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镊子张到刻刀张——张顺兴

人称“刻刀张”的张顺兴刻刀铺是京城内专营各种刻刀的店铺,位于前门外打磨厂中段北路,由河北冀县(今河北省冀州市)人张正新创立。

张正新家中世世代代都是农民,1847年时,河北一带闹荒灾闹得厉害,时年十五岁的张正新逃荒来到北京,经亲戚介绍在一家专做小刀和镊子的铁匠铺做学徒。

出师后,张正新留在店铺中帮着掌柜的又干了几年,便正式离开了铁匠铺。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借了一些钱在前门外打磨厂中段路北找了一间半小房子,开了一个小铁匠作坊,取名“张记小铁作坊”,专门打造各种镊子和小刀,主要产品是修脚刀和开脸用的小镊子。

由于张正新心灵手巧,为人勤奋又踏实肯干,有一手好手艺,由他打造的各种镊子、小刀不但精致,而且好用,因此颇受市场欢迎。

他最拿手的是制作小镊子,修眉毛、拔汗毛十分顺手,很受大姑娘小媳妇的喜爱。因此,人们便送了他一个“镊子张”的称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他店铺看镊子张镊子销量好,便也挂出了镊子张的招牌,以假充真,当时仅打磨厂附近便出现了四五家冒名的镊子张。

对于这种情况,张正新虽然十分生气,但也拿那些人无奈,迫不得已只好想办法。

恰好此时有人寻上门来,请他打造一把刻书刀。

清朝的刀剑铺,那时的好钢主要用来制作兵器

由于旧时书籍多是用木版印刷,对刻木版的刻刀有很大的需求量,石工等手艺活儿也需要刻刀的,而当时制作刻刀的铁铺却很少,并且市场上售卖的刻刀质量都很差。张正新发现了刻刀市场的广阔,很有发展前途,便决定试着打造刻刀,开拓刻刀市场。

打制雕刻木版所用的刻刀,与打制镊子、修脚刀等一些生活工具大为不同,首先需要的就是好的钢材。而此时的优质钢材都被官府垄断用于打造兵器。

张正新为了材料的事,每天愁眉不展。有几位顾客得知原因后,便让他到废料铺子去碰碰运气。张正新一听觉得言之有理,便借着空闲的时间去寻找,结果在崇文门外茶食胡同发现了一家废料铺子。这家废料铺子恰好收进了一批废弃的库钢,而库钢的另一个名字叫“大条钢”,是只有朝廷工部才有的好钢材,正是张正新所需要的。

他喜出望外,于是买回了所有的废库钢,并和废料铺的掌柜约定,今后凡遇有废库钢他包圆儿。钢材解决后,他经过反复试制,积累了炉火、锤打、蘸火等经验,一种不崩刃、不卷刃的刻刀终于试制成功。投入市场后,客户反映良好,不少人主动上门求购。

1880年,张正新正式挂出“张顺兴刻刀铺”的招牌,并开始在门市售货。为了表明所产的刻刀、镊子等产品材料真实、做工认真、不骗人、价格低廉、不欺人,张正新在自己生产的所有产品上都镌上了“不”字标记。没有几年,张顺兴刻刀铺就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而取得顾客的信任,慕名前来购买刻刀的顾客纷至沓来。于是,镌有“不”字记号的刻刀很快就在四方驰名,张正新又获得了“刻刀张”的雅号。

张正新去世后,张顺兴刻刀铺由他的儿子张德山经营。张德山不但继承了张正新制作刻刀的手艺,也继承了他的经营才华。张德山改变靠门市零散订活儿的经营方式,与京城里能用到刻刀的知名铺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依靠刻刀经久耐用的上乘品质,京城里的二酉书店、荣宝斋、东广顺、王麻子等知名铺户都成了张顺兴的老主顾,也使张顺兴的“不”字刻刀名扬京城。

