繁华、美女云集、遍地黄金,刘邦和他的将士们像是进入了一个永远都不愿醒来的梦境,他们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巨大的欣喜感不断地冲击着他们的神经末梢,他们顿时忘乎所以,纷纷乘乱抢掠金银财物。刘邦自然也不能免俗,华丽的宫殿、精美的陈设、成堆的珠宝、稀奇的宠物,更重要的是,还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美女,刘邦也觉得“时不我待”、“及时行乐”,一头扎进了秦宫开始了声色犬马的生活。

如果故事就此延续,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毕竟还有一个千古杀神项羽正在马不停蹄地往这里赶来,刘邦注定只能是过把瘾就死。主迷显忠良,在刘邦彻底迷失自我的时候,需要有人对其当头棒喝,让他恢复神智。第一次站出来的樊哙,他对刘邦说:“沛公是要君临天下,而不是只想当一个富家翁,切不可玩物丧志,秦朝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沛公万万不可重蹈覆辙呀!”

中毒已深的刘邦又岂会如此轻易地醒悟?他对樊哙的态度是:“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别耽误我忙活。要是你想快活快活,也赶快抓紧时间。”趁热才好打铁,这个时候,刘邦的人生导师张良也来了,他对刘邦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打到这里并不是因为我们自己有多厉害,而是秦朝被眼前这些东西给腐化了。而我们才来到这里几天,就变本加厉地变成和秦朝一样了,下一个灭亡的不就是我们吗?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沛公您应该接纳樊哙的建议才对呀!”

不管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还是刘邦福至心灵,刘邦沉默了一阵子,经过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极其痛苦而又不舍地做了一个决定:号令三军,放弃眼前的荣华富贵,离开咸阳,还军灞上。

刘邦是真有魄力

这是一次被历史忽视的决定。就这个决定而言,我们大多数人都欠了刘邦一个由衷的敬佩。这个决定标志着刘邦完成了从鱼向龙的进化。标志着刘邦真正打开了自己的大格局。

从宏观历史来看,中国几千年古代史中,能以农民身份最终打下天下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其他的农民起义都成了垫脚石和反面教材。这种历史现象其实更应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警示和启发。

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叫做“阶层跃升”。我记得我曾经和一批做互联网的高收入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人性、基因、格局、见识这些精神软件的进化永远是缓慢的。所以,有钱人家并不等于是贵族。出了几个大学生的家庭也称不上就是书香门第。每个人的骨子里的基因是有遗传的,我们时常会感觉一个落魄贵族比一个暴发户更有气质,就是这个道理。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出身是在某种程度上左右或影响他的思想境界的。刘邦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农民最原始、最迫切的追求就是吃饱穿暖。吃穿住行,或许在我们当下来说,似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但是在古代,这就是真正的国计民生的问题,饥饿、生存这些问题一直都是最现实的大问题。

我们年轻一代或许对于饥饿没有什么印象和概念,但是我们可以问问身边的老人,他们一定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国家也是近三十年来才渐渐告别了饥饿,世界上到现在还有很多国家没有摆脱这个困扰。作为科技极端落后的古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刘邦最大优点就是不太较真

人性基因中,贪图温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在古代,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常事。所以我们也要理解为什么千百年的历史中,我们看到最多的现象就是,很多人爆发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式各样的饱暖思淫欲,各种各样的见钱眼开。因为这是人性基因在驱动,毕竟祖祖辈辈都是这种生活状态和模式,也不是突然之间说谁要转变就可以转变得过来的。

但是,为什么总有一些人能摆脱这种局限性,表现出更高更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呢?这就是眼界和见识所决定的,一个常年赤贫如洗的人,在他们心目中,金钱、资源就是用来改善或满足现有生活要求的,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在资产闲置的过程中,可能会思考资源除了满足欲望,还有很多其他伟大的用途的问题。这就是所处的环境而导致的境界高低的问题了,刘邦让人钦佩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归根到底一句话,拒绝财富和名利是反人性本能的。物质性的东西与生俱来就对人性有制约、有诱惑,只要那些真正有高层次眼界的人,才能以自身非凡的意志和格局去摆脱这种制约。

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个祖祖辈辈放羊的小朋友。记者问小朋友:“你放羊是为了什么?”,小朋友答道:“为了赚钱牙!”“赚钱呢?”“赚钱是为了长大娶媳妇”“娶媳妇呢?”“为了生娃!”“生娃是为了什么?”“放羊呀!”……这样的故事初听之下,确实让人感觉有点荒诞可笑,但是中国几千年的主流传统思想逻辑不正是如此吗?

