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userphoto

2023.06.10 贵州

关注

有同学留言要看黄芩,今天安排了,想要了解什么药材,请在文末留言告诉我,给您安排哦!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血热吐衄、衄血、崩漏,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目赤肿痛,痈肿疔疮。



性能特点
黄芩清热燥湿作用颇强,对湿温发热,可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又常与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绵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能清实热,泻肺火。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山栀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银花、连翘等药同用。此外,本品又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朮、竹茹等配合应用。
本品能泻上焦肺火,清肠中湿热,为临床常用药物。配以柴胡,则清透解热;配桑白皮,则泻肺火;配黄连,则清热泻火而燥湿;配白芍,则清热止痢而除痛;配白朮,则清热补脾而安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选生长3~4年的植株,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苗、须根及泥土,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江苏有栽培;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性状
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长7~27厘米,径约1~2厦米。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上部皮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细皱纹,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状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习称"枯黄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根遇潮湿或冷水则变为黄绿色。无臭,味苦。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净外皮者为佳。条短、质松、色深黄、成瓣状者质次。

炮制
黄芩片: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曝晒)。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
酒黄芩:取黄芩片喷淋黄酒,拌匀,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黄棕色,呈放射状纹理,略带焦斑,中心部分有的呈棕色。
炒黄芩:取黄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为度,取出,放凉。
黄芩炭:取黄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边缘带黑色为度,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复方
①黄芩散(《圣济总录》)
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捣罗为散。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

②清金丸(《丹溪心法》)
泻肺火,降膈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服五十丸。

③黄芩知母汤(圣济总录)
治小儿热痢不止: 黄芩(去黑心)、知母(焙)各30克,萎蕤23克,黄柏(去粗皮,炙)15克,甘草(炙)15克,上五味,粗捣筛。一至三岁儿每服1.5克,以水150毫升,煎至8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晨起、午后各一服。

④黄芩知母汤(《婴童百问》)
小儿五脏邪热,作成麻症,疮色瘢烂,瘾疹如锦纹,或白脓水腥臭不干,心胸闭闷,呕吐清水,身体温壮:葛根半两,陈皮半两,杏仁半两(去皮尖),麻黄半两(去节),知母半两,黄芩半两,甘草半两。上为散。每服2钱,水1盏,煎半盏,去滓服。不呕逆,去陈皮,加芍药。

⑤小清空膏(《兰室秘藏》)
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每服一钱,茶、酒任下。

⑥黄芩汤(《伤寒论》)
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⑦黄芩清肺饮(《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清肺热,行郁滞。主肺热郁滞:黄芩9克,当归6克,红花6克,川芎9克,赤芍9克,生地9克,葛根9克,花粉9克,薄荷1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⑧黄芩散(《圣惠方》)
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温服。

⑨黄芩人参汤(《外台》)
伤寒吐下后,内外有热,烦渴不安:黄芩2两,人参2两,甘草2两,桂心2两,生姜2两,大枣15枚(擘破)。上切。以水8升,煮取3升,分2服,徐徐服。忌菘菜、海藻、生葱等物。

⑩芩心丸(《瑞竹堂经验方》)
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黄芩心枝条者二两(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

⑾黄芩四物汤(《活幼心书》)
诸疮丹毒,赤瘤燥痒:黄芩1两,当归1钱半(酒洗),生干地黄1钱半,赤芍药1钱半,川芎半两,何首乌1钱半(去粗皮),草乌1钱半(炮,去皮),玄参1钱半,甘草6钱,薄荷叶2钱。上㕮咀。每服2钱,水1盏,煎7分,无时温服。

⑿黄芩射干汤(《圣济总录》)
治咽喉似有物噎塞:黄芩(去黑心)射干各30克 枳实(去甑,麸炒)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焙)甘草(炙,锉)各23克 升麻45克 桂(去粗皮)38克,上七味,粗捣筛。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同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

⒀三物黄芩汤( 《备急千金要方》)
清热解毒,养血滋阴。治产后血亏阴虚,风邪人里化热,四肢烦热,头不痛者:黄芩、苦参各6克,干地黄12克,上药嚼咀,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⒁桂枝黄芩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治风疫。脉浮数而不弱,头项痛,腰脊痛,发热恶风:桂枝(去皮)、芍药、黄芩各15克,甘草(炙)30克,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⒂黄芩荆芥汤(《良朋汇集》)
小儿感冒发热,痰壅风热,丹毒疼痛,颈项有核,腮赤痈疖,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小便淋沥,胎毒痘疹,一切余毒:柴胡1钱5分,黄芩1钱5分,荆芥1钱5分,牛蒡子4分,连翘4分,瞿麦4分,车前子4分,赤芍药4分,滑石4分,栀子4分,木通4分,当归4分,防风4分,蝉蜕5分,甘草1钱5分。加竹叶10片,灯芯10寸,水2钟,煎8分,不拘时候,频频服。

