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冉有的“御齐三策”,季氏的“鲁国保卫战”

看《三国演义》及各类古装战争剧时,我们总会看到这么一类谋士,当自己的主公问计时,他们往往能一口气说出上中下三策,就是以纵横之法,赢得战场之胜。但是呢,翻翻史书的话,我们却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比如说,在翻过了《仲尼弟子列传》后,我们会发现第一个玩纵横的居然不是苏秦张仪,而是孔子的得意高徒子贡。同理,如果我们去翻一翻《哀公十一年》的话,就会发现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另一个高徒冉有就已经玩过上中下三策了。

冉求,名求字子有,故多称之为冉有,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论语》中就有《冉有公西华侍座》的篇章。当孔子周游列国,鲁国季氏身边缺乏谋臣,就有人推荐冉有。当年鲁国孟武伯与孔子交流的时候,孔子就曾说冉有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因此当季氏使臣带走冉有,孔子就认定冉有会被鲁国重用。事实也的确如此,冉有回去之后做了季氏的家臣,最后做到了家宰的高位。

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的时候,鲁国的强邻齐国在清地(今山东东阿)开始集结兵力。被齐国欺负惯了也欺负怕了的三桓家族仔细一想,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齐鲁间的战争或许一触即发。于是,鲁国的执政季氏便问冉有说:“齐国人恐怕是来者不善吧,我们鲁国为之奈何?”冉有立刻献上了第一个应对之策:请安排三桓中的一家留守国都,另外两家与国君一起到边境御敌,,就是所谓的“一子守,二子从公御诸竟”,说白了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

可是,被齐国打怕了的季氏果断秒怂,直接说了“不能”两个字。但是季氏有办法吗?当然没有,除了对战,就是投降。既然是不能打,那么就只有投降了,这就是两难。不过遇到这种情况,冉有也不尴尬,估计是都习惯了吧,他立刻献上了第二条计策:把齐国人放进来,在境内的近郊抵抗,就是所谓的“居封疆之间”,这个就是诱敌深入和关门打狗的战法。相比御敌于国门之外,这个选择真能算是退而求其次了。不过这一次,季氏还是犹豫,他说他要和三桓中的另外两家孟孙、叔孙商量。结果另外两家也是软蛋,还是“二子不可”。

读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替冉有心累,这三桓可真难侍候。不过冉有还是毫不气馁地说出了第三个主意:国君不出战,直接留守国都,季氏率军出击,背城而战,来个置之死地而后生。既然孟孙、叔孙不愿出动,那么真正能够负责御齐的就只有季氏,如果季氏还要反对的话,那么鲁国就真的只有屈服于齐国。冉有故意称赞季氏,说:“政在季氏,当子之身,齐人伐鲁,而不能战,子之耻也”,意思就是你季氏要在江湖上混,要是与齐国对战失利,在诸侯列国中都会被人耻笑,孟孙、叔孙两家正好就可以夺取季氏的执政权,这就戳中季氏痛点。

最后,在出战时,谋士兼纵横家的冉有出任将军,率领鲁国的左师出击。而季氏是鲁国执政,既然季氏都率领大军出动,孟孙、叔孙两家也不能没有任何动作,季孙将中军,孟孙叔孙将右军,冉有将左军,在正面战场上与齐国对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郎之战。虽然在这场战争中鲁国的右军被击败了,但冉有率领的左师却击败了齐国人,齐国人体会到冉有之猛将风范,也认识到鲁国虽国力衰弱,但国内依然是人才济济,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征服的,便是带领大军撤离鲁国。季氏终究取得了鲁国保卫战的胜利。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冉有这么拼呢?答案就是,因为这关系到自己的夫子能不能回家啊!翻开历史的话,我们便能够发现,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鲁郎之战后,在外周游了十四年的孔子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父母之邦——鲁国。这之中,冉有的作用绝对是相当重要,这正是“冉有奋力战于郎,孔子周游归故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闲话春秋】之二百五十三:盈必毁,天之道也。
尚友千载 | 何汉杰:孔子的理想与命运
读《史记·孔子世家》:三大弟子的政绩
齐国入侵鲁国,“三桓”各怀鬼胎惧战,孔门弟子率众迎战意外获胜
文武兼通
中国史纲 第四章 孔子及其时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