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家随笔||报告文学写作应注意的几个现象||陈德民

图为8月16日在盐城市举办的江苏报告文学主题创作座谈会会场。

报告文学写作

应避免的几个现象

陈德民

针对近年来报告文学写作存在的某些现象,本人主要就平时在编辑出版报告文学体裁作品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作品要力求精短化。当年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都是报告文学的杰作,这些作品精短而又干练。虽历经岁月,仍为人们所称道。而当下动辄几十万字甚至是上百万字的一些所谓的报告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一部工作通讯或文史资料,内容篇章中既无文学描写,也无新闻的时效性,其中很多文字都是用档案或资料东拼西凑出来的东西。表面装帧豪华光鲜,实质上沒有任何报告文学的属性。有的作品说是制造了一堆文化垃圾也不为过。而让人印象至深的报告文学作品,不动一番功夫是写不出来的。河北作家李春雷的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基本都是以短见长,他的作品言简意赅,真切感人,有着直抵人心的吸引力,在文坛享有盛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要注重作品的文学性。之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有报告文学这一体裁,就是因为这种文体既能真实地反映社会客观现实发生的事件,且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又能在描写叙述时充分体现文学的元素,使文章通过适度的渲染更加贴近现实,真切感人。但现在有的作家的报告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几十万字的所谓长篇报告文学,严格讲,看看开头还能感觉到一些文学色彩,但若继续往下看,就觉得乏味了。有的像是工作总结,有的像是新闻通讯,更有甚者还有的将企业的工作图表都搬到报告文学作品中来了。阅读这些作品如同嚼蜡。我认为,此类作品既然缺少文学这一基本元素,就不能称其为报告文学体裁的作品。在这方面,盐城作家徐向林去年发表在《中国作家》杂志的《东方湿地》就值得推崇,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报告文学体裁的写作技法,既具有新闻的历史价值,又具有较高水准的文学价值。

三、要强调作品的现场感。报告文学侧重于对大众关注的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和报道,强调客观、真实、准确,从社会问题的角度展现社会现实生活。它是运用文学艺术的描写与抒情的手法,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等多种属性。是用文学手段记录新闻题材的一种在我国只有100多年历史的创新文体。它可以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特点是真实,艺术加工,形象性,抒情性。如果作者不能深入到现实生活当中,不能在现场真实体验一线的工作场景和劳动人民的酸甜苦辣,仅是通过道听途说或书面材料,关起门来写作,作品是很难感动读者的,也很难让人对作品中描述的人物与情节产生认同。这样的作品无疑是失败的。

综上所述,在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写作日趋活跃的当下,应该重视创作素材的提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作品的新闻性和文学性。只有深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感知温度,触发创作激情。才能让报告文学作品成为人们喜欢阅读的优势体裁。

(本文根据陈德民2023年8月16日在盐城出席由江苏省作家协会、新华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江苏报告文学主题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该出现的写作混淆现象——对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的辨析(李炳银)
“实”是灵魂,“虚”是翅膀
报告文学与新闻通讯的异同
写作漫谈25 情怀与勤奋,文学创作的源动力
军旅名家访谈录:当好伟大时代的“书记员”(节选)
中断25年,“花城文学奖”今年重启 | 附历届获奖作家名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