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苑★散文】山水之中有乾坤
userphoto

2022.06.10 上海

关注
大自然,神幻莫测,千万年江河入海,看尽沧海桑田,泛舟五湖,纵横四海,又怎能不让人感叹山水之雄奇、壮阔,难怪会有人赞叹一声:“江山信美”。一水无穷空自碧,环顾四周皆是青山碧水,这样的场景,又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荡涤凡俗澄心,追寻内心的那份安宁,难怪有人会感叹一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啊。
   不过,千里江川虽然秀丽,人们却不能久久耽于其中,若是人人都选择归隐田园的话,那么谁来从事稼穑,谁来通商经贸,谁来管理国家呢。或许,就是为了使得人们在繁琐的工作之余,也能够感受到山水的美好,在山林中寻找到一份内心的寄托,调节自己的身心,山水画,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才应运而生吧。
   其实,绘画,是早在远古时代便已经产生了的,据说,在新时期时代出土的那些彩陶上,就绘有跳跃的鹿,甚至还有三五成群携手踏歌的人的形象。后来,随着人们的欣赏水平和艺术水平的不断增高,绘画,也逐渐发展,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通常将中国传统绘画称之为国画。国画一般都是用毛笔作画的,画家用毛笔,蘸上墨汁或者是水彩,在绢帛或者是纸张上绘画。
   中国画的题材其实还是多种多样的,有花鸟,有鱼虫,有人物,当然,也少不了山水。
   山水画,说白了就是以山水为主体的绘画,当然,它的主要描绘内容,也不光仅仅只是山和水,应该说,一切自然景物和部分人文景物,都包括在山水画的范畴之中。在山水画中,可以有山川河流,树木石头,也可以有亭台楼阁,舟车桥梁,还可以专门画风雨阴晴、雨雪云雾等自然现象,或者以春夏秋冬等气候特征作为主要描写的内容,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在中国,首先作为主体出现在绘画上的,应该还是人物形象,据说,在商周时代的壁画中,就已经有人物画了,所以说,它的出现,比山水画和花鸟画等都要早。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山水画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但是,那个时候,山水画依然是作为人物画的附属而存在的,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不过,在那个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山水画,是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题材进行发展的。
   或许,山水画的形成,和山水诗的形成也不无关系吧。在魏晋时代,出现了很多以山水为题材来进行诗歌创作的诗人。在魏晋之前,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常常只是作为一首诗歌的点缀,到了曹操创作《观沧海》的时候,才开始大量描写山水景物。而魏晋时代的二谢,也就是谢灵运和谢朓,他们都是喜欢寻幽探胜之人,在走遍了名山大川,看惯了余霞澄江之后,他们决定用诗歌来将这些美丽的景致记录下来,同时,也在诗歌中抒发自己希望能够抛弃世俗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由驰骋的心情。可以说,自二谢开始,中国诗人才开始寄情山水,追求山水之中的雅韵。有了山水诗,自然便要有山水画来匹配才行,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山水画,才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线,有大量的画家,开始钟情于描摹大自然的美景。
   到了隋唐开始,有了一大批寄情于山水的文人,比如王维吧,他就是一个初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写诗的时候,讲究“空、寂、静”的境界,写出了一个讲究构图,讲究画意的唯美天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那种苍茫、辽阔、迷蒙的意境,很有画意。同样,他作画的时候,也非常讲究诗意,重视色彩搭配,追求视觉美感,时常用笔墨丹青,将诗中那种“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意境,展现在画卷上。所以,人们赞美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除了王维以外,唐朝还开始出现了一些专门绘山水画的画家,比如说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王维的水墨山水。虽然说,这些画家,他们在进行山水画创作的时候,所使用的方法未必相同,但是,他们的目的却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想要通过自己的笔墨,来描绘大自然的瑰丽风光,可以说,流派虽然不同,但是,其主旨,却是相同的。
  
