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易》辩证逻辑思想拾零

现称为《周易》的这部书,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即《易经》和《易传》。《易经》为六经之一,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易传》是对《易经》中的卦辞和爻辞的解说和发挥。《周易》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其成书年代跨度很大,大体历经了殷周之际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百年时间。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从发轫到走向成熟的时期。《周易》中蕴含着许多朴素的辩证逻辑的思想火花,对其后我国整个古代哲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易经》的内容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它本是卜筮之书,用以占卜人的未来吉凶与事情可行、不可行等等。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包容着较为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

《易经》中的辩证思维是以“天然的纯朴的形式出现”的。《易经》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重叠排列组合而成的,而八卦又是由两个符号“──”和“——”组成的。这两个符号本来是古人记事的符号,《易经》以之对生产、战争、祭祀、婚姻等社会现象和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进行了抽象概括,它试图用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原理来概括出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它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生成、运行和结果,已经具有了朴素的辩证思维的特征和因素。

《易经》从人们生活中密切接触的自然界中、特别是与农业生产至为关切、惹人注目的八种东西的对立依存、相互关联、互相作用中说明世界的根源的。这八种自然现象的存在首先是对立的,天上地下,山高泽深,水火不容,雷风相激。而整个自然界又是在相互交感中产生的,天地是父母,生育了雷、火、风、泽、水、山六个子女,世界就在这样的两两对立又交合中孕育发展着的,《易经》于这里以辩证思维的方式探索着万事万物的生成和发展的内在原因。

《易经》直观地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产中处处存在着对立、矛盾,已经产生了朴素的关于对立矛盾观念的萌芽。首先,《易经》中,不少卦辞、爻辞中都有关于自然界存在着对立的现象,如:“枯杨生毕,老妇得其士夫。”(《大过·九五》爻辞)“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上六》爻辞)还可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在这里,自然界中的枯华、天地、明晦都是对立而又联结在一起的自然现象。《易经》更着重对社会中对立现象的反映与概括,如:“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剥·上九》爻辞)“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小过·六二》爻辞)“舆说辐,夫妻反目。”(《小畜·九三》爻辞)“弗损益之,无咎。”(《损·上九》爻辞)等等。在这几则爻辞中,君子小人、君臣、夫妻、损益等,都被看作在社会生活中既对立又依存的表现。

既然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处处存在着对立与矛盾,那么人们对于未来吉凶休咎的占问中,就必然表现在卜辞对预见的后果中。“观我生,进退。”(《观·六三》爻辞)“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复》卦辞)“小往大来,吉,亨。”(《泰》卦辞)等等。在这里进退、出入、往来,以及吉凶、上下、大小、否喜等,都是对立矛盾的现象。

由此可见,在《易经》中已经不自觉地、朦胧地认识到了充斥世界的矛盾现象,并且看到了对立双方又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着的,这种朴素的思想带有明显的直观和猜测的性质,然而其中辩证思维的火花却闪烁着喜人的光辉,这是应当肯定的,是不容忽视的。

可能由于男女牡牝交合繁衍后代的启示,《易经》已经触及到正是矛盾双方的联结、依存、交感,是事物发展、变化并且有发展前途的原因。在《易经》中,凡有动象、有交感之象的卦是吉卦,预示结果好。如泰卦的象为地在上而天在下,在现实中却是刚好相反,它象征着天地交感,故泰卦为吉。而否卦的象与泰卦刚好相反,天在上而地在下,现实原本如此,这样就表示没有上下交感的动因,没有前途,否卦就不好。泰卦与否卦的象相反,一吉一凶,其根据就是变与不变,动与不动,交感与不交感。既济卦与未济卦也具有相同的情形。前者水在上火在下,必然水火相激,这个卦预示事情可行,有好的结果;而后者火在上水在下,因而不会相互交感,所以这个卦表示事情不会成功。

由此可见,在《易经》中已经意识到了事物对立面的交感或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而事物变化属于好的方面,是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停滞不前,没有交感就不能发展变化,就没有好的结果。这一朴素的辩证观点贯穿于整个《易经》中。

在《易经》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处在变化之中,并且事物的变化有着一定的阶段性,从不显著的变化到剧烈的变化,发展到最后,超出它所应当适宜发展的阶段,还会带来相反的结果,有物极必反的思想。如果一个事物变化本来是朝好的方向发展的,会有好的前途、好的结局,但如果超出了一定的界限,它就会走向反面,反而导致不利的结果。卦爻的变化,其中含有关于事物或现象有变化发展的阶段性,由微而著,至极则反。如阳盛极则转化为阴,则为由《乾》而《姤》;反之阴盛极则阳,由《坤》转化为《复》,变化的过程有渐变到突变的特征。再如《乾》卦是一个大吉的卦,从初九到九五,都是好的,最好的一爻是九五“飞龙在天”。上九则比九五更往前发展了一步,可是上九就不好了。因为它发展过了“度”,成了“亢龙有悔”了。在这一卦里,表明一切事物的变化,有进就有退,有得就有失,有顺利就有不顺利,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就会走向反面,招致相反的结果。《泰》卦九三爻辞中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就明确概括出了物极必反的原则,包含着辩证思维的可贵思想。

