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野蛮进化(1)一个伟大部落的来历


摘要

它的伟大在于,它是第一个在中原建立王朝的北方游牧民族,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惨烈历史,之后彻底地向着文明进化,他们对汉文化的推崇和对自身文化印记的断然放弃让人感慨!

(东汉时期各政权示意图  来源:网络)

01

先简单解一下题。

“野蛮进化”,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很暴烈、生猛、迅速地演进、迭代;一个是从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的演化,野蛮孕育文明,文明从野蛮中走来。

是谁在“野蛮进化”呢?

就是结束了五胡十六国这一特别具有破坏性时代的拓跋鲜卑,他们建立的代国,同五胡十六国差不多同时期,这个小小的政权无力左右大势,甚至都不入史家的法眼,十六国之中并不包括代国。

但历史就这么诡异,正是这个从汉魏时期才从原始蒙昧的状态开始进化的族群,担起了结束十六国的历史任务——代国被前秦灭,族群离散,但前秦崩溃,代国复兴,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并下启隋唐,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的,就是拓跋鲜卑野蛮进化的过程。

这个系列,咱们就聊聊拓跋鲜卑的进化史。

02

按照咱们的线性历史思维,聊一个民族的演变,得往上倒,追根溯源,恨不得把“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个千古难题弄得一清二楚。

在了解拓跋鲜卑的演进过程中,这个思维会把你弄得头晕目眩,痛苦不堪。

既然是“拓跋鲜卑”,那么“鲜卑”就应该是一个族群,“拓跋”是这个族群的一支。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得先了解“鲜卑”这个族群。

 “鲜卑”族早已消逝于历史的尘烟之中,有的历史学者说,现在的“锡伯”族,就是“鲜卑”族的后裔。

鲜卑,锡伯,念起来倒有几分相像,但究竟是不是,或者说锡伯族还有多少鲜卑人的血统,经过数千年的族群融合,特别是在北方这片战乱频仍的土地上,这就是一笔算不清的账了。

那么在史籍中,鲜卑族是咋回事儿呢?

先说一个“历史八卦”吧。

汉桓帝时期,也就是公元一世纪中叶,有一个叫应奉的官员,在谈及鲜卑族的来历时,是这么说的——“鲜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士亡出塞,依鲜卑山。始皇为人刻薄。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后稍昌炽,东西有万二千余里。今其人皆髡头衣赭,手足粗肿,此为徒人状也。”

说鲜卑这个民族,是秦始皇时期因受不了修长城的苦难而逃亡到塞外鲜卑山的一帮人演化来的,还煞有其事解释“鲜就是少,卑就是陋”,说人家秃脑门穿褐色衣服,手脚肿大,正是修长城的那帮刑徒的样子。

这种观点反映了中央王朝的无知和自大,以天下皆我所有的视角来看待少数民族。

当然,这种说法已被考古学所推翻,证明是无稽之谈。

事实上,在历史古籍中,《史记》《汉书》中都没有出现过“鲜卑”这俩字,直到东汉初年,才有“鲜卑”之名的出现。

在古代,一个王朝的统治力是由中央到地方不断地圈层弱化的,对统治力鞭长莫及的区域和族群,则予以贬意的命名,周朝时即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称,秦汉之际,称北方的匈奴为胡,而生活在匈奴东边的乌桓等族群则称为东胡。

关于鲜卑族群的来历,从历史上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认为山戎就是鲜卑,有的认为鲜卑是乌桓的一支或后裔。

现在公认的说法是,秦汉之际匈奴崛起,击溃东胡部落联盟,其残余势力退守到大兴安岭,分为南北两支,鲜卑在北,乌桓在南。

鲜卑因与中原中间隔了一个乌桓,与中原王朝没有发生交际,所以秦汉的史籍中并没有出现鲜卑的记载。

那么鲜卑为什么叫“鲜卑”呢?

一个族群的命名,大多以地而名。“鲜卑”之名,史籍中也多记载以分布之地有“鲜卑山”而名之。

找到这个山,也就知道了鲜卑的来源。

但问题是,这个“鲜卑山”在哪?

