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医的人,医德最重要”|专访 于嘉教授

写在前面

摄像机前的于嘉教授,坐的板板正正。让我也不自觉地调整了一下坐姿。他一言一行中散发出强烈的自律意识,除此之外让我深受感动的,还有他内心深处的坦诚和担当。

于嘉教授曾经遇到过一位患者,因为对自己手术治疗的成功率缺乏信心,最后患者选择了保守治疗。但也因此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这件事他一直记挂在心上,总是想如果当时能再跟家属多做一些深入的沟通,也许患者就能及时接受手术治疗。他直言:“我们不能过于强调手术的风险和责任,要为家属建立信心,应该把更多的压力扛在自己身上。”当我问及在他从医生涯中,印象深刻的一位患者时,他更是毫无保留地提起曾经因为在围手术期的疏忽而造成的遗憾,也因此将这位患者的名字永远刻在了心底。

每位医者在行医的路上,都会经历成功和喜悦,同样也会遭遇失败与挫折。在这些失败和挫折面前,有人因此一蹶不振,但更多的人,会像于嘉教授那样,在这一过程中反思、学习,并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与他们身上那股广博、跃动的医者之责、医者之爱融为一体,成为自身火炬的一部分,去温暖和治愈更多的人。

此前,我与于嘉教授并不熟悉,他也知道这次的访谈内容最终会呈现给大众。这让我更加觉得,在我们对话中,他流露出的那份担当与坦诚,如钻石般珍贵。

采访:金井子

编辑:任晓丹

校对:金永美

本期访谈嘉宾: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于嘉教授

Q1

“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是一个概念吗?精准医疗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A1:我认为“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不是一个概念。精准医疗是针对优选诊疗方案;而个性化医疗,是具体的方案实施。我个人认为,精准医疗是针对这一类疾病,会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去选择一个最优化或者最合理的医疗方案。而个性化医疗,是我们怎么去把具体方案,进行个体化或者个性化的具体实施,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

就目前而言,精准医疗时代还没有完全到来。它会受到国家政策影响,也需要医生认识度的提高,老百姓接受度的提高,需要一个具体实施的过程。目前在一步一步的推进,但还没有完全到来。

Q2

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一些基于大数据共性的临床研究是否会失去价值?“精准医疗”又有哪些难以克服的弱点?

A2:我认为不会。基于这种大数据共性的临床研究,会给我们指明一个大方向或者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让我们不会偏离正确的道路。这些基于大数据共性的临床研究,对精准医疗来说,应该是一个方向性或者灯塔性的存在,它不会失去价值,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

说到弱点,我觉得精准医疗虽然是治疗方案的最优选项,却不一定是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因为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还有医院的器材供应问题,医生的技术水平问题等等,都是影响它的变量,这些变量会导致我们不一定能将精准医疗完全实施。

Q3

“精准医疗”会不会最终演变为“精英医疗”

A3:我觉得不会。我们所有的治疗方案,从最初的探索、研发到最后的实施,一定会有一个过程。最早的时候,我们需要投入很多费用,进行医疗方案的制定,并且用后期的临床数据来证实它确实有效。再往后,我们就会想办法,怎么把费用降到最低,或者是怎么把整体花费降到最低,真正做到我们老百姓也用得起。

所谓的高精尖或者昂贵的治疗方案,也许它最开始的存在有一定道理,但肯定不可持续,我们最后必须要落到实处,落到老百姓身上。我们的国家也会在这方面做很多的努力。

Q4

从以往对基层医院的帮扶中,您觉得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积极开展培训是否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A4:我觉得最主要的挑战并不是来自于这些大的中心或者平台,而是在基层医院,他们想做事情的决心和力度非常重要。优秀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均质化,除了我们大平台、大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扶,实际上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基层医院自己用心,需要他们真的能理解我们的初衷,接受我们的帮助。

开展培训肯定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培训,包括我们现在进行的互联网医院平台的搭建,对基层的帮助和促进作用都是很大的。除了帮助基层医院的医生进行业务理论学习,还有手术直播的观摩、疑难病例讨论、多学科会诊等等,这些培训都有助于他们拓宽眼界思维、提升业务能力,进一步理解优秀医疗资源下沉的意义,更愿意接受对口帮扶基层医院的支持。

Q5

就陕西省而言,下属县域的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建设顺利吗?遇到了哪些阻力?

