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凉历代时空演变考

舍小成大

名无实存

高凉历代时空演变考

任何事物都是时间和空间上的产物,研究其产生、存在与演变,都要结合时间和空间去考虑,否则,一成不变的单向思维,会限制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对于高凉在不同的时间里,其空间有着怎样的变化,我们也应遵循其客观规律才可以作深入的了解。岭南高凉,地处古南海(今岭南最大的三角洲平原)之海南,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涨海(今南海)途中重要的节点,美丽富饶,人杰地灵,其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冼太夫人(522—602年)等。而高凉历代时空的变换,也一样引人入胜。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图集》

一、汉代高凉县(前111—218年)

南方历史上以越人部族名称为建置的有苍梧(仓吾)、九真、会稽、儋耳、越裳(常)、高凉(梁)、傅罗、番禺、黔中、洞庭、乌浒(合浦)等等。高凉(梁)部族地设的高凉县建置始于西汉,终于东汉。汉武帝灭南越国,置交趾部合浦郡,郡辖徐闻、高凉(治在今阳江市北的阳东区大八镇古城村,也曾在今阳东区麻汕上塘村)、合浦、临允、朱卢五县。《汉书·地理志》载:“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桓合。属交州。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徐闻,高凉,合浦。有关。莽曰桓亭。临允,牢水北入高要入郁,过郡三,行五百三十里。莽曰大允。朱卢,都尉治”[1] 。
高凉县是汉代建置,自公元前111年始,到218年止,时间329年长。其空间范围大致是:其南为涨海(今南海),西南为合浦郡徐闻县(曾为合浦郡治),西为合浦郡合浦县(乌浒族群地),北为苍梧郡端溪县地,东北为合浦郡临允县地,东为南海郡之南海(今岭南最大的三角洲平原)。《宋书·州郡志》记载:“新会太守,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分南海立。《广州记》云:'永初元年(345年),分新宁立,治盆允’。未详孰是”[2]。晋人裴源的《广州记》所记载的:“永初元年(345年),分新宁立,治盆允。”是可信的,当代人知当代是事,晋朝(265—420年)人裴源知道晋朝发生的事。新会非南海地,乃跨南海之海南地,汉时期,南海浩瀚,其对岸被视为遥遥海南,故不归南海,当属临允,及晋,置新宁郡,并析置新会郡。
汉之高凉(梁)部族,以冼氏、李氏等为主要部族。秦汉时期高凉冼氏,世为南越大首领,见之赵佗,被委治高凉(梁)。高凉李氏,东汉时期有李进,顺帝期间任武陵太守,《后汉书》之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记载:“武陵太守李进击叛蛮,破之”[3]。合浦(乌浒)部族,乃陈氏势力之地,汉代合浦有徐闻令陈褒一族,在今广西合浦县廉州镇黄泥岗出土有陈褒墓。高凉、徐闻、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建置。《后汉书》之卷八《孝灵帝纪第八》记载:“光和元年春正月,合浦、交址(趾)乌浒蛮叛,招引九真、日南民攻没郡县......四年......夏四月庚子,大赦天下。交址(趾)刺史朱俊讨交址(趾)、合浦乌浒蛮,破之”[4]

西汉  交州刺史部地图

东汉  交州刺史部地图

东汉  交州刺史部放大图

二、三国两晋高凉郡、高凉县(218—420年)