刘邦真正蜕变成了一个有大格局的人

一种更高境界的格局和眼界的养成是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积累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阶层跃升往往是很难在一代人手中完成的。所以为什么那些底层人们一当成为暴发户之后,首先都是想方设法地加大子女的教育培养力度,而不是鼓吹自己的运气和“读书无用”的谬论。

基因层面的快乐是低级的,只要最原始的物质欲望得到满足就可以了。在咸阳之前的刘邦大抵就是这样的状态。而刘邦异于常人的地方,不是在于他的先天条件有多么优越,而是他后天吸收营养的速度真的让人刮目相看。在那种正常都会迷失理智的情况下,他能在张良、樊哙的当头棒喝之下迅速幡然醒悟,能够“壮士断腕”地痛下决心,这是其无与伦比的魅力所在。

人,最难的,还是跟基因中的原罪作斗争。一个人要走出基因的原罪,很多时候靠的是底蕴跟见识,比如我们今人看古人的历史,很多时候能够目光如炬,就是因为我们身上多承载了成百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像刘邦这样一个没有底蕴和见识的农民居然一咬牙就能放弃了快乐成仙的享受,说服了自己本能的冲动,克制住了自己50年来形成的习气,将眼光放远,将眼界提高,还军灞上,告诉将士们,咱们还有大事要干!这才是真正体现了刘邦的非凡之处。

此外,在这里需要特别夸赞一下冷静劝谏的张良和樊哙,为什么说张良是刘邦的人生导师呢?从这件事就可以略见一斑。但张良毕竟是世代贵族,眼界、胸襟、气度、格局本就不同凡响,相比之下,樊哙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樊哙本就是一个屠狗营生的凡夫俗子,能够如此冷静、理智地提出这样的“良药”,不得不说,刘邦是一个有大福气的人,他的每一个人生升级的岔路口,总是有贵人能够帮助他纠偏,将他再度拽到正轨上。

隐形的萧何居功至伟

刘邦从来都不是什么正人君子

刘邦率领大军进入咸阳,潇洒快活了几天,就幡然觉醒决定还军灞上,总给人一种“入宝山而空手归”的感觉。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且不说刘邦这次的顿悟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宝贵的生命,且看看史书中经常被忽视的萧何给刘邦收集了什么真正的宝物吧!

萧何、张良、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此时的韩信还没有进入到刘邦的队伍,张良在刘邦之前的西进途中已经崭露头角,立功无数。可是最先和刘邦结合的萧何却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是否萧何就是言过其实呢?

萧何随刘邦进入咸阳之后,什么事情都顾不上,便一头钻进了丞相府。萧何这一钻可以说是楚汉历史中最举足轻重的一钻,没有萧何这一钻,刘邦可以说大概率地被项羽持续打压,而无力反抗,最后沦为项羽定鼎天下的垫脚石。

刘邦是从善如流、知人善用,张良也的确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更加是将兵多多益善、打仗丝丝入扣,但是如果没有萧何在背后的精心调度、苦心经营,上述这些人的璀璨功绩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们都将在“硬仗之王”项羽的横冲直撞下灰飞烟灭。

萧何是真有见识

萧何出于一个文化人的高度自觉,自打进入咸阳后,便第一时间火急火燎的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随后日夜不停地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全部清查,然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带回了刘邦大营。

在当下大谈特谈“数据”的互联网时代,萧何这样举动的重要性,或许并不难理解。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萧何这种重视国家档案的意识无疑是具有超前意识的。这件事有多重要呢?我们经常说财富积累,但是真正的财富经过积累、沉淀之后,会演变成一种符号,也就是一种文化。萧何此举相当于全盘接收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百多年真正值钱的财富。

我们从饥饿者角度来说,一个饥饿者能吃下多少东西有时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通过你吃下的食物吸收多少营养?对于此时的刘邦来说,打下来和占有多大的地盘,对他来说也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他能培养打下多大地盘的能力,能汲取多少资源。

只要你有兵、有粮、有饷,理论上,多大的地盘都是可以打下来的。但是怎么样去打下这些地盘或者打下来了怎么去治理这些地盘才是最费脑筋的。要不怎么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呢?而在这一方面,秦朝已经在前面做了最好的示范,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就是最好的模板。

刘邦才是秦始皇真正的继承人

一个国家的四分五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当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央控制系统。秦朝奋六世之余烈而一统天下,通过一百多年的摸爬滚打,再加上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伟大政治设想的逐步实施,早已为后世奠定了很高的基础了。秦始皇创造的官僚体系就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根基。

