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里的神奇汉字》之三:问,无所不问|丨许卫国

《中医里的神奇汉字》之三

问,无所不问

                                  许卫国

问字,汉语一级字,读作wèn,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也就是《说文解字》中所谓的“讯也”,由此引申出论难、考察、寻访、探望等含义。我们一旦走进小学就面临很多的“问”要答,走进社会的人生之问,更是目不暇接。要回答来自各方面的问,有询问,有责问,犯了罪还有审问、拷问。

在古代文献中,“问”的地位和角色也是多样的,诸如《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里指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有询问的意思;《诗经·鲁颂·泮水》:“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这里的问就是审讯,引申为判决、审问;《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这是责问;《周礼·秋官·司仪》:“凡诸公相为宾,主国五积三问”。这个问是探望,看望,慰问的意思了;《周易·系辞上》:“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这是通过占卜来判断吉凶。谓之占问。吴谦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四诊要诀:实该望、闻、问、切之道”。其中之一,这就是我们下面将要讲到的“问”。

笔者在德国期间,曾陪朋友去一个位于树林里的诊所看病,诊所两人,门前一个青年妇女好像是挂号、会计、导医之类,里面一个男人是全科医生,他给病人看病像是聊天一样谈笑风生,有时会问一些看似与看病无关的事情,比如某某部电影你看了没有?最近到没到科隆教堂去?土耳其烤肉喜欢吗?有没有度假的准备?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究竟不知道这是纯粹谈心,还是借用了中医之“问”,或者说与中医之问有不谋而合的妙处。

日常生活中父母会问孩子衣食住行,学习,婚姻等问题;课堂上老师会问课本中设置的一些课题;各级领导不管真真假假也会到基层问寒问暖。而人民领袖却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虽然日理万机,废寝忘食工作,还经常抽空到农村、工厂去,到老百姓中间去,有一首歌唱道:毛主席呀关心咱,又问吃来又问穿,田里家里都问遍,还问咱农校办没办?连续几个问,就看出毛主席放眼全球,胸怀天下,不但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也把农校学习文化也挂在心上。

问,除了责问和审问,总是温暖的。孩子生病了,父母抚摸孩子脑袋问冷热,孩子的病好一半;老人有儿女来问长问短也会心情大好。中国人见面问吃了没有?到哪儿去?这些似乎老套,没话找话,但这也是一种友好的表示,暖心。但有的人初次见面就问人家年龄、职务、家庭、婚姻、孩子、收入等等,像是查户口,会令人反感。

但对于中医,病人除了自己诉说,他还要问,这是因为:一是病人表达不清楚,问是补充;二是病人可能还会由于某些原因有隐瞒,这问就带有审问的意思;三是病人想不到的,忽略的,说不准的,中医会追问。中医问的越多越细越全面越是负责任,而不是有的医生没等病人话说完,处方就开出来了,就把病人打发了。在中医,“望”与病有关的隐私似乎不算犯法,“问”与病有关的隐私也是中医的特权,不是常人问人家琐事都会令人反感。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大医问诊首先是态度真诚谦和,可不是要患者本来病是很轻的,却因你冷若冰霜,装腔作势,阴阳怪气,反吓出病来。其次要有耐心,患者可能没有文化,可能口齿不清,可能紧张而含糊其辞,逻辑混乱,语无伦次,这对于医生来说都不能性急,要耐心倾听,听出端倪,听出要点。不是要像教师爷那样给患者纠正语言错误,而是要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问诊范围甚广,将《景岳全书》所列十问加以增损进行研讨,余未备述。所问毕竟这是患者亲身感受,这更接近真实。

所谓十问就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这短短几句,博大精深,比起那些废话连篇文章和会议长篇大论,前者这几句话是金子,后者那些都是石头,而且是粗石烂石。

