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板桥的赈灾情怀

郑板桥的赈灾情怀

侯杰

郑板桥(1693-1765),名燮,江苏兴化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广为人知,被誉为“三绝”。任职潍县时为民请命、赈灾救荒,也是他73年人生经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乾隆十一年(1746),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

潍县原本繁华大邑,这年却正逢灾荒,“潍县大旱,翌年不已。大批灾民外逃,流离失所。”郑板桥出身于衰落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幼时家道贫困,生活艰难,他对劳动人民有着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他认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农民“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上任伊始,他心急如焚,不等上级同意便欲开仓赈灾,遭到个别人的阻止。郑板桥大怒:“此何时? 俟展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为民担当情怀一览无余。他放粮若干石,令饥民领券暂借。对积粟之家不分绅商,尽行封存,责其平价出售。到了秋天,潍县歉收,他拿出自己的养廉银替困难百姓交赋税,并将饥民的借据付之一炬。

乾隆十三年(1748),他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由当地大户轮流开厂煮粥负责饭食,“活民无算”。

任职潍县期间,郑板桥“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他的种种努力,不同程度地减轻了灾荒,救活了成千累万的灾民,深得百姓拥戴,也实现了自己“漫道在官无好处,须知积德有光辉”(《赠钟启明并留别》)的美好夙愿。

郑板桥经常到民众中去,询桑问麻,熟悉农事,体察下情。他目睹饥民出关觅食,倍感痛心,作诗《逃荒行》。“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长路迂以远,关山杂豺虎。”全诗描写了一位卖掉自己妻子、儿女的难民所见所闻,宛如一幅长卷的《流民图》,真实描绘出当时潍县灾情的严重性及其给百姓带来的不堪之痛。两年后,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作《还家行》纪其事。“归来何所有,兀然空四墙;井蛙跳我灶,狐狸据我床。念我故妻子,羁卖东南庄。”家已非家,人已非故!诗歌叙述了一个逃荒后返家灾民赎妻的凄惨场面。从《逃荒行》到《还家行》,声声泪,字字血,生动展现了郑板桥的拳拳亲民之心。

郑板桥做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理政时更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任职7年,潍县富商云集,物阜民丰,他曾作《竹枝词》描绘百姓安居乐业的场面:“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酒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便是小苏州。”

1753年,61岁的郑板桥因为助民胜讼和为灾民请赈灾,触犯上司,便告病回扬州。他离开潍县时,“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郑板桥则画竹辞别潍县百姓,并在画上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此后郑板桥便定居扬州,与官场作别,卖书画为生。由于他的书画有真趣,所绘兰、竹、石尤其精妙,随手题句,观者叹绝,惹世人争爱,求索无休,再创人生巅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场恐怖灾荒,造成上千万人死亡,背后竟暗藏着人祸
丁戊奇荒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荒年却大兴土木吃喝玩乐?百姓:我们强烈支持
“扬州八怪”的首领人物,虽其貌不扬,却最得民心
郑板桥从竹品如人到人品如竹
郑板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