高凉郡建置始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由三国时期吴置,辖高凉等三县,与汉代高凉县辖地大小相同,两晋高凉郡、高凉县与三国时期同。《晋书·地理志》记载:“高凉郡吴置。统县三,户二千。安宁、高凉、思平”[5] 。此为最早的高凉郡,由高凉县改置,郡治安宁(今阳江西,《宋书·州郡志》言先治思平,不知何时徒治安宁)。高凉郡周边是交州合浦郡和广州苍梧郡地。《晋书·地理志》载:“苍梧郡汉置。统县十二,户七千七百。广信,端溪,高要,建陵,新宁,猛陵,鄣平,农城,元谿,临允(汉与高凉同属合浦郡),都罗,武城……合浦郡汉置。统县六,户二千。合浦,南平,荡昌,徐闻,毒质,珠官”[5]。
三国两晋时期,既有高凉郡又有高凉县建置,自公元前218年始,到420年止,时间202年长。高凉郡的空间范围大致与汉高凉县同,此时的高凉县空间范围仅辖今漠阳江流域及海陵岛部分地,即今阳江市区、阳春市及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部分地。
三国两晋高凉郡地,以冼氏、李氏、钱氏、黄氏等为主要部族。冼氏、李氏世为高凉主要部族,三国两晋时期一样壮大,高凉钱氏(钱博)、黄氏(黄吴)也出现在史册中。《三国志·薛综传》载:“是时津故将夷廖、钱博之徒尚多,骘以次鉏治,纲纪適定,会仍召出”[6]。《三国志·吕岱传》载:“高凉贼帅钱博乞降,岱因承制,以博为高凉西部都尉” [7]。《三国志·陆胤传》载:“以胤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胤入南界,喻以恩信,务崇招纳,高凉渠帅黄吴等支党三千余家皆出降。引军而南,重宣至诚,遗以财币。贼帅百余人,民五万余家,深幽不羁,莫不稽颡,交域清泰。就加安南将军。复讨苍梧建陵贼,破之,前后出兵八千余人,以充军用” [8]。

三国  吴 交州地图

西晋  交州地图

三、南北朝时期高凉郡(420—589年)

(一)南朝宋、齐、梁初时期的高凉郡(420—528年)。
三国、两晋时期的高凉郡南朝宋时期被分析置为高凉郡、宋康郡、海昌郡(部分的县由新会郡析置)三郡,此时的高凉郡是小高凉郡,辖今漠阳江流域、锦江河流域及海陵岛部分地。《宋书·州郡志》记载:“高凉太守,二汉有高凉县,属合浦。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吴分立,治思平县(今恩平市北二十里),不知何时徙。吴又立高熙郡,太康中省并高凉,宋世又经立,寻省。《永初郡国》高凉又有石门、广化、长度、宋康四县。何、徐并无宋康,当是宋初所立,元嘉二十年以前省,其余当是江左所立。领县七,户一千四百二十九,口八千一百二十三。去州水一千一百;去京都水六千六百[2]。“宋康太守,本高凉西营,文帝元嘉九年立。领县九,户一千五百一十三,口九千一百三十一。去州水九百五十;去京都水五千九百七十……”[2]。海昌郡,去州水六百五十。新会郡,去州三百五十。高凉郡,去州水一千一百。新宁郡,去州水六百二十。海昌郡所在的位置是在新会郡和高凉郡之间,清道光五年,叶廷芳著的《电白县志》(P78页)载:“宋元嘉十六年(439年)析新会郡置海昌郡”[9]。宋康郡,本高凉西营,在高凉郡西,是隋宋康郡夫人(冼太夫人)的出生地,即今电白山兜丁村。
南朝宋、齐、梁初时期的高凉郡,自公元前420年始,到528年止,时间108年长。高凉郡辖七县:思平县、莫阳县、平定县、安宁县、罗州县、西巩县、禽乡县。七县的空间范围大致在今辖今漠阳江流域、锦江河流域上游及海陵岛部分地,即今阳江市区、阳春市、恩平市及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部分地。此时的高凉郡周边是广州的宋康郡(今阳西海陵港以西及电白袂花江流域以南沿海的阳西县、电白区部分地,原高凉郡西营)、海昌郡(高凉郡东,今镇海湾周边地)、晋康郡(今阳春市、高州市部分地)、新宁郡(今新兴县地)、新会郡(今江门市地)。
南朝宋、齐、梁初时期的高凉郡,以冼氏、冯氏等为主要部族。

