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文阅读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50(03),21-23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浅析古今汉服审美特点

精读 收藏

寿耘碧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导出/参考文献 分享 打印
    要:

分析古代汉服审美特色,归纳不同历史时期汉服文化特点,结合现代汉服复兴发展中依旧保持交领右衽、隐扣系带和褒衣广袖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良,以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被绝大多数热爱传统文化的“同袍”所喜爱。

作者简介:寿耘碧(2001—),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2019级舞蹈教育专业在读本科学生。;

收稿日期:2021-01-25

Received: 2021-01-25

0 引言

服装源于人的羞耻心,后来成为抵御气候变化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逐渐演变成一种时代文化象征的服饰。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汉民族服饰的出现,最早起于商代,商周时期,中国出现了养蚕业、丝织业,为服装的制作提供原料。华夏人民依河而生,大河文明让古人一直保持着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在这种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千年不变的衣冠服饰体系,并对朝鲜、日本、蒙古、越南等国家的服饰体系有所影响。

1 汉服发展历程

1.1 时代背景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统称,是比旗袍和唐装更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服饰。除元朝和清朝外,汉文化影响中国几千年。西周礼乐初成,“垂衣裳而天下治”成为汉服发展的起点。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秦以战国继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汉明帝之后恢复了周代的冕服制度,形成了中国汉服万世一系的传承。唐朝经济的繁荣促使其服饰在汉服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后世服饰皆以此为基。宋代理学兴起,服饰沿袭唐旧制基础上,开始崇尚简朴、严谨、含蓄的风格。明朝汉服上采周汉、下取唐宋,纠正了元代混乱的服饰体系。清朝以来的文化专制,以及后续的战争、西方文化流入等原因,使得汉服的发展逐渐停止。

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汉服文化复兴,汉服再次融入现代社会得到传承。2003年,电力工人王乐天先生,身穿严格遵照汉代常服的形制、文案制作的现代汉服出现在郑州最繁华的商业街之后,影响很大,汉服开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汉服制作厂家超过千家,大型的汉服走秀类活动、以汉服为主题的大小文化周逐年增多;喜爱汉服的群体遍及社会各界,从学生到公司白领,从“80后”到“00后”,汉服逐渐向常服发展。

1.2 形制分类

上衣下裳制:又被称为衣裳制。上衣由四幅布通过平面裁剪后缝合,下裳是一片式的裹裙。上衣由四幅布通过平面裁剪后缝合,象征着一年四季。在衣裳背部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中缝线,在古人眼里象征着正直。当身着汉服站直时,中缝与地面垂直,在古人看来,这条中线时刻提醒着做人应当抬头挺胸,堂堂正正。而下垂直至脚踝的衣带,亦代表着正直之道[1]。下裳的设计十分简单,汉服的下裳都是一片式的裹裙,通常用十二块布拼接缝合而成,一块布为一“破”,十二块布拼接就是十二破,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

深衣制:将上衣下裳合并为一体,连为一件,因“蔽体深邃”而得名[2]。深衣是我国最早的服装之一,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已经出现,从春秋到汉代,深衣一直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被作为出席盛大场合的礼服。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来看,深衣有曲裾和直裾两种,在穿着时向后旋绕而下,将人体层层包裹,通过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固定[3]。腰间长带实用美观且象征权衡,用意在于随时提醒穿着深衣的人为人处世要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4]。随着时间的发展,古人在深衣的原有基础上改进了裁剪方式,出现了袍、褙子、长衫等直接直身通剪不分开剪的长衣衣裳连制,能文能武,可以礼仪可以常服,迅速成为主流服饰,是汉服款式的进步。深衣的形制一直受到尊崇,直至民国时期,一些致力于复兴汉服文化的学者也常着深衣工作。

1.3 着装环境

1.3.1 礼服

冕服、玄端等是参加隆重仪式的礼服,用衣裳制裁剪,所有礼服中以汉代冕服最为繁琐,而且有非常严密的等级之分,其冕服不仅有上衣下裳,还要配冠、配绶、腰束大带、前系蔽膝,自周朝以后,历代冕服皆有所不同。从春秋到汉代,深衣被作为出席盛大场合的礼服;隋炀帝即位后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改立了皇帝冕服,并规定了十二章纹在皇帝“衮冕”上的具体位置,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来各朝皇帝冕服所因循的款式;唐代的服色制度让黄色成为历代帝王专用服色;明朝冕服则更为严格。