也有好多种说法,有的说在辽东,有的说在辽西,更有的说敦煌东南也有一座鲜卑山,清代地理学家张穆则在《蒙古游牧记》中记录:“旗西三十里有鲜卑山,土人名蒙格”。他说的“旗”,是指内蒙古科尔沁旗,最重要的是,离这座山约一百多里之外,还有一座名乌桓山与之遥遥相应,乌桓与鲜卑本就同属一个部落联盟,他们的发源地相临不远,也在情理之中。

可能正因为如此,著名历史学家马长寿先生采信了这一说法,他说“魏晋以来汉文史传的叙述,是从鲜卑迁徙到西拉木伦河流域开始的”。

西拉木伦河,也就是西辽河的北源,在今天的赤峰市克什腾旗。汉武帝时乌桓降汉,乌桓南迁,鲜卑也跟着向西南迁徙,来到了这里。

那为什么典籍中有那么多“鲜卑山”的记载呢?

这可能与鲜卑人不断地迁徙有关,这些“鲜卑山”,之前可能并没有名字或不叫鲜卑山,鲜卑人来了之后,以族名命名山名,指为“鲜卑山”。

当然,这都是猜测,并无实证,也不可能有实证了。

东汉时期,鲜卑多次西征匈奴,公元87年,鲜卑杀死了匈奴的优留单于,导致匈奴解体,漠北大乱,东汉也屡次打击匈奴,匈奴单于西遁,致漠北为之一空,而 “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也就是停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万帐基本都融入了鲜卑族群。

也可见那时并无“民族”概念,不管你是什么人,加入到我的族群,那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到156年,鲜卑族群中出了个伟大领袖檀石槐,他把散落的鲜卑各部统一起来,定王庭于弹汗山(张家口),将鲜卑划分为了东、中、西三部分,随后“因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整个漠北高原被鲜卑所有。

181年檀石槐死,他的鲜卑汗国也陷入动荡,曹魏时期,一个叫轲比能的鲜卑人又冒了出来,不断兼并周边部落,甚至诸葛亮都曾打算联合轲比能以夹击曹魏, 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韩龙刺杀轲比能,从此鲜卑“部落离散,互相征伐”,鲜卑政权算是彻底瓦解了。

那说了半天,都说到曹魏时期了,我们的主角,拓跋鲜卑在哪里呢?

这事儿说起来更让人挠头,这一段的鲜卑历史,根本就没出现过“拓跋鲜卑”这个名称。

03

要捋清拓跋鲜卑的来源变迁,基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儿。

还是先说一个“历史八卦”吧。

《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曾这样解释:“匈奴女名托跋,妻李陵。胡俗以母为姓,故为李陵之后而甚讳之,有言其是陵后者,辄见杀。

大家知道,南齐是南北朝时的南方的汉人政权,而与之相对的正是拓跋鲜卑建立的北方政权北魏,萧子显这样解释拓跋鲜卑的来历,实在是有点小家子气了,正是犯了知识分子的毛病,打不过你,就骂死你,这意思你拓跋氏无非就是胡汉的杂种而已。

而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虽说有“秽史”之嫌,但毕竟是拓跋鲜卑的官方史书,寻找拓跋鲜卑的历史,还得从《魏书》中仔细加以辨别。

《魏书 序纪》中开章明义:拓跋鲜卑是黄帝的小儿子昌意的后裔始均的后代,这一下子就给干到黄帝那里了,明显是往脸上贴金,当然也是一种政治操作,北魏在中原建政后以华夏正统居之,把自己的老祖宗追到黄帝那里,也是根红苗正的意思。

然后又讲“鲜卑”的来历,说是“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也是以地名为族名的意思,但这个“大鲜卑山”在哪里并没有明确指出,只是模糊地说“幽都之北,广漠之野”,接着再讲“拓跋”二字的意思,“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还是生硬地扯了黄帝,说黄帝是土德,在他们那里把土叫“托”,把“后”,“后”也就是王、帝的意思,把“后”叫跋,所以他们以拓跋为氏了,这一说法,也早为历史学家所考证推翻。

值得注意的是“大鲜卑山”这个说法,历史典籍中述及鲜卑来源时均是“鲜卑山”,所有典籍包括《魏书》之后的史书,也无“大鲜卑山”的说法,这让人怀疑,《魏书》在拉虎皮作大旗,给拓跋鲜卑的原始驻地冠以“大”字,以示拓跋氏才是鲜卑族群的正源。

而对“拓跋”这个称谓,马长寿先生认为“鲜卑父匈奴母”生的孩子就称之为“拓跋”,这是从民族融合的角度作出的解释,但并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有的学者认为拓跋就是驻牧于所谓大鲜卑山的这群人自古以来的一个自称而已,“拓跋”二字只是音译,其具体意思是啥那就谁也说不清了。

