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伯罗奔尼撒战争5:第一战
userphoto

2022.06.05 江苏

关注
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了,第一战却是在两个小弟之间开打的。

自从斯巴达对雅典宣战后,整整7个月,双方光在那儿干吼,谁都没动手。这一方面是在比拼心理,另一方面,两个老流氓都在小心翼翼试探对手,总体还是保持着理智的状态。

首先沉不住气的是斯巴达一方的底比斯。

我们有必要把过去的历史简要回顾一遍。

(底比斯与普拉塔亚)

大家看图的话会发现,底比斯和普拉塔亚挨得很近。这种地理环境就让底比斯非常不爽:底比斯是斯巴达的小弟,却坐落在雅典的地盘上,这位置本来就尴尬,再赶上他和普拉塔亚几乎是脸对脸贴着,而全希腊人都知道普拉塔亚是雅典最忠诚的小弟,从老庇(庇西特拉图)时代开始,经历了两次希波战争再到雅典帝国的崛起,普拉塔亚始终对雅典忠心耿耿。如果你是底比斯领导人,每天醒过来就想到这种格局,有没有一种很恶心的感觉:身边老有一条雅典的狗盯着你的一举一动,稍微想干点大动作,普拉塔亚就上来和你逼逼,你还不能发作,否则背后的雅典就会亲自出面给你上政治课。而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雅典出兵占领底比斯的情况雅典帝国2: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而且一占就将近十年,如果不是斯巴达后来出手干预,底比斯将彻底亡国。怎么说人家底比斯也号称“希腊五大流氓”之一,这么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让底比斯颜面扫地,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让本来对雅典就一肚子火的底比斯更加坚定地站在斯巴达的阵营里。

所以出于历史上的恩怨,再加上现实地理条件的原因,底比斯是做梦都想找个机会把普拉塔亚给做了。无奈《三十年合约》之后,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大流氓各自划定了势力范围,你想找茬的机会都没有(危机与克服2:贪多嚼不烂)

而现在不一样了,斯巴达对雅典宣战了,那么作为联盟成员,底比斯自动对雅典宣战,也就与雅典的小弟们自动宣战。这给了底比斯梦寐以求的机会去搞普拉塔亚,这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一战:普拉塔亚偷袭战。

而这场战役的过程也很有戏剧性:杀人的被反杀。

大家如果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有过一场经典的战役:上方谷大战。这场战役跌宕起伏,大概过程是司马懿大军被引诱进山谷,被蜀军围得死死的,接着就是滚木雷石加放火,眼看着大火即将送司马老儿去见曹操的时候,老天一场暴雨把大火浇灭了,也把诸葛亮的最后希望给浇了个透心凉,司马懿父子三人逃出生天。

这个故事历史上并没有,这把火也是罗贯中帮诸葛亮放的,不过我们从些描写里头,得到了一个很实用的经验:

出门要看天气预报。

底比斯就是光顾着出门、忘了看天气预报的倒霉蛋。

为了干掉普拉塔亚,底比斯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具体来说就是,找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底比斯把军队兵分成两路,先头部队和主力部队。先头部队300人,这些人轻装简行,趁着黑夜偷偷潜入普拉塔亚城里,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军事要塞和市政机构,把这些军事长官、行政长官统统干掉,然后把城门打开,接着后面的主力部队及时赶到普拉塔亚城外,等到城门一开就杀进去。

这个计划应该说很周密,先头部队也确实出色完成了任务,他们成功摸进了普拉塔亚城,该占的地方都占了、该干掉的也都干净利落地解决了,接着按照计划,开门准备接人。

几乎就要成功了。

不过很可惜,是几乎。

这帮先头部队打开了城门,伸长了脖子等着开庆功宴,结果等到天亮,鬼影都没有。

人呢?

话说就在先头部队在普拉塔亚城里搞偷袭的时候,底比斯的后续主力的确卖力地往普拉塔亚赶,一切发展顺利。当时底比斯和普拉塔亚的边界是一条河。这条河平时水量很浅,是个人就能蹚过去,因此底比斯人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从没觉得这条河有什么问题。

但是在作战当天,老天爷和底比斯人开了个大玩笑:

当晚大雨滂沱!