南朝 宋 地图

南朝 齐 广州越州地图

(二)南朝梁陈时期的高凉郡(528—589年)
南朝梁大通(527—529年)中置高州(治今阳江西旧州城),高州辖高凉郡、连江郡、杜陵郡、南巴郡、电白郡、海昌郡、阳春郡等郡。高凉郡进一步缩小其范围,其周边是杜陵郡、海昌郡、阳春郡等。这时冼太夫人(522—602年)已经世袭为南越大首领,活跃在岭南历史的大舞台上,开创了岭南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南朝梁陈时期的高凉郡建置,自公元528年始,到589年止,时间61年长。高凉郡的空间范围要比南朝宋、齐、梁初时期的高凉郡还要小。南朝宋、齐、梁初时期的高凉郡辖七县:思平县、莫阳县、平定县、安宁县、罗州县、西巩县、禽乡县。隋朝莫阳县、平定县、西巩县、禽乡县四县已经入阳春郡(今漠阳江流域中上游地),此时的高凉郡仅有原思平县、安宁县、罗州县三县的辖地,属今漠阳江流域下游、锦江河流域上游及海陵岛部分地,即阳江市区、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部分地和恩平市部分地。
南朝梁陈时期高凉郡地,以冼氏、冯氏等为主要部族。

南朝 梁 地图

南朝 陈 地图

四、隋朝的高凉郡、高凉县(589—619年)