1.3.2 常服

适合日常穿着的常服被称作“襦裙”,也没有很严格的冠服规矩,备受民间女性喜爱。襦裙由上襦和下裙两部分组成,上襦较短,长不过膝,袖口收窄方便生活,下裙束身长至地面,魏晋时期还会在外面搭配蔽膝或围裳。襦裙制在汉朝前就已经出现,但当时深衣是主要服饰,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面积的民族融合,才促使襦裙兴起。

2 汉服文化特点及审美价值

“天人合一”“五行学说”指导华夏民族认识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以及分划阶级等级,同时影响对服饰文化的认识和发展。

2.1 文化特点

上衣下裳制是最能体现“天人合一”这一理念的服饰。屈原的《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古人认为天地即为阴阳两极,彼此间有着诸多联系。所以古人以上衣象天,下裳象地,代表天地之法,秩序不可颠倒。中国传统理论体系中一直认为“天为圆,地为方”,《孟子·离娄上》记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汉服的袖口皆为宽大圆袖,象征天道圆融;衣领为直角相交的交领,象征地道方正;右衽则是“以右为尊”。

汉服遵循五行学说,将白、青、黑、红、黄五种颜色与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汉服中将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并在历代皇帝的服色中将居于五行中间方位的土(黄色)作为尊贵色,黄色便成为历朝帝王专用服色。

2.2 审美特点

汉服在固定的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不同朝代体现不同的审美特点。襦裙是汉服审美特点演变历程中变化最大且特点丰富的衣裳形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襦裙有两种。前期,上襦大多还保持着交领大袖的特点,部分地区开始流行对襟,袖口或窄或宽,还有少部分依旧保持衣袖宽大,但会相应缩小袖口,西北地区流行用彩条在上襦肩腋部做装饰。后期,衣袖逐渐走向极端,有的甚至加阔到2~3尺,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圆领等新式衣领,并一直沿用到唐朝,下裙多为条纹间色一片式裹裙,一破一色交替拼接。

唐朝,上襦衣袖的袖筒、袖口又开始收窄,它是在魏晋南北朝上襦外搭配半臂的基础上的改进。唐代妇女在外面搭配半臂和披帛,起到装饰作用,这两种装饰衣构成了唐代襦裙的重要特点。唐朝以胖为美,加之盛唐思想解放,无论宫廷还是民间,从盛唐至晚唐,坦领低胸式的上襦一度流行,更有很多妇女将裙子直接系在胸前,提高腰线的同时也尽显唐女子雍容华贵的丰腴风韵,表现出极富诗意的美与韵律[5]

经过了大唐盛世,许多服饰形制、样式都已经确定下来,并一直被后朝沿用。宋朝有一种在深衣制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外衣,被叫做“褙子”,极为流行。宋代褙子长袖长衣,前后衣襟不缝合,初期褙子短小后来逐渐加长、袖口加大,形成袖大于衫、长与裙齐的特殊样式。宋制汉服的特色在下裙上,宋代有一种极为罕见的裙型被称作三裥裙,“裥”是褶子的意思,所以一目了然,它是由三裥和一种被叫做“破”的裁剪方式组成三裥四破裙,静止时裙子呈直筒状,形似裤。还有一种百迭裙裙型,这种裙型直至现在依旧在被沿用。百迭裙直接用一块长方形的布,裙身无拼接,中间打满顺褶,左右留有光面。宋裤也是宋代汉服的代表,但其实早在战国时期中原人就穿上了有裆的裤子,但大多是穿在裙、下裳内,而宋裤则是通过分析人体进行合理的剪裁处理,让裤可以直接穿在最外层,改变了其内用服饰的固定形式,并且不限制运动,方便劳作,还有保暖的功能。

元朝为少数民族政权,服饰体系发展较为混乱,汉服发展停滞。明太祖朱元璋在恢复汉服体系上下了一番功夫,将服饰与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紧密联系,以汉、唐、宋的袍衫为基础,加以改革,制定出了明代的服饰[5],除去纺织技艺的日趋成熟,其他方面并无变化。明代的上襦叫做“袄”,上袄有长有短,短至及腰长至膝盖以下,衣袖变为下宽上窄,袖口处仅留出可以出手的小袖口,袖形似琵琶被叫做“琵琶袖”。明代中后期由于气候变化出现了立领上袄,领口系有两颗金属盘扣,是汉服体系中唯一用到扣的服饰。下裙为马面裙,又称马面褶裙,两侧的褶大而疏,以为活褶,裙摆宽大且裙襕纹饰多样,是明代女子主要的裙式之一,只是因为前后裙门平整、不打褶,形似马脸,所以被称为马面裙。明汉服以袄和马面裙最具特色,但也会搭配一些衫、霞帔、禙子、比甲等外搭装饰。

