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对谁更厉害,他们交手胜负如何?该如何看待?

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对弈是三国中真正的高手过招,为世人津津乐道。但其实,他们之间的交手并不多,从时间上来算,也就是诸葛亮生命中的最后三年。从交战记录来说,其实也就那么两三次左右。但是,为什么他们的对决会在历史中有那么大的分量呢?他们之间的胜负又如何去评判呢?

这玩意跟酒席上的菜品一样,压轴上的大菜,不一定分量是最足的,那绝对能够得上“浓缩才是精华”这个标准,一端上桌,人家就会不由自主将之视为酒席档次的评判标准。

话不多说,咱们来看看他们的交手记录吧,看看啥叫精彩?看看啥叫高手过招?看看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巅峰对决

230年,曹魏西北军总司令曹真同志表示身体扛不住了,病倒了,还是那种没多大可能性治愈的那一种。于是,司马懿同志正式走马上任,担纲西北军务。

转过年,即公元231年春,丞相便给司马懿同志送上了一份贺礼,率军再次围住了祁山堡。司马兄弟,恭喜你迁任新职,咱给你送任务来了。

明年,丞相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

司马懿刚刚走马上任就受到这样的挑战,也相当不含糊,直接下令:留四千精兵守上邽,其余人全部给我上祁山前线去,老子的开场演出,谁给我演砸了,老子就跟谁没完。

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

面对新领导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西北军的二把手张郃同志表示有话说:领导,咱们是不是应该分兵把守入关中的各个道口,防止诸葛亮一如既往地分兵偷袭?

郃欲分兵驻雍、郿

司马懿怎么回答张郃的呢?他说:若祁山前线能挡住诸葛亮,你张郃就说对了;反之,咱们分兵就中了诸葛亮的圈套,当年英布就是这样干掉西楚霸王三个军团的。

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

实际上,司马懿的考虑很简单,也是对的,你祁山前线守不住,入关的各个通道守住也没多大意义。所以,司马懿继续进军隃麋(今陕西千阳县东),准备翻山上陇。

遂进军隃麋

诸葛亮的这次主动出击,在《诸葛亮传》中全程就用一句话概括了,这句话是:“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啥意思呢?后面丞相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兵,在退兵途中击杀了魏军副帅张郃。

击杀一个集团军的副帅,这其实是一个相当了不得的战绩了,为什么陈寿就这么一笔带过了呢?原因大家自行去想!顺便想一想《三国志》中很多让曹魏政权很没面子的场面都被简化或者删减了。

真实的情况其实应该是:丞相在祁山堡分兵,一部分兵力围攻祁山堡,自己带兵直奔上邽。然后击败上邽方面的守军及援军,愉快地收割着魏军的麦子。等到司马懿赶到上邽时,不跟丞相打,丞相又撤回了祁山。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后来《晋书·宣帝纪》给他们的主子吹牛逼,说是诸葛亮望风而逃,被司马懿活生生给吓跑了。这有点避重就轻了,人家击败了你的援军、割了你的麦子,还吓得你们“诸将皆惧”,你居然说人家是被你吓跑的?吹牛可以,但吹牛也要脸。

《汉晋春秋》中的记载是“(司马懿)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晋书》的记载是“(司马懿)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一个是说司马懿避战赖走了诸葛亮;一个是说司马懿大发神威吓跑了诸葛亮。谁真谁假,大家自行去判断。如果判断不出,可以根据司马懿后面的军事表现去推断。

这里要说说丞相收割上邽麦子的事情。丞相这么做,第一可以做到拿敌人的子弹打敌人,第二可以最大限度增加敌人的消耗,相当占据战略优势的。

所以,不管怎么说,被割了麦子的司马懿其实是一交锋便吃了丞相的大亏的。大致真相是:丞相打爆了郭淮陇西军;汉军去上邽抢了大部分麦子;司马懿带着曹魏中央军上陇后非常被动,后面汉军兵出卤城时,司马懿的军粮是靠郭淮剥削少数民族的口粮解决的。

但《晋书》肯定不会这么写的,否则它出版不了。你作为主流刊物,你不维护领导形象与权威怎么行呢?《晋书》是怎么说的呢?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大致意思是:司马懿在上邽吓跑诸葛亮后,诸葛亮便据守卤城,然后被司马懿追上去攻破了防线,诸葛亮再跑,然后又被司马懿追上一顿狂揍,干掉了诸葛亮一万多人。这次陇右战争以司马懿完胜而圆满谢幕。

但话是这么说,信不信是大家自己的事情。大家仔细看看张郃的阵亡地点就知道了!张郃的阵亡地点是木门道,在卤城的北面。如果丞相真的是在卤城被司马懿击败的,然后张郃追击被杀,那他的阵亡地点不应该在卤城以南吗?