隋朝的高凉郡由梁陈时期的高州和罗州合并改置。隋朝高凉郡辖高凉、连江、电白、杜原、海安、阳春、石龙、吴川、茂名九县,治高凉县(今阳江西旧州城)。此高凉郡比南朝的高凉郡要大,原高州辖地是只有高凉、连江、电白、杜原、海安、阳春等地,增加了陈罗州的石龙县(陈罗州石龙县地)、茂名县(陈罗州石龙县地)、吴川县(陈罗州吴川县地,即今吴川、坡头、廉江等地)地,达到最大的疆域。岭南地能入隋版籍,皆因冼太夫人之功,故被冠以出生地望宋康郡册封为宋康郡夫人。隋朝冼太夫人的出生地宋康郡重新归入高凉郡,所以冼太夫人又被称高凉郡太夫人。《隋书·列女·谯国夫人》载:“后遇陈国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高祖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外,陈将徐璒以南康拒守。洸至岭下,逡巡不敢进。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献于陈主。至此,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验知陈亡,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遣其孙魂帅众迎洸,入至广州,岭南悉定。表魂为仪同三司,册夫人为宋康郡夫人”[10]。
《隋书·地理志》载:“高凉郡(梁置高州。)统县九,户九千九百一十七。”高凉(旧置高凉郡。平陈废,大业初复置。)连江(梁置连江郡。平陈,郡废。梁又置梁封县,开皇十八年改为义封。梁又置南巴郡。平陈,郡废为南巴县。大业初二县并废入。)电白(梁置电白郡。平陈,郡废。又有海昌郡废入焉。)杜原(旧曰杜陵。梁置杜陵郡,又有永宁、宋康二郡。平陈,并废为县。十八年改杜陵曰杜原,宋康曰义康。大业二年二县并废入杜原。)海安(旧曰齐安,置齐安郡。平陈,郡废。开皇十八年改县名焉。)阳春(梁置阳春郡。平陈,郡废。)石龙(旧置罗州、高兴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州废。)吴川 茂名”[11]。根据《宋书·州郡志》记载:“海昌郡,去州水六百五十。新会郡,去州三百五十。高凉郡,去州水一千一百。新宁郡,去州水六百二十”[2]。清道光五年(1825年)叶廷芳著的《电白县志》《沿革》(P78页)载:“宋元嘉十六年(439年)析新会郡置海昌郡”[9]。海昌郡所在的位置是在新会郡和高凉郡之间。海昌郡距离广州,要比新会郡远三百水程,比高凉郡近四百五十水程,与新宁郡相差无几,与新会郡、高凉郡一样都近海。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郡废,海昌郡应废入隋高凉郡海安县,不是并入电白县。隋电白县是梁电白郡,梁朝初期的电白郡地,位于广州晋康郡与越州永宁郡、高兴郡偏僻接壤处,远离大海,与高凉郡、新会郡部分地析置的海昌郡相隔深远。
由于梁、陈、隋时期的历史书籍无地理志书,所以唐人《隋书·地理志》的一些表述不够清晰,与实际有出入。从地理位置来看,永宁郡、宋康二郡并非全部析入杜原,永宁郡一部分地析入杜原、一部分地析入连江。宋康二郡也是一部分析入连江、一部分析入杜原。杜原属沿海地带,永宁郡属沙琅河流域地,沙琅河流域上游入杜原,沙琅中下游地河谷平原地梁朝置良德县入连江郡。梁连江郡辖连江、良德、梁封等县。梁连江郡良德(冯氏族群势力范围)非泷州梁德(陈氏族群势力范围),梁朝良德也非陈泷州务德,也非隋泷州良德。隋时,连江、南巴、良德、梁(义)封全部并入连江县(今电白大部分地)。良德即冯盎(571—646年)出生地,今电白霞洞大村(冯村),此地自冯仆之后到唐宋时期是冯氏族群聚居地。清道光五年(1825年)叶廷芳著的《电白县志》《沿革》(P78页)载:“谨按县之下博乡即唐书地理志之良德县地”[9]。
良德,即黄越部族的地方。“良(梁、凉)”是古越语为“平地”之意。或以“良(梁、凉)”为越族一支,意为“黄色”,“高凉(梁)”、“良德”、“大良”等地是崇尚“黄色”越人族群地。德,某某族的地方。今吴川有一个冯姓村庄名调德,其俚僚(越)人言语的意思是坡地,湛江市麻章的调丰、雷州调风即是大坡的意思。在1989年10月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湛江市地名志》115页中载:“调风”为古越语地名,意即“大坡”[12]。《云浮市地名志》谓“良溪”:“因地处溪边,初名良溪,古越语意为黄色小溪” [13]。新兴县河头镇的良边,按古越语可解释,边为村之意,良边即为黄族居住的村子之意。
隋朝的高凉郡建置,自公元589年始,到619年止,时间30年长。高凉郡的空间范围因增加入了原属于宋、齐越州,陈罗州地后,达到最大,其周边是南海郡、信安郡、永熙郡和合浦郡。但高凉县空间范围却是比较小,只有漠阳江流域下游及海陵岛部分地,即今阳江市区及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部分地。其周边是高凉郡杜原县(今阳西县地)、海安县(今恩平市及镇海湾部分地区)、阳春县(今阳春市地)等地。
隋朝时期的高凉郡地,辖高凉、连江、电白、杜原、海安、阳春、石龙、吴川、茂名九县。以冼氏、冯氏、宁氏、陈氏、庞氏、李氏、黄氏等为主要部族。其中,高凉、连江、杜原、海安、阳春等县以冼氏、冯氏等为主要部族。

隋 岭南诸郡地图

五、唐代的高凉郡(619—621年,742—758年)

唐代的高凉郡,分两个阶段,即619—621年和742—758年。
(一)唐初的高凉郡(619—621年)。
唐初高凉郡承隋制,时间只有2年长。621年前高凉郡辖高凉、连江、电白、杜原(又改名杜陵)、海安、阳春、石龙、吴川、茂名等,治高凉县(今阳江西旧州城),其空间范围与隋朝高凉郡同。621年后,岭南属唐,分隋高凉郡地置高、春、罗、辩四州,并置高州都督府,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分高州西平(622年高凉改名)、杜陵置恩州,废高州都督府,移置高州。《旧唐书·地理志》载:“恩州,隋高凉郡。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置高州都督府,管高、春、罗、辩、雷、崖、儋、新八州。七年,割崖、儋、雷、新属广州。贞观二十三年,废高州都督府,置恩州……高州,隋高凉郡。旧治高凉县,后改为西平县。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分西平、杜陵置恩州,高州移治原泷州良德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高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高州”[14]。“恩州恩平郡,下。本齐安郡,贞观二十三年以高州之西平、齐安、杜陵置。大顺二年徙治恩平。土贡:金、银。户九千。县三:(有清海军。)恩平,(下。本海安,武德五年曰齐安,至德二载更名。有西平县,本高凉,亦武德五年更名,后省。)杜陵,(下。本杜原,武德五年更名。)阳江。(下。有银。) ”[15]。上文大顺二年徙治恩平有误,唐初无大顺年号,应为至德二年,海安改恩平,恩州徙治恩平。

