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慢性胃炎2(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二.萎缩性胃炎   三.残余性胃炎)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自纤维胃镜应用于临床以来,对本病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一般根据形态学变化分作浅表性与萎缩性两型.对浅表、萎缩同时存在者,则视其主次以浅表一萎缩性或萎缩一浅表性胃炎称之。
  慢性胃炎以上腹部(胃脘)疼痛.饱胀,食欲不振.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类似中医学的。胃痛”、。痞满。等病证.在疾病后期,出现乏力.短气,明显厌食. 日渐消瘦,贫血,长期腹泻等全身虚弱者.则归属于中医学。虚劳。的范畴。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近十余年来,全.国各地均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率可达40-~73%,不仅临床症状可获减轻或消失,而且曾被视为不可逆转的胃粘膜腺体萎缩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瞩目。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最常见,有时可与萎缩性胃炎同时存在,胃镜检查有时在胃的下部见到浅表性胃炎.而在胃上部为萎缩性病变.
  此种可称为浅表一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病变有可能完全治愈.也可转变为萎缩性胃炎.
  [临床表现]
  上腹部疼痛是浅表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其痛不象消化性溃疡那样具有明显的节律性,疼痛的性质也不一样,或胀痛.或刺痛.或隐痛,或灼痛.多在进食后痛甚,空腹时反而觉得舒服。胃脘部常有胀满感.甚则可延及两胁.嗳气,泛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甚则厌食、短气、乏力、便溏等.舌质多呈淡红或暗红色.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见弦象。
  [诊断要点]
  ①青壮年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伴恶心、呕吐、泛酸、纳差等.
  ②X线钡餐检查,对本病诊断价值不大.但可以排除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
  ③胃镜检查结合直视下活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镜下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或花斑样改变:可见散在糜烂及出血点,常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活检病理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腺体一般正常。
  [病机分析]
  浅表性胃炎病位在胃.主要病机是胃失和降。胃为六腑之一.主饮食物受纳及消化.故以通降下行为顺。以下诸因均可导致胃失和降:
  ①饮食因素
  长期进食生冷.硬物,或饮食过热,或过食辛辣、厚味.或嗜进烟酒.或暴饮暴食.均可伤胃,使胃气壅滞.而失和降之常.
  ②情志因素
  中医学认为,胃的正常功能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古称“木能疏土。。长期情怀不畅,忧思郁怒不节.肝气不得疏泄.则气机郁滞.进而影响胃的正常功能。
  ③重叠因素
  诸多病理变化交叉重叠.如气郁日久.可导致血瘀;胃气不降. 则饮食不化, 聚湿生热;痰、气、湿、热、饮食互阻于胃中.甚至互为因果,渐使病情加重.
  一般来说,浅表性胃炎多为实证,但若治不得法,或迁延失治,则渐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故病程愈长者.愈多见本虚标实证或虚证.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浅表性胃炎初,中期多为实证(实寒,实
.热).中晚期则以虚实兼见,寒热并存,或虚中夹
实证为多见。
  1.实寒证
  胃脘痛,饱胀,饮食喜热恶凉,呕吐物为冷涎或杂有酸水.脉弦或弦迟,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证属胃寒气滞,治宜温中理气,以良附丸(良姜,香附)为主方.寒甚者重用良姜.酌加干姜。桂枝,吴萸以增强温中的作用;胀甚者重用香附.并适当增加理气药如木香、陈皮、苏梗、台乌药之类。恶心、呕吐为胃气上逆。结合和胃降逆.常加半夏、茯苓、陈皮、旋覆花、生姜;胃纳不佳,或嗳腐吞酸者,加焦三仙,以助消化。胃酸多者.加吞乌贼骨粉3克,一日2--3次,或在汤剂中加煅瓦楞子。胃胀而痛.舌苔白腻不退,食少便溏者为湿阻中焦之象.宜理气燥湿健脾,常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藿香.佩兰,木香、砂仁,焦三仙、生姜.胃部有振水音.泛吐酸水,为饮停中焦,宜温中化饮.用苓桂术甘汤。二陈汤加味。
