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胜群 | 我们的青春这样走过




我们的青春这样走过

                            杨胜群

                       


        2018年10月12日至14日,我们华容一中高20班同学欢聚华容县城华冠宾馆,纪念毕业分别50年。


       50年,是整整长大两代人的时间,足以让世界翻两个个。我们早已当上了爷爷奶奶,有的人很快就会有第四代重孙。朝如青丝暮成雪。昔日少年同窗,而今皓首重逢“痴颜难识故人面”,不得不拿出泛黄的照片来辨认。时光,曾在我们之间拉上了一道厚重的墙幕。然而,在短暂的尴尬之后,我们便马上“穿越”到了五十年前,每个人又都活脱脱地回到了从前,回到了从前那个高中生班集体。50年,恍惚过了一个漫长的寒暑假……


        我们是与新中国同龄的“老三届”人。我们是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催生的,身上清晰地打上了共和国的胎记,也清晰地刻下了共和国一圈圈年轮!


            分别五十年后,重返母校。


      1965年的秋天,我们从华容县各地考入华容县一中就读高中。那时,国家刚从三年困难时期走出来不久,百端待举。我们大部分同学家在农村,大家背着米、穿着家织布衣服走进校园。学校条件很艰苦,没有自来水,全校几百名师生仅靠山腰一口约两亩面积大小的山塘解决饮用水,每天早晨每人只能分到一小瓢热水洗脸;不通电,晚上自习四人共一盏煤油灯,两个小时夜读下来,眉眼间会留下一圈黑晕……学校位于沱江之滨、黄湖山麓,沱江欢腾流过,黄湖山静静伫立,自然环境优美。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明清之际的沱江书院,“湖山毓秀,沱水文明”,文脉源远流长。那时的校园铅华不染,黄湖山上的落英沏上沱江水,可以啜饮。我们含英咀华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也不废生产劳动,翻山越岭从山那边把石头挑过来修路砌墙,扩建校园。那时的一中是全县唯一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而且每年高中部也就招两三个班,能够进一中读高中的无疑是佼佼者。做梦的年龄,做梦的时节。我们梦想着从黄湖山走出去,上大学,成为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


        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打破了校园的宁静与和谐。一位教物理课的老师,在已经没有了几个听讲者的教室里给我们上了最后一课。可惜,当时我们没有读懂他那既无奈而又含着期待的眼神。终于,在1968年底,我们每人领到了一张写有“学龄已到毕业期限”的《证明书》后,便悄然离校了。到这时,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的学生时代从此结束了,“大学梦”不可能实现了。


        做梦黄湖山,梦断黄湖山!


        时代过早地把我们推向了社会。我们大多数人回乡当了农民,少数家在城镇的同学也很快上山下乡当了农民。然而,在生活的浪头汹涌扑来的时候,我们没有沉沦,也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迅速崛起,成为了那个时代基层社会的中坚。先后,一些人当上了大队、生产队干部,一些人进工厂或其他企事业单位当了工人和职工,有的人成为了人民教师,有的人成为了正式国家基层干部,有的人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还有的作为工农兵学员上了大学……一代人走上了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劳动、工作岗位。有一位作家曾经将那一段岁月称之为“蹉跎岁月”,而我们要说那一段岁月在我们这里没有蹉跎!


        是的,我们确实是被耽误过的一代人,但我们又可以说是生逢其时的一代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正值30岁左右年龄。我们没有对逝去的岁月作过多的追悔,来不及叹息,也没有多么华丽的转身,便投身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几十年中,我们坚持青年时代就认定的价值观,无论是从教、从文或做工,还是从政、经商或从事其他工作,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竭尽才智,做出了无愧于人的业绩。我们当中有些人从人民公社时代起就当农民,全过程地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农村的伟大变革,把宝贵的人生年华定格在了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又曾为这个时代的奠基添砖加瓦。我们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


         离别五十年后漫步母校校园,往日时光恍若重现。


       历史注定我们是付出的一代!我们用汗水浇灌了天天在长高的城市和天天在变得年轻的乡村,但我们自己却已悄然老去。不少人在生活中遭受了种种变故,遍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特别是,有十一位当年才情兼具的同学先后英年早逝。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含辛茹苦的故事,他们是带着多么大的遗憾、多么不忍地离开这个世界的!


        母校,以她崭新的容颜迎接了我们这些古稀游子。走进当年坐过的教室(已作为文物保护),我们又成了学生,耳边又回响起上下课的铃声。通往“源池”的校区主干道,桂馨菊馥。这条道路,最早就是我们当年从山那边挑来石头修起来的。“源池”就是原供师生饮用水的那口山塘,我们饮了三年山塘水,“源池”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和生命。学校早已有了自来水,这口山塘也早已不用。不知是在哪一年,学校将它修葺一新辟为一个小纪念园,取名“源池”,并勒石以记。“源”,寓意为生之“源”,师教之“源”,艰苦办学思想之“源”。据学校领导说,新生入校、校友来访,必定都会观瞻“源池”。我们不是“源池”最早的观瞻者,但我们可是“池”诸“源”最早的也是最切身的见证者之一。于是,有同学有感而发,即席赋诗:


           映雪囊萤地,青春作伴时。

           白头归省日,最忆是源池。


        有同学和之:


         无悔青葱地,程门立雪时。

         桃丰李艳日,梦绕是源池。


       青山作证。一代人的青春这样走过……


                   2018.12.31于北京万寿塔下



        

                 

                  作者:杨胜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毕业典礼上,这位校长的话令人潸然泪下
周天元散文《难忘那闹中求学的青春岁月》
一道菜,一代人,一生情
「王增海专栏」:寄语横水四中毕业生
曾经的母校·曾经的我们
坚持做一个有情怀的人——湖南大学校长段献忠在2016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