唐  岭南道东部地图

(二)偏离原高凉中心的的高凉郡。
偏离原高凉中心的的高凉郡(742—758年,治保宁,连江改名),规模小,时间仅有16年长。由原隋朝广州高凉郡的电白、连江县和泷州良德县合置的高州,649年徒治原属泷州的良德,州治偏离了原来的高凉地。在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高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高州。742—758年高凉郡治在保宁(本连江,开元五年曰保安,至德二载更名)。《新唐书·地理志》载:“高州高凉郡,下。武德六年(623年)分广州之电白、连江置。本治高凉,贞观二十三年徙治良德,大历十一年(776年)徙治电白。土贡:银、蚺蛇胆。户万二千四百。县三:电白,(下。)良德,(下。本隶泷州,武德中来属。)保宁。(下。本连江,开元五年曰保安,至德二载更名。) ”[15]。

五代十国  南汉地图

(三)唐高州治的演变。
唐高州治的演变是高凉(622年前)—西平(622—649年,高凉改名)—良德(649—713年,本泷州地,622年隶高州)—保宁(713—776年,本连江,开元五年曰保安,至德二载更名)—电白(776—907年)。良德622年由泷州归新的高州(治西平),相隔二十七年后于649年成为高州治,又相隔六十四年后,713年州治迁保宁(连江),再相隔六十三年后776年转州治到电白。良德作为唐高州治,时间长46年。保宁(原连江、保安)作为唐高州治时间长63年,其中742—758年是高凉郡治。电白作为唐高州治时间长130年。这种州治不稳固的情况,应该有很多原因。
泷州良德(务德)、怀德(原梁德)本属陈氏势力所在罗窦洞等部族之一,622年泷州良德县归高州,与冼太夫人孙冯盎武德五年(622年)平定“罗、窦诸洞獠(僚)叛”的历史事件有关。《新唐书·冯盎传》对此有记载:“俄而罗、窦诸洞獠叛,诏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发七矢毙七人,贼退走,盎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帝诏智戴还慰省,赏予不可计,奴婢至万人”[16]。良德成为这个新的高州治却是冯盎去世后的三年649年,朝廷此意,是要将州治设在远离冯冼势力中心的陈氏部族地。开元元年(713年),保宁县(连江县,原宋康郡地)成为高州治,州治回归冯冼氏核心地,这正是冼太夫人六世孙高力士(684—762年)势力庞大之时,开元初年他还娶了夫人。《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四”载:“开元初,瀛州吕玄晤作吏京师,女有姿色,力士娶之为妇,擢玄晤为少卿、刺史,子弟皆为王傅。吕夫人卒,葬城东,葬礼甚盛。中外争致祭赠,充溢衢路;自第至墓,车马不绝”[17]。高力士宝应元年(762年)去世后不久,到大历十一年(776年)电白县成为高州治,州治再度设在远离冯冼势力中心的偏远地区。
唐代高州州治的空间变换,实际就是权力的转换。649年冯盎去世之后,出生地良德县(梁陈时期属连江郡,隋省属连江县)入属潘州南巴县,其县令开始由陈氏部族首领担任。1986年吴川市浅水镇双塘仪村民吴日金发现的一件出土文物,即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南巴县令墓地的买地疏。这买地疏是一个口径、底径、高分别为22、19、29厘米的陶罐,罐片表面用阴刻法刻有251个字。文中记述了唐天宝六年(747年)南潘郡南巴县曲谭乡进墨里已故的大首领、前南巴县令陈聪慜及其妻向氏合葬墓地的买地情况。高力士得势后,开元元年(713年)高州州治、高凉郡治又转回冼氏核心地保宁县(连江县),唐保宁县即冼太夫人出生地宋康郡,不但与冼太夫人媳妇冼夫人(转授宋康邑)有关,也与冯盎(隋仁寿初,盎为宋康令)有关。《旧唐书》载“冯盎”:“隋仁寿初,盎为宋康令”[16]。开元元年高州州治从陈氏部族势力地良德转回冼氏核心地保宁县(原宋康郡),是高力士对祖先的致敬和冯冼氏势力复苏的体现。