有一次,木刻家郑野夫拿着一把刻刀找到了张德山,想请他制作,仔细一问,才知道这是来自日本的木刻刀。中国是木刻的发源地,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发展起来。后来,日本的反手刻法木刻又传入中国,木刻重新引起了国人的重视。但那时中国经济不振,工业落后,木刻界使用的木刻刀都是从日本进口的。所以郑野夫就拿着日本木刻刀的样子慕名到张顺兴求制刻刀,希望国内也能生产。在了解了木刻艺人的刀法和所使木料的软硬后,张德山便让儿子张凤鸣试制刻刀。经过在梨木板上一次次地试验,最后才制成一种刀口内外角度合适、薄刃的木刻刀。木刻家对张顺兴生产的木刻刀如此评价:刻竖丝不起毛,刻横丝不带刺,并且锋利、耐用。

在张德山的锐意经营下,张顺兴刻刀铺由一间半小房扩充为前店后厂形式的、有七八间房的一个小院子,从业人员也增加到了八九个人。店里不仅制作金石刻刀、刻瓷钻子、木刻刀,还制作橡皮刻刀、锌板刻刀、铅笔刻刀、竹刻刀;不仅生产刻刀,还生产石膏雕塑刀、订书锥、裱糊刀、拣字镊子、油画调色刀等。张德山在不到五十岁的时候就把产业交给了儿子张凤鸣打理,自己开始享受“甩手掌柜”的清福。

齐白石篆刻的印章

张凤鸣也很有经营才华,很注重主顾的特殊需要,总是能够经过钻研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很多人都慕名到张顺兴求制有特殊用途的刻刀。当时装订局、印刷厂在装订比较厚的线装书时总会把普通的订书锥弄折,他们纷纷到张顺兴来求经久耐用的订书锥。要想不被书折断,就要求锥子有极好的韧性,经过思考和试验,张凤鸣在锥子的中段退一下火便解决了订书锥的韧性问题,因此一时间北京的大小订书局都用上了张顺兴的订书锥。

随着订书锥活儿的逐渐增多,张顺兴向老铺户发的活儿越来越少,产品向艺术家们使用的刻刀发展,不少著名的金石家、木刻家都成了这里的常客。齐白石非常喜欢张顺兴的刻刀。有一次齐白石在学校讲课时,正好张凤鸣来给他送刻刀。门房递上张凤鸣的名片,齐白石连说“有请”,接着转身在黑板上大字写出:“如欲刻好金石,张顺兴刻刀为最理想之工具,现在张师傅即到。”学生都非常惊奇。

为感谢张凤鸣提供的上好的篆刻工具,齐白石还送给张凤鸣一副亲笔书写的对联:“我有钳锤成利器,君由雕刻出神工。”上款是“凤鸣兄惠存”,下款署名为“白石”。后来,他又赠送张凤鸣三幅亲笔画:一幅是写意画《螃蟹》,一幅是工笔画《蜻蜓》,另一幅是工笔画《蝈蝈和白菜》。“张顺兴”的字号也是齐白石为其题写的,齐白石不光写了牌匾“顺兴刻刀”,还题了一行小字:“予居京华廿年,喜用张顺兴之刻刀,越明年将南归,书此赠之。”当时,不少人用重金求购齐白石一幅画而不可得,但他却主动一次送给张凤鸣三幅画,由此可见刻刀张的工艺之精湛,竟能让齐白石如此心折。

东西打磨厂清末西打磨厂街景

老北京最长的胡同是东、西交民巷,从崇文门内大街经过前门内,一直到北新华街。而比其稍短的胡同,则是与其隔着城墙平行的,从崇文门外到前门大街的东西打磨厂街。

打磨厂街的形成,是由于明成祖建都北京时石匠聚居在该地,故名之。明成祖时,石匠们居住在前门和崇文门之间,每天为皇宫打制石料,研磨石器。日久天长,就有了“打磨厂”的街名。而后,铁匠铺、铜器铺、豆腐坊、杂货铺、羊肉床子(羊肉铺)与猪肉杠(猪肉铺),另有旅店、饭店、会馆,都在打磨厂陆续开起来了。街上有大有书局、义文书局、益昌书局、致文堂、瀚文堂、文成堂、泰山堂、万居书局、文达书局、河北书局等十余家书局,比琉璃厂的都早。街上还有十多家铁铺,大名鼎鼎的刻刀张就在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同里的传奇
老北京刻刀世家(上)
老北京字號之刻刀张(图)
雕刻刀 木刻刀图例
寿石工的刻印方法和工具
齐白石篆刻刀法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