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的创造力

 

(一)创造力概述

 

1.什么是创造力

 

目前,心理学界关于创造力较为一致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颖主要指的是不墨守成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是一种纵向比较;独特主要指不同凡俗、别出心裁,是一种横向比较。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大卫》、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形式和产品。

 

儿童的思路极其广阔,想象和思维相当活跃,心理学家梅斯基(Meysky)和纽曼(Newman)还专门对儿童的创造力下了定义: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它能使一个人以一种让别人听取和欣赏他们的讲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创造力是一种素质,它能使人类发现自然的定义──别人以前未能理解的定义。当幼儿能创造出一种表达自己思维的方式和能发现新问题时,就说明幼儿有创造力,如3岁的南南在画高兴的树时,虽然不会画树,但他会用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示树干、树叶、花等,还用语言补充说:“当树坐上火箭,就很高兴了。”

 

经科学家研究证实,创造力是有层次的。根据创造力本身从萌发到形成的动态过程,可以将创造力划分为类创造、潜创造、真创造三种层次。类创造是创造力的雏形,不能产生创造性结果,如儿童的幻想、青年的憧憬等,这些都是创造力的准备层次。潜创造产生一种对本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但已为人类发现或发明过的成果,这是一种广义上的创造力。真创造指狭义的创造力,它提供的是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社会价值的创造成果,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的创造更多属于这一类,如牛顿发现地球的引力、爱迪生发明电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等,就是一种真创造。

 

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如何?儿童的智力与创造力发展之间有何关联?这不仅是学者们共同关心的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与智力时,首先要探索的一个实际问题。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综观前人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主要论点:一是认为创造力与智力没有相关或相关很低;二是认为创造力与智力高度相关,高创造力者智力必高,高智力者创造力必高,低智力者创造力必低;三是认为二者关系不能确定,创造力高者智力未必高,智力高者创造力未必高,抑或是认为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高低因测验的性质而变化。在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问题上,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人的一种偏于认知方面的心理特性或个性特点,而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肯定了创造力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智力,而不是本质上与智力不同的东西;其二,指明了创造性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智力发达与否的根本标准。

 

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高创造力者必有中上的智力,但高智力却不能保证就有高创造力,低智力者创造力必低。可见,智力是创造力必要的而非充分的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意义上,儿童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检验儿童智力开发程度的基本标准。

 

(二)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对幼儿的绘画、音乐、讲故事、手工以及发散思维等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幻想中创造想象的成分随之增多,精细性也不断提高。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表现在其动作、言语、感知觉、想象、思维及个性特征等各方面的发展中。我们常常会看见这样的例子:有的儿童扮演医生拿小棍给洋娃娃打针,将一块看起来很简单的木块当成小车拉,叫外婆为“妈妈的妈妈”,用积木搭建各式各样的房子,可以将“O”想象为苹果、人脸、气球、太阳、碗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创造力的表现,是真正创造力的雏形。但必须看到的是,幼儿创造力与成人创造力在质、量、目的性、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幼儿创造力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1)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是比较简单和初级的;(3)自发性强,表现相当广泛;(4)主要表现为创造想象。

 

在幼儿创造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好奇心和创造想象的发展是两个最重要的表现。幼儿的创造行为和活动主要来自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说好奇心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起点。这种好奇心在幼儿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最早如新生儿的探究反射可视为好奇心的最初表现。到幼儿期,好奇心便表现在幼儿的各种行为和语言的发展中。在语言发展上,这时候非常喜欢提问题,只要他们不懂的、感兴趣的,他们就会不停地问“为什么”,提出的问题稀奇古怪、各种各样,如为什么汽车的尾巴会吐气,为什么蜗牛背上有壳等等,并且常常打破沙锅问到底,试图弄个水落石出,在这一时期让父母最困惑、最苦恼的就是回答孩子的问题。在行为上,幼儿经常表现出一种破坏行为,如为了弄清楚钟表为什么要发出嗒嗒的声音,指针是怎样走动的而将家里的闹钟拆得七零八碎,为了了解电视机里是怎样装下那么多人、房子、车而兴奋地去探究。正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才使得幼儿开始了漫长的创造之路。

 

创造想象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最主要成分。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同其他心理领域的发展一样,也是随着能力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三)创造型儿童的人格特征

 

创造力是儿童能力的最高表现,而能力作为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是和人格的其他部分处于复杂的联系之中,这些人格因素是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特殊的、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追踪研究天才儿童数十年的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Terman)发现,在他研究的天才儿童中,有一部分成年后成就很大,有的则成就一般,经过分析发现,前者具有四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好奇心强。

 

综合国内外迄今为止的大量研究和论述,创造型儿童的一般人格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旺盛的求知欲属创造型儿童的典型人格特征。第二,情感丰富、富有幽默感。第三,勇敢、甘愿冒险。创造型儿童甘愿标新立异,逾越常规,不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框内。第四,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这种人格特征使创造型儿童能够持之以恒地去探索、思考。第五,独立性强。第六,自信、勤奋、进取心强。第七,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一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自我评价方面往往出现偏高的想象,在智力活动方面有较强的自控能力。第八,一丝不苟。喜欢刨根问底,不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不罢休。

