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冷冷心得丨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改变,成为更好的人?

文/高冷冷:哈工大化学本科丨北大中文硕士

本文共1718字  阅读约需4分钟

(如果进度条太长,是因为留言)


电影《七宗罪》剧照

有时候想起我的本科,非常不明白,为什么在很多场景里,我都像个智障一样。到底是谁,把这些记忆塞给我的?我这么有智慧(叉腰.jpg),怎么可能做出这些蠢事?

01

 
客观来说,跟以前相比,现在的我变化蛮多。不是说变得多好,而是从「迷糊」到(相对)「清醒」。

对自身的清醒,知道各种言行背后的原因,明白自己性格的利弊。遇到的问题,无论是来自自身,还是来自跟他人和生活打交道,都比较清楚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自己会为之困扰。
 
那么,相对应的,一定程度上,是知道该如何改进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像是北大心理学系副教授张昕老师说的,学了心理学,知道了拖延症的成因,并没有让他克服拖延症,而是能够相对愉快、心安理得地拖延。
 
哈哈哈,其实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了。
 
我们没有办法因为了解自己而克服所有弊病,但的确能够更坦然地,接受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改变。
 
 

02

  
我平时跟胖友们分享的一切学习、心理学方面的东西,归根结底,都来源于我的这个特质:
 

我已经习惯了并且非常喜欢,对自己、对他人、对事情,进行思考。这个思考,是在一个高于具体事件的,比较抽象的层面上进行的,试图触摸到表象背后的规律。

 
以学习来说,以前我是全凭直觉去学习的。
 
学英语时,抱着单词书从头到尾地背,边背边忘,一直到了最后,还是没记住多少;
 
写论文时,只知道要多阅读多思考,但开始总是很难,写的过程也总是磕磕绊绊,也一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以生活来说,大学那会儿我在跟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时候,遇到很多齿轮不吻合的问题,比如不是很喜欢啥事儿都和人一起做,时常想逃避社交,一个人待着;

不会拒绝,也不会开口请求帮助;在意别人的看法,某句话某件小事,容易让我多想……
 
内心的冲突挺多,但我毫无办法。我只是迷迷糊糊地,任由自己身陷于其中,被生活的河流、他人的言语、自己感性的反应和直觉推着走。
 
 

03

 
后面我是如何实现改变的呢?
 
现在我大概清楚了,根本原因在于,我学会了去想为什么。用理性,用知识,分析我遇到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自己各种表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焦虑?为什么会恐惧?
 
我在刚开始学习中文系的东西时,发现了一件耳目一新的事情。
 
小初高中时的语文课,每一篇课文、每一篇阅读理解,老师都是在教我们它在「写什么」,所以才会有中心思想、段落意思、人物分析等等。
 
但是中文系的学术研究不同。它常常是在探讨「为什么」为什么这几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是这样刻画?这篇小说当时的政治、文化、思想背景是什么?作者当时身处怎样的社会环境?为什么这篇小说会这样写?为什么写成这样?
 
这个思路,和我刚才说的,对自身表现和症结的成因的分析,是一致的。

当你不仅仅停留于「是什么」,进而去思考「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你自然就会明白「怎么做」了。
 
 

04


对自身思维的审视,被心理学家称做元认知(元在希腊语中是“关于”的意思)。(彼得·布朗《认知天性》)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将人应对事情的模式,分为「机制1」和「机制2」,前者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自动机制,后者是有意识的、理性的受控机制。
 
而「元认知」所追求的对自身认知的审视、调整和完善,就是在刻意训练自己使用机制2。

那么,去思考和分析,不会让自己走入死胡同么?为什么一定会得到答案?
 
是这样的,当你有了审视自己的认知的意识,带着问题去生活和学习的时候,就像是手里拿了一个锤子,自然而然会注意到很多钉子。

还记得胖友们经常感慨的么?“诶诶诶怎么冷冷看个动漫还看出高度来了”“冷冷好像可以把任何小事写成大道理”。
 
跟别人交谈时,看书时,看电影时,你都会遇到醍醐灌顶的瞬间。


05


有个姐姐曾在留言区问我,是怎么养成今天的思维模式和性格的。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大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要站到旁观者的位置,跳脱出来,把自己的想法、言行、观念,视为客体,对自己的一切认知,进行分析。

你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

你要去想,要对自己、他人和世界存有「问题」,找到缘由;你要用机制2,训练自己进行元认知的习惯,然后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和改变。

借用荣格的话:除非你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否则潜意识将主导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转引自《原则》)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有什么区别?
“良知只是个直觉”进阶篇
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四〕
认知心理学:让广告营销更有说服力的秘密
一道数学题验证人的两种思维,了解后才发现他们的重要性
为什么说反直觉才是营销人的第一思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