首先问寒热,这也符合老百姓的心理,他们认为很多病都是受凉引发的。中医问寒热要看你属于什么性质的寒热。有的人自觉怵寒,实际上体温在升高;有的则里外一样,有的恶寒重,发热轻;有的发热重,恶寒轻;有的发热轻,恶风自汗,有的但寒不热,有的但热不寒;有的高烧不退为壮热,有的发热有规律如潮汐则为潮热,分清阳明潮热,温湿潮热,阴虚潮热,气虚发热,寒栗鼓颌与交替壮热,分清表里,判断轻重缓急,则药到病除。特别是小儿夏季发热连续,西医拿手好戏就是抗生素打点滴连续,若是中医问清原委,则不需受此苦难。还有的人感冒了,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去药店买感冒中成药服用,一些卖药的也不懂患者属于什么类型的感冒,只管卖药。有的把药吃反了,还说人家药没有效。

常规询问的项目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姓名,年龄等,这对于中医来说不犯忌。先要倾听主诉,即患者就诊的最主要原因或最主要症状;现病史即当前症状的开始时间,诱因,部位,持续时间等;既往史系统回顾,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等。听君一席话,中医便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炼要点,询问一点,追问漏点,一些简单或直观的疾病,通过问诊即可有初步诊断。问诊也可初步区分一些疾病,比如对于急性下腹痛的女患者,宫外孕和阑尾炎均可有同样症状,中医科通过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即可初步区分两者关系,从而避免误诊。

有个叫峰山的地方,早年一女青年婚后整日头扎毛巾,呻吟头疼,而饮食起居并无异常,医院化验照镜子都没有问题。婆婆问她原因也不说,老是抽泣,婆婆心细,到青阳县城问中医表弟何故,老表祖传中医,问过几个要点,便知是表侄子功夫超群,超出女人承受能力,随即开出三剂药方,回家嘱其熬汤服下,几日后,媳妇解下毛巾,愁云散去;丈夫也平静下来,脸上红潮退去,云淡风轻。如果此时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必定两败俱伤,百病迭出。

出汗是人们正常生理现象。还比如运动以后,比如在烈日下劳作,比如饕餮四川火锅,还有惧怕,紧张等等都会出汗,这些现象会随时过境迁,很快消失,正常出汗还是新陈代谢,滋润皮肤所必须,而中医问患者出汗则很有深意。

大医张仲景用文学笔法形容一种出汗“阴下湿如牛鼻上汗”,不问谁知?问有汗无汗,排除上述因素,有汗则是外感热邪所致,津液外泄;关联上述因素,无汗则寒邪收敛束表,腠理闭塞。有的人坐那儿不动也出汗,有的夜里醒来浑身如洗澡,有的人恶寒战栗,挣扎一番,汗出,十分痛苦。如果经问诊说出这些情况,中医大致知道是阳气外泄,还是邪正相争;是阴虚化燥生热,还是卫阳不足。笔者曾经在冬天看到同桌一人吃饭时,众人嫌冷,他头上却大汗如雨似瀑,却不见热气,随擦随有,源源不断,问其缘故,他语焉不详,含糊其辞,当时也无人在意,一年后便传来患了绝症的消息,若当时有中医在场,问清原委,或许能获得最佳治疗时间。