 

除此以外,不同创造类型的儿童不但具有创造型儿童共同的人格特征,还表现出一些独特的人格特征。如艺术类创造型儿童还具有超俗的思想,非常灵敏等;自然科学类创造型儿童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少从众,喜欢作抽象思考等特征。三、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

 

(一)绘画

 

绘画是一种表现及创作的活动,绘画对幼儿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自20世纪初叶以来,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和儿童美术教育家就对儿童的绘画等作了许多的调查研究,且更多的是将绘画能力归属于空间智力的范畴,幼儿的创造性常常可以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幼儿绘画也由此成为衡量幼儿创造力水平的外部指标之一。

 

1.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

 

尽管对儿童画的含义的意见还不一致,然而,对儿童画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看法却是相当一致的。大体上说,幼儿的绘画经历了三个阶段。

 

1)涂鸦阶段(152)。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在纸上乱画,这些最初画下的东西纯属涂鸦。处于涂鸦阶段的儿童在乱涂乱画时极为专心,并经常迅速地画了一张又一张。其特点是不注意颜色,仅使用一枝笔,没有想到要利用身边其他的笔。儿童的涂鸦是不教自会的,其涂鸦之作可以详细区分为20类,如点、垂线、横线、曲线、锯齿线等等,或者仅仅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螺旋形、环形和圆圈;另一类是一道道密密麻麻画在一起的平行线(如图6-3)。儿童最初的涂鸦显然不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而是对线条、空间和色彩的视觉探索,但对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却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儿童后来的许多绘画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3涂鸦作品实例

 

2)表现阶段前的图案阶段(23)。这个阶段的儿童常在画纸的中央,对涂抹作仔细的安排,以便画一个基本的几何图形,比如三角形或矩形。其特征是将整个几何图形用乱涂的方式涂得满满的(如图6-4)。到3岁时,儿童开始用单一的轮廓线来画几何图形,而不是将图形的里里外外涂得满满的。这时的图形通常有五种:圆形和椭圆形、正方形和矩形、三角形、十字形和X形。由于儿童所画的并非都是规则的图形,所以,还有一个特别的分类,叫“奇形怪状”。这个阶段末期的儿童还开始将两个单一的几何图形画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组合体”,例如将一个圆形、三角形或正方形相连,从而构成儿童绘画中常见的“曼荼罗”(如图6-5,曼荼罗是佛教中菩萨的画像及供奉菩萨像的清静之地)。这时的绘画仍然是非再现性的,但这却是通往再现性绘画的必经之路。

 

 

6-53岁孩子画的曼荼罗

 

3)再现内容的出现阶段(46)。这时的绘画在形状方面是不真实的,颜色的使用也是不真实的。儿童不注意所画之物的颜色与实际颜色的关系,例如将太阳画成绿色,人画成紫色,而草地画成红色。对物体在画中的空间关系也不按照它们在现实中的实际关系,而是将物体浮在整个画纸上。所以,他们所画物体可能看上去缺乏逻辑联系。但从视觉效果上看,他们所画物体又常常具有联系,他们能够将画纸安排得井井有条,呈现出和谐协调的平面构图。这时的绘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儿童虽然发现了用图画来再现事物的可能性,但他们往往还会画一些涂鸦般的抽象画(如图6-6)。

 

 

 

6-6蝌蚪式、折叠式和X光式的儿童画

 

2.儿童绘画认知的发展研究

 

关于儿童绘画的研究发现,幼儿通过绘画表现遮挡模型有着其特有的认知发展轨迹,其中最为奇特的现象即是争议最大的“知”、“见”矛盾现象。所谓“知”即是指幼儿画出的是反映他们对客观物体结构构成认识的图画;所谓“见”即是指儿童画出的是视觉真实性的图画,这种画不是反映他们内隐的结构知识,而是反映他们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儿童绘画知、见的发展虽然争论很大,但目前我国的研究者亦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并发现视觉写实的能力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大大提前。

 

1)表征策略。儿童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主要有六种:水平分离式、垂直分离式、水平相切式、垂直相切式、透明式和视觉写实式。垂直式和透明式是理智写实性绘画到视觉写实性绘画之间的过渡形式。儿童遮挡绘画表征的发展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多种策略并存,并且在某一年龄段有优势表征策略,甚至是45岁的幼儿也可能画出视觉写实性绘画,性别差异不显著。

 

2)认知方式与表征水平。儿童遮挡绘画表征水平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场独立的儿童比场依存的儿童更易摆脱情景的误导,按照模型呈现的视觉形象进行表征。而场依存的儿童则倾向于画出完整的物体特征以反映物体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概念。

 

3)观察角度与深度绘画。通过变化观察角度来考察儿童视觉写实性绘画的发展,发现年龄是影响儿童绘画简单深度关系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因素。47岁儿童的视觉写实能力逐步发展。

 