文献摘录
1.《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臣 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黄芩,味苦平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阴也。其用有四∶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消痰利气;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中枯而飘者,除风湿留热于肌表;细实而坚者,滋化源退热于膀胱。

2.《证类本草》
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腐肠,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其子主肠 脓血。生秭归川谷及冤句。
三月三日采根,阴干。(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 、白蔹、赤小豆疗鼠 。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3.《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药性论》云∶∶臣。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 痛。日华子云∶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

4.《药性切用》
性味苦寒,泻肺火,退寒热。中虚者名枯芩,入肺,以清肌表之热;内实者名条芩,大肠,而清热安胎。泻火生用;退寒热酒炒用。

5.《药笼小品》
入肺与大肠。
同柴胡治往来寒热;同白芍、甘草,治挟热腹痛。血痢要药,胎前能滋胞宫之阴,其用甚广。
虚寒者忌之。
坚实者为子芩,清大肠;中空者为枯芩,泻肺火。

6.《药鉴》
气寒,味苦平,气浓味薄,无毒,可升可降,阴也。主治诸经实热。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清痰利气。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又枯者除寒湿,去热于肌表。坚者滋化源,退热于膀胱。见柴胡则寒,为少阳之妙剂。君白术则和,乃安胎之圣药。若以猪胆炒之,又能泻肝胆之火也。如以麦冬汁浸之,又能润肺家之燥也。酒炒则清头目,盐制则利肾邪。
大都治热宜寒,泄实宜苦。黄芩气味寒苦,必真有黄芩症,而后可用。若妄投之,则向为几席,今为 矣。

7.《新修本草》
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伤。
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腐肠,一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
其子主肠 脓血。生秭归川谷及宛朐。三月三日采根,阴干。
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 、白蔹、赤小豆疗鼠;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秭归属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惟取深色坚实者为好。俗〔谨案〕叶细长,两叶相对,作丛生,亦有独茎者。
今出宜州、 州、泾州者佳,兖州者大实亦好,名豚尾芩也。

8.《吴普本草》
一名黄文,一名妒妇,一名虹胜,一名经芩,一名印头,一名内虚。神农、桐君、黄帝、雷公、扁鹊∶苦,无毒。李氏∶小温。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四月华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

9.《汤液本草》
气寒,味微苦,苦而甘。微寒,味薄气浓,阳中阴也。阴中微阳,大寒。无毒。
入手太阴经之剂。

10.《名医别录》
大寒,无毒.主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其子,主肠 脓血.秭归及宛朐.三月三日采根,阴干.(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子.得黄 、白蔹、赤小豆治鼠 .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参、牡丹、藜芦.

11.《雷公炮制药性解》
味苦平,性寒无毒,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主崩淋热疽,痛痢恶疮,解毒收口,去翳明目,调经安胎。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消痰利气,除风湿留热于肌表。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滋化源,除热于膀胱。山茱萸、龙骨为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沙参,丹参。
按∶芩,枯飘者有上升之象,故入肺,坚实者有下行之理,故入大肠诸经,性甚寒,苟无实火,不宜用之。

12.《滇南本草》
味苦,性寒。上行泻肺火,下降泻膀胱火。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安胎,清热。胎中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所谓实火可泻,黄芩是也。热症多用之。
(奇方) 治妇人月水过多,将成暴崩。治效。
黄芩(一钱酒炒) 黄柏(一钱炒黑色) 香附(一钱五分童便浸) 白芍(一钱) 龟板(二钱酥炙) 臭椿皮(二钱) 土艾叶(一钱炒) 不用引,煎服。
(补注) 月水过多不止,是阴血不足,以震动脾土胞络之火,故血走失而越常度也。
是方用黄芩 黄柏制火,芍药 龟板滋阴,为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也。艾叶之苦,椿皮之涩,所以固脱。又以香附之辛,开其郁热耳。

