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会说话是一种能力
userphoto

2022.05.25 陕西

关注

【一】什么是说话

现在所说的“说话”一词,并不是其本身的全部意义。完整的来讲应该是“说听话”或“听说话”。

一个语言的交流,现在将其称为——说话,这就很有问题。语言的交流,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说者,听者,语言。“说话”二字只有“说”——说者;“话”——语言。这两个要素,并不能完全将一个完整的行为概括下来。

由此所引起的误会很多。比如,人们常说——你说假话,你骗人等。这些都是从“说者”的的身上找问题。要知道,骗人,说谎等都是三要素结合完成的,最主要是说者和听者相互完成的。但我们通常忽略听者,并不是因为他被骗,是受害者,而是语言涵盖上,“说话”一词从来就没有听者在,彷佛自说自话。

任何语言都有真的成分,没有完全的假话。如果这句话形成或产生了一种倾向性的意思,这句话就有对错与否。话语的出口,有两种用处,一个是表达自己此时刻的情绪,虽然旁人看来胡说八道或不明所以,但是这是情绪宣泄,表达的是当时的情绪;第二种话语出口,表达的是一种意思,倾向。所以话语,有时是不能用对错去衡量,因为人家在表达情绪;有时必须要用对错衡量,因为他在表达意思倾向。

所以:语言(话语)的出口,通常传达出三种表示,一:此人的情绪;二,此人正在表达的意思,三,向听者展现一个说者的形象。人们的说话表达情绪,传达自己的意思,通过说话将自己展示出来。比如有人在让另一个人赶紧走的时候,出于厌恶,会说一句重话“滚”。“滚”这个字,在这里也是一句话,以此为例,这句话传达了此人此时悲愤的情绪,表达的意思是让其人赶紧走开,通过这句话的出口,听者大致可以看出说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即是说话者通过这句话将自己的形象完全或不完全的展现出来了。

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每一段话。都传达出三种表示。一,此人的情绪,二,此段话所指向的意思,三,此段话构成形式所传达出的象征性观感。 所以:第一种是内心情感。第二种是倾向的意思,第三种是 形式感观基础上的意念领悟。几乎每一段文字都可以传达情绪和意思,但形式基础之上的观感领悟却有强有弱。

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诗。现在将其改变一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后两件文字形式的文字,传达 的基本是同一个意思,但形式观感基础之上的人们对其的领悟却截然不同。所以文字不仅是实质的意思表达工具,也是形式观感领悟的手段。  

【二】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说出去的话要去做到这是言出必行的信用,这点一般人都是会明白的,也不必再说什么。可是有些时候,潜在的沟通并没有把话说的那么亮堂,总是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情况,或者说营造了一种朦朦胧胧的状态,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的所需,每个人却在语言上不挑明,甚而更为恶劣的是——每个人都还极力的掩饰着自己的真实所需,那么在这种时候,语言不仅是单纯的说话,他就有了更为深层次的意义。

如果说朦胧就是一种闲散消散的状态,那么切记的是语言千万不可以随意和消散。这个时候或许才是考验一个人语言的功力,负责的程度以及慎重的心态。那么我们如何说的平稳,说的不让自己追悔,不让自己惭愧呢?这就是一种历练,没有经过的人,是学不到的,那些经过的人也不一定都是掌握着,所以反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暂时的困惑和疑虑。那些在自己伤心时候说过的狠话,那些在自己高兴的时候说过的义气话都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说话,而且人生的过程之中,在这些盲目的不经思考的话语中所翻的跟头绝不在小。

把语言说的绝对说的彻底是一种干脆的表现,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也是一种怕麻烦和求解脱的心态,语言其实也是一种生活,在法律上也有诺成这么一说。一定的心态会说一定的话,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从社会学观察来看,把语言说的豪迈是许多年轻人的方式,可是把语言说的稳妥是许多年长者的方式,可以看到年纪的变化,对于语言的选择也是跟进变化的,这是从宏观的方面去看待语言与语言者本身的关系,可是在这种变化之中,一定有哪些微观的直接的具体的可感的联系呢!一定是有的,就像前面所说——心态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还有一个人对于遣词造句的掌握。