  2.实热证
  胃痛.胃胀.饮食喜冷恶热,痛处有明显灼热感.口干苦,呕吐物呈稠浊状,并有酸臭味或苦味,大便于结,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脉弦滑数。证属肝脾郁热、胃气壅滞。
  治宜清泄肝胃,疏调气机,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主方.加枳壳、蒺藜,赤芍、蒲公英、八月扎、桃仁、香椽皮等以疏肝清热.如一二剂后痛减.腑气已通.舌苔由黄转为白.即应去大黄.或改用少量焦大黄,以免过用而损伤正气。
  也有湿热并重,证见胃痛,胃胀,腹胀,胸闷、身重肢倦.不思食.口粘腻或有异味,大便粘滞不爽,尿黄,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白腻相兼.脉濡数.治宜清化湿热,宣通壅滞.用温胆汤加味;法半夏、枳壳,竹茹、陈皮、生姜、厚朴,川黄连.藿香,佩兰.薏仁,滑石,冬瓜皮、焦三仙。吐酸水加左金丸或方中少加吴萸(1—2克),煅瓦楞子15克(打碎).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
  近年来,由于可借助纤维胃镜观察.有作者报导,若镜象见浅表糜烂,充血及:浅表溃疡者.可加入连翘、蒲公英.半枝莲等.分泌物粘稠加生苡仁、冬瓜仁,如有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者.可用少量生大黄(3—6克),或制川军,或加入黄芩,半夏,生姜.疗效较佳。这些新的经验.丰富了中医学治疗胃痛的方法。
  3。气滞证
  胃痛、胃胀,胀甚于痛,甚至空腹也胀,胀满感常延及胸胁,胀满与进食多少多无关系.生气后复发或加重。常嗳气,胀痛得嗳气或排气后明显缓解。脉沉弦.苔薄白.证属肝郁气滞, 胃腑失和,治宜疏肝和胃。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炒枳壳.白芍,制香附,陈皮、苏梗、法半夏、九香虫、生麦芽、川楝子.痛剧者加醋炒延胡索.气郁化火,口苦、目赤、烦躁者加黄芩、炒栀子,蒲公英、浙贝母、铁树叶,泛酸加煅瓦楞子、左金丸。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乡,故其病变往往较为复杂,特别是在浅表性胃炎的中期,由于病程较长,一般在数年以上,易见病久气虚,乏力.短气,可酌加黄芪、人参或党参.食少便溏加白术,炮姜。气滞曰久,可致瘀血阻络,证见疼痛剧烈,痛点固定.拒按,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青筋横暴,脉见涩象.治宜活血理气、疏肝和胃。常用失笑散加味,药如蒲黄、五灵脂,丹参、延胡、川栋子、当归,三七、党参、赤芍;白芍、桃仁、香附,枳壳、瓦楞子等(旧说人参畏五灵脂.实际上用之无妨).
  4.寒热错杂证
  胃痛较重,胀满,喜温喜按,同时兼见胃部灼热感,泛酸,口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肠鸣,便溏.脉象弦细,舌质淡红,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辨证分析既有脾胃虚寒,又有湿热气滞.这种复杂的病情,在浅表性胃炎中较为常见,用方也需数方合用,以兼顾之.笔者常用良附丸(良姜、香附)、小建中汤去饴糖(肉桂、白芍、甘草、煨生姜)、二陈汤(法夏、茯苓,陈皮、甘草),金铃子散(延胡索、川楝子)、左金丸(黄连、吴萸)合方,泛酸胀满加煅瓦楞子,甘松、苏梗,刺猬皮,蒲公英等.如痛而痞胀,干呕食臭,饮食少。大便溏滞不爽,舌体胖大.质红,边有齿痕,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贝。为中虚湿热证,亦颇为临床常见,治宜益脾胃,清热(苦降),燥湿(辛开)三法同施,常用半夏泻心汤:姜半夏、干姜,川黄连,黄芩。党参、甘草,大枣。或脘腹痛方:白芍.甘草,延胡,川楝子、香附、蒲公英、沉香、乌药。胀甚嗳气加木香,白蔻、苏梗、甘松,饮食少,稍食多而嗳腐吞酸,加砂仁、焦三仙(何任方).亦平正可法.对复杂证,其辨证、用药,要求主次分明、杂而不乱.始能切中病情,取得较好的疗效。
  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但如久延失治,误治或治虽得法但长期过用寒凉温燥之剂,损伤胃阴胃阳,也会逐渐转化为虚证或虚中夹实证。从辨病的角度看则多合并萎缩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本病之虚证大致可分为中虚寒证与胃阴虚证两种。
  中虚寒证;胃痛,胃部痞满感.疼痛不剧烈.但绵绵不断.喜按,喜进热食,饥饿时疼痛,进食后可获暂时缓解.面色苍白或黄晦,乏力.大便稀溏或先干后溏.脉弦细无力.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白。治宜益气温中.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桂枝,陈皮,炙甘草。饮食喜暖恶寒加吴萸,良姜.恶心,呕吐加半夏,广藿香.泛酸加煅瓦楞子.乌贼骨,便溏舌淡加炮干姜,砂仁。不应.可配吞附子理中丸;乏力加炙黄芪,胀甚属气滞加厚朴,青皮、陈皮.痛甚属瘀滞加丹参、延胡索.
