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教授江先炎:踏实苦干做学问
userphoto

2022.06.25 四川

关注

近日,因四川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我们一行专程来到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江先炎老教授家中采访,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就对记者说:踏踏实实苦干就是做学问。


德高望重老教授

江先炎,1932年生于湖北汉川县,195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农学院后留校任教。1992年2月被聘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江先炎教授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育种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参与研究完成了“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及“四川省植棉新技术系列规范化”两课题,率先在我国采用“一系两用法”,将杂种优势应用于大面积生产上,并对杂种棉的生理机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他还提出了四川棉区因地制宜实现棉花“双高一优”的生产技术措施。分别于 1981年和 1987年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并作为主编或主笔先后出版了《简明农业科技全书·作物篇》及大学本科与专科《作物栽培学》等教材4部,获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是一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德高望重老教授。

沧桑巨变看川农

江先炎老教授告诉记者:“我1956年刚刚留在四川大学农学院任教,1月20日,该院就宣布迁校雅安的决定。迁校雅安除了看中有利的环境资源,同时也着眼于利用西康省的行政办公房屋。当时硬件设施紧缺,交通尤为不便。但在之后仅仅数月内,农学院人完成了收购土地,改建教学、生活用房,添置各种教学用具等工作,保证了九月如期开学,学校从此也正式定名四川农学院。”说到这里,老教授指着窗外感叹:“我刚到这里时,除了那几座老房子,其他的地方还全都是水稻田。”

据江先炎老教授介绍:改革开放以后,四川农学院从1985年6月28号起改名四川农业大学,之后的几年里学校先后成立小麦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和水稻研究所,三大研究所各展实力,在短期内为学校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一等奖,使川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那段时间装满了我奋斗拼搏的历程,也洒满了每一个川农人奋起前进的汗水。” 江先炎老教授对记者说。

“1999年6月14日,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复批,同意川农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在“九五”期间进行建设。”江先炎老教授谈到“211”大学话题时十分激动,“虽然那年我已经65岁了,已经退休,但这个消息仍然令我兴奋不已。”


踏实苦干做学问

“每天睡觉前看见实验楼里亮着灯光,就会想起那时同样为着梦想热血沸腾的自己。你们这一代学子,真是幸福的人呀,你们一定要珍惜大好机遇,发扬老传统,踏实苦干做学问。”江先炎老教授对记者一行说。

“四川农业大学从一个师生仅1500人的学校,一步步发展成三校区近四万人的“211”重点工程学院,其间的跌宕起伏,辛酸血泪难以想象。”

“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实现民族复兴之梦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崛起要靠教育。”……

同行的付雪、王丹、税英杰、张嵩楠、欧阳游佳等同学纷纷感言道。

是啊!江先炎老教授这句“踏实苦干做学问”,就是古人所言“书山有路勤为径”最好的阐释,不仅仅是对新一代学子的叮咛,也是对千千万万“天之骄子”的嘱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烯效唑对秧苗抗寒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中农和西农以前是一个学校????
这些“211”分数低也是可以上的
87岁院士,800多万捐款,卢永根倾其一生为华农
每日一星|作物遗传学专家 卢永根
为了全国人民的饭碗,这位高州人走了不平凡的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