所以对于拓跋鲜卑的来源,更是众说纷纭,依据“幽都”指幽州地区,认为“幽都之北”就是指东北地区,据此有贝加尔湖说、鄂嫩河说、外兴安岭说等等,还有学者认为拓跋鲜卑起源于西伯利亚一带,如吕思勉就认为“拓跋氏之先实来自西伯利亚。《魏书》谓其国有大鲜卑山。希腊、罗马古史,谓里海以西,黑海之北,古有辛卑尔族居之。故今里海北境,有辛卑尔古城;轩海峡口,初名辛卑峡;乌拉岭一带曰西悉毕尔,六卑尔即鲜卑也……此族古代,盖自欧、亚之界,蔓延于匈奴之北及其东,其所居之地,皆以种人之名名之。”

反正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推理逻辑,莫衷一是。

而马长寿先生则通过对《魏书》中记载的北魏太平真君年间乌洛侯国使节来朝告知的在其国还保存有拓跋鲜卑神庙“旧墟石室”的故事,以乌洛侯国的位置推测出石室的大概方位,以此认为拓跋鲜卑发源于大兴安岭北段。

但这只是马长寿先生根据文献作出的推测,直到1980年在大兴安岭北部的嘎仙洞被发现,而且保留到现在的面貌基本上和《魏书》中的记载相一致,这引起了巨大轰动,认为拓跋鲜卑的来历终于能说清,他们就是发源于大兴安岭北段,这也成了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

但还是有人对此提出置疑,认为嘎仙洞的发现,只说明北魏时确曾派人到此并刻石留念,但并不能就因此说拓跋鲜卑就发源于此,而“嘎仙洞”为满语,意为吃剩的野兽骨肉之洞,有可能是乌洛侯国人祈祷祭祀的地方,是乌洛侯国作为北魏的附属小国为讨好北魏政权才故意这么说,而北魏政权为彰显自己历史久远,也就派人寻找到这么一个洞,然后刻石,但所刻祝文中通篇并未提到“大魏”、“皇魏”这些能显示拓跋鲜卑荣耀功业的国号,说明当时的北魏政权并未真正重视,只是拿来说事儿而已,再者,关于北魏政权寻找到自己祖庙这件大事,在所有正史中也就只在《魏书》中出现了这么一次而已,认为历朝历代并未将此当真。

但不管怎么说,毕竟都是推理,而“旧墟石室”则是实证所在,所以我们大可以认为拓跋鲜卑就是发源于大兴安岭北段。

但这样一来,就会在“鲜卑”与“拓跋鲜卑”的关系上出现混乱,如果他们是同一族群,拓跋鲜卑是鲜卑的一部,那二者发源地并未统一,而且按照《魏书》所记,拓跋鲜卑历史之长,自始均之后,“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而拓跋毛与拓跋硅之间有二十七帝,加起来大概一百代,拓跋硅已有信史可查,以一代二十年计算,那也就意味着拓跋始祖早在夏末商初时期就已生活在嘎仙洞一带了。

这可比前文所说的“鲜卑”的起源要早得多了。

合理的推测可能是这样的,拓跋鲜卑其实很长时间并不把自己的族群称为鲜卑,只是一群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的胡人而已,自呼为“拓跋”,但随着他们不断南迁,又赶上鲜卑族在檀石槐的带领下兴盛起来,为求得生存,也就自称拓跋鲜卑了,或者早在东胡部落被匈奴击溃后,一部分退至大兴安岭,分化为鲜卑与乌桓,鲜卑在北,与“拓跋”产生了联系,“拓跋”当时处于蒙昧状态,没有鲜卑开化,久而久之他们也就自称“拓跋鲜卑”了。

04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并不影响拓跋鲜卑这个部落的伟大,它的伟大在于,它是第一个在中原建立王朝的北方游牧民族,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惨烈历史,之后彻底地向着文明进化,他们对汉文化的推崇和对自身文化印记的断然放弃让人感慨!

下一章,我们终于可切入正题,沿着历史的脉络,去探寻一个部落的野蛮进化史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鲜卑时代之一:嘎仙洞,鲜卑是怎样在这里“龙兴”的
青山往昔及它俯视的物事/张佃永
转:拓跋鲜卑
鲜卑的故事(四十)髡头宇文
南北朝对峙局面是怎样出现的?鲜卑拓跋族的崛起成重要推动
慕容悲歌:参合陂之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