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乱世风雨雄主猛将 六朝兴废黎明前夜

当犬戎大军攻破镐京,似乎就打响了北方和境外游牧民族进入汉族农耕地区的序曲。秦的长城、汉家的卫霍、三国的曹操、曹彰的北征与西晋前期的卫瓘一度扫平北方边患。但谁也没有想到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即将在西晋被撕开裂口横冲直撞近300年。如果曹操在世,估计要写出比“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更为荒凉凄惨的景象。

无论是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等都是从工具书和史料研究南北朝方面的史学学术论著,而普通读者要想透过史料梳理魏晋南北朝这段20多个政权更迭神速、数不清的王侯将相与上千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实在是一项劳心劳力的长期任务。就连《统一的前夜: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作者陈羡完成此书也耗费四年时间,从晋武帝司马炎传位太子司马衷引来外忧内乱,“八王之乱”与南匈奴刘渊兴起开始,历经边疆民族崛起、天下三分、淝水之战、元嘉草草、侯景之乱、最终杨坚篡周建隋,时代从大统一到另外一个大统一,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朝代更替,而是华夏文明在痛苦的融合中接纳吸收北方文化,其代价巨大,不忍卒读。

作者陈羡以历史散文的书写方式走进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上的具体人物、时间、战争与制度都有细致的挖掘辨析与重构复原,他认为这是中国历史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时期。

这是一个政局大转折的变革时代。
这是一个民族大迁徙的交融过程。
这是一个统一盛世到来前的长夜。
这段民族、思想与文化融合的时代,让中国历史开始逐渐向外延伸。

看政局,从西晋建立就已经出现乱的根源:九品中正制的“门选”。豪族政治下整个社会都是金钱的气息,官场溃败自然朝野动荡。晋武帝的分封、官员的清谈让朝廷并没有御敌之兵,八王之乱一起政权随即崩塌,各地官员能力有限更难以带领军队抵御战争。比如石勒骑兵俘虏太尉王衍,没想到王衍趁机推卸责任劝其称帝,让敬重读书人的石勒心生厌恶,推墙杀埋。王衍临终遗言可谓迟来的真话。“ 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这其实也是豪族与底层的巨大矛盾的展现。

此外作者也指出边疆起兵的另一因素,也就是三国时期的官方人口迁徙,这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曹操在汉中之战时就曾经将汉中人口迁往关中。十六国中第二个国家——巴氐人李氏的“成汉”政权,其发起人李特兄弟就是三国被迁入关中的汉中人,之后因为关中饥荒涌入蜀地带领流民打败晋军攻入成都,李雄成为十六国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

看民族迁徙,南匈奴从西汉的和亲就改成了刘姓,东汉时期就已经居住在长城以南,山西之地建立定居地。书中着重描绘了鲜卑人的建国史。辽东的鲜卑人,尤其是慕容鲜卑逐渐向中原渗透,数次建国,前燕已经把战争从东北拓展到黄河流域。灭了冉闵的慕容氏自燕京包围邺城,从黄河流域推进到淮河以北。

不管是衣冠南渡还是北方混战,在战争中,中原人在向南迁徙,而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带,在战争中完成了血腥的融合。原本蛮荒之地的南方得到了开垦,经济与文化中心也开始了南移。

看文化融合,两个赵国都不约而同发展教育,比如前赵的刘曜开办太学,后赵的石勒也在国内建立太学小学并把经学作为评定人才九品的标准。这也就是钱穆在《史学大纲》中所说“五胡虽云扰,而北方儒统未绝。”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北魏的拓跋珪和拓跋宏。第一个走入中原的漠北鲜卑领袖拓跋珪率先吸取中原文化。拓跋珪的方法可以认为是为了王朝长治久安,不得不选择汉族文化,这也会产生文化融合最早期的阵痛——征服之初的镇压屠杀和被推翻后的血腥报复。

其中一直制度汉化的北魏杀崔浩,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冲突。当北魏来到冯太后与拓跋宏的时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拐点。

公元493年,孝文帝首都平城斋戒占卜,得到拓跋澄支撑。以南伐为借口494年迁都洛阳,历时两年。南迁百姓免三年税,黄河之滨放养马匹,禁穿“胡服”,禁止说鲜卑话,一律说正音,南迁移民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本家族改姓元,所有都改姓,与汉通婚。这中间阻力重重,尤其太子元询,最后被废下诏服毒。孝文帝担心儿子成为反对派的旗帜,为改革胜利,只能付出儿子生命。

孝文帝三十三岁英年逝世,他的改革措施再也没有逆转,中国历史上掌握了政权的非华夏民族统治者最主动最彻底的汉化最终实现了。

孝文帝可贵在于改革是自觉积极主动,北方政权稳定并得到汉族官僚世族和士人的认同,暂没到不改革就覆灭的地步。首先受到冯太后影响,此前制定新律、官员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都在冯太后执政时完成,但决定性汉化政策还是由他本人制定推行成功。孝文帝的改革信念基于他对汉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和对鲜卑族长远利益的关注。

结果就是洛阳成为当时北方乃至亚洲的文化中心,使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鲜卑等族的北方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融入汉文化同时鲜卑文化也成为汉文化一部分。鲜卑文化主动汉化结果一定程度上使汉文化鲜卑化或胡化。唐编撰历史也将魏纳入中国正统,从此有南北朝名称。从另一角度也因为孝文帝改革,一个近千年历史纯粹的鲜卑族,鲜卑语言、鲜卑文化以至拓跋氏家族很快消亡。但其他民族任何举措都没有成功,孝文帝可谓走了一条当时最正确的道路。

孝文帝改革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可以说是永照史册的大事件。在南北朝这样的分裂大时代,当府兵制、科举制为代表的关陇体制最终取代了西晋东晋的门阀体制,历史进入了隋唐的荣光之中。但统一的前夜中,有无数的英雄流星、留下了耀眼深邃的光芒。七分血泪的中华文明史终于迎来了黎明。掩卷深思,看昔日武力权谋天下,观今日世界之文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路径特征、 推动因素与历史意义:
浅谈:北魏的汉化与迁都
20. 北魏王朝:鲜卑族的文化选择
只活了33岁的北魏孝文帝是怎么影响历史的
100位中国历史人物(42)——孝文帝
从北魏孝文帝改汉姓谈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