   不过,这些画派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如果要按照其使用的墨色来分类的话,还是大致可以分成两个大类的,一个大类就是以五彩颜料作画,展现的是彩色的世界,而另一个大类,自然就是发挥墨法的功能,展现的是黑白的精神。
   使用彩色颜料作画,根据其所用材料的不同,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类。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青绿山水了。南宋时候的“二赵”,也就是赵伯驹、赵伯骕等画家,最擅长的就是青绿山水。它主要使用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作为主要的色调,有的绘画着色浓重,色彩炫目,被称为大青绿,但是,也有些画,只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着色,所以,叫做小青绿。
   如果绘画的颜料中,不仅有石青、石绿,还夹杂有泥金的话,那么就应该要叫做金碧山水了。要知道,如果仅仅是画郁郁葱葱的山林,那么,用绿色便已经足够,不过,如果还要画出那些雕梁画栋的建筑物,尤其是要画皇宫之类的,那么自然要显得金碧辉煌一些,加入一点泥金,那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由此可见,这种绘画的方法,是从唐朝的时候,便开始用了。
   加上了金色之后,色彩自然是要丰富一些了,不过,如果绘画之中,只有绿色,而没有红色等其他颜色的话,未免会让人觉得略微有些单调,所以,浅绛山水便应运而生了。这种绘画的形成比较晚,据说,是起源于五代董源,而兴盛于元代黄公望。根据《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用赭石在水墨勾勒的基础上着色的方法,的确是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为山水画增色不少。
   而山水画中的另一大类,自然就是纯以黑白作为主要色调的水墨画了。水墨画相传起于唐朝,王维对它大为推崇,认为这是一种单纯又自然,而且有极强的象征性,能够激发人无穷联想的绘画方式,所以,他提出了“水墨为上”。不过,可不要以为,水墨画就缺少可观性了,中国古代向来有“墨即是色”的说法,通过把握墨的浓淡变化,也可以制造出层次感,所以又有“墨分五彩”的讲法。“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如果水墨的色度掌握得好的话,的确是可以用来替代五彩缤纷的颜色,产生同样的层次感的。用来描绘那些重峦叠嶂的崇山峻岭,波涛澎湃的江河湖海,恐怕还是非常适合的呢。
  
   当然,如果光光只是仰仗水墨颜料,而没有在绘画的思想上有所建树的话,中国山水画也不可能独树一帜。
   若说起中国画的绘画特点,和西洋油画等有一个很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西洋画家,画画观察对象的时候,视点往往不变,而对象也不动,一般来说,就是正襟危坐,对着一物而画。可是,中国画的妙处,却与之不同,恰恰就在于行走之中的观察啊。
   这种在行走中观察事物的创作方法,早在人们创作人物画的时候,便已经产生了,古人画人物画的时候,并不是让对方坐定了,然后照着对方的样子来画画,而往往采取活动的观察方法,在对象的活动中观察其行动坐卧,采取“于众中阴察之”、“熟想而默识”的方法来收集素材,然后再回去进行创作。
   你看那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一个例子,想那韩熙载原本是南唐贵族,因为洞察时世,逃避政治,不肯接受李后主的重用,所以每日里只以声色自娱。李后主派翰林待诏顾闳中等人到韩熙载家中偷偷观察他的夜宴排场,绘成图画,想使他见而自惭,改变处世态度。由于这画有这样的创作背景,所以,画家顾闳中自然不能拿着画笔端坐,看一点画一点了,他只能默默记在心里,把参加宴会的各种人物的神情、体态、服饰以及歌舞表演等都分别记在脑子里,然后,画成“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五个部分。
   画人物画是这样,山水画,其实也是这样。在面对自然景物时,画家很少静静地对着一个景做观察,而是左顾右盼,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找出最适合入画的部分细细揣摩。就好像明朝的董其昌在《画旨》中说的那样:“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看,看得熟,自然传神。”相传,北宋时候有一个山水画大家范宽,他居住在终南山与太华山之间,终日观望,将千岩万壑记在脑中,然后作画,世人因此而称其“写山真骨”,“势状雄强”。或许,这正应了一句古诗中所说的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当然,这样的话,就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画家所画的东西,是他在一段时间内观察的结果,而并非是属于同一个时空中的事物,这样绘画,会不会让人感觉不太像呢?
   其实,万事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变化中的,即使是坐定了只画一处景物,使用速写的方法,也未必就能做到笔下的景物,都是在一个时空中的,恐怕只能靠照相机摄影,才能勉强做到。而中国山水画,其高妙之处,就在于画面的流动性,能够在静止的图画中,看到流动的景物,这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吗?
   西方人习惯用焦点透视的视觉原理去绘画,和他们不一样,中国人喜欢的是散点透视。画家的视点不局限在一个固定位置,而是在不断游走中“仰观俯察”,最后,当他们开始“经营位置”的时候,便会自然而然地将多时空下的视觉感受重叠整合在一起,不受焦点透视的限制,从而使得画面纵横扩展,具有流动性,就这样,静态的绘画,变成了流动的诗歌,唯美至极,这才是真正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呢。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种效果,中国人习惯在山水画中使用两种截然相反的绘画方法,“以大观小法”和“以小观大法”。
   以大观小,大千世界,如须弥芥子,天地皆在画家的掌中。一般情况下,我们站在山下,观察群山的时候,需要仰视,即使平视,也只能看见前面的山崖,而看不到后面的冈峦,如果就这样把眼前的情景画下来的话,未免显得单调。可是,如果使用“以大观小法”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正站在高空之上,斜斜地俯视大地,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弥补自己看不见的部分,根据山川地貌特点,推测层层叠叠的山岩与谷壑的形貌,使得构图纵横开合,穿插有致。就好像北宋时候沈括说的那样:“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由于使用了以大观小的方法来创作,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可以不拘泥于一个点,可以利用以往的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使得画家能够更好地从大处着眼,宏观把握,画出气势恢弘的画卷。
   而以小观大,则是充分运用想象力,将一个小小的盆景,想象成一片大丘壑。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是徐霞客的,所以,如果没有很丰富的经验的话,普通的画家,纵使拍破脑袋,也不可能想象出,那被遮挡住的崇山峻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话,以大观小的方法,就不好使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用以小观大的方法,画家通过观察一个小小的盆景,来想象那是连绵的群山,从而可以积攒绘画的经验。
  