秦朝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主管行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法纪。九卿相当于九个职能部门,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萧何选择去丞相府和御史府,而不去太尉府,是因为太尉府是负责国家安全的,此时天下大乱,太尉府实际上已经是徒有其表了。而丞相府和御史府,这是一个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中枢所在,真正的营养全部浓缩于此,而且是稍加改良,就能拿来即用的。

在这两公下面,更有四卿是对于一个国家的重建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的。分别是治粟内史,廷尉,太仆,少府。掌握了治粟内史的资料,就掌握了全国的户籍、土地、税收、财政收支;掌握了太仆,就掌握了全国的国家马政与物流;掌握了少府,就掌握了全国的山海池泽等自然资源。

一个国家的治理或者一个浩大工程的启动,都离不开有据可查的档案、图籍,作为今人,我们更应该明白“重要资料要备份”的道理。秦朝这么多年丈量土地、清查人口、核算税收、绘制地图、改革体制、改善交通……所有的国家底细都在这些典籍之中,也只有这些东西才能真正成为刘邦争霸天下的资源后盾。

刘邦大事不糊涂

有很多历史细节是细思极恐的。在历史上,战争和饥荒由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但是大家仔细回顾一下,秦始皇时期,秦朝开始那么多浩大的工程和战争,可曾闹过饥荒?所以,不得不说,秦朝基于战争机器而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是有其无法忽视的优势的,至少在物尽其用、交通畅通、合理调配这一块在当世是举世无双的。

萧何的拿来主义,确实是成就刘邦丰功伟绩的基础。秦国摸清画好的全国的山川地图和自然资源,成为了刘邦摊在纸面上的参考依据。秦国发掘理顺的物流系统和战马资源,成为了刘邦日后四处开溜和筹备骑兵队的硬件条件。而且,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直打败仗的刘备永远不缺军粮,而一直打胜仗的项羽最后却缺粮食了,可想而知,萧何背后发挥了多么的作用。

我们现在时常说当下是信息化时代,什么是信息化时代?就是能够高效组织和调配资源的时代。古代的军事战争中,这一点尤其重要。

兵源何处而来?武备何处可领?军饷所需几何?银两从何而出?粮草如何不断?运输如何优化?这些其实都是军事战争背后的大问题,而我们往往只关注战场上的风云激荡而已。这些问题是需要对大量基础数据进行核算,才能有效地解决的,秦朝保留的典籍就是最好的基础数据。

张良帮助刘邦掌握了秦宫的所有文件典籍,相当于直接给刘邦灌输了秦朝修炼了100多年的精纯内功,进而打通了刘邦的任督二脉,开启了其暴走模式。

蜕变的刘邦终成气候

刘邦的时代就快要到了

按照历史的“大势论”,此时的天下大势已经悄然从咸阳这一个月悄然转移到了刘邦身上,只是刘邦尚不自知而已。原则上只要刘邦集团不犯什么大的错误,问鼎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

项羽是一个为战场而生的男人,而他的身边几乎少有能够像萧何、张良这样无微不至、深谋远虑地替他分担压力的人。所以为什么我对项羽推崇至极,因为项羽确实是历史上少见的孤胆英雄,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在挑战天下。

即便他成了西楚霸王,接收了楚国的地盘,但是这丝毫不能改变他的处境,如何征收粮饷?政治体系如何搭建?人才市场在哪里?土地有多少?人口分布如何?能组织多少兵员?能征收多少粮食?这些军事基础问题都没有人为他解忧,他自己也是两眼一抹黑。但即便是这样,项羽依然凭借自己千古无二的神勇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打出来一连串的光辉战绩,实属不易。

刘邦即便被打到汉中苟且偷生,但马上又能够卷土重来。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的底层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合理、迅速地调配资源。

也可以说,后期的刘邦打项羽就等同于睁开眼的人打一个瞎子,关键还是一群睁眼人对一个瞎子群殴。这一切的主要功劳自然是萧何的,所以萧何能够排在“汉初三杰”之首,也是实至名归的。

最强组合即将归位

当然也有人会问,如果秦朝这些资料全部被项羽所得,那么项羽岂不是天下无敌了?这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我们也需要考虑到人的因素,项羽手下确实没有能够熟练整合运用秦朝这些档案的人才,所以这些宝贵资料在项羽手里也不一定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力。只不过,即便是项羽把这些典籍全部毁掉,失去了这种隐形的优势,刘邦也不可能成为项羽的对手。

