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辨万山之祖、中国第一神山昆仑丘

昆仑丘是中华民族祖山,是华夏一体传承文明“地之中央”。华夏不断代的浩瀚历史文献,清晰而完整地记载了昆仑丘周边环境、基本结构、上下的具体形貌等。有如此详实记载,只需遵循客观求实原则,轻而易举即可考辨出无可替代的真实昆仑丘,就在今济南、泰安、聊城三市交界处,为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与泰安市东平县旧县乡之间的狮耳山。狮耳山东3公里多东阿镇,是《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城小谷,为管仲也”古谷邑,管仲在此建三归台、反岾;米芾在此题写冠绝古今的“第一山”碑。应都是因昆仑丘而为。

下面,从多方位的角度展开全面论证。

一、辨识符合孕育华夏文明环境的河出昆仑

遵循人类文明发源于大河冲积平原共性,和华夏大洪水丘墟文明特性,华夏文明只能发源于黄淮海冲积平原的泰山山脉西麓。黄河冲积扇与泰山山脉之间北部的今东平湖,与聊考断裂带聊城凹陷、临清坳陷、东阿凹陷连接,形成广袤的半环绕泰山山脉西北端的雷夏泽。远古黄河至此只能注入雷夏泽,沉淀泥沙从雷夏泽东部流出。《尔雅·释水》“河水清且涟猗。……河出昆仑虚,色白”,即雷夏泽流出的清清河水。这是无可替代的客观环境。

汉武帝《瓠子歌》“吾山平兮巨野溢”,指明今聊城市东阿县黄河西南岸吾山地势最低。吾山与黄河东南岸平阴县东阿镇西3公里多阳谷山之间,其实是黄河冲积扇与泰山山脉之间北出水口。《海内北经》:“阳污之山,河山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阳污之山即阳谷山和吾山,《说文解字》污:一曰小池也。吾山曹植墓上方洗砚池长满而不溢,是为污山。两山之间黄河与古汶济水隔一小山东北流,为“河山其中”;小山东南面峭壁如门,是“凌门之山”;小山西北面平缓伸入黄河,是为“河出其中”。如此地理位置、结构、地貌更无可替代。

阳谷山东麓,是《左传》密集记载春秋鲁国阳谷、阳州,即《淮南子·地形训》“阳谷扶桑”、“扶木在阳州”、小九州之“正东阳州”。阳谷山南有与狮耳山相连的高岗。即张衡《思玄赋》“谷昆仑之高岗”;立此高岗如《东京赋》“左瞰阳谷,右睨玄圃”。证实狮耳山就是昆仑丘。

《淮南子·地形训》讲阳谷扶桑在东方,昆仑、华丘在东南方,与阳谷山南与狮耳山相连,狮耳山东南两公里多华山相符。华夏远古无狮,《遁甲开山图》记载“地皇兴于熊耳、龙门山”,狮耳山即熊耳山,龙门山即西北下方凌门之山。可见阳谷、华山、狮耳即熊耳均为远古名称。

在中央冀州黄帝之宫看日出正东“扶木在阳州”;登阳谷山南邻昆仑丘如《穆天子传》可“观黄帝之宫”。再次形成互证。据此考证,阳谷山与昆仑丘西下方3公里多,东平县斑鸠店镇东西龙山村即冀州黄帝之宫,此地正南10公里是今东平湖西岸六工山,应即《淮南子·天文训》日行至正南的昆吾山,也即《海内经》:“有九丘,以水洛之。……昆吾之丘。”这儿就是《拾遗记·少昊》“穷桑者,西海之滨”;此与东7公里鲁国阳州均属春秋鲁国,即《帝王世纪》黄帝、少昊、颛顼之都“穷桑在鲁北”。

《淮南鸿烈解》禹:“掘昆仑虚以下地,……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许慎注:河出昆仑“由地中行,禹导而通之,至禹所积石之山”。实地勘查,河出阳污在昆仑丘东北不到两公里,是以“河水出昆仑东北陬”,是出在昆仑东北,而不是直接出于昆仑丘。这儿是《海外北经》“昆仑虚东”的“寿华之野”,所以“由地中行”12公里至黄河艾山卡口,即禹所积石山。事实上,狮耳山昆仑丘北面阳谷山与吾山之外都连接平原,所以禹“掘昆仑虚以下地”。

《淮南子》禹为水“以身解于阳盱之河”;《水经注》“河水出阳纤凌门之山”。阳盱、阳纤均为阳污,禹“身解于阳盱之河”不是祈祷仪式,而是分身指挥一高一低两个不同用途水利工程。即引汶水环流泰山台地的供水工程,和排泄洪水工程。即:阳谷山和凌门山为凿龙门引汶水;吾山和凌门山之间是“掘昆仑虚以下地”排洪水。