   当然,光靠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扎实的画工。想当日,五代时候的董源,画了一幅《潇湘图卷》,由于他着重表现的是江南一带的山水,所以,为了充分表现出江南圆润的山水变化,他便用了一种“披麻皴”的方法来表现。这皴法,是中国山水画中极其重要的一种绘画技巧,它是一种由皴擦技法构成的,专门用来表现各种山水特征的手法。不同的皴法,往往跟山水画所表现的地域特征有关。那董源所描绘的是江南的山水,江南山水灵秀,所以,要尽量细腻,用披麻皴再好不过了,可是,如果要描绘大气磅礴,巍峨耸立的北方山水的话,就不能这样了,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卷》中,则是用了“斧劈皴”结合“雨点皴”的方式来表现的。皴法丰富多彩,正是有了这些繁复的绘画技巧,才能够展现出气韵生动的中国山水画。
   除此之外,虚实对比,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绘画技巧。在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画家虚化了背景,只是在画幅的中央位置画了一叶漂浮在水面上的小舟,有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四周除了寥寥的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
   曾经有诗人写道:“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那位诗人是通过只描写景物和声音,但是不描写人的方式,来反衬出环境的幽静。而画家马远则与之相反,他是通过描绘一个孤独的人,而虚化周围的环境,来制造一种空旷渺茫,寒意萧瑟的气氛,给人一种极端的孤独感,有一种“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的感觉。无限的留白,在人们的心理上和视觉上幻化出了一片含蓄而浩瀚的水域,留给人们无穷的联想。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无中生有”吧,用留白的“无”,来引发无限意象的“有”。
   山水之中,变幻无穷,乾坤无限,画家用丹青和水墨,描摹山川日月,在人们的面前,展现出一个又一个如梦如幻的山水世界。据说,有人将领悟禅意,用那么几种境界来表示:第一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或许,山水画的最高境界也是如此吧,只能画出眼前的山水,并不能算是高超的画师,待到能够从山水中画出一些与众不同的韵致之后,便算是进了一层,而等到眼中无山,心中有山,用手中之笔,画出心中之山的时候,才算是真正领悟了山水画的真谛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里江山图》赏析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4
中国美术简史5——两宋绘画
中国美术史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中国美术史—两宋绘画艺术(教资教招)
第八章 五代十国的美术(6学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