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叫顺嘴的“打磨厂”到底是怎么得名的?︱这是啥意思:打磨厂的大夫-懂得帽(董德懋)!︱北京公交站名调整...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长按识别二维码选择收听音频!

为了完成台里的考核指标

还请大家长按识别二维码收听音频 

 

谢谢

近年来,由于外部实体变化、站位挪移等原因,个别公交站名已不能准确标识zhì车站位置,给乘客辨识和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为方便乘客出行,北京公交集团继2005年、2014年之后,再次开展对所辖线路集中统一规范站名的工作。这次启动站牌规范,将规范涉及公交站位1683处,站名843个,其中原崇文区、也就是现东城区南部的几个站名恢复为历史积淀丰厚的老地名,引起市民热议。

在这次规范公交站名中,110路,将祈年大街北口调整为打磨厂,这个站名可以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还包含了很多老北京人特有的感情元素在其中。

壹丨打磨厂到底因何得名?

综合2001年出版的《北京百科全书  崇文卷》、1992年出版的《北京市崇文区地名志》、2007年王永斌、孟立所著的《崇文街巷》、2009年牛青山主编的《崇文手工艺》等书中的介绍,我们把打磨厂的前世今生给您详细说说。
打磨厂位于原崇文区西北部,现东城区中部偏西,东西走向,原以北官园胡同北口为界,现以祈年大街为界,包括东、西打磨厂街。东起崇文门外大街,西止前门大街前门外正阳桥东侧,全长1725米。以前老北京有句话,叫门见门三里三,所以这是个长三华里半的长街。

1982年北京城区街道图

四本书里介绍打磨厂地名来历时略有出入,一种说法是这条街在明朝初年形成,时称打磨厂。北京城西房山县多山盛产各种石料,房山县的一些村民多以采石制磨为生。在明朝初年,从房山县来了几个石工,在这里打制石磨和磨刀石出售。他们住在破庙或大车店里,运来石料就地打磨成磨面的石磨和磨刀枪的磨刀石。当时碾坊、豆腐房、油醋作坊、大小饭馆及宅门大户都自己磨面,需要石磨,所以生意很兴隆。由两、三家小石场很快就逐渐发展为大小作坊和打磨厂,形成为一条街,因此留下打磨厂的地名。

另一种说法,是明代中期后,房山、良乡等地的人开始在这一带开办打制磨刀石的手工作坊,专供宫廷和军队磨制兵器用,先后有20多家,因此得名。

第三种说法是这条街形成于明朝,称打磨厂,属正东坊,因有许多打磨铜铁石器的作坊而得名,清朝沿用。

有图有真相

那我们的制作人小强又查看了很多老地图。共有《1740年乾隆年间前后《京师全图》》《1810年清嘉庆年间绘制京城全图》《1902年光绪年间《京城内外首善全图》》《1928年《京师内外城详细地图》《1947年北平街巷复原图》《1982年《北京城区街道图》》《2005年北京街巷图》等等多份,通过对比这些老地图,大家可以看到打磨厂这个地名在这里的诸多变化。

1740年乾隆年间前后《京师全图
打磨厂位于正阳桥东南,并非东西向大街。

1810年《清嘉庆年间绘制京城全图》
打磨厂已有东西两片,分别在正阳桥东南和崇文门西河沿以南。

1902年光绪年间《京城内外首善全图》

打磨厂东移,已移至东河沿以南。

▲1928年《京师内外城详细地图》

已贯穿成东西向长达三华里多的大街。

1947年北平街巷复原图》

与1928年没有变化。

1982年《北京城区街道图》

以新革路为界分为西打磨厂街和东打磨厂街

2005年《北京街巷图》

祈年大街贯通。

在肖复兴先生的《老街赋》一文中,曾有这样的文字:清末民初,西打磨厂和西河沿、鲜鱼口、大栅栏四条街,成并行齐整的矩形,是前门外四条著名的商业街,在北京的中轴线的位置上地位至关重要。


西打磨厂的店铺多,曾经非常有名,当年绸布店中八大祥之一和瑞蚨祥齐名的瑞生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放映电影的福寿堂饭庄,都在这里红火过。专门给清宫军队做军服的永增军装局,日本人在京城特意办的明治糖果公司,也都开设在这里。至于说当时名噪一时如顺兴刻刀张、福兴楼饭庄、恒记药店、万昌锡铺、三山斋眼镜店、大丰粮栈,还有叫上名和叫不上名来的年画店、刀枪铺、胡琴作坊、铜铺、铁厂、豆腐店,大小不一的安寓客店,以及京城最早的民信局,都鳞次栉比地挤在这里。只要想一想西打磨厂东西一共1145米长,居然能够挤满这些店铺,就足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的香火鼎盛,吃喝玩乐,诗书琴画,外带烧香拜佛,在这样的一条胡同里都解决了。