北宋 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地图

(四)两良德辩
清道光五年(1825年)叶廷芳著的《电白县志》《沿革》(P78页)载:“谨按县之下博乡即唐书地理志之良德县地,潘水在其南,旧县志下博乡隋唐属良德县,上下保宁乡为保宁县地。其初,上保宁乡于陈隋唐间为连江县,下保宁乡为南巴县地,盖南巴在潘水县南”[9]。“良德县之外有怀德,属窦州,考窦州为今信宜地,茂之怀德乡正与信宜交界,恐为梁德之误,非良德也”[9]。《电白县志》怀疑泷州良德县是不存在的,只有高州良德县和窦州怀德县(梁德)存在,但《隋书·地理志》却有永熙郡良德县、怀德县(梁德县)的记载,所以疑问重重。唐窦州怀德县,原梁德县。宋景德元年(1004年),高州并入窦州。景德三年(1006年)复高州。宋熙宁四年(1071年)废窦州入高州(治电白),原窦州怀德县入电白为怀德乡(明清时期为茂名怀德乡),窦州潭峨、特亮入信宜,高州辖电白、信宜、茂名三县。从地理位置看,《隋书·地理志》之永熙郡怀德(梁德)县和良德(务德)县是重叠的。怀德县的地理位置是明清时期的茂名县怀德乡,名称演变为:隋永熙郡怀德县—唐窦州怀德县—宋元时期高州电白县怀德乡—明清时期茂名县怀德乡。良德县的地理位置是也是明清时期的茂名县怀德乡,名称演变为:隋永熙郡怀德县—唐高州良德县—宋元时期高州电白县怀德乡—明清时期茂名县怀德乡。
《旧唐书》载“冯盎”:“ 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隋仁寿初,盎为宋康令”[16]。此良德和宋康,都是高州连江郡辖地,隋平陈,郡废。陈连江郡良德县(原南朝越州永宁郡地),与窦州怀德(梁德,原南朝广州晋康郡地)县和泷州良德(务德,原南朝广州晋康郡地)县是不同区域。连江郡良德县唐入潘州南巴县(连江析置,隋南巴、良德同入连江),宋元为茂名县下博乡,明清时期为电白县下博乡。而怀德(梁德)县和良德(务德)县宋元时期为高州电白县怀德乡,明清时期为茂名县怀德乡。因此《隋书·地理志》所载与实际似乎是有出入的。对于两良德的种种疑问,目前未能作出定论,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南宋 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地图