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成功者的赞歌很多时候没什么意义,因为里面的泡沫、水分真的太多了。司马懿与诸葛亮这次交锋的真实情况其实应该是:

在上邽时,由于郭淮刚刚大败,所以司马懿并没有跟丞相开战,而是展开了贴身紧逼,丞相于是引军南退,打算调动司马懿来歼敌。

司马懿一路紧随,但到了卤城时,张郃建言:咱们别跟着跑了,派一路奇兵去抄诸葛亮的后路,保准吓跑他。咱们这一路跟着又不敢打,太丢面子了,有失威望。

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

但已经很没面子了的司马懿根本听不进,继续跟着诸葛亮屁股后来跑,逼近却不进攻。

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

司马懿这是啥操作?就是明着打打不过人家,就一路尾随到底,搞得别人心烦气躁呗。干过架的人应该都有这种经验!

司马懿这种死皮赖脸的打法其实是很伤曹魏将领的自尊心的,人家以前可是纵横天下的王牌陆军,啥时候这么窝囊过?所以,祁山守将贾栩、魏平就多次请战,咱不能眼睁睁看着敌人在我们眼皮子底下耀武扬威。

但司马懿是啥态度,你们这些瘪犊子知道个屁,不是针对你俩,论忍字功夫,在座的都是渣渣,哪里凉快给我哪里呆着去。

贾栩、魏平这哥俩也是比较有血性的汉子,于是公开嘲笑司马懿畏蜀如虎。当然,根本原因是你司马懿原来一直不是西北军直接领导,人家对你的认可度不高。

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被下属讥笑的司马懿继续装死,你们说啥都行,就是别跟我说打仗的事情。后来,继续有人请战,司马懿一概不许。

但是有职场经验的朋友会知道,这种内部矛盾也要适可而止,不然会导致内变的。所以到了五月中旬,司马懿决定派大魏勇士们出去透透风,他进攻诸葛亮了。

夏,五月,辛巳,懿乃使张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按中道向亮

司马懿的战术安排是什么呢?命张郃带兵攻南围,自带中路大军来找丞相对打!

结果是什么呢?人家王平比马谡那种草包厉害多了,张郃这个西北名将根本打不动。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司马懿亲率的那一路大军就更不用提了,被丞相用来练手了。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总而言之,真实的卤城之战是司马懿被诸葛亮打得怀疑人生了,而不是彩虹屁里所写的司马懿歼敌一万多。算上郭淮和费曜第一回合被丞相一顿暴打并割了麦子,两战彻底给司马懿打虚了。此战过后,一生在战场上侵略如火的司马懿,碰见诸葛亮时再也不提进攻的事了!

但是,在丞相北伐形势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揪心时刻又要来了。

如果按照正常的形势演变下去,丞相此次拿下凉州应该是大概率事件。首先,司马懿、郭淮等人的心态已经被丞相打崩了;其次丞相抢了他们的麦子,他们的军粮供给已经出了很大问题,郭淮抢别人的口粮,那不是长久之计,人家迟早会造反的。

时宣王等粮亦尽。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

可是,丞相内部扯后腿的人也站出来了,这个人就是一直不服丞相的蜀汉二把手李严。

李严当时在汉中负责给丞相搞物资调度,丞相派人跟他沟通后勤保障问题时,特地考虑周全地给他提了三个方案: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一个前线主帅要被迫跟后方后勤部长协商作战方案,丞相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多低呀!

亮虑粮运不继,设三策告都护李平曰:“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时宣王等粮亦尽

李严是怎么回复丞相的?你那三策都不好使,军粮不够了,你赶紧回来吧。

会天霖雨,平恐运粮不继,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

李严都明确说了粮食不够了,丞相还能怎么办?只能班师回家了。

本来快要被憋死的司马懿一见丞相撤退了,立马来精神了,教育下属说:诸葛亮粮尽,追敌必大获成功!并派出张郃进行追击。

当了一辈子炮灰的张郃心有感应,对司马懿说:诸葛亮是绝对不能追的,那是著名的反杀高手。

但是,张郃压根没有明白司马懿在想什么,他不明白这世间还有一种阴谋叫“借刀杀人”,他被司马懿强行推上去追击诸葛亮了。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

结果,张郃一语成谶,他果然在木门道被诸葛亮反杀了。

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咱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说司马懿是有心让张郃去送死呢?这是一个军事常识的问题,人家诸葛亮你本来就打不过,人家不是败退,而是有序撤退,且人家就是一个杀回马枪的高手,这种情况下,追击是不会派高级干部去的,特别是张郃这种集团军副司令。至于司马懿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后再聊司马懿的时候再给大家介绍。