中医之问,不仅仅是就事论事,他具有领袖胸怀全局的意识,也有科学的全面分析,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痛就吃止疼药,烧就打退烧针。其问既是“望”的补充,也是“闻”的拾遗,问头身,则从头疼头晕到四肢,必问疼痛长短和部位,休止的时间、寒热有无,在此基础上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方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问胸腹胃脘,可知气滞血瘀的结果,可知肺失宣肃之症结,可知气郁不舒之原因,可知运化失职之根源;问耳目,耳有耳聋耳鸣重音。闻不到,望不清,都是心里感受,特别是耳聋交流有困难。识字的,互相用笔交流,也要问;用手势比划问,也要问。耳有响声如潮水翻腾,如蝉鸣环绕,无非肝胆三焦之火,无非脾湿过重,肾虚精亏,髓海不充,使耳朵“营养不良”所致。问耳聋感觉,是听力减退,还是听觉消失,要问是否外感风温、鼻塞头重而致,还是心气虚弱,肾惫精脱之表现。早年,笔者村子里有一人,耳朵能听到声音,就是听不清楚,后来连自己说话也不清楚了,西医给他按了助听器,头疼眼花,中医一问症状,就说他上盛下虚。后来吃了一个月的中药,有所好转。问目,红肿,流粘液,眼珠颜色等“望”即可,而目痛目眩目昏则要仔细询问其个人感觉,笔者以前一个小伙伴,白天看眼睛没什么异常,可是一到晚上就视物不清,常常闹出笑话。后来求医,西医开了鱼肝油治疗,有所好转。据说两千年前中医就诊断为肝虚血损,营养不良,吃动物肝脏即可治愈,原理和现在西医用药是殊途同归。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这种病也很少见到了。老百姓说这病叫“麻雀眼”。麻雀到了夜晚就不飞了。因为看不到。书面语为“雀盲症”。

民以食为天,中国老百姓见面第一句话就问吃过了吗?问饮食和口味也是老百姓衡量健康和长寿的唯一标准,问老人身体状况,对方都是回答能吃能喝,口味好的很,闻此言便说有福气。过去乡村见久病之人开始大口吃饭便认为病好了。这似乎有点道理,但能吃能喝未必全是健康的标志,如糖尿病患者多能吃能喝。还有一种人味口很好,时时想吃东西,但吃下去却会腹胀不消化,问中医,会豁然开朗。比如有的人吃得很多,也容易感到饥饿,中医会问是否口渴心烦,是否口臭便秘,或再问是否大便溏泻,至此,中医则可分辨是胃火亢盛,还是胃弱脾虚,方可对症下药。有的人虽然觉得饥饿,但见饭又没有食欲,或敷衍几口,这便与上面多食易饥相反,中医问到这里便知是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有的人一天不喝水不觉口渴,有的人一时一时喝水还觉得口干舌燥,有的人暴饮即小便,有的人贪冷饮还是燥热,有的人则喜欢热饮但又浅尝辄止,有的人,口虽干,但对饮水也无兴趣,吃米饭不喝汤,吃饼不吃稀饭,这些状况在农村人们谓之“干嗓痨”。而中医问到这里便分清是里热亢盛,津液大伤,还是肾阴亏虚,还是无实热耗津,阴邪损阳……虽然只是个人喝水习惯,若不仔细问清,则不利于辨证施治。

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代快节奏社会,压力大,烦事多,很多人患上失眠症,特别是中老年人,不仅烦恼,而且痛苦,有人因此发疯,痛不欲生,简单的办法就是吃安眠药,多有饮鸩止渴倾向,中医认为失眠不是简单的“睡不着”,必须分清是阴盛阳虚,还是阳不入阴,是神不守舍,还是心神不安。如不对症,神药也没办法。

一般听过患者主诉以后,中医会问如下问题:是不是老睡不着,还心烦多梦,一紧张就出汗?是不是睡后容易惊醒,还心慌、胸闷、乏力,食欲也差?是不是还有时口苦恶心?如果患者能详尽准确描述,中医便更加清晰治疗的思路。

与失眠相反的是嗜睡,农村人谓之“睡不醒”,有困倦易睡,如果劳累睡了便罢,一觉醒来,神清气爽,疲乏消退,但有的人怎么睡也老感觉头目昏沉,身重脘闷,则不正常;有的人丢了饭碗就想睡,农村人谓之“饭后瘟”,有的人和别人说说话就睡着了,我还见过一个驾驶员开着车打起了呼噜,把一车人惊出一身冷汗。如果食量正常,消化良好,睡就睡吧,如果老是“睡不醒”,感觉形体衰弱,食少纳呆,少气乏力,就有了麻烦;有的人极度衰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似乎随时随地都可以倒下睡去,有的人昏睡不醒,口中还念念有词,胡言乱语,身体发热,入夜更热,经中医所问,理清湿邪困脾,清阳不升,心肾阳衰,热盛神昏之原因,此类病亦不必过分担忧,汤药、针灸调理即可改善。我曾听过一个老八路说,当年夜里行军半睡半醒跟着走,这不是嗜睡,这是极度困乏所致,枪声一响,立马精神抖擞。我还听说当年大跃进,社员连天带夜干活,有一个在房顶缮草,睡着了,掉了下来。这都不是嗜睡。