(五)冼太出生地宋康郡
宋康郡本高凉地,是宋康郡夫人(冼太夫人)的出生地。各种记载如下:
1、在化州下郭冼太庙中,有多块碑文刻上冼太夫人出生于“高凉宋康郡山兜丁村”[18]。
2、钟万全先生的文章《冼夫人食邑探胜——南朝宋康郡地考察记》载:“宋康郡境,齐、梁初共划分为十个县,治所在广化县。冼太夫人故里电白县山兜丁村,在宋康郡中部”[19]。
3、戴国伟先生的《宋康郡是冼夫人的出生地》写道:“隋朝册封冼夫人为'宋康郡夫人’,是以政区地名予封号对冼夫人进行册封的。其时,对于岭南来说,'宋康郡’就是一个政区地名,除此之外已无其它的关于册封典故可言。因此,根据上述古代皇朝勋爵荣誉制度中册封个人封号的惯例,可推断'宋康郡夫人’是隋皇朝以冼夫人的出生地名来进行册封的。由此可确定:'宋康郡’是冼夫人的出生地”[20]。
4、戴国伟先生的《“谯国夫人者,高凉洗氏之女也”之我见》写道:“冼夫人是梁朝522年出生,其时,梁朝还保留着'宋康郡’政区。'宋康郡’是冼夫人最原始的出生地”[21]。
5、公众号《国学传播课堂》的《国学人物之冼夫人》载:“……隋文帝大表赞赏,拜冯盎为高州刺史,并赦免冯暄,拜为罗州刺史,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让谯国夫人开创幕府,可以自由任命长史及下属官员,给予印章(有实权),可以调动南越族各部及岭南六州兵马,若遇有机急,可便宜行事。将宋康邑再次授予冯仆的遗孀(冼夫人亡夫冯宝原为南梁宋康郡公,冼夫人本为南梁宋康郡夫人。隋朝修改地方体制,不设宋康郡)”[22]。
宋康郡,本高凉西营,文帝元嘉九年(439年)立。领县九,户一千五百一十三,口九千一百三十一。其至唐朝的建置历史沿革为:汉合浦郡高凉县—南朝宋齐梁初广州宋康郡——南朝梁陈时期高州连江郡宋康县(宋康邑)—隋高凉郡连江县—唐高州保宁县(本连江,开元五年曰保安,至德二载更名)。由于宋康郡(县)地隋朝入高凉郡,唐为高凉郡治,故又称冼太夫人为高凉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和高凉郡太夫人都是冼太夫人的称呼。