4)遮挡图式格式塔渐成论。遮挡图式格式塔渐成论是新的阐释幼儿遮挡绘画中认知发展的理论。所谓遮挡图式格式塔,其内部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渐成:“要素渐成”和“关系渐成”。遮挡绘画中的要素表现为独立物体本身,关系表现为要素与要素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如并列、垂直、透明、遮挡等。儿童绘画认知的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逐渐形成的过程。其渐成过程表现为从初级水平的单纯要素渐成,到较高一级水平的要素渐成,再到要素与关系的交互作用的发展。

 

3.绘画与创造性

 

皮亚杰认为绘画是信号性功能的一种形式,是象征性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的中介。绘画认知发展的研究发现,儿童绘画有着独特的特点,通过绘画,儿童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表达出来,创造出一个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除了这些表面所能表达的意思以外,还有许多深层的东西,它们是儿童技能和认知发展的基本显示,所以透过绘画我们可以测查到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轨迹。

 

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绘画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形象思维。所以,幼儿绘画是训练右脑功能及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由于幼儿的语言比较贫乏,他们更喜欢用绘画来表达思维。绘画能够更自由、更直接地表达出他们用语言不能表达的、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自己内心的感情。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组织、加工、重建生活中所见的形象,异想天开,变化无穷。一方面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受力、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因此,绘画是教育者启迪幼儿心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最佳手段之一。

 

(二)音乐

 

音乐是幼儿艺术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感,而且还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歌唱能力的发展。幼儿歌唱能力的发展可以从四个主要方面表现出来。第一,歌词。未满3岁的幼儿已能部分地吟唱一些简短的歌词,但对词义的了解十分有限,发音错误也非常普遍;3岁幼儿已经能够较完整地反复唱片段,对词义有了初步的理解;46岁的幼儿能够较完整地复唱一首歌的歌词,发音错误的现象大为减少。第二,音域。音域指的是从最低音到最高音的范围。一般而言,2岁以后,幼儿可以唱出34个音域大约在c1g1范围内的音;34岁可以唱出56个音,听起来最舒服的声音是d1g1之间;46岁幼儿一般能够唱到c2,但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第三,节奏。幼儿在3岁前已经初步显示出节奏的意识,3岁后,能比较好地掌握与心跳、呼吸、脉搏等相适应的节奏,所以容易掌握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所构成的歌曲。第四,音准。音准是幼儿在歌唱活动中最难掌握的技能。3岁前幼儿的歌唱音准很差,所唱出的旋律只是大致接近原曲调的旋律;46岁幼儿音较准,如果再加上歌曲简单好唱,有琴声伴奏,一般能基本唱准。

 

2)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音乐欣赏能力是指对音乐有欣赏的兴趣和愿望,并能从对音乐的感知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能力。婴儿一生下来就具有某些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但与58岁的儿童相比,却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将婴儿与58岁儿童的音乐能力区分开来的最大差异,是对音乐的不同程度的抽象能力。倾听是一种有意识地听的活动过程,2岁婴儿已表现出对音乐的倾听能力;3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分辨和描述自然环境中的声音与音响;46岁幼儿在倾听的主动性和听辨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比较能区分节奏、速度的变化,且能听出乐段的重复、变化,理解音乐的风格差异和表现性。音乐的理解能力,主要表现在对音乐所引起的情感、想象、联想以及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的理解。2岁前的婴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就已经开始萌芽;3岁左右能初步理解音乐表达情绪,产生初步的想象和联想;46岁的幼儿对歌词、曲调意义的理解都有明显的提高,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和体验也更加细腻。

 

3)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本伯格(Benberg)按照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对幼儿的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在音乐领域内,同样存在着幼儿对守恒认知的不足。比如,一个幼儿可能会把某个特定的铃铛相混淆,他不知道许多铃铛会发出相同的音,或不知道铃铛挪动位置后,也仍能产生一样的音。本伯格在研究中还发现,幼儿对音乐的认知,主要是从旋律片段的总体特征和乐曲组合中的感觉特征出发的。

 

所谓音乐守恒能力,是当音乐的其他方面发生变化而旋律并未改变的情况下,仍然听出是原有音乐的能力。例如,将《铃儿响叮当》的节奏或演奏乐器改动以后,儿童仍然能识别出《铃儿响叮当》的主旋律。音乐守恒的能力实际上考察了音乐旋律的保持能力。事实上,不管音乐的表面如何变形,去认识一个潜在的结构,这种能力就是所谓音乐守恒能力,而这种能力在音乐能力中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很多音乐都表现出主旋律在不同的调子中不断重复,或通过不同的乐器不断重复的现象,儿童如果不能识别这种情况,那么他们就将不能很好地欣赏音乐。还有研究表明,尽管保持旋律、识别旋律的能力可以在无教育的条件下出现,但正规的教育在旋律识别能力的提高中仍然具有很强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了解孩子的想象能力发展
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都给得起的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爱和自由 | 读书
从出生到成长,孩子成才必备的12种能力!非常重要
孩子学画画,家长应该了解的少儿美术教育知识
用音乐滋养孩子的心——谈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