由于黄河对雷夏泽淤积,早在《尔雅·释地》十薮中,就仅余鲁有大野泽,而雷夏泽变成“齐有海隅”,也即《山海经》和《海内十洲记》中的诸海域。《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小沚曰坻。人所为为潏。”《说文解字》州:“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黄河将雷夏泽淤积成水、陆、丘陵交织之地,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最佳环境,与文献一致记载伏羲生雷夏泽,居昆仑丘完美相符。

二、辨识昆仑丘周边华胥氏生伏羲文明环境

《西山经》有“太华之山”、“小华之山”;“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海内经》讲华山青水东有肇山柏子高上下于此,至于天”;《海外南经》讲“昆仑虚东”有“寿华之野”;《拾遗记》有“华胥之州”。《地形训》“昆仑、华丘在东南。……阳谷、扶桑在东方”。

“太牢”为祭祀天子社稷之礼,可见华胥氏曾享最高等级祭祀,华夏民族之“华”就源于华胥氏。

小华之山即平阴县东阿镇西南3.5公里今华山;小华山东最近300多米就是太华山,太华山南北长4公里,东下方狼溪河即华山青水。华山海拔最高处约200米,青水即狼溪河以东群山中有海拔336米的黑山,为“至于天”的肇山。小华山东北下方、太华山北下方东阿镇小平原,即《海外南经》“昆仑虚东”的“寿华之野”,华山青水狼溪河在此北流,在昆仑丘和阳谷山东北4公里的大、小河口村注入河、济。

狮耳山昆仑丘南偏西两公里、小华山西偏北两公里是今鏊子山。小华山西下方1公里多、鏊子山南下方今不到3平方公里的小平原,最早时期应是古雷夏泽一部分,今西连东平湖。应即《山海经》中的东海,也即《地形训》八殥“东方曰大渚,曰少海”。鏊子山向西南方伸展伸向这片小平原的台地即所谓大渚,也即《路史·太昊纪》华胥氏居华胥之渚;鏊子山向西伸入平原的山峰,即《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仇夷山与华胥之渚都与鏊子山相连,原来就是一地。而鏊子山与狮耳山昆仑丘也相连,所以都是“太昊之治”。

《尚书·禹贡》将沇济水向高处流“会于汶”是伪史,这儿不可能有沇济水流入。但汶水“又北, 东入于海”真实存在,因为这是人工引汶水环泰山台地的水利工程。汶水西出泰山只能注入冲洪积扇两侧的雷夏泽和大野泽,“又北”必须穿越高低不平的山根和谷地,只能人工所为。

《海内西经》昆仑: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海内经》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叵木,若水出焉。前面是弱水、青水出西南隅,后面只有一个流向,应当是若水在西南隅引自青水,然后弱水以东,又北,又西南”。这显然是绕东海周边台地的路线:在东海南岸向东,在东岸向北,本应在北岸向西,但由于鏊子山台地伸向西南方,所以“又西南”。然后就是今济平干渠流道,向北经凌门之山转向东北流。这个流域,正是紧贴华胥之渚的南边缘西流,在仇夷山西下方转向北流,在狮耳山昆仑丘西麓转东北下方。此流向与《尚书·禹贡》汶济水“又北, 东入于海”基本重复,所以弱水即汶济水。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皥与有济之祀。”古任国在汶水之南,古宿国在今东平县南面汶河北岸,须句淹没在东平湖中汶水流入处。《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颛臾应为颛顼生弱水传留的部族。由此可知,极可能弱水是伏羲甚至华胥氏时代就挖掘的输水渠,由于其流量很小而称不胜舟的弱水。

三、文献记载昆仑丘详实形貌与狮耳山相符

《尔雅·释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敦为敦厚、敦实之意,狮耳山昆仑丘下方是延伸很远的土坡,为第一成即最下面一重;陶丘和融丘,是指昆仑丘第二重形状不一,西面和北面是拾阶而上的土台子,类似高阶梯田,为陶丘,东面“锐上为融丘”;昆仑丘是最顶层的山岩,如同熊的双耳。昆字上日下山,代表观测山上日出轨迹;侖字下面三竖或四竖,代表夏至、春秋分、冬至日出位置。所以顶层为昆仑丘。

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详细记载了昆仑丘下为四角,上为三角的精确整体形状。下面四角:“山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戶之室。东北临大活之井,西南至承渊之谷。此四角大山,实昆侖之支辅也。”

东南接积石圃:狮耳山东南连接一座向东南延展有积石的山,为“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戶之室:狮耳山西北是今姬庄村,再北是姜沟村,代表炎帝和黄帝两姓,姬庄村有部分人居住于阳谷山与狮耳山中间高岗西南下方今池口泉边,为“西北接北戶之室”;东北临大活之井:狮耳山东北是九州之正东阳州,东临狼溪河,这儿应有“东北临大活之井”;西南至承渊之谷:狮耳山南面与今鏊子山相连,半山腰有一道沟壑自中间向西延伸,是为“西南至承渊之谷”,即《海内西经》“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实地勘察,只是在土岗下面冲出的约20米高的沟壑,其毕竟是丘,不可能很深。“此四角大山”,完整相符。