  胃阴虚证:胃隐痛,进食后饱胀感明显,胃中嘈杂.似饥非饥,食少.干呕,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大便于结.脉细数.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或无苔。治宜甘寒养阴,常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南北沙参、麦冬、细生地、生枇杷叶,石斛,花粉,白芍、谷麦芽,乌梅.炙甘草、蒲公英.气滞者可选加川楝子,绿萼梅,陈皮、苏梗一,二味理气舒畅开郁.大便干结加火麻仁、肉苁蓉,紫苑、瓜蒌润燥通便.嘈杂加炒扁豆,山药、莲子补中。阴虚胃热,舌红,口干、胃脘有灼痛感者加蒲公英,青木香.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辨证沦治,疗效较好。对其证型的分类,一般都按中医的。胃痛。病名来划分.本篇根据临床实际所见.分为实证(寒实,热实.气滞)、虚实夹杂证(寒热夹杂,中虚湿热,气虚血瘀),虚证(虚寒,阴虚)。早期多见实证.中期多见虚实夹杂证.后期多见虚证.但证型的划分,只能就大致情况而定,目的在于叙述或讲授的方便,使学者得其要领,与临床实际情况并非完全一致,所以不能受其限制.胶柱鼓瑟,代替丁医者对具体病情的观察和分析.在处方用蓟上,即使是对证方药,也一定要掌握分寸,例如颇为常见的气滞证,疏肝理气为正确的治法,理气也摒除不了芳香药,如果香燥辛温药长期使用.虽然暂时气机可机通利而使疼痛胀满减轻,但另方面理气不仅耗气,而且辛温香燥药久用可伤胃阴.所以原则上不论理气还是清热、温中、活血、消导诸法,一般均应中病即止,继之从多方面调理。此外尚须注意.确属肝郁气滞,有时疏肝方药竟然无效,这有许多原因。总的来说是由于久病而病情有了变化,一则初病在气,久病入络,血络壅滞.治疗则应从疏通络脉的瘀滞入手;再有已虚者.则愈疏愈燥,气机不得复常,则应从养血柔肝入手.此乃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所言:“疏肝不应,必是血络中瘀滞。.。疏肝不应,当用柔肝”.这些都说明中医在治疗上有许多微妙所在,切不能一个病掌握几个证型.学会几个代表方剂就可了事。
  慢性胃炎的病因主要有情志不畅.饮食失调两个方面,故除药物治疗以外,尚须注意情志的调摄,饮食应有规律.适寒温。避免刺激性饮食及暴饮暴食等。浅表性胃炎常合并有浅表糜烂及消化性溃疡.而大怒气逆或暴饮暴食等因素.最易诱发上消化道出血.导致严重后果,需特别注意。其论治可参考本书有关章节.