A5:推行的不算很顺利。在我们去基层医院进行帮扶的最初,其实是有很多想法和主意去帮他们的,但是真正跟他们接触上,碰到一些实际病例操作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医院的协调、科室的协调、手术室的安排等等,有很多的阻力。

我感觉这种阻力不是来源于一个科室,而是因为整个医院的协调不够,或者说医院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真的是想给予,但是他们接受起来可能需要有一个过程,有一个度。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推行绿道建设、优秀资源下沉遇到的最大阻力。

Q6

您遇到过明明手术就能恢复,但病人最后却选择了保守治疗的情况吗?

A6:遇到过。我今年在富平县医院帮扶的时候,就碰到了这么个病例。这位患者的病情确实很重,手术的风险也确实很高。但如果手术顺利,还是有生的希望的。但是家属当时觉得,要花很多的钱,病人最后也不一定能醒过来,所以选择了保守治疗。后期病情加重的时候,我也和家属说,可以到神经外科去做减压,这样保住性命没有问题,但最后病人也没有去。

我当时就想,是不是如果我们把手术的风险说轻一些,我们医生多承担一些,花费方面尽量去帮他们节省,或者从医院层面帮他们承担一些,至少这个病人能活下来,功能方面也可能会慢慢恢复,而不至于出现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的情况。其实我现在想来,也是觉得有很大的遗憾。

怜患者之苦

担医者之责

Q7

医学的进步需要代代传承,除了技术和知识,您从老师那里还学到了什么? 

A7:在我从医过程中,最早的时候,更多是想怎么把手术做好,把病人管好。除此之外,没想过去承担更多责任,比如和病人、家属沟通的时候。我当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安安全全把这个手术做了,并不是说怎么让病人最大程度的受益。

在跟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最开始主要是学习手术技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更多地学习老师们做人做事的方式和态度,包括和老师一起出门诊的时候,看到他们怎么善待病人,善待每一位家属。在对病人的救治过程中,他们更多的是在考虑医生要承担哪些责任,怎么把更多的责任、困难或者压力扛到自己身上,靠我们的技术,我们的救治水平,去帮病人解决问题,而并不是过多地考虑规避风险、划分责任。

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或者站在家属的角度去考虑,我们怎么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所以还是那句话,学医的人,医德最重要。医术往往是为医德做服务,善待病人,善待生命,是我从老师那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也是感触最深的。

Q8

您如何看待互联网医院的发展前景?未来它会替代线下门诊吗?

A8:我觉得发展前景会很好,但它永远是面对面交流的辅助,不可能完全替代。中医上讲究“望、闻、问、切”,我们医生需要实实在在看到病人。这样沟通、交流会更充分、更准确。

互联网医院有它难以避免的弱点,比如具体病情信息、检查影像或者检查结果的传输,难免会不够清晰、不够准确,从而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误差,这样容易造成漏诊或者误诊。所以我认为它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但是不会完全替代线下面诊。

医生最高兴的事

就是患者的康复

Q9

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和扶持国产医疗器械的创新,在神经介入领域,民族企业是否有望打破进口垄断,完成国产替代?其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9:希望肯定是有的。尤其是近几年我们国产器械真的是越做越好,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输进口器械。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我认为还是材料学问题。因为很多技术理念、理论的实施,都要依靠于材料学。就现在来说,我们国产企业的很多产品、相关技术理论都是有的,但是材料学的发展跟不上技术水平。

所以我认为,目前国产器械想完全替代进口器械的巨大障碍和壁垒,就是材料科学的进步。虽然说目前还无法替代,但是我觉得迟早有一天,国产器械能完全替代进口器械,这一天会到来的,也不会太远。

Q10

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患之间的信任度面临着挑战,您觉得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该如何改善?

A10:某种程度上来说,医患矛盾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然。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肯定需要交流,在交流过程出现矛盾,我觉得是很正常的。

但是随着各行各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矛盾它会有一个波峰到波谷的过程,会是一个慢慢缓解的过程。在我们医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医患矛盾我觉得会越来越少,直至最后变成医患和谐。医生和患者各司其职,医生把病看好,病人很好的配合我们医生、护士去完成救治的过程。

特别鸣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冰教授谈谈【116】中国唇腭裂医者的医德毫不次于外国同行
日剧《白色巨塔》——医者的准则
关爱和理解医护人员
医德一直以来都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
健康,共同的追求
关于医生:那些你不知道的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