13.《得配本草》
旧根中空而枯者名片芩,又名枯芩。新根内实者名子芩,又名条芩。
龙骨、山茱萸为之使。畏丹砂、牡丹、藜芦。恶葱。
苦,寒。入手太阴、少阳、阳明经气分。泻三焦实火,祛肌表邪热,利气郁,消膈痰,解喉腥,化斑疹,治疮疡,通肠闭,止热痛,凉血安胎。得黄 、白蔹、赤小豆,治鼠 。得浓朴、川连,止腹痛。得白芍,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得米醋浸,炙七次为末,水服,治吐衄崩中下血。得酒炒为末服,治灸疮出血。(一人灸至五壮,血出不止如尿,手冷欲绝,服此即止。)配人参为末,治小儿惊啼。配白芷、细茶,治眉眶痛。
酒炒,上行。生用,下行。猪胆汁炒,泻肝胆火。片芩泻肺胃上焦之火,子芩泻大肠下焦之火。痘疹灌浆时,大肠无火,肺气虚弱,血虚胎动,皆禁用。黄芩、山栀、甘菊、知母、麦冬、沙参、桑皮、地骨皮、花粉、紫菀,皆制肺金之火。盖肺本清肃之府,最畏者惟火。故气热而欲泄之,桑皮、地骨皮之类。邪火而欲泄之,山栀、黄芩之类。金枯于火而欲泄之,沙参、麦冬之类。痰火而欲泄之,紫菀、花粉之类。木火侮金而欲泄之,甘菊、黄芩之类。肾火烁金而欲泄之,知母、地骨皮之类。其余各经之火,皆能侵犯肺金,务在各祛其火,不治肺而肺无不治,勿得专用黄芩以治肺火。

14.《本经逢原》
黄芩苦燥而坚肠胃,故湿热黄瘅、肠 泻痢为必用之药。其枯芩性升,入手太阴经,清肌表之热。条芩性降,泻肝胆大肠之火,除胃中热。得酒炒上行,主膈上诸热。得芍药、甘草治下痢脓血、腹痛后重、身热。佐黄连治诸疮痛不可忍。同黑参治喉间腥臭。助白术安胎,盖黄芩能清热凉血,白术能补脾统血也。此惟胎热升动不宁者宜之;胎寒下坠及食少便溏者,慎勿混用。丹溪言黄芩治三焦火。仲景治伤寒少阳证,用小柴胡汤。汗下不解,胸满心烦用柴胡桂姜汤。温病用黄芩汤。

太阳少阳合病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心下痞满用泻心汤。寒格吐逆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方,皆用黄芩以治表里诸热,使邪从小肠而泄,皆《本经》主诸热之纲旨。其黄瘅肠 泻痢之治,取苦寒以去湿热也。逐水下血闭者,火郁血热之所致,火降则邪行,水下血闭自通矣。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隆。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土蕴着,讵可混论。芩虽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伏热,虚阳发露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妇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若血虚发热,肾虚挟寒,及妊娠胎寒下坠,脉迟小弱皆不可用,以其苦寒而伐生发之气也。

15.《本草纲目摘要》
泻肺经热.清上焦及皮肤积热.去诸热.妇人产后.养阴退阳.利胸中气.消膈上痰.除脾湿安胎疗喉中腥臭.故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仲景凡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痢不止.喘而汗出者.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妊娠安胎散.亦多用之.入小柴胡汤以治少阳症.入黄芩汤以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入泻心汤以治少阳症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总以黄芩之苦.可以发传邪之热.使寒能胜湿.折火之本也.若因饮食受寒腹中痛.及饮水心下悸.小便不利.而脉不数.则黄芩不可用.其热厥腹痛.肺热而小便不利者宜用之.若其人素多酒欲.病小腹绞痛.痛不可忍.黄芩宜急用之.若其感冒咳嗽既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值暑月烦渴.六脉浮洪.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不效.引饮而昼益甚.此热入气分.与肺气虚寒者不同.黄芩亦急用之.其制得酒上行.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令人有子.得黄 疗鼠 .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除寒热.得芍药治下利.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13.《本草易读》
得酒上行,得胆汁入肝胆,得柴胡退寒热,得白芍治痢,得桑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山茱萸、龙骨为使,恶葱实,畏丹砂、藜芦。
苦,寒,无毒。除一切热,解诸般淋。血痢腹痛,火嗽喉腥。泻中焦实火,退脾家湿热,清火安胎,逐水解渴,利胸气,消膈痰,疗黄胆,治血闭。兼清肌表郁热,最除往来寒热,平痈疽疮疡,退目赤肿痛。腹痛因寒者忌之。脉迟者忌之。
生建平、兖州川谷,今出宜州、 州、泾州者佳。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类紫草。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中枯而飘者名枯芩,即今所谓片芩也,泻肺利气,除风热,清肌表宜之。细实而坚者名子芩,即今所谓条芩也,泻大肠火,养阴退阳,补膀胱寒水,滋其化源宜之。
身如火燎,燥渴昼盛,水煎两服。(验方第一。)