东方朔讲昆仑丘上有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東,名曰昆侖宮。”

上面三角更相符,狮耳山昆仑丘南部是较窄的一个山梁,向北则是岔开两个不太明显的山梁,所以下面看起来其上只有三角。正北阆风巅:狮耳山北面与阳谷山有高岗相连,即张衡《思玄赋》“谷昆仑之高岗”,在此如《东京赋》“左瞰旸谷,右睨悬圃”。高岗上面有空阔土台子,是“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正西玄圃堂:处于向西岔开的山梁西面,此山梁上面几乎不见山石,是鳞次栉比的高阶梯田,似乎从下到上都是所谓玄圃,所以“玄圃堂”较规整悬圃约10层左右,应就是《天问》昆仑悬圃“增城九重”;正东昆仑宫:从东面看狮耳山层次分明,山顶峭壁下有虎窟洞等众多山洞,如云洞、老君洞、三圣洞、三仙洞、八仙洞等,好多是洞洞相连通,应为远古伏羲与女娲所居,是为“昆仑宫”。

《穆天子传》记载了昆仑丘向北面分开的两山梁,引《山海经》“明明昆仑玄圃各一山,但相近耳”,并将玄圃堂这边的山梁称“舂山”,而V形的山凹确实像一个舂米的舂。可见当时的人们观测有多细致,因为上面的两个山梁只有走近才能分辨出来,下面的“阆风巅”是连在一起的。《穆天子传》:“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县圃。”阳谷山之南高岗是与舂山相连,清水出泉即高岗西南下方池口泉,此泉即《淮南子·地形训》“湍池在昆仑”湍池,和屈原《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之咸池。这儿也是其记载登昆仑可“观黄帝之宫”处,黄帝之宫则看日出此处阳谷扶桑。

《穆天子传》:“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海内北经》则记载昆仑南所“维冰夷恒都焉”,“阳纡之山”即阳污之山,河伯无夷之居应在河出阳污的南岸,即昆仑东北方。《海内北经》则讲冰夷在昆仑南所,比《穆天子传》南移约两公里。实地观察,昆仑南所的土坡上有不少沟壑,东下方即狼溪河,应是河伯在此储存夏天用冰之所,所以河伯无夷在此又称“冰夷”。

四、辨识伏羲昆仑与炎、黄二帝三个地之中央

《河图括地象》:“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昆仑之虚,下洞含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神州曰晨土,……正中冀州曰白土。”《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思玄赋》:“超轩辕于西海兮。”《帝王世纪》讲黄帝、少昊、颛顼之都“穷桑在鲁北”。《拾遗记·少昊》:穷桑者,西海之滨。”

上述文献记载的方位自相矛盾,但很有规律,只需掌握三个地之中央,即可精准掌握方位。昆仑之虚,下洞含石”:是伏羲时代“地中央曰昆仑”,此时赤县神州在昆仑东南;“赤县之州,是为中则”:《周礼·春官·大宗伯》:“五命赐则。”郑玄注:“则,地未成国之名。”中则即小点的中国,这时昆仑丘就处于西北方,神农母安登后裔住昆仑丘就成为西王母,并留下西海之名;“正中冀州曰白土”:这是黄河时期地之中央,中则赤县神州成为“东南神州”。

而伏羲居昆仑阳州,则与黄帝为邻,登伏羲所居昆仑丘可观黄帝之宫。所以昆仑丘为“天地之中”、“地之中央”,是中华民族万山之祖。

《春秋纬命历序》:“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墟。”伏羲居昆仑象征着大角星位置。《史记·天官书》:“大角者,天王帝廷。其两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摄提。摄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司马贞《索隐》:“摄提之言提携也。言提斗携角以接於下也。”《孝经·援神契》:“伏羲大目山準,日角而连珠衡。”角即大角星,摄提六星“提斗携角以接於下也”,即摄地和提地拱卫天王帝廷大角星,也即昆仑丘及周边。

屈原《远游》从先祖黄帝、颛顼之宫向东“历太昊以右转兮,……遇蓐收乎西皇”,向东“右转”是向南,与西帝少昊在东帝太昊伏羲南偏东8公里的平阴县洪范池镇相符!洪范群山群泉即甘山甘水少昊之国,在冀州今龙山村东南十多公里。《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在龙山村经东海华胥之渚,到华山青水向南转,青水上方土崖即大壑,洪范群泉即“甘水出焉,生甘渊”的少昊之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海经》之当代揭秘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雷电虹霓(十一)—雷神
王屋山 中华文明的摇篮(原创)
雷泽考--
黄帝与聊城-聊城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昆吾(第二稿)
根据楚帛书,伏羲不是苗蛮祖先而是濮阳人,或为西水坡大墓墓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