心态可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言表达的情感和意思,这个人可以在生活之中历练和遭遇,得以形成自己的情感意思。他对于世间百态的说话方式也必然是怀着学习和模仿的心态的,同样,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在社会中形成自己的语言,在语言中表达自己的世界。(人在说话,话语也在展现人)在社会中形成自己的语言的这种过程就是是自己的语言达到异质化的程度,在语言中表达自己的世界就是用自己的独特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世界。在这里,语言和世界都是异质化的——迥异于其他人的语言和世界。语言其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在语言中,同样的道理语言在生活中。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言,由于语言笼罩着,我们受到语言的影响,同样我们也是以一种主动的态度运用着周围的语言。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情绪的表达在运用语言方面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本身表达,另外一种是借助语言表达。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说话不停歇,那么他们就是一种语言本身的表达,他们对于语言的运用并不是准确的描述出自己的内心状态,而是一种不停的说话,将自己的情感不断表达。另外借助语言表达的情感,可以是一些准确描述出的东西,经过语言向外表述,达到自己情绪表达的目的。比如屈原写就的《离骚》里面就有许多的大篇幅的对于草木之物的写作,就是四处去说,只在关键句子上描述出自己的情绪。

【三】关注语音中的情绪传达

如果有人在说话,那么他说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自己的情绪,或者通过这个说话将自己的情绪传达。

如果很多人说话,那么也同样是这种道理,百分之八九十是在传达某种情绪。所以语言或者话语 在使用中最大的用途不是表达意思,而是传达人们的情绪,如果硬是要给其中强加一个意思,那么意思只能是——正在表达情绪。

比如,关中地区有句骂人的话语——狗日的,当甲骂乙“狗日的”的时候,通常乙某就自然的生气的问道——你他妈的什么意思啊!老实说,甲某没什么特别的意思,甲某在表达一种情绪(厌恶或愤怒)。一般在现实之中,人们的话语,也具备这个特征,聊的十分开心的时候,通常是天马行空,胡说乱说,假使有人突然问——你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么由此开始,谈话将进入另外一种状态——无聊。因为前面的话语体系是自由的情绪表达,中途被话语意思牵制住以后,情绪自然收敛。许多精彩的热烈的说话都具备这样一个特征——说完话之后细细推究,除了心情刹那之间十分畅快之外,思想的领悟并不是很多。所以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谈话之中,有人变得突然高尚和十分下流以后,这个谈话就不再像先前那样舒畅了。

询问许多人,包括自己扪心。我发现,开口,是因为情绪;闭口,出于理智。许多话说出,是情绪冲动或者是情绪的内在支撑,总之日常谈话,或者所有谈话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情绪的首先引起,我们出于情感,很少取决于理智。

人们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小小年纪,喜欢运用比喻句,排比句,夸张句等等修辞手法。其实修辞本身就是煽情,是将情绪增强或者将情绪延长,总之修辞的最终目的是敲击人的心田,引发更多情绪上的共鸣。所以情感文章,人人可读可感,哲理散文,许多人望而却步或者产生厌烦心理,这些都说明。交流,尤其是语言文字的交流,人们最易接受的情绪的交流,或者说人们更愿意进行情绪交流。实质是情绪交流的本能的引发。

上面说,人们在小时候,做文章,爱用修辞,说话爱好风雅。但是随之年龄增长,这些习惯都会减掉,因为人们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过分或者多余没用的情绪就理智的不再抒发。所以沉默的原因,不是没话说,也不是不想说。实质是多余情绪的本能冲动不再如先前那么强烈。

【四】诚恳的说话与诚实的说话

在涉及到语言或者说话方面,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真话,诚意,说谎,骗人等等词语。现在试着区分两个词语,以及此两个词语描述下的语言真伪。这两个词语是“诚实”和“诚恳”。

