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少年(3)

文/张朝金(陕西)

1975年,“劳动教育”仍占较大比重,学校每周都有一堂“劳动课”,雷打不动。孬天气,室内教学;好天气,社会实践。这一年我上了初中。

室内教学,以《劳动课》为主。聘请工农兵劳动模范走进学校,走上讲台授课。“社会实践”五花八门。小学生除了大扫除,就是做好事,帮助烈军属、五保户捡捡柴火、拾拾麦穗、做做家务活。中学生的劳动课,又上了一个档次,被称为“开门办学”,要求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向贫下中农学习,“经风雨见世面”。

除此之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兴办了校办农场和校办工厂做为“教学基地”。

校办农场,没有土地,同学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通过战天斗地,用稚嫩的双手,在荒滩上开垦出十来亩土地,办起了校办农场。

没有肥料,同学们遵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谆谆教导,自发拾肥(粪便)。

上学的路上,同学们无论个头大小、年级高低,人人挎一只大小不一的竹筐,拿一根扁铲,沿路拾粪。有经验的同学,发现大坨粪堆,先铲一铲土盖上,以掩其熏天的臭气,而后连土带粪铲进筐里,增加了粪的份量,赢得了老师的表扬。

长我几岁的堂哥和我一个班,从小放牛,天天拾粪,非常有经验,每一次交肥都是第一,成为学校树立的“劳动模范”,被破格批准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像我这样没有经验的同学,发现大坨粪,反倒束手无策,只好捡拾羊屎蛋蛋之类的小坨粪。黄豆粒般大小的羊屎蛋蛋,好捡是好捡,却怎么也拾不满那只小小的竹筐,常常挨老师的批评,被学校视为“落后分子”,动辄罚站。

农场成了劳动课的“生动课堂”。每日一个班去农场劳动教学,学校聘请成份好的贫下中农担任校外“辅导员”,现场讲解示范。

学校按照春播秋收的季节,做“教学计划”,安排生产任务。上半年种小麦,下半年种玉米,边角地种红薯、土豆和向日癸。

记忆中,难以忘怀的是“龙口夺食”,挑灯夜战的夏收场面。女生负责照明,个个从家里带只灯笼,挑在长长的竹竿上,高高站在临近自己班级的大石头或是土包上,跟随收割进度,不停地移动位置或转动方向。男生负责收割,他们挥镰如飞,奋勇当先。一是想在女生面前有个良好的表现,二是为班集体荣誉而战。

收割完成后,师生们站成长长的长蛇阵,形成一个自然的人工“传输带”,击鼓传花一样,把一捆捆小麦传送到公路,一辆辆架子车上,堆成一座座黄灿灿的小山。

然后,三人一组,两人推车一人驾辕,车尾与车头相连,排成一条金色长龙。头车“龙头”起辕,一声呐喊“起辕喽!”气如长虹,如今想起,恍如昨天。

校办工厂,是公社划给学校的一座石灰窑,位于金丝店沟顶端,距离学校约莫10公里地。工厂除了几间泥坯小屋,方圆几里没有人烟,四周一片荒凉。夜晚尤甚,漆黑死寂,使人不寒而栗。

工厂劳动一周一班,每周六天。参加劳动的同学,每人自带六斤玉米榛子,一罐酸菜。窑厂有个土灶是学生食堂,伙食极为简单,一天两顿糊汤(玉米粥),顿顿不变样儿。开饭时,每人五两糊汤,勉强哄饱饥肠辘辘的肚子,一泡尿撒了,肚子也就空了。

周一进山,从采石、搬运、装窑到烧得出窑。周六回来,人人背上30—60公斤不等的石灰(学校规定每人不少于30公斤),运送到10公里外的金丝店沟口校办工厂销售点,才算圆满完成任务,胜利凯旋。

周六背石灰,全校师生倾巢出动。那天,金丝店整条沟人头攒动,十里峡谷一片沸腾。早上,空背篓进山,欢声笑语;中午,重背篓下山,举步维艰。长长峡谷蜿蜒崎岖,白花花的石灰背篓铺满谷底,俯瞰,宛如一条大白“长虫”(蛇),艰难向前蠕动。

常言道:“行百里者半九十”,愈是终点愈艰难。不乏一些体弱掉队的学生,“劳模”们发挥特别能吃苦的战斗精神,一程一程地转送他们。

堂哥是我的靠山,每当我步履艰难时,他从我的背篓里取一块石灰,放到他的背篓里,走一路取一路。等到达目的地时,再把石灰放回我的背篓里,让我体体面面的过关。至今想起,感念不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办农场之残缺的记忆
40年40人 | 宗庆后:我是从底层崛起的凡人
回忆小学时代的劳动课
别了无锡市第八中学我们的母校
人生三部曲:商海浮沉:1、憾遗锁金
一贯制学校劳动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