治县之才常有,治郡之才鲜有,治国之才罕有。项羽的身边缺的就是一个真正的治国之才,而刘邦却幸运地就其取材就拥有了像萧何这样的盖世之才。所有人冲进咸阳后,只有萧何这么一个识货的,知道这东西的存在,知道这东西在哪,第一时间抢出了今后与项羽决战天下时,最宝贵的宏观武器。这套国家级别的统治档案后来帮助刘邦弥平了与项羽之间巨大的军事实力与指挥水准间的差距。

还军灞上之后,刘邦开始真正像一个开了窍的王者一样去思考问题,经过与几位核心智囊商量后,刘邦看待问题的高度已经截然不同,他开始觉得人心可用,于是颁布了著名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除了这三条外,刘邦还废除了秦朝原来全部的严刑峻法,所有官员百姓各安其位。然后广发告示,申明自己是仁义之师,确保对百姓秋毫不犯。这一波“政治作秀”也确实给刘邦带来了一些政治红利,但远远没有世人所传的那么夸张,史载:关中百姓对刘邦感恩戴德,唯恐刘邦不当秦王。这就显得十分夸张了,刘邦刚入咸阳时恣情欢娱的事情难道凭空蒸发了?

再说一点题外话,约法三章从政治历史的角度来说,也不全是亮点。随便举个例子,杀人者死,这一条,如果关中百姓有暴徒用武力反抗刘邦的部队,怎么处理?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任何制度的好坏也都是相对的,刘邦这种“为了保护百姓而保护百姓”的政策实际上明显是一场政治作秀,但庆幸的是,大多数时候老百姓就吃这一套。

约法三章就是一个大坑

此外,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刘邦此举也算是给项羽挖了一个大坑,这类似于今天商业圈里的哄抬价格一样。刘邦已经把对关中百姓的政策基调抬高了,项羽作为一个后来者,他若要获得观众百姓的好感,只能给出更好的政策,不杀、不抢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估计要倒给钱,才会念着你的好。但项羽是什么人?一个得了“苦秦综合症”的人,又岂会如此迁就这帮刁民?而且,关中是项羽志在必得的地方,所以项羽会想方设法地打进来,只要项羽进了关中,就注定他要掉到这个坑里。

当刘邦万事俱备的时候,项羽也终于赶过来了。刘邦终究还是有自身的局限性,面对眼前这花花世界、浮世繁华终究还是有点舍不得,他一时头昏,派人把函谷关卡死,准备垂死挣扎一下。

项羽早已通过封章邯为雍王的方式宣告天下,关中是他志在必得的。刘邦这样的行为让项羽有一种,他在外面拼死打拼江山,而刘邦这个臭流氓却趁机在家调戏他的未婚妻的感觉。霸王一怒,伏尸千里,气急败坏的项羽便准备强力抢关。

但刘邦终究是一时脑袋短路,很快就清醒过来,这个世界应该还没有能够挡得住率领40万大军的项羽的关卡,他这样的做法等于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所以刘邦马上像变色龙一样360度转变态度,主动向项羽示弱、示好,自此,历史上著名的饭局《鸿门宴》呼之欲出了。

感言

刘邦已有王者之气

这样一段历史虽然简短而又仓促,甚至一点都不引人注目,但是这对刘邦来说,恰恰是最重要的一次蜕变。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解释刘邦为什么能以农民之身成就千秋霸业的时候,都习惯性地调侃刘邦是天选之子,这固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其实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要能随着历史人物的成长、变化去思考。任何人的成功和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刘邦是如何蜕变的?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

如果没有张良、郦食其等人在西进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推着刘邦向更高的平台展望,如果没有张良、樊哙等人忠心耿耿的善意提醒,如果没有萧何的人精心准备、思维缜密,刘邦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领导,也不可能会有最后的成就。

至于仁慈、大度、圆滑等,这些其实都是刘邦蜕变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他成功的必然逻辑。如果刘邦失败了,他身上的黑料绝对比项羽只多不少,他干过的荒唐事还少吗?只是我们分析历史人物的时候,要有抓有放,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死死地抓住不放都是不好的。

刘邦不是一个“成功学”的典型案例,他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生动、有趣,有点高大、也有点龌龊,仅此而已。所以,我们也没必要把他抬到至高无上的顶点来进行膜拜,只需要对其人生轨迹进行分析,把其不同寻常的地方加以借鉴,如此就好。

不管怎么说,我都认为,刘邦在咸阳这一个月是楚汉相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意义甚至超过后面的《鸿门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邦闯过了鸿门宴,却差点在汉王的封爵前败亡?
鸿门宴后刘邦被发配蜀地
智者张良: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皇帝传记:03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上)
汉代风云人物14项羽:项羽入关
樊哙屠户出身,为什么刘邦会让他当丞相?因为大部分人都有个通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