大雨导致河水的水位和水流都比平时猛增了十几倍。当底比斯人赶到河边的时候顿时傻了眼:蹚不过去了。由于没有预案,这帮底比斯丘八就只能在岸边干瞪眼。结果就是原定夜袭普拉塔亚的计划被一条暴涨的河给搅黄了。

大部队过不来造成的连锁反应是:先头部队的300个人惨了。

普拉塔亚城中的居民一开始听说有人偷袭确实吓坏了,尤其是听到他们的官员和军官都被干掉时,城里确实陷入了恐慌中,但是由于底比斯增援的部队一直没来,乱了一阵的底比斯市民发现,似乎对方军队的人数不是很多。缓过来的底比斯人开始组织试探性反抗。而底比斯先头部毕竟就300个人,能搞多大的动静出来?很快普拉塔亚人就摸清楚了情况:

感情是摸哨来了!

搞清楚状况的普拉塔亚人迅速反击,而且是汪洋大海一般的人民战争。

普拉塔亚男人抄起家伙、举着火把满城搜捕底比斯人,女人也没闲着。他们带着孩子老人登上了屋顶,在确保自己安全的同时,从地上搬上去不少石块,居高临下监视敌情,一旦发现可疑的人就朝着扔石头。这是我这个书呆子看到的最为古老的立体化交叉火力配合的案例。

反击一直持续到东方发白。

本来趁着夜色,这300个底比斯人还能有个掩护,但是随着太阳升起,这帮老兄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避无可避。一晚上下来,这帮人挂了一样,其余一半被活捉。

于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伯罗本尼撒战争的第一场真刀真枪的火并,就是以这种戏剧化的方式收场了。

雅典方面很快就收到消息,伯里克利敏锐地感到,被俘虏的一百来号人有着巨大的价值,于是他立刻派出雅典官员去到普拉塔亚,打算第一时间接手这批俘虏。

但是晚了一步。

当雅典人到达普拉塔亚的时候,这些俘虏被愤怒的普拉塔亚人全部处死了。

伯里克利十分恼火。因为这些底比斯俘虏都是训练有素的战士,对底比斯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伯里克利手里捏着这些人就掌握了谈判的筹码,可以在未来的博弈中获得主动权。更重要的是,伯里克利并不想把和底比斯的关系搞得太僵,如果通过归还俘虏能换来底比斯对雅典的关系的缓和,那么等于减轻了雅典的外部压力,伯里克利可以更加专注对付斯巴达。现在可倒好,普拉塔亚杀了这些俘虏,让本来就很紧张的关系变得更加恶化,改善关系的可能变得彻底没戏了,接下来,底比斯会和雅典死磕到底。

恼火归恼火,伯里克利意识到,他必须有所准备来应对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事情。

首先要对普拉塔亚做好防御。因为底比斯一定会到斯巴达跟前去告状,那么接下来,斯巴达再谨慎,也必须替小弟出头,这样一来,斯巴达陆军必然出动,普拉塔亚必然会遭受到来自斯巴达大军的报复。

其次,雅典本身也要有所准备。因为一旦真的开打,别说普拉塔亚不经打,就是以雅典陆战水平,也未必扛得住强悍的斯巴达陆军。因此伯里克利必须要想个扬长避短的法子,既能够挡住斯巴达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般的打击,又能够对斯巴达形成反击与制衡。

然后我们来看看看斯巴达方面的动作。

果然,遭遇大败的底比斯人立刻跑到斯巴达人面前去大哭大闹,五个监察官勃然大怒,坚决要求国王兵灭了这帮孙子。当时的斯巴达国王叫做阿西达穆斯二世(下面简称“穆哥”),这是个老成持重的人,虽然他也觉得事态严重,但他却没有赞成与雅典全面开战,穆哥的理由很中肯:这场火并,说到底都是底比斯先动手,雅典方面最多就是防卫而已,你底比斯现在要装出一副受委屈的样子,要脸么。

同时,穆哥和斯巴达那帮糙汉子不一样的地方是,他是个脑子异常清醒的人,他知道雅典的实力太强,你不能用对付一般对手的逻辑去对付雅典。别的不说,雅典城墙坚固,港口和城市固若金汤,光这一条,就决定了斯巴达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推平对手,再加上穆哥对伯里克利非常了解,他知道伯里克利也一定做好了准备,如果按照监察官要求,豁出去和雅典干,那么必然会演化成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最后一定两败俱伤。

基于这个理由,穆哥在斯巴达高层会议室始终没有松口同意全方位开战,因此在斯巴达高层会议还是决定出兵后。穆哥在执行阶段是非常谨慎的。他没有大干快上,而是走走停停,一路上小打小闹慢慢往往雅典方向挪。他就是想看看雅典方面的反应,看看雅典到底是铁了心和斯巴达死磕还是有所保留。