明朝 广东地图

六、结语

汉平南越,在百越族系的南越高凉(梁)部族地设的高凉县(治今阳江北),建置时间329年(前111—218年)长。高凉郡建置始于汉献帝末年三国吴置,之后经历两晋、南朝、隋朝、唐朝,共有419年(218—621年,742—758年),高凉建置前后共有748年长。三国、两晋的高凉郡空间范围与汉高凉县同。南朝宋将高凉郡分析置为高凉郡、宋康郡、海昌郡(部分县为新会郡析置)等,空间范围缩小。南朝梁高凉郡进一步缩小其空间范围,只有今漠阳江流域下游、锦江河流域及海陵岛部分地。隋朝的高凉郡,在原梁陈的高州(治今阳江西旧州城)辖地增加入了梁陈的罗州地后,达到最大的疆域。即增加了原罗州的石龙县、茂名县、吴川县,连同高凉、连江、电白、杜原、海安、阳春等共9县。唐将隋置的高凉郡一为七,分为恩州、高州、春州、勤州、潘州、罗州、辩州。唐代的恩州是汉、三国、两晋、南朝、隋朝高凉郡及高凉县的所在地,是高凉的继承者,宋代改南恩州,洪武元年(1368年)废南恩州,阳江、阳春各自为县。今阳江市辖明清时期的阳江县和阳春县,连同恩平市,都是高凉部族最活跃的核心地带。
唐高凉郡(742—758年)治保宁县,即南朝宋文帝元嘉九年(439年)高凉郡西营析置出来的宋康郡地,是冼太夫人(522—602年)的出生地,冼太夫人故被封为宋康郡夫人。宋康郡(县)地隋平陈后入高凉郡连江县,连江县唐改保宁县为高凉郡(742—758年)治,冼太夫人故又被称高凉郡太夫人。岭南圣母、宋康郡夫人、高凉郡太夫人和谯国夫人都是冼太夫人的称呼。
高凉是依托今阳江市为核心地的建置,漠阳江是她的母亲河,以高凉为名建置共有748年长,其治地前732年的时间里一直在漠阳江流域(及短时间在锦江流域),最后是唐代建置时空转移,742—758年高州改名高凉郡,郡治在保宁县(原南朝宋康郡地,隋置连江县,冼太出生地),属滨海地区,不在原泷州良德县地(原南朝广州晋康郡地)。唐代武则天主政时期,原高凉主要部族受到朝廷的打压,特别是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冯璘等聚徒作乱称南越王被杀和冼太夫人六世孙高力士(684—762年)过世后,冯冼氏部族的力量开始弱化,直到南宋发生解除岭南地方首领权力的“鼓反之乱”事件后,高凉主要部族逐渐淡出历史视野。宋元时期瑶人在高凉大地的不断增加,高凉大地的主要族群逐渐易主。漠阳碧波丁村月,千载风云共古今。高凉历代时空,依旧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明朝  高州府地图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汉书》[M],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2]南朝梁,沈约,《宋书》[M],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州郡志四》。
[3]唐,李贤等,《汉书》[M],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4]唐,李贤等,《汉书》[M],卷六《孝灵帝纪第八》。
[5]唐,房玄龄等,《晋书》[M],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
[6]晋,陈寿,《三国志》[M],卷五十三,吴书八,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7]晋,陈寿,《三国志》[M],卷六十,吴书十五,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8]晋,陈寿,《三国志》[M],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9]清道光五年(1825年),叶廷芳著,《电白县志》[M],《沿革》(P78页)。
[10]唐,魏征,《隋书》[M],卷八十,列传第四十五,《列女·谯国夫人》。
[11]唐,魏征,《隋书》[M],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下》。
[12] 陈钧,湛江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湛江市地名志》[M],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10月版,P115。
[13]云浮市民政局《地名志》编纂委员会,《云浮市地名志》[M],2006年8月版。
[1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一,《地理下》。
[1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卷四十三,志第三十三,《地理七上》。
[1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三十五,《诸夷蕃将》。
[17]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宦官·高力士》。
[18]梁瑞(笔名湍流),冼太夫人简介,《化州下郭冼太夫人庙石刻》(化州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钟万全,冼夫人食邑探胜——南朝宋康郡地考察记,《冼夫人文化研究网》,网址,[EB/OL],http://xfrwhyjw.com/infodetail.php?id=85,017-10-18。
[20]戴国伟,宋康郡是冼夫人的出生地,《俚人文化》,104期,2020-12-11。
[21]戴国伟,“谯国夫人者,高凉洗氏之女也”之我见,《俚人文化》,107期,2020-12-31。
[22]德成智出,国学人物之冼夫人,《国学传播课堂》,2016-05-03。

作    者:郭  安  胤

工作单位:广东省吴川市教育局

研究组织: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湛江市哲学政治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

岭南师范学院吴川文化研究所(成员)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员)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员)

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舍小成大,名无实存

以冼夫人为代表的俚人,曾经雄踞南越一千多年。然而,在今天中华56个民族中,已没有了俚人之名。综观俚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俚人由原南越最大的本土族系,最终逐渐融和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中,推动了岭南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种开放、和合、互爱、共生的精神,正是海洋文明的核心,俚人犹如盐、中华民族犹如海,盐溶于大海而无形。
    俚人看似消失了,而实质尚在,在哪里?她隐藏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她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
    这正是俚人“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如何“消弥人类文明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俚人这种“明识远图、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与精神,值得世界各民族深入研究和思考。

总策划:郑华星

顾问:王鲁湘  黄伟宗

编委:刘长 郭安胤 戴国伟 李爱芳 唐子超 陈守谦 黄峥

责任编辑:郭安胤  戴国伟  李爱芳

作者:郭安胤

编辑:黄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冼太夫人时期的高凉郡地域探讨
粤西千年古郡-高凉郡历史变迁
冼夫人年谱
看看有哪些正史记载了高凉(今高州)冼夫人
海南有262所冼夫人庙
粤西传奇人物一代骄女 洗夫人留下的几个难解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