若说问二便,别说恶心,还说不出口,就是当年的农村人也会呸呸吐唾沫表示反感。但作为中医不可回避,更不会恶心,因为它涉及很多病。不能不闻不问。食物消化与水液代谢正常与否,关系到寒热虚实的判断,每日或隔日一次大便有规律,排便通畅,成型不燥,无脓血、粘液、残渣以及痛感,是可喜可贺的。反之,则堪忧。不是热盛伤津,就是阴液亏虚,肝气郁结,或者脾寒运化失职,湿热蕴结……问之,必有贪食辛辣肥甘,暴饮暴食生冷厚味等,或因情绪所伤,从而造成脾胃的腐熟运化不彻底,肝的疏泄不畅通,以及命门的温煦不达标,带来肠胃系列疾病。问过,一要下药,二要告诫不良饮食习惯着注意事项。

小便和大便殊途同归,所反映的问题也有相同之处,一个问字,问出小便清长,问出小便短赤,清长与短赤(两词多么精妙言简意赅),问出频数急迫,或失禁,或点滴不出,或涩痛……频数与涩痛似乎也是小便疾患的专用词语,准确、形象、生动。

中医之问,问妇女最困难的,在封建思想还残留的时代,妇女生妇科病要么讳疾忌医,隐瞒回避,默默忍受,即使忍无可忍,也不会轻易就医,1960年代,在泗洪县医院一个干部子女因阑尾手术后发现阴毛被剃,不用说,是禁区被暴露了,她觉得无比羞辱,遂跳楼以求贞洁,有一本长篇小说《乡魂》里边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农村青年男女婚前联欢,有了结果,那时未婚媾和怀孕是奇耻大辱,在早些年家族族长可判其死刑。女孩整日呕吐,不思饮食(中医奇妙的术语为纳呆),面黄肌瘦(中医之妙,谓之失荣),当妈的带去看医生,当时医生是南京鼓楼医院下放农村的名医,人家只有科学精神和态度,根本没有封建意识,稍作检查,还接地气地说,恭喜啊,要喜得贵子了。当妈的哪能容忍,开口就骂那医生“放你妈狗屁”!可是,当妈的问女儿到底怎么回事?女儿还是不说,无奈又去问当地老中医马之才,老中医搭脉如弹琴,弹出弦外之音,说,三个多月了。当妈的这才如梦初醒,嚎啕大哭。

所以,有的中医会回避这一环节,以望、闻、切为主,似乎像保密规则“不该问的不问”,实际上该问的还要问,问经期,问妊娠,问带下,问产后,问房事如何也不算下流,也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而最难问的是尚不能言语的小儿,儿科古称“哑科”。儿科鼻祖钱乙就认为,婴幼儿尚未发育完整,悲啼喜笑,变态无常,以“望”不足以看出端倪,其偶有言语,也不足为信,

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足使病情复杂化。那么要问,只能问小儿的母亲和身边人,无论出生前后情况,还是预防接种情况;还是哪些致病原因,这都是由母亲和身边人代劳,如果这些人是个细心人,有心人,就足可以成为这些小孩的“代言人”。

俗话说,打破砂锅问(瓮)到底。中医之问,就该如此。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久涝不干的手足多汗症
“阳加于阴谓之汗”,那为啥动不动就出汗,...
中医问诊--张景岳十问歌
中医治疗八法,原来是这么回事
中医的看病之道(10)
中医特色诊疗——问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