您看这里曾经有这么多的店铺,可以想象,这里原为一条生意兴隆的商业街道,民国以后日渐萧条,现以居民为主。当然,当年这里能够成为红火的商业街道,其实也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这还得从明朝说起。
这里除了打磨铜铁石器的作坊出名,刀剪铺也是四九城闻名。明代末期, 有王姓山西人在打磨厂西口开办刀剪铺,所卖刀剪和长枪短刀做工精细,因他脸上有麻子,就被人们称做“王麻子刀剪铺”。清嘉庆年间(1796~1820),王麻子的后代接办专门经营剪刀的店铺,并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所售出的剪刀都镌有“王麻子“三字作为标志。民国初年王麻子剪刀已驰名京华,一些手艺人为了推销产品,相继用“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老老王麻子”等招牌,以招徕顾客。


清嘉庆十五年(1810)陕西绥德城守营都司  马国镒在打磨厂三元刀铺定铸大刀3柄,大者长2丈,重400斤;其余2刀分别重120斤和80斤,都放在正阳门关帝庙中,每年五月初九日举行磨刀典礼,请打磨厂三元刀铺派工,按普通磨刀法举行磨刀仪式,磨完仍放回原处。打磨厂有个“张顺兴刻刀铺”,一家3代都开炉打刻刀。打制的刻刀,刀刃锋利,不锛不锩,篆刻家使用得手,人称“刻刀张”。这“刻刀张”的故事以前曾经讲过,店铺在东打磨厂街中段,他打制的刻刀曾为著名画家、篆刻家齐白石大师及弟子刘淑度所喜爱。

贰丨为何说打磨厂东半部是当年北京城的文化街

说到刻刀张,引出来齐白石老人,我们就说到文化人了,其实,打磨厂原来也是一条文化街。打磨厂的东半部是当时北京城的文化街,形成于明代初年。

清朝中期街两侧是以经营图书为主的书店,大多数书店还兼顾出版、印刷,临街两侧依次排列形成书市一条街。从东向西,路北有大有书局、义文书局、益昌书局、致文堂、翰文堂、老二酉堂。路南由东往西有宝文堂、学古堂、文成堂、泰山堂、万居书局、文达书局、河北书局。当时以出售唱本为主,销售对象为略识字的半文盲、或旧式家庭妇女。

清乾隆年间一姓张的人家,以卖小唱本为主业。张姓所售唱本皆有“百本堂”木刻印记,也是“百本张”称号的来源。清代辽阳士子韩晓窗到了北京应试不第,落魄京华编撰唱本,籍资糊口。老二酉堂等都以销售他的唱本为主。宝文堂在打磨厂东口路南,清道光年间(1821~1850)售卖唱本,因经营不善关张。清同治年间(1862~1874)重新开张。宝文堂最早还印制、经售店铺使用的老式帐本,重开张后才改营编撰出版广大乡村农民和城镇贫民喜读的《警世通言》、《薛仁贵征东》、《三下南唐》等通俗小说和唱本。

老二酉堂印制的图书



老二酉堂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是较大的一家经销唱本的老字号,与宝文堂 一样,以木刻印制,线装书为主。清末一些小书坊先后倒闭,打磨厂口内所存无几,仅有宝文堂、老二西堂二家。1922年前后,宝文堂和老二酉堂改变经销作风,印制皮黄、梆子、各种戏词及大鼓、单弦、南北小调等曲本,编辑为若干集,陆续出售。在上世纪30~40年代,东打磨厂仍设有11家书局,有的延续老字号,有的是新开张,这些书局绝大部分集出版、销售为一体,出版工艺不断改进,所经销商品大同小异。如文房四宝、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仿影(红模子)和一些戏本、年画、历史通俗小说等。除零售批发外,还有代客印刷业务。1956年有的并入其他书局,有的公私合营纳入北京新华书店。如东打磨厂的年画庄(原学古堂)公私合营到新华书店。

叁丨谁是中国电影第一人?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名外国人携带放映机、发电机、影片等放映设备来到北京打磨厂福寿堂饭庄首映无声电影,影片有《美人头施展微笑》、《黑人吃西瓜》、《马由墙壁上直上屋顶》、《脚踏车赛跑》等。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国商人林祝三从德国回国,携带放映电影设备到打磨厂西口“天乐茶园”放映电影,成为中国人第一 次自运设备,自己经营管理,在国内放映电影的开始。


肆丨打磨厂的大夫-懂得帽(董德懋)到底是啥意思?