从以上对《易经》中一些零零星星的思想剖析中,可以看出《易经》中辩证逻辑思想是我国古代辩证法的萌芽,它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易经》问世之后的数百年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动荡的时期,也是我国学术思想空前兴旺发达的“百家争鸣”时期。《易经》在当时的思想界影响日益扩大,解释阐发其思想的学风越来越盛。春秋以来,不少学者往往不是在占卜的意义上,也经常引用《易经》的卦辞和爻辞,并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引伸发挥,作为他们立论的根据。据说孔子晚年最喜欢读《易经》,以至“韦编三绝”,他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曾引用《易经》中《恒》卦的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教诲弟子要持之以恒。孔子无疑是解说发挥《易经》思想的倡导人和著有成就者之一。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作为《易经》“十翼”的《易传》问世了,组成《周易》中与“经”相对的“传”这一部分。《易传》共有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称其为“十翼”,是因为翼有“辅助”、“承接”的意思,比较恰当地说明了它与《易经》的关系。《易传》虽然从形式上仍是以《易经》为核心的,但它已不是一部纯粹的卜筮之书,通过对《易经》中卦辞和爻辞的解说和发挥,包含了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它对《易经》中许多基本观点的哲理化倾向十分明显,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一点是,辩证逻辑的思想得到了发展和升华,对其后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乃至全部哲学的发展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易传》在进一步概括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系辞》中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则利生焉。”“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易传》看来,自然界的日月运行,寒往暑来等等,都处在不断变动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处在变化中,没有不变化的东西存在。《系辞》指出,卦表现的是事物的变化。“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爻同样如此,“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表明爻的变化也正是事物变化发展及转化的反映,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只是万事万物变化的表现。这种万物皆变的思想,是辩证思维的体现,将事物的变化与概念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说明《易传》已直觉地认识到了人的观念、概念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不但每卦每爻的变化如此,而且在筮法中,每一“本卦”的可变爻,都可由阳爻变为阴爻,或由阴爻变为阳爻,因此才形成“变卦”。这就是说,卦辞、爻辞的变化,都是通过阴阳等概念的变化而表现其变化的。《彖》把“天地盈虚,与时消息”看成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普遍法则,它不仅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并且有着其永恒的规律。《系辞》把宇宙变化规律称为“易”、“道”。它指出,“生生之谓易”、“一阖一辟谓之变”,“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特别是其“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朴素地表述了“发展是对立而统一”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的原理的最早表述。《易传》认为,《易经》的卦象及其卦辞和爻辞已经包罗万象,可以用它来把握和表述宇宙发展的规律。《系辞·下》中说:“夫《易》……当名辩物,正言断辞,则备矣。”而《系辞·上》中又说道:“圣人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说卦爻的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是一致的,是通过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变化,考察地上自然万物的变化而综合概括出来的。并且又说:“易者,象也,象也若像也”即易之原理是从摹拟客观世界中得到的,明显地表达了主观逻辑及其规律是客观逻辑及规律的表现。《易传》认为“易”与天地之道是相通的、同一的,即概念的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是统一的,并且肯定地认为逻辑思维完全可以把握宇宙发展的规律或法则。

《易传》认为,《易经》的八卦、六十四卦是对万物的取象归类,《系辞》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每一卦“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每个卦象都代表一个类概念。因此,《易传》中“当名辨物”也就等于“以类族辨物”。而所有的类,都可以归结为乾坤、阴阳这两对范畴,乾与坤、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就是天下万物的变化法则。《系辞》中的“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明确地指出了对立面的联系与转化。《易传》的这一思想,可以说真正建立了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两点论。

《易传》把对立、联系、转化、统一的思想贯彻于对“类”的考察,而“类”正是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认为,每一类中都包含着矛盾和差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是同和异的对立统一。“睽”卦的《彖》与《象》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睽”是互相背离、相互排斥的意思,天地、男女乃至万物都是既有同而又有异的,互相相斥而又彼此联结。因此,以“睽”察物,就要“以同而异”,即必须认识到每一类的同异差别和相互依存。

类中不仅包含着同异的对立统一,而且类也在发展中相互转化。“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序卦传》),“剥,剥也,柔变刚也”(《剥卦·彖》),“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丰卦·彖》)。损与益、柔与刚、盈与虚等都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它们在运行发展中各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序卦》讲到了卦的相互转化:“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人。”这里是说“履”——“泰”——“否”——“人”。一卦走向极端就会向另一卦转化。并且又指出:“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鼎,故受之以鼎。”这里的“困”——“井”——“革”——“鼎”,也是一个转化过程。总而言之,这种卦象(类概念)的转化过程。过程就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关于“类”范畴纷争论辩,在先秦的一些思想家那里是由来已久了,相互诘难与探讨使认识日益深化。《易传》所言的“以类族辨物”,明确地指出类本身就包含着同异差别,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联结,类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它实质上已经触及了“类”辩证逻辑的深层含义,就是要求思维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来把握事物的同异,考察类的矛盾运动与相互转化。这种思想成果是很可贵的。

总之,《易传》中包含着闪烁着真理光芒的辩证逻辑的思想,特别是它对天地万物与人的认识、概念的相应相称的发展变化,对“类”范畴的辩证性质较为深入的探讨等。它对《易经》中辩证法思想有了比较系统的发展,对于其后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影响甚大,秦汉以来我国不少思想家的辩证法思想,常常得益于《易经》的启发,从中吸取营养而增益之。

本文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对《周易》中包含的辩证逻辑的思想做了一些零星、粗浅的分析,可谓是东鳞西爪,顾此失彼,并意在挖掘精华,对其局限性则未涉及。《周易》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资料,中国古代辩证逻辑的思想往往是以解说《周易》的形式阐发的。《周易》作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因为它是一本占卜之书,古人尚且早已跳出其窠臼,而今或热衷于此道者,还囿于预知吉凶祸福圈子,是逐其末而舍其本的,而继承广大其思想精华,才是炎黄子孙正确对待“遗产”的应有之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33部书籍:3 阴阳二爻知天算命——《周易》
易经六十四卦详解查询
《易经》解读有哪些注意事项?
中华经典文化之首——《周易》
《周易》与《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与精神
周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