在一般的认知之中,思想道德要求人的诚实,就是让人的说话形成这个范式——是什么就说什么(一颗真心在说真话——诚实的说话)。但是,在我看来,“诚恳”更可取,它让人的说话形成这样一个范式——应该说什么就说什么(一颗真心在说话——诚恳的说话)。

“诚实”是一种冷冰冰的客观反映现实,讲究语言的实在和诚信。而“诚恳”是在语言的实在诚信的基础之上注入了人性成分。说出一句话,若要成就自己的品德,那就诚实的表达。如果想要将话讲的圆满和可接受,成全别人的耳朵,则诚恳的表达再好不过。

从实践来看,诚恳讲话所带来的社会或个人的总体收益要远大于诚实的讲话。从个人修养上来讲,诚实可取;从社会生活来说,诚恳更可靠。

在人与人相处的社会里,应当成为一个“诚恳”的人,而不应极端强调做“诚实”的人 。

 【五】没有什么话是废话

  “废话”只能是指说话者未出口而自己先作废的语言,所以“废话”的存在是一种私人自专性质的,不可能被别人猜知,于是废话在所有的对话和公开的谈话中是不存在的。所有的说出口的语言都是一定价值的,凡是被听到的“话语”都是有其独特内涵的话语。

“废话”是主体(说话者)在说话之前有选择的没有讲出了的自废的话语;但是只要说话者讲出来了,那么这句话就有了其独特的意思(千万不要从听者的价值判断),至少这句话语有说话者的某一种的情绪;也就是说,听者就算认为这句话没有“意思”,那至少要关注这句话中的情绪。

所以,社会中关于“废话”的的定义和价值审定是这样的一种形式,第一,通常习惯的讲的“废话”包含了更多的情绪,含有听者所注意方面较少的意思;第二,“废话”的审定来自听者,由听者的价值判断,并以此攻击“说者”。第三,这种“废话”在意思方面含有更多真理性的比例成份。

前面已经写到过通常所言及的话语都是以情绪表达为主,然而在人们真正的采撷的即是作为听者方面真正采撷的是话语的“意思”,情绪作为最基础的铺垫作用,为说话者的话语的被理解提供一种解释的可能,当然情绪越是丰富和足够,那么这种解释就越是精准。当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可能只是言及一些琐事这些事情为人所熟知,且每个人大概都经历过,人们听起来就感觉十分乏味,并且不耐烦,因为从他们的说话的话语和内容里面,那些听者没有从里面发现一些什么值得撷取的有价值的“意思”(这里的没有价值指的是从听者方面去论断而得出的结论。)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以后,听者就会认为这些话语是废话,这里的“废”字真实的指向应当是——“意思的缺无”,但是这里的“废”字也一并否定了那些说话者的话语的情绪,就如上文中所言及的那样——“你可以说这些话语里没有什么意思,但你们不能不顾及话语中所包含的情绪”。这些“废话”由于含有的情绪极多,那么他们的“意思”较少,并且凡是被众人斥之为“废话”的话语都有这样一个特点——这些话语为众人所早已“理解”并且觉得不必再次细细讨论,而且建立众人的朴素的公理之上,大家觉得没什么错误,但就是谈论起来没有意思,所以斥之为“废话”,这种情况下的话语往往真理性的成分更多。但是这些话语并没有逻辑的严密论证,所以尚且不可言及其是真理,姑且叫做——真理性成分更多。)

总之,在实在的语言之中,是不存在废话的。但是在具体的和虚拟的意识中,人们又会将某些话语称作是“废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章 积极倾听
每天都在听,但你的倾听能力及格了吗?
如何提高聆听的13条技巧
处世箴言——智慧的人懂得委婉说话,给对方台阶下
语言之中的无形力量——话语的“言外之意”是如何产生的?
每日分享:学会倾听。我们经常说:会说赶不上会听。意思是说,听者更能客观地判断出说话者的虚实和曲直,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说话者的用意和心情。就是说,只要说者表达的不是真实的想法或者表达得有失公允,那么,听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