3 汉服在现代的发展

从古代各朝民间汉服的特色样式出发,看似形式多样特色各异,但始终没有离开传统思想文化的规范。现在的汉服复兴依旧以这些思想为主导,以襦裙形制为参考,在原有基础上附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刺绣纹样和腰肩配饰,形成了人们现在随处可见的现代复原款汉服。

复原款汉服几乎是按照出土文物、壁画和史书记载中对汉服形制的描绘按1∶1比例复刻出来的,只在纹饰设计和服装面料上做了些许改动。尽管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技术已经很发达,但制衣原料依旧以棉布为主,少数皇室贵族才穿丝质衣衫,颜色晕染方面更是色彩稀少、亮度暗沉,给人一种行动不便的厚重感。今天,我国的科技力量雄厚,现代汉服的服装面料多采用雪纺、织锦缎、真丝、贡缎和织金等,服装的染色多选用淡雅清新的配色,面料和色彩的结合使得服饰呈现一种轻灵飘逸之美,现代汉服给人的整体感观便是轻盈又飘逸,除去了传统汉服的厚重感,汉元素的应用也更为精巧,服装上身之后更是让人有一种古典、静怡之美[6]。设计者还利用各朝汉服的特色让汉服能适合不同季节,让魏晋襦裙或交领大袖或窄袖半臂潇洒飘逸不厚重、让汉代曲裾深衣裹身保暖、让唐制齐胸襦裙大袖衫仙气飘逸、让宋裤褙子轻薄凉快行动方便、让明制袄裙立领保暖放量大(在里面穿很厚的衣服都不会走形),这便有了春穿汉、夏穿唐宋、秋穿魏晋、冬穿明的说法,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可一览千年汉服之风采。这已经成为现在汉服爱好者按季穿衣的固定模式。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促使人们更喜欢便捷的生活方式和自由的生活状态,于是,设计师们开始对复原款式的汉服进行改良。通常将汉服中的交领、翻领、盘扣立领等形制运用到T恤、大衣、衬衫中,用马面裙搭配盘扣立领衬衫,端庄中流露出些许飒气;或者有些改良汉服参考齐胸襦裙、马面裙,在保留其原有形制的基础上将裙长缩短至膝盖,既保留了汉服原有的风格特色,又能适应现代生活;传统汉服中“系带隐扣”的特点对于现代人来说不仅是影响生活的累赘,还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改良汉服可完美地避开这一点,其将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直接当做一种装饰缝在衣服上,把本来需要缝制系带的地方换成拉链或扣,上衣亦是如此。

世界文化交融合并,汉洋折中应运而生。现代汉服中有这样一个特点,人们喜欢将一些具有欧洲古典特色的蕾丝边、镂空花、流苏等元素加入到汉服中作为装饰,这些元素通常会和明制汉服进行搭配,但更多的是在配饰方面进行折中,通常会搭配蕾丝发带、手套、三角披肩、高跟鞋、法式复古礼帽、羽毛折扇、珍珠腰链这类饰品,很少直接对汉服本身进行改动。这与汉元素不同,汉元素比汉服更早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且汉元素指的是将时装汉化,是在其他服饰上加入汉元素,在本质上并不属于汉服种类。

汉服不断适应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不改变原有形制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受到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群众的喜爱。复原款追求形制特色完全复古丝毫不差,改良款在享受古风古韵的同时,更方便快节奏的生活,汉洋折中款则更注重文化的互通融合,经过现代化审美过滤后的汉服,不再是人们眼中冗长、繁杂、行动不便的形象。

4 结语

华夏几千年的历史融于一套汉服饰体系,它集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为一体,以上衣下裳和深衣的形制统领千年,以深衣的缝制特色呈现“天圆地方、法于阴阳”的自然之道,以五行学说表达图案色彩。尽管现在时代变化,思想开放,人们依旧不能更改祖辈留下来的典制,汉服一定不能为了美观而取消中缝裁剪,一定不能改右衽为左衽,它可以改良可以兼容并蓄,但绝不可以随意裁剪,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汉服已经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其复兴让世界知道中国不仅有旗袍、唐装,还有更具代表性的服饰———汉服,这时你便会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各朝代服装特点
一件流传千年的服饰
探析宋代民间服饰的形制与款式
各个朝代的代表性汉服,明制端庄,宋制优雅,你最喜欢哪一种?
宋代仕女画中的服饰形制
汉服四大基本形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