  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大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失治或误治转化而成。多见于中老年人.以病情长,长期消化不良.上腹部胀满.隐痛.肌肉消瘦:疲惫乏力.贫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大致可归属于中医文献中的。痞满”,“胃痛”等病证范围.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以消化不良为主.常见胃脘痞满. 饭后饱胀. 噫气, 食欲减退. 大便溏薄. 口中乏味或千苦,有的伴有脘中隐痛,胀痛.冷痛或灼热痛等症。全身状况有倦怠无力.营养不良.渐见消瘦,贫血。脉象多见沉.细、弦、滑;舌质淡或偏红,苔白薄或腻.舌下络脉呈淡红细短或淡紫粗长.
  [诊断要点]
  ①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病程长。常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
  ②腹部柔软,上脘,中脘穴有轻微压痛;
  ③胃镜及病理检查提示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萎缩性胃炎;
  ①有条件者可作胃液分析,测定基础胃酸分泌量及血清胃泌素含量.以明确诊断。
  [病机分析]
  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由脾胃素虚兼夹外邪,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气机紊乱而造成本虚标实的病理状态.本虚是指脾胃气虚,阳虚或阴虚。标实是指气滞,湿阻,火郁血瘀.脾胃中虚,气滞不畅又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气滞不畅.痰湿中阻影响脾胃的纳化升降功能,导致清浊相干而产生痞满,饱胀,噫气纳呆,便溏等消化不良症状;气郁化火,灼伤胃阴,或久病气阴两虚而胃络失养.易见口干舌红,灼热似痛等阴虚火郁症。若偏气虚不运,.阳虚不温,或气滞不畅者易伴见胃痛之症。本病初起在气分.病久由气及血,渐致气滞血瘀.胃络阻痹,则由功能性病变.演变成器质性损害,造成胃络瘀阻甚至产生症结(.肠化。、。异型增生”).导致胃络失养、萎弱.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概括其病理为。虚、滞、湿、火瘀。,而标本又可互为因果;其虚为本,滞、湿.火、瘀为标,而最终仍可转化为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中虚气滞
  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全过程,始终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多数病人开始阶段既有脾胃气(阳)虚的一面,又有肝胃不和气滞的一面。因而出现中虚气滞,升降失调的痞满诸证.此为本病的常见主证。证见: 胃脘痞满或胸脘气逆,噫气.空腹不适或有隐痛,得食稍缓,喜殴喜按.食欲减退.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薄,脉沉或弦.病久则倦怠.消瘦,贫血。治以补中消痞,理气导滞,方用自制补中消痞汤:党参,黄芪.白术,枳实,炒白芍、桂枝、丹参、炙甘草、生姜,红枣.水煎,早晚分服。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补益脾胃中虚的主药;枳实宽中理气,与白术合用理气导滞消补兼施,以助其升清降浊之枢机;桂枝温中通络.与甘草配伍有辛甘化阳之用.白芍和中缓急,与甘草合用有酸甘化阴之效.二者相伍以调和刚阳气血;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为久病入络之良药;辅以姜枣为引. 以调和脾胃.本方系由枳术丸,人参汤、黄芪建中汤化裁而戍。诸药合奏理气导滞.补中消痞之效。若噫气矢气不畅者加佛手;脘中隐痛加香椽、延胡索;胁背胀痛加广木香、郁金;胸脘室闷,气逆咽梗者加香附、苏梗;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大便溏泻加茯苓.大便秘结加肉苁蓉;贫血.头眩者加当归、枸杞子。为服药方便.以利持久治疗.可用胃康复冲剂(即上方原料为主,制成颗粒冲剂)。
  2.寒热夹杂
  若迁延失治.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清浊相干.运化失司,痰湿中阻, 胃热脾寒.寒热夹杂.证见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嘈杂不舒.似痛非痛,饭后饱胀,食欲减退.口苦日粘,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治以扭气链胃,和中开痞,方用自制和中消痞汤;党参、制半夏、黄连、干姜、炒白芍 萨公英、丹参,炙甘草。水煎,早晚分服。方中党,:、炙旨草补中气,健脾胃,制半夏燥湿化痰,与党参合用助运祛湿以消痞结,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祛湿,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为和中消痞之主药;蒲公英苦味健胃.有清热和中之效; 白芍缓急和中.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益胃阴而防温燥伤阴;干姜与甘草合用辛甘化阳.以扶脾阳而化寒湿之邪以和调寒热;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以和胃通络。本方系由半夏泻心汤、芍蓟甘草汤、理中汤化裁而成。诸药合奏益气健胃,和中开痞之效。若胃痛明显加香椽.延胡索; 胃中冷者倍干姜加肉桂;灼痛口干者干姜易炮姜加石斛.噫气矢气不畅者加佛手,枳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贫血短气者加黄芪、当归。