当穆哥带兵踏入阿提卡地区(雅典所在地区),当第一眼扫过雅典郊外的情景时,他立刻明白了伯里克利的心思。

雅典郊外空无一人。

雅典郊外集中了大量的农场和庄园,雅典主要的粮食小麦,主要经济作物葡萄和橄榄的种植园都扎堆在这里,因此这个地方应该是人流密集、一片繁忙景象才对。但是穆哥军队所到之处一片寂静。居民明显是被紧急疏散走了,屋里能带走的金银细软都被搬空了。外面农田里的庄稼也都被收割殆尽,留给穆哥的就是一座座被掏空的房屋、村庄和农田。

同时他收到探子的情报,不仅阿提卡周边的,连普拉塔亚城里的妇孺老人也都在第一时间被送到雅典城内保护了起来,现在的普拉塔亚也是一副坚壁清野的样子,留在城里的就只有军队,还有充足的军粮,准备据城死守。

穆哥毕竟是伯里克利的老朋友,凭借他对老朋友的了解,他立刻读懂了伯里克利的战术构想。

简单来说就是:以拖待变。

雅典的优势是海军,陆军干不过斯巴达。对于伯里克利而言,他没有理由用自己弱势的陆军和斯巴达死磕,而应该扬长避短。你斯巴达不是在陆地上入侵阿提卡地区吗?那我就用我的海军骚扰你伯罗奔尼撒半岛,你斯巴达在雅典周边烧杀抢掠,我就可以在斯巴达沿海的城邦和村庄把损失给捞回来。等于说,伯里克利是在和斯巴达对耗。

而雅典最不怕的就是对耗。

我们前面讲过,雅典生存支柱是手工业和海运,哪怕陆地上的农场、村庄被毁,只要港口和海运保证通畅,雅典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收入和物资补给。而雅典有坚固的城墙把城市和港口连成一体,斯巴达根本撼动不了雅典的生命线,那么雅典就有足够的实力和斯巴达耗下去提洛同盟2:一堵墙引发的恩怨。而斯巴达经济实力不足,无法支撑长时间的大规模消耗战。依靠这种战术,伯里克利可以慢慢拖,直到斯巴达经济绷不住,人们的战争意愿就会消退,到那个时候,雅典就能够和斯巴达心平气和坐下来谈,战争也就可以结束了。

对耗战术成本巨大,但这种战术是比较克制的一种选择。因为说到底,这属于防守型策略而不是进攻型策略。说明在伯里克利内心深处,他也明白与斯巴达全方位死磕的风险太高、代价太大,对耗战术恰好能够把战争的损失和规模控制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范围内,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也就是说,伯里克利不想和斯巴达彻底大打出手。

看明白情况的穆哥,于是下令斯巴达步兵对这些没人住的地方一阵蹂躏。屋子里能带走的值钱细软都带走,带不走的都毁掉;外面的葡萄树、橄榄树被砍到,农田被践踏,个别地方还放了火,乒乒乓乓的搞的一阵,不明内情的人一看觉得斯巴达好凶悍啊,简直就像冥王哈迪斯降临了一般恐怖。其实这点损失对雅典而言,谈不上伤筋动骨,看着热闹罢了。

但是穆哥要的就是这个热闹。

因为穆哥的这通折腾,既是做给雅典城里人看的,更是做给随军的监察官看的。

城里的伯里克利一看穆哥率领的斯巴达陆军到了,还如此大肆破坏,于是马上派出了雅典海军兵分多路,朝着伯罗奔尼撒半岛杀过去,美其名曰“报复”。但伯里克利下达的指示很耐人寻味:只骚扰沿海村庄,不要深入腹地。

这个命令翻译成老百姓的话讲叫做:演戏可以,真干就算了。

于是雅典海军几乎倾巢出动,分成多路偷袭伯罗奔尼撒半岛,同样也是杀声震天、声势浩大,很有那么几分豁出去拼命的样子。

穆哥一看,火候到了,马上宣布撤军,不打了。

斯巴达是有监察官随行的,其实就是监军,负责监视将领前方作战的一言一行汇报给斯巴达城内的统治高层,这和我们中国明朝时候的太监随军给皇帝当眼线是一个道理。

果然,随军监察官一听穆哥要撤军立刻不干了,他们质问穆哥:你一个雅典人都没干死就这么退了?再说现在形势大好,雅典人龟缩在城里不出来,那正好可以扩大战果吗?哪怕多破坏点地方,多抢点东西也好,就这么撤军你什么意思?