在老北京,有一句很诙谐但也带有一丝轻蔑的歇后语,叫做打磨厂的大夫(医生)——懂得帽(董德懋)这可是老北京特有的歇后语,为什么?首先这里有地名,打磨厂,这是北京的一条胡同,再有,懂得帽儿啊?这可是一句老北京话,那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这打磨厂在哪儿?这句歇后语又有什么典故呢?
当年在这条街路南有一位中医师挂牌应诊,此人姓董名德懋,医术一般,所以,就有了这条歇后语流传。“懂得帽儿?”,这是一句北京俗语,意思是什么都不懂,带有轻蔑的口气。当然,这也许是借字抄音,因为在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的文章《西打磨厂-庭院深深深几许》中,介绍的董德懋是另外一番形象,在肖复兴先生的文章中,是这样写的: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的得意弟子董德懋私人诊所,也开设在这里。前年有个写大栅栏的电视剧,贬斥人家董大夫,董大夫的后人不干了。那在肖复兴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老街赋》中,他是这样写的:走到董德懋私人诊所,就快到我原来住的粤东会馆了。我一出生就住在那里,我对那里一往情深,多少次来都要去那里看看,或者说,因为有它的存在,我才一次次不停地来那里看看。
董德懋私人诊所是西打磨厂的骄傲,满北京城,没有不知道的。董德懋是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的得意弟子,老北京一句有名的歇后语:打磨厂的大夫——懂得冒儿呀,就是从这儿来的。据说这句歇后语闹得董大夫很头疼,想要改名字。但是,他的老师施今墨先生不同意,觉得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关键看的是自己的医术和心地。董大夫听从了老师的意见。董大夫高寿,一直活到90多岁,我小时候见过他,穿西装,行中医,住小楼,坐轿车,为人和蔼,举止儒雅,非同寻常。他家住在后院,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前面的二层旧式小楼是他的诊所,水泥沙砾抹墙,一派西式风格,房前有开阔的空场,方砖铺地。他家算是这条老街难得一见的中西合璧的宅院。
以前,来一次,这里变一次,上上一次来看,是出租给外地人,经营水果和日用百货。前一次来,把房前的空地都占了,还竖起了铁栏杆。这一次来,董家中西合璧的老宅院,已经成了一片空地,栽着两株不高的小松树。
肖复兴先生在西打磨厂街住了21年,所以,我认为他笔下的董德懋更接近于真实。

以下为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户力平老师专门为本公号提供

打磨厂因噪音及烟尘污染“为民不安”被关闭

打磨厂街位于前门外东侧,形成于明代,属正东坊,因有许多打磨铜器和石器的作坊而得名,清朝沿用。打磨厂街以祈年大街为界,分东西两段,称东打磨厂街和西打磨厂街。

明永乐初年,今天的前门、崇文门外是京城的南郊,多为乱葬岗子和菜地,但已出现较为分散的民居。居民多来自京城西南的房山一带,房山多山,盛产各种石料,且以大石窝村的石材质地优良,历史上曾经是皇家御用石材。自隋末云居寺刻经开始,历经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大石窝村民多以采石、石刻为生,祖辈相传的石工技艺有敲、打、磨等。明永乐年间,今天打磨厂一带只有几十户人家以及寺庙和大车店等。由于这里往西北不远是丽正门(正统年间改称正阳门,俗称前门),东北是文明门(正统年间改称崇文门),来自房山大石窝的石工便在这里开设作坊,打磨石器出售。石工们从房山一带运来石料,有的打制石磨,有的开制磨刀石。当时,碾坊、豆腐坊、酒醋作坊、大饭馆以及宅门大户都自己磨面,需要大小石磨,而磨刀石几乎是家家必备的家什。一些手艺高超的工匠还专为王府、大宅门打磨饰物,如石狮子、门墩等。因这里紧邻京城,所以打制石磨和开制磨刀石的生意很兴隆,此后又有磨制刀具、打制铜器、铁器的作坊在此经营,因沿街的店铺多从事石器、铜铁器的打磨,俗称打磨厂。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修建北京城的外城,打磨厂一带变成了城里,此时前门、崇文门外已形成大面积的街区,居民增多。到了明末清初,南城已是街巷、商铺、会馆密集,居民众多。石器、铜铁器的打制要经过切割、打磨、钻孔、雕刻、抛光等多道工序,由此造成噪音和粉尘污染。当初在前门外开设打磨作坊时,还是人烟稀少的郊外,变成人口密集的城区后,打磨作坊没日没夜地打制石器、铜器、铁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为此时常有人到兵马指挥司“投诉”,说打磨作坊动静儿太大,烟尘乱飞,很是“扰民”,应将其迁出。

清初沿袭明制,设五城兵马司,隶属都察院,负责巡查京城内东、西、南、北、中五城的治安管理、审理诉讼、缉捕盗贼等事,街巷不安当然也归其负责。兵马司官员巡查后,将打磨厂噪音烟尘等问题上报到都察院。都察院遂令兵马司告知所有打磨作坊“或歇业或迁出,无以扰民”,随后,石器打磨作坊相继关闭,或迁出城里,但仍有一些铜铁作坊经过“疏通”关系,继续经营,多年后才逐渐关张。

这些打磨作坊关闭或迁出具体是什么时候?有的说是顺治年间,有的说是康熙年间,还有的说是清末。清人笔记《南城琐记》称:“打磨厂石作或康乾时遂已消失,皆因为民不安,令其歇业,石工返于京西者居多,唯打磨厂之名尚存。”而清末《燕京杂记》称:“打磨厂临近崇文门,尚无石作之业,石器打磨为民不安宁,早已迁出,至今该处刀具店、五金行等尚存。”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16日《北京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北京是如何关停“污染企业”的:康熙皇帝颁旨关闭污染严重的黑窑厂
肖复兴:永远消失的北京地名“墙缝胡同”
这里是老北京的“记忆”(四十)打磨厂街
​从镊子张到刻刀张——张顺兴
中国机械钟表发展简史
眼镜是什么国家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