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随笔:乡村的“夜壶戏班”
  沿湖村位于汉江与通顺河的走廊,这里平畴沃土,男耕女织。村里请来个私塾先生教孩子们念书,也出过秀才、举人。但此地人读书似乎不是为了功名,更多是为了明理知行。
  沿湖村人好唱戏,已成为当地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清道光年间,这里就有戏班和简陋的戏台。
  始初,这一带流行的是“地花鼓”之类的小戏,一小旦、一小生,随时随地都能开演,既唱传统戏,也可以现编唱词,戏唱到田里的麦子黄。逢过新年,狮子、龙灯、采莲船自不必说,挨家挨户地唱,一直唱到正月十五。
  花鼓子就是在这一带孕育并发展成熟的一个地方剧种,它是在地花鼓、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成生、旦、丑多角色和声腔齐全的花鼓戏,并一代代家庭式地传承。
  抗日战争时期,唱戏艺人躲战乱,逃兵荒,保命要紧,哪还能唱戏?
  1956年底,文化部下发了一个农村文艺活动的通知,号召组织戏班,沿湖戏班请来武汉师傅做导演,以演传统剧目为主。农闲时,赴外地演出一演就是数月。
  三年自然灾害,饥饿得连命都保不住,哪还能唱戏?
  “文革”十年,传统剧目是封、资、修,只能演样板戏,哪还能唱戏?
  70年代上叶,学大寨挖河筑堤,水利任务重,哪还能唱戏?
  改革开放后,传统戏解禁。由于“大运动”,红卫兵把戏班的行头、道具都焚烧了,重新组织戏班时都要添置。沿湖村委会拿出公积金去买回各类行头,四蟒四袍,刀枪剑戟和乐器。因为唱的是如《薛刚反唐》这样些古装戏,道具、戏服不齐就演不成。这次重建戏班下了血本,花了好几千元。
  分田到户,戏班里一是农民,二是演员。地里收获后,经过农闲几个月排演,沿湖戏班排出了好几出戏,如小戏《思凡》《打莲湘》《蓝桥会》等;大戏如《王宝钏》《秦香莲》《穆桂英挂帅》等。
  一到腊月,正式演出时,附近十几里的人都赶来看戏。开场的锣鼓、鞭炮响起,一群鸟儿惊得从树林中扑腾着飞上天去,紧接着是演员“咿咿呀呀”地唱着。平日里寂静的乡村,一下子热闹起来。
  戏台简陋,垒个土堆,稍加平整,就算是戏台。台上或英姿飒爽、耍枪弄棒、或水袖飘舞、婀娜万千、台下的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看得津津有味。戏到高潮处,无论听懂的、没听懂的,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叫好和掌声。
  演员在候场的时候都要轮流参与伴奏,敲几下锣,打几声鼓,再跑到戏台上继续演出。演出时,就算是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戏也要继续唱下去。人神共乐,没人看有神看。别说是下雨、下雪,就算是“下刀子”也不能落下。一天的演出结束,戏台幕布后就是演员们的临时住所。过去农村夜间演出的时候,用的是“夜壶灯”照明,人们把草根戏班戏称是“夜壶戏班”。
  进入80年代中后期,老演员年事已高,只好在家看护留守儿童。青年演员纷纷南下打工。沿湖戏班自然就散了,演员被迫改行,哪还能唱戏?
  自从县里有了专业剧团,农村的戏班子已经很少见了。时下仅存的草根戏班大都活跃在乡间,他们挑着简单的行头,选个土坡用几块编织布搭起简陋的戏台,演出以及吃住便都在此。这些所谓的“角儿”,其实大多数都是些老头、老太,他们在简陋的戏台上舞动长袖,除了微薄的收入,更多的,是为了一份热爱。
  沿湖村是我的家乡,清明节回乡祭祖,天下着小雨,笼在霏霏细雨中的沿湖村,寂无人声。我撑着伞站在村子前,在怀念已逝的亲人时,也怀想起那个已然远逝的沿湖戏班来,更怀想起那远去的、土生土长的草台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青岛的农村京剧戏班
金莹:寂寞乡村小戏台 | 文学麦田守望者
台上台下的那些笑
“戏窝子”涿鹿
戏曲百科 | 谈谈戏曲中的行头,知识点哦
戏曲行头不可“张冠李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