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法|借助有效提问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郑桂华《安塞腰鼓》课例研读

编辑说

“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课堂上,教师应借助有效提问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执教《安塞腰鼓》一课时,通过多种提问方式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提升其思维品质。广东省中山市板芙镇板芙初级中学蔡汝伶老师对这一课例进行研读,并分享心得体会。请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将“思维能力”列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语文教师应借助有效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执教《安塞腰鼓》一课时,通过多种提问方式拨动学生思维之弦,逐层推进思维能力培养。笔者认真研读其课堂实录,获得颇多启发。

关键处设问,激发思维火花

有效提问应当有明确的指向性。一节课提问次数过多、提问目的不明确、提问不清晰等,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或重难点,在教学关键处设置核心问题,“这个问题既要整合本节课应学习的关键内容和重点内容,又能贯穿整节课的主线,同时还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各种层次上的思维活动”(周光岑《核心问题教学研究》)。

教学《安塞腰鼓》时,郑桂华老师将教学重点设置为“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教学中,她先让学生观看表演录像、朗读课文,然后谈谈对安塞腰鼓表演的感受,但积极回答、分享感受的学生并不多,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闷。此时,郑老师抛出了问题:“大家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的感觉更强烈一些?哪些句子让你们特别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热烈奔放、这种轰轰烈烈、这种雄健之风?这种原始的野气?”郑老师通过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回归文本,找出能够体现“热烈奔放”“轰轰烈烈”“雄健之风”“原始的野气”的句子,并通过分析这些句子感悟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这样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打破了学生不愿表达感受、课堂上无话可说的僵局,把他们的关注重点引回文本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随后,多名学生分享了自己从课文中找到的“能够传递这种感受”的句子,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郑老师在学生思考停留于浅表、思维活力受到限制时,找准提问突破口,指向本课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这种抓住关键处设问的能力,体现出名师深入挖掘文本的能力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艺术。

逻辑性提问,体现思维层次

好的提问具有连续性、逻辑性,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思维品质不断提升。这样一组具有内在逻辑顺序的问题,也称为“连锁式问题”。
《安塞腰鼓》一课上,学生在郑老师的问题引导下,分享了各自找到的能够传递安塞腰鼓给人的感觉的词语或句子。郑老师及时对这一环节作出总结:“这篇文章的学习还在起步阶段,我们找到这么多已经很好了。”紧接着,她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把思考向前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这个问题承接上一问题,且进一步深入,引领学生走入语言表达形式内部,通过分析句、段之间的排比、比喻、反复、对比等手法,赏析文本表达之美,获得审美感受。
在郑老师的启发性语言引导下,学生发言热情持续高涨,思维愈发活跃,回答质量也越来越高。此时,郑老师提出了新的问题:“这篇文章的句式段落都比较短。短句一般有什么效果?”“我们要思考一下,这样的感情和这样的表达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明白了短句的使用让文章节奏更快、更有力,凸显作者对黄土高原的强烈热爱和西北人民磅礴的生命力,从而真切感受到文本表达形式与作者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从找出文本中传递感受的句子,到分析句式特点,再到探究表达形式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郑老师进行了三次提问,这些问题层层递进,具有严密逻辑关系,学生对文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受到了由低到高的阶梯性思维训练,既积累了语言素材、学习了表达手法,又获得了对句式与情感之间关系的深度认识。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变得更具活力,同时培养了逻辑性、连续性等理性思维品质。

连续性追问,提升思维品质

连续追问,是针对某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加强其思维的深度。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学》一书中给出了追问的几种方式,包括“就同一问题改变提问角度;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提供回答线索;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等”,通过追问,“学生的回答将进一步得到澄清,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激发新信息,使提问向更有成效的方向发展”。
郑老师在《安塞腰鼓》一课中,多次使用连续追问策略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比如,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展现安塞腰鼓表演的气势时,她根据学生的反馈,连续提出一系列问题:“怎样排比的?”“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排比有气势我能理解,比喻怎么能有气势呢?”“为什么这些比喻能突出豪迈的气势呢?你能不能还原得更具体、明确一点?”郑老师通过有针对性的追问,不断推动学生思考、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化知识,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时培养学生不断探究事物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在课堂尾声,郑老师不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表达形式与作者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而且连续提问:“为什么作者能够有如此强烈的情感?”“大家看看作者是什么地方的人?”学生发现,作者刘成章就来自西北,在黄土高原上生活多年的他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能够将安塞腰鼓描写得如此壮观。此时,郑老师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让你来写西湖,你能写出什么感受来?是不是课文里写的那样,'是易碎的玻璃’呢?”这个带有对比性的问题贴近南方学生生活,他们通过思考,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文本语言形式背后的情感内涵、文化意蕴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
在《安塞腰鼓》一课中,这样适时的、有针对性的追问还有很多。学生不再满足于了解文本的表面含义,而是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探寻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对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总之,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提问。郑桂华老师执教的这节《安塞腰鼓》示范课,再次提醒广大一线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等精心设计有逻辑性、针对性的问题,借助有效提问点燃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具有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从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8月16日文章《借助有效提问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郑桂华〈安塞腰鼓〉课例研读》;作者:广东省中山市板芙镇板芙初级中学/蔡汝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文本中留连 在语言中涵泳(原创)
安塞腰鼓视屏朗读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朗诵:安塞腰鼓
Day.436 近我者懒呀懒呀懒懒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