  3.阴虚胃热
  若气郁化火,灼伤胃阴,或久病气阴两伤.胃络失养而酿成中虚火郁.阴亏胃热之证。证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食欲减退+大便秘结,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治以养阴益胃,清中消痞.方用自制清中消痞汤:太子参。麦门冬、制半夏、柴胡、生白芍、炒栀子,丹皮,青皮、丹参、甘草。水煎,早晚分服.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胄,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青皮理气导滞散痞,栀子清泄三焦火郁,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络,甘草调和诸药.本方系由麦门冬汤、四逆散、栀子豉汤化裁而成。方中用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诸药合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具有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若胃中有停饮.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加旋复花,生赭石;大便溏薄加山药。扁豆.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花。
   以上三证, 胃镜及病理检查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选加乌梅、生鸡内金,生薏苡仁,山慈菇、白花蛇舌草,莪术等;胃
粘膜充血明显者重用丹参,酌加连翘,苦参;粘膜水肿明显者酌加桂枝,茯苓;粘膜红白相兼以白为主者门加啕桂.炮附子,伴有粘膜糜烂出血者酌加黄芪、白芨、三七,伴有胆汁返流者选加柴胡、枳壳、郁金、广木香等。
  上述各证之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证变方亦变,不必拘泥。每疗程为三个月.可视病情不同治疗1--3个疗程.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可解除临床症状.而且可使腺体萎缩逆转,如张镜人氏曾报导52例,总有效率为73。1%.治疗后腺体萎缩由I---3级转为0级者30例,2-3级转为1级者10例,证明其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病变部分是可逆转的.故患者一方面须坚持服药.同时要保持精神愉快,饮食有节.劳逸结合.使病情渐趋好转,以至完全治愈.

残余性胃炎
  凡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久治未愈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胃癌等疾患.行胃次全切除手术后.由于失去正常的幽门功能.胆汁容易返流入于残胃腔内.破坏胃粘膜的屏障作用而产生炎症,或因胆汁返流而使原有的炎症病损加重,返流液呈碱性,故曾有。胃切除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之称.简称残胃炎。是胃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临床表现]
  本病发生于胃次全切除的患者.一般在术后数月即出现症状。如残胃粘膜原来无炎症者,可在术后二年左右患病.,发病率在50%以上.BillrothⅡ式手术后发病率高于BillrothI式。
  症状以上腹部(胃脘)疼痛, 痞胀为常见.一般均于食后加重.但也可有空腹时显著,进食后短时间内稍见缓解。部位以上脘,中脘居多,可及于脘左侧或右胁下.常伴有口苦、咽苦或呕吐少量胆液及未消化食物。呕吐常随噫嗳而作.吐后上腹疼痛.痞胀等症状可获暂时缓解.
  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有的缺乏饥饿感。患者一次进食量较术前减少.须增加进餐次数。常伴有头昏.易出汗、乏力,消瘦、面色无华、脉细弱等症.兼有肝郁气滞或阳亢的患者.呈不同程度的脉弦。
  舌质以偏淡占多.病史久者.淡中带有紫暗色.原来胃阴亏虚者,术后舌质仍见红色.也有红舌逐渐呈暗红或淡红。舌淡白或光红.经恰当的治疗而不见改善者.提示预后严重.舌苔以薄白居多.或于舌中舌根出现白腻或黄腻苔,苔腻的厚薄与胃中湿浊消长呈平行关系.如舌质红而舌苔腻.经治疗较久而不见改善.常应警惕恶性变的可能。
  大便易溏者居多.饮食稍有不慎,或兼腹部受凉,常易发生泄泻.经常便泄.食少.脘腹痞胀,可以导致畏寒、下肢浮肿等症.