老小火丹,为末水合敷之。(第二。)
灸疮出血∶一人灸疮,血出不止,肢冷欲绝,酒服黄芩末二钱立愈。(第三。)
产后渴,同麦冬煎服。(第四。)
常服安胎,同白术丸服。(第五。)
崩血,为末,每一钱,霹雳酒下。称锤烧赤,淬酒是也。(第六。)
老妇止经,米醋浸,焙干再浸,如此七次,醋丸服。(第七。)
血淋热痛,水煎一两分服。(第八。)
吐衄下血,水煎三两分服。(第九。)
妇人漏血,同上。(第十。)
吐衄血,末服三钱。(十一。)
眉眶痛,同白芷为末,茶下。(十二。)
少阳头痛,亦治太阳,为末,酒下一钱。(十三。)
小儿惊啼,同参末服。(十四。)
肺中有火,丸服。(十五。)
黄芩汤 黄芩 白芍 甘草 大枣(各三钱)
治太少合病,自下痢,热痢臭粘者。此症身热脉数,夏秋间受则脓血交迫,成暑热痢也。(诸方第一。)

14.《本草新编》
黄芩,味苦,气平,性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无毒。入肺经、大肠。退热除烦,泻膀胱之火,止赤痢,消赤眼,善安胎气,解伤寒郁蒸,润燥,益肺气。但可为臣使,而不可为君药。近人最喜用之,然亦必肺与大肠、膀胱之有火者,用之始宜,否则,不可频用也。古人云黄芩乃安胎之圣药,亦因胎中有火,故用之于白术、归身、人参、熟地、杜仲之中,自然胎安。倘无火,而寒虚胎动,正恐得黄芩而反助其寒,虽有参、归等药补气、补血、补阴,未必胎气之能固也,况不用参、归等药,欲望其安胎,万无是理矣。

15.《本草图经》
生秭归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秆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之。《吴普本草》云∶黄芩又名印头,一名内虚。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其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九月采,与今所有小异。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今医家尝用有效者因着之。又《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减三黄丸,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春三月,黄芩四两,大黄三两,黄连四两;夏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七两;秋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二两,黄连三两;冬三月,黄芩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三物随时合捣,下筛,蜜丸,大如乌豆,米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走及奔马近频有验。食禁猪肉。又陶隐居云∶黄芩圆者,名子芩。仲景治杂病方多用之。

16.《本草害利》
〔害〕凡苦寒性燥,功能除热,而非补益之品。但无湿者,如脾肺虚热,及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水肿,血枯经闭,肺受寒邪喘嗽,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漏皆忌。胎前若非实热而服之,因损胎元矣。
〔利〕苦寒,中虚而大者曰枯芩,泻肺火,清肌表之热,并理目赤,疔痈。坚实而细者曰条芩,即子芩,泻大肠火,治 痢腹痛,兼可安胎,亦治上焦风热湿热,利水。二芩俱兼入脾经,苦能燥湿,泄热下气也。轻飘者上行,坚重者下降,不可不别也。柴胡退热不及黄芩,柴胡苦以发之,散火之标,黄芩寒以胜热,折火之本。
若饮食受寒,腹中痛,及饮水心下悸,小便不利,而脉不数者,是里无热也。
〔修治〕得酒炒则上行,得猪肝汁炒,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皆取苦寒泻有余之邪。

17.《本草分经》
苦寒入心,胜热折火之本,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为中上二焦之药,亦治邪在少阳往来寒热,中空者名枯芩,佐栀子泻肺火,中实者名条芩,泻大肠火。

18.《本草撮要》
味苦气寒.入手太阴少阴少阳太阳阳明经.功专泻火.得白术安胎.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痢.得浓朴、黄连止腹痛身热如火燎.烦燥引饮而昼盛者.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黄芩一两煎服.本事方治崩中暴下.惟血虚中寒者禁用.泻大肠火用子芩.泻肺火用片芩.上行酒炒.泻肝胆火猪胆汁炒.山茱、龙骨为使.畏丹皮、丹砂.

19.《本草便读》
苦入心脾.坚肠胃而性燥.寒行肝肺.除湿热之功多.质虚而空者为枯芩.上达可治心肺肌表之郁火.色青而坚者为条芩.下行能除肝胆肠内之阳邪.同白术可以安胎.火退则胎安之义.合白芍又堪止痢.热除有痢愈之机.(黄芩处处山原皆有之.其根中心皆腐去.故外虽黄而内带黑色.均为之枯芩片芩.惟条芩子芩.系新发之根.中实有心.而兼青色.虽有治上治下之不同.毕竟苦寒性燥之品.伤脾败胃.非上中有湿热邪火者.不可乱用.况又有久而增气之说乎.黄芩之苦寒性燥.固与黄连相似.而黄连味浓.黄芩味薄.黄芩能入肝肺.行肌表.黄连则不能.固所禀形色气质不同.故主治亦异耳.)

本内容主要参考《中国药典》《中华本草》等文献资料,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

小编水平有限,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 芩(《本经》)
大黄、黄芩、黄连、胡黄连
【中药讲堂】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黄芩
黄芩的传说故事
【摘】黄芩
黄芩——您知道双黄连口服液的组成不是黄连而是黄芩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