穆哥回答得理直气壮:当然要撤。首先,雅典城高强厚,硬推的话,一定旷日持久,我们根本没带多少粮草,坚持不了太长时间;第二我们该烧的也烧了、该抢的也抢了,给雅典造成了重大损失,还得到不少战利品,这难道不是业绩?最后,雅典海军都打到咱家门口了,如果我们回救不及时,到时候万一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这责任算你的算我的?

滴水不漏。

监察官被怼得哑口无言。

现在大家该明白为啥穆哥要搞出这些大动静的原因了:他就没打算和雅典拼命,也是做做样子而已。从一开始他就计划着撤军,但是撤军总要有理由,旁边有监察官看着,你贸然撤了,回到斯巴达会受到弹劾,搞不好别说国王位子被废除,严重的甚至会被处决。他和伯里克利是三十多年的老朋友,对方是个什么心思门儿清,所以两个人利用这种熟悉和默契一起导演了一出“双簧”。

果然,当穆哥带领斯巴达主力撤回科林斯地峡西侧的时候,雅典海军就跟事先说好了的似,立刻收工、回家吃饭。

这是打仗吗?街坊串门好不好!

这默契程度,恐怕只有当年中国足坛的黑哨才能比得上。

而且不仅是现在,从今往后的好多年时间里,雅典和斯巴达保持着这种默契,双方一个在陆路,一个在海上,每年固定在春天开拔到对方的领土上破坏一番,然后差不多夏天的时候就各自收兵。双方保持着互相伤害,但是始终没有面对面开撕。场面搞的震天响,但是细究起来,这种相互骚扰的对峙,对战局的实质性帮助是屁用都没有。那场面,你会觉得这哪是什么战争,分明就是学校组织一年一度的春游!

(雅典斯巴达“双簧”套路)

说到底还是因为伯里克利和穆哥都不希望正面开战,虽然战争打的是国家综合实力,但是他们之间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博弈和较量,所以在正面战场上,双方都比较克制。

随着雅典和斯巴达双双退兵,时间也来到了公元前431年冬天,伯罗本尼撒战争开打的第一年接近了尾声。按照当时的惯例,双方进入秋季之后就不再打仗,而是需要收拾战场上牺牲者的尸体,运回国内埋葬。

雅典将死者葬在了雅典郊外的一块空旷的墓地中,由于这是为国捐躯的烈士,伯里克利亲自出席了葬礼,并且做了一场洋洋洒洒的长篇演讲。

这就是震铄古今的《伯里克利葬礼演讲》。

今天,任何西方国家的学生,都知道这篇著名的演讲词,这些国家的中学课本中都收录了这篇演讲的全文。在这篇演讲中,伯里克利宣扬了雅典制度的优越性,他声称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全希腊都向往并且学习希腊的民主制度和法律法规。因此,现在打的这场仗,无论是必要性还是紧迫性,都是雅典人选择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他们的社会安全与生活方式。整篇看下来,伯里克利的口才真是了得。谋篇布局上体现了严密的逻辑,论证丝丝入扣、语言极尽优美。我相信伯里克利发表演说的时候,修昔底德当时正在现场聆听。我能够感觉到修昔底德震撼的心情和被调动起来澎湃的爱国激情,因此修昔底德对这篇演讲非常重视,全文收录在《伯罗本尼撒战争史》里。

这篇演讲不仅轰动了当时,也影响了后世。大概2500年以后的美国,有一个人,同样在一场军人的集体葬礼上,他发表了一篇风格相近、内容类似的演说。这篇演说名叫《葛底斯堡演讲》,那个做演说的人,叫林肯。

(林肯与葛底斯堡演讲第一段)

大家如果把这两篇演讲稿拿过来仔细对比一下,你会发现这两篇文章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唯一不同的是,伯利克利文稿非常长,而林肯的演讲一共才300个单词左右。这两篇文章同样精彩,一样青史留名,虽然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林肯在对伯里克利进行可以模仿,但是伯里克利对林肯潜在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

这既是优秀的演说家的魅力,也是优秀演讲的魔力、更是语言文字的威力。

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一年,就在伯里克利荡气回肠的演讲中落下了帷幕。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还可以,就点个赞或者点个“在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奔尼撒战争伊始,雅典遭遇瘟疫
说说古希腊那些智慧的脑袋(二)
什么叫伯里克利时代?
伯罗奔尼撒战争:简要过程
极简世界史系列——“两希文明”之一(雅典与斯巴达)希腊简史
公元前的雅典瘟疫,城内死伤无数,执政官都病逝,为何铁匠没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