  [诊断要点]
  ①胃次全切除手术后. 胃脘部有痞胀,疼痛等症状.服用制酸剂并不缓解,可伴有呕吐.吐出液中含有胆汁.
  ②胃酸测定. 胃酸减少或缺乏. 胃液内钠离子浓度常增加。
  ③纤维胃镜检查. 胃粘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或有糜烂,萎缩。粘膜改变尤以吻合口周围为显著.
  [病机分析]
  1.胃次全切除术后,残胃容量小.腐熟运化功相能应减弱.故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具有气虚,血虚甚至阳虚,阴虚等病理基础.一般以气血两虚尤以气虚为常见。凡原来胃气已虚者,术后气虚尤甚,容易导致阳虚。原来胃阴不足者,术后每多气阴俱亏.故残胃炎症的虚证一般恢复较慢.在功能不足的情况下.仍需进食.导致负荷有余.使胃中之气易滞.气虚而兼气滞. 以致虚实夹杂,往往以虚为本.以实为标。
  2.经过手术创伤,组织、脉络间难免有少许留血,留血为瘀.影响气化功能.导致气滞血瘀。气滞与血瘀又互为因果.使血瘀内结.不易骤化.、且因原有胃病,如久痛者病多在络。术前有瘀,术后生瘀,故残胃炎的病理因素中.血瘀也是其中之一.气虚。阳虚者,瘀得寒而尤易凝滞;阴虚、郁热者。瘀热互蕴.除呈现瘀热之症外,也有可能因瘀热伤络,继病出血。出血之后,如有离经之血内结,使血瘀更甚。三、胃已大部切除,胃中津液生成量少,存留亦少,不能充养胃气,消磨水谷.水谷不易腐熟,运化必然失常。是以饮食虽进,迅即下入小肠.水易成湿.谷易为滞,湿浊与食滞互相为患.胃已切除.脾气不能健运.脾胃俱虚.肝气易乘中焦.肝气犯胃.可使上腹胀痛加重.或伴噫嗳频多,吞酸。泛恶。胃气上逆.则为呕吐.肝之余气一一胆液可以返流入胃.甚则返流至食管。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当降者或降下过快,或不降而上逆,当升者不升而下泄.由于升降功能的失调.影响整体气血运行。总之,残胃炎的病机比较复杂.病理性质以虚为本.以实为标。病理因素有气滞、血瘀,湿浊.郁热、食滞,升降平衡遭受破坏.生理功能障碍,因而诸症丛生.不易速愈。有的因虚实夹杂较深,瘀结不解.致成痼疾沉疴.预后不良.
  然而。 阳明胃府多气多血。虽然切除胃之大半,若术前身体健壮,卒病出血而及时切除.手术精细,输血补虚.术后调养得宜,残胃之腔逐渐扩大.饮食渐增.气机较畅,虽有轻度升降失调,其虚不甚,其实易治者,可以保持健康.残胃轻度炎症亦可经及时防治而向愈.因此,残胃炎症病变程度不等.症状表现不一.轻重之间差别甚大.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残胃炎的病机较为复杂,兹择要提出数证.
  1.中虚气滞
  主症为腹部痞胀,隐痛绵绵.饮食虽不甚多,但进食后症状稍缓,逾时不进餐则症状加重;乏力.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濡或细。治宜补益脾胃.理气和中.常用药如炒白术、炒山药、炒党参,炙甘草、炒阵皮,煨木香,白檀香、茯苓,红枣,气血两虚而饮食尚可.参用炙黄芪,炒当归.中阳不振, 胃中觉寒,喜暖怕冷,可酌加淡干姜或炮姜.痛甚加肉桂.寒甚加制附片。上述温药用量需适当,开始用小量试服.并配以白芍,刚柔相济.痞胀较著者.加炒枳壳.佛手片,胀及胸膺部位,痞闷舌白者.加炒薤白.若兼有胃阴亏虚者.宜益气养胃合法。
  2.胆胃失和
  主症为上腹痞胀隐痛及于胁下.尤以剑突部位及右胁下为著。时有恶心,口苦、咽苦,甚则吐出少量苦水及未消化食物.吐后觉舒.噫嗳频多,胸闷不畅,脉象稍弦.治宜疏利肝胆.和降胃气.常用药如姜半夏、青陈皮,广郁金、炙柴胡、白芍、刀豆壳、柿蒂、枳壳、金钱草等。口干而苦,酌加黄芪、山栀、蒲公英.恶心、呕吐显著者.加黄连,生姜。舌苔薄白, 口不干,胸脘痞满较甚者,加苏梗、沉香、煅赭石.去柴胡.无效,可酌加鹅管石,母丁香.