结果丞相一回到汉中,李严还故作惊讶,军粮没问题呀,你们怎么回来了呢?还装模做样要杀掉运粮官来推卸责任。

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欲杀督运岑述以解已不办之靓。

一生严谨的丞相拿出了所有书信证据,铁证如山,李严方才低头认罪。

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违错。严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李严为什么要这么损人不利己?都是因为一个格局不够的人那颗敏感的嫉妒心呀!他就是想跟丞相争一时长短,居然敢这么糊弄国家生死大事,多么让人揪心啦?丞相最后活活被累死,何尝没有身边那群小人的“功劳”?

丞相这次北伐,其实最大的幸运者和受益者是司马懿。本来极大概率要被丞相揍趴下,结果被丞相的猪队友李严给拯救了,这是其幸运;随着曹真、张郃去世,再加上之前曹休、夏侯尚的凋落,曹叡不得不把雍凉战区的军权交给司马懿,这是其受益。

经过这次深刻而又惨痛的教训后,老狐狸司马懿正式下定决心:不能跟诸葛亮对打,只能耗死他,这是我的强项(事实证明,我司马懿活了70多,你诸葛亮只活了50多,我赢了)。

此战之后,司马懿赶紧给中央打报告,要求中央加强后勤支持,我特么要打持久战了。不要担心司马懿这种要求得不到曹魏朝堂支持,人家弟弟司马孚时任度支尚书呢。

而再次功败垂成的丞相也在积极备战,在斜谷设了大粮仓,并在此处修建了超大规模的武器制造企业,由名匠蒲元主持生产军火,又发明了流马(轻快高速的运粮艇),余生很短,任重道远,得抓紧点。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234年春天开始发动的,这一年是他的生命尽头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丞相察觉到了什么,他即将彻底燃烧自己为我们奉献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的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对比

陈寿一句“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让很多断章取义的人得以理直气壮地非议丞相的军事才能;世人根深蒂固的成王败寇思维,让很多自以为是的人得以冠冕堂皇地贬低丞相的旷世功业……这种历史偏见其实是一种遗憾和悲哀。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看看后来被誉为最会打仗的皇帝李世民是怎么说的吧,李世民说:“魏武之智,备三分天下;诸葛武侯之谋,举世无双。而魏武之勇,可以御四方之敌,诸葛武侯之勇,可以御其所属之士。”看到没有,李世民把诸葛亮放到与曹操等量齐观的位置在评价,你们说诸葛亮会不会打仗?

就算李世民没有这么说过上述这话,或者带着极强的主观情绪说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长期位列文武两庙的丞相怎么可能会如陈寿说的那样不长于将略呢?

说到这,就必须要说到大家争执不休的话题了,那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到底谁厉害一点。

从上述的过程来看,诸葛亮几乎是全程吊打司马懿,自然是诸葛亮更厉害一些。

说诸葛亮全程吊打司马懿,很多司马粉又会不服了。那好,咱就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司马懿输得有多惨。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上述是司马懿追击撤退的诸葛亮,被诸葛亮杀了个回马枪的记录。大家明白“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是个什么概念?翻译过来,大致是砍死披甲战士三千,缴获铁甲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

这其中的重点其实在一个“甲”字上。古代最宝贵的装备其实不是各种武器,而是铠甲,民间私造、私藏武器还能适当通融,但是换成是铠甲,绝对是杀无赦。也正是因为铠甲是如此之珍贵和重要,所以军中一般人是穿不上的,你要么是军官,要么是特种兵。袁绍在界桥打公孙瓒时,干掉公孙瓒千余甲士,公孙瓒就崩了;吕布大将高顺的陷阵营个个披甲,但也就800人;曹操当年描述自己手头太紧的时候说:袁绍有铁甲万领,我就20领。总而言之,铠甲才是顶级装备。

司马懿上述的结果是什么概念?很明显被打崩了呗。三千干部和骨干被杀,丢下5000具铠甲,说明除了被杀的,还有很多卸下铠甲使劲逃命的,想一想画面就知道他崩了。再结合司马懿自此之后不敢在诸葛亮面前得瑟了,就知道司马懿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了。

鉴于此,大家还说丞相不会打仗吗?人家不会打仗能把司马懿打成这个怂样?人家能打出“蹈一州之地,使雍凉不卸甲、中原不释鞍”的效果?丞相很多时候只是大炮打蚊子,有劲使不上,因为他太厉害了,别人都躲着他,不给他发力的机会。大家仔细去看看,只要有人给丞相机会,丞相全是逮一个灭一个,曹魏那些追击丞相的将领最有发言权,张郃估计都有点死不瞑目了。

