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甫 《恨别》 赏析

《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诗名《恨别》,我们在前一首《野老》中看到,杜甫说自己一直在关心国家大事,一直在关注着战争形势的发展。那时是“王师未报收东郡”,而到了本诗,他听到好消息:“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这个“河阳近乘胜”是哪个阶段的战况呢?我们到具体诗中再来考究。诗名“恨别”,老杜在《春望》里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恨的是安史叛军挑起的这场战争,导致与故乡,亲人的离别。好,我们到原诗去感受老杜的“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赏析   杜甫说,我与故乡洛阳城那一别之后,迄今已经辗转了四千多里路。自从胡人的铁蹄长驱直入以来,这场战火已经持续了五六年。

     关于“洛城一别”,我们知道老杜在758年底回洛阳探亲。后来因为局势的变化,他回到了华州,又因为华州闹旱灾闹饥荒,老杜毅然弃官而走,带领一家人翻越了陇山,到达了秦州,又从秦州踏上蜀道,来到了成都。如此,老杜认为自己走了“四千里”路有了。关于“五六年”,“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12月,老杜说“长驱五六年”,算头算尾,这个时候应该是760年,或761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字词典故  “剑”:【指剑阁。】兵戈:【战争,战火。】“阻绝”:【阻隔,隔绝。】

赏析  杜甫说,一路上草木变得如此衰败,于是我行走到了剑阁之外。因为战火的阻隔,道路的断绝,如今我只能在这里的江边渐渐老去。

    “剑阁”在当时被看作离开秦地,进入川蜀的标志,像李商隐的“剑外从军远”,还有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字词典故  “清宵”:【清静的夜晚。】

赏析   杜甫说,我时常思念家乡而在月下踱步,于清静的夜里久久伫立,无法入眠。我时常思忆我的弟弟们,仰头看着那天边的浮云,白日困顿之时,便以云为被,进入梦乡,愿梦中能彼此重逢。

    “清宵立”是因为月光,望着月光思乡。那么“白日眠”呢?恐怕隐含着“白日梦”的意思,所以设想是以白云作为棉被,进入梦乡,以求与弟弟们梦中重逢。另外,云是到处漂泊的,是离家游子们的象征。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字词典故  “闻道”:【听说。】“河阳”:【河南孟州。在本诗中指“河阳三城”。】关于“河阳三城”:【邺城之战,唐军失败,“李光弼”本来想撤到潼关,不过他思索良久,对“韦陟zhi4”说:“两军相争,贵进忌退,如果我军退守潼关,无故放弃五百里地,那么敌军气势势必会高涨,如今之计,不如率军进入河阳,守卫河阳三城,向北连接河内,泽潞,有利则进攻,不利就坚守,表里相应,使史思明有所忌惮,不敢越过洛阳西侵,这是猿臂之势。”】“司徒”:【指检校司徒“李光弼”。】“检校司徒”:【唐中前期,加“检校”官职虽然不是正式拜授,相当于“代理”官职,但有权行使该职权。】(此时“司徒”本是“郭子仪”,这里“李光弼”代理了这个职位。)“幽燕”:【古称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唐以前属幽州,战国时属燕国,故名。】

分析  根据上面的资料,李光弼一开始其实是率军在坚守“河阳三城”,后来有三次胜利:【一次是760年二月,李光弼攻打“怀州”,史思明率军来救,两军战于沁水之上,史思明战败,被杀三千多人。第二次,同年三月,李光弼在怀州城下大败“安太清”,四月,又在河阳西渚打败史思明,叛军被杀一千五百余人。第三次,760年十一月,李光弼终于攻克怀州,生擒叛军将领“安太清”。】那么老杜这里究竟指哪一次呢?很多资料都说是第二次。但是我们知道,李光弼在河阳三城其实是以防守和看住史思明叛军为主要目的,尚没有攻击的能力。而且在接下去的【761年二月,唐肃宗一直在催李光弼去收复洛阳。李光弼被迫出战,结果唐军大败,连河阳三城都丢失了。

    老杜在到达成都后,首先是在城外找地方,盖茅草屋,住下来。然后开始愁吃穿问题,后来有了故人供禄米后,生活总算有个安定。而安定之后,老杜的忧国忧民之心又起,关心起国家大事了,却一直没有王师收东郡的消息,这个时候依然是秋天(“城阙秋生画角哀”)。如今得到消息“河阳近乘胜”,那应该就是760年的秋天以后了,所以应该是指第三次胜利。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破幽燕”,按说幽燕在河北北部,李光弼不可能丢下洛阳城的叛军不管,直接去进击幽燕。那么老杜为什么说“司徒急”?为什么用这个“急”字,可能他也认为这个时候去攻打史思明叛军主力,这个行动过于着急了。可是司徒为什么那么着急着要去和对方决战呢,为的是“破幽燕”,彻底打破幽燕叛军的围困。

赏析    杜甫说,听说河阳方面最近正在乘胜追击,检校司徒李光弼大人如此急于与对方决战,应该是为了尽早打破幽燕叛军的围困。

     为什么我们要反复去探究“乘胜”乘的是哪一个胜。因为诗名是“恨别”,大家读出“恨别”的味道了吗?似乎没有。如果最后两句是胜利在望的话,那应该是喜悦至极,怎么又提起“恨别”了呢。所以我怀疑老杜这诗其实是写于761年二月以后,而且是李光弼被迫出战洛阳,战败之后。我们在老杜写过的《悲青坂》看过这样的诗句:“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当时他在胡人占领的长安城里,还在想着为朝廷军队出谋划策,想寄信给郭子仪的军队,认为应该隐忍到隔年再行动,不要太仓促。而这首诗呢,老杜恐怕也是同样的心情,虽然自己只是一个远在成都郊外的村夫野老,可是他忧国之心依然没有变。听说李光弼乘胜出击,想不到被史思明打败了。无形中,“左拾遗”的职责又从心中冒出,想为李光弼辩护,说司徒大人如此着急,是因为想尽早破解幽燕叛军的围困。

    如此一来,这种“恨别”的味道就出来了。如果老杜得到的消息是李光弼乘胜出击,想收复洛阳城,结果被史思明打得大败逃走了。这难道不“恨”吗?本来自己的故乡有希望被光复,没想到却是打了个大败仗,不仅惋惜,而且是“恨”啊。哎,我的“洛城”啊,我被迫与它离别的那种“恨”,由来已久了。我被迫远离故乡四千多里,胡人的铁蹄长驱直入以来,已有五六年了,洛阳迄今依然被胡人占领着,能不恨吗?战火让秦地草木衰败,我被迫行走到了剑阁之外,从此被兵戈所阻,只能在这里的江边渐渐老去。我思念我的家乡啊,我思念我的弟弟们。日思夜想,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来河阳方面乘胜追击的好消息,不想又是一场失败。恨啊!只是皇上啊,我们的检校司徒大人如此急于出击,本意是好的啊,他只是为了尽早打破幽燕叛军的围困格局,非有什么大的过错。而事实这样的失败,其实是唐肃宗自己造成的。

《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甫七律《恨别》读记
李如海书法杜甫诗《恨别》
杜甫水平高超的一首七律,细腻真实,颈联更加含蓄巧妙
《恨别》杜甫唐诗鉴赏
杜甫《恨别》原文翻译赏析
《恨别》杜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