  3.瘀热滞胃
  主症为脘腹隐痛、刺痛、灼痛,痛位固定.且常与手术瘢痕部位相近,口干欲饮,大便干结,或有干黑便,舌质有不同程度紫色.治宜活血化瘀、清泄郁热.常用药如丹参,牡丹皮、赤芍、三棱、石见穿、青木香,地榆。黄芩等.另吞服云南白药.每次0.5克, 一日2—3次.并可加制大黄以导瘀清热。如手术后脘腹部俱觉隐痛.腹腔中亦有留瘀者.酌加延胡索、红花、生蒲黄、败酱草、黑丑等。如大便潜血阳性显著,伴小量上消化道出血者,用三七粉每次1--2克.或云南白药每次0。5一l克.一日3--4次,加水调匀呈糊状吞服;也可用水牛角片10--20克.煎汤代水调服.
  4.湿食滞胃
  主症为食欲不振.不知饥.舌有腻苔,口粘不渴,饮食稍不当.即觉脘腹痞胀。治宜祛湿泄浊、消积除胀。常用药如佩兰、法半夏.炒陈皮、炙内金.炒枳壳,山楂,建曲、炒苡仁等。舌苔白腻而厚.湿兼寒者,宜酌加苍术,厚朴、藿香。舌苔黄腻,口干,属湿热者,加黄连、炒黄芩.另可配用芒硝(或皮硝)20---30克.布包平摊.置于胃脘部,外加胶布固定.再用布带围裹,敷12小时取下,每晚一次.根据病情,连用2--4次。
  由于残胃消化功能不良.常因饮食稍有不当.包括进餐稍快.未经细嚼。或质不甚软.量稍偏多.消化功能受其影响,即可呈现食滞之症。消滞药物的运用.亦需根据症状轻重.及所滞食物品种而斟酌选用。药量一般不必过大,当症状获得改善后.可再参用数味.以期巩固.寓防于治。
  若残胃湿浊内盛,苔腻难化.可于汤剂之外,配合。代茶剂”.每日用炒陈皮5克,炒苡仁15克,开水泡焖后.代茶时时饮之。
  在临床运用时需注意:①补而勿滞,应予通补或消补兼施.②用温药时须防过于辛燥,应予温中寓清.温药用量应从轻开始.中病即止.或刚柔兼投,温药配加白芍。麦冬以柔润胃府.③行瘀而勿破血.药不过峻.养血与行瘀柑伍.或益气与化瘀相合。④重视和降胃气.还当据证而注意降中有升,升降相需,以冀调畅气机,利于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残胃炎的调护,十分重要。饮食力求少量多餐,宜热而不可过烫过冷,质需软.便于消化.进食需细嚼慢咽。少吃山芋及糯米食品如蒸饭、糊子、粽子等.少吃干硬或油脂过多之品.戒白酒.戒吸烟,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胃次全切除术后的并发症较多.以上主要叙述残胃炎的诊断和治疗。由于残胃炎症病变常以吻合口周围最为严重,如吻合口发生溃疡,有导致恶变的可能.因此,凡残胃炎症较重.经蓟物治疗效果不著.或吻合口产生梗阻.或发现有恶变征象,或原系胃癌,术后如有转移病灶者.均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十、 清肝和胃,化湿行气法治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胃脘胀痛嘈杂肝胃气滞郁热案
小柴胡汤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赵某,女,50岁。患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余年...
浅析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疗慢性胃炎常用的中成药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