那么,是不是这么一比较就说明司马懿根本就不会打仗呢?也不能这么说,客观地来讲,司马懿还是很会打仗的。为什么被诸葛亮胖揍的司马懿,咱们还得夸他的军事能力呢?这就关系到《孙子兵法》活学活用问题了。

《孙子兵法》这部军事奇书,其实讲了很多战术操作,但是本质上就是在讲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立于不败之地、制人而不制于人等核心问题。

司马懿及时地认识到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然后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这是战略选择上的正确与难得。你干不过人家,逞一时之勇去跟人家硬拼,那很光荣吗?那是傻!打仗,就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躲”。古往今来的名将,莫不如此。

咱来梳理一下司马懿的操作逻辑哈!

刚上陇西,郭淮已经吃了败仗,凉州的州兵已经被诸葛亮收拾一遍了,粮食还被抢了,魏军的士气低落,这自然不是出击的好时机。所以,他只能贴身跟紧诸葛亮,不给他太大的战术空间,然后用这种很无赖、憋屈的方式激发将士们的血性、积攒愤怒值,从而达到恢复士气的目的,将之前的不利因素消除掉。

等到士气高涨时,他学秦国王翦那一套,再把嗷嗷叫的下属放出去咬人,搞的就是饥饿营销那一套。可遗憾的是,他碰到的是天才诸葛亮,啥招都不好使,诸葛亮逮到机会就把他按在地上摩擦了。

一般地,像司马懿这种败军之将是急欲报仇来恢复自己的权威和心态的。但司马懿沉得住气,自此之后,及时调整方针,咱不跟你诸葛亮硬来,我拖垮你。这种战术很无赖,但很合理。

《孙子兵法》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啥意思呢?要先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敌人犯错误,再一举击败敌人。能确保自己不输的在于做好自己,能决定你取得胜利的却是敌人是否露出马脚。所以,打仗的精髓是在于不能让敌人取胜或者如愿。还有一句精华叫“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是可以预料和计划的,但不可强求。

所以,其实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用兵高手,他们的行为逻辑核心,就是制造各种场景和氛围,让敌人掉进自己的陷阱来,然后跟着自己的节奏走,也就是“制人而不制于人”。

但总体上来说,司马懿还是差了诸葛亮一丢丢。差在哪呢?战略布局方面几乎相当,战术设计也没有明显差距,都能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差就差在,阵法、练兵等辅助环节上。这个无需多言,大家都心知肚明,丞相的八阵图、无当飞兵那都是鼎鼎有名的。

一点点现实反思

其实真正读懂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巅峰对决,是足以解答我们很多人生困惑的。

比如,司马懿个人能力其实是不如诸葛亮的,但他最后为什么能反败为胜呢?这其实跟弱者的博弈智慧有关系。我正面硬刚不占优势,我就想方设法消耗掉你的优势,这样我才能反败为胜。你的对手资本雄厚,你就制造机会让他多烧钱呗;你的对手身体不大健康,你就想方设法多给他找事呗,让他心力交瘁呗;你的对手队伍不太团结,你就用高薪到处去挖墙脚呗……诸葛亮不就是这样被司马懿耗死的。

又比如,司马懿和诸葛亮都这么厉害,我们究竟要向谁学习?视情况而定呗。你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就跟谁学习呗,或者去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呗。如果这样的答案让大家觉得模棱两可,那就把握一个大的原则:做人尽量向诸葛亮学,做事则可以偏重司马懿。《孙子兵法》讲究“守正出奇”,“守正”方面,诸葛亮是做到了极致;“出奇”方面,司马懿则做到了极致。

还比如,如果我们某位朋友自觉能力非凡却成就有限,也不要太过于抑郁和愤怒了,想一想鞠躬尽瘁的丞相,你心里保证就舒服多了。还是前面那句话,功业越大,就越只能设想和设计一下,而不能强求。尽人事、听天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这一生,不是只有成功者才能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很多无形的东西,比成功更重要。如信仰、坚持、寄托、无愧等等

想说的、可说的,都还有很多,但一想到丞相马上就要秋风五丈原了,心情就莫名地变得沉重起来了。就此打住吧,大家可以发散性地思考一下,相信一点,高手过招的案例中,满满的都是精华和营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五十六战:秋风五丈原(2)汉丞相和晋宣王在祁山到底是谁胜谁负?
白话《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一回
第五十六战:秋风五丈原(全)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秋风星落日,光耀天地间
图解千古之谜: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胜了?
历史上的卤城之战是谁胜利了?详解卤城之战
龙争虎斗——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