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郢都故事|楚文化探谜31】楚国曾经流行过什么样的扇子?

套用一部流行电影的片名,谈谈“那些年,曾经流行过的扇子”。

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东西不少,扇子算是一个源远流长、不断变化并且一直使用至今的畅销产品。虽说随着空调、电扇的普及,用传统扇子防暑降温对于当代都市人来说,已属非主流。不过,社会的发展,给扇子赋予了更多艺术品和文化产品的文艺范儿。

说到扇子的历史,至今已有三四千年了。

扇子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尧舜时发明的。《说文解字》中说:“萐,萐莆,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说是尧舜时期,人们用萐莆草的大叶子做成扇子扇风纳凉。所以,扇子开始叫“萐”。后来,扇子用竹子做龙骨,就又换成了竹字头,改成了“箑”。

二是周昭王时发明的。东晋王嘉的《拾遗记》里称,扇子是周昭王时代一个叫孟夏的人发明的,那时叫“翟扇”,是用漂亮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有着“羽扇”之说。所以,扇子的“扇”字里面,有一个“羽”字。

后来,做扇子的材料一再变化,从羽毛到丝、绢、绫罗等织品,大多用木、竹、骨等作为扇柄,并用扇坠、流苏、玉器等装饰。同时,扇子的形状也从长方形变成长圆、葵花、梅花、六角、扁圆等不同的形状。比如,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

合欢扇上一般有对称图案花纹,象征男女欢会之意。于是,一把小小的扇子,从遮阳、障尘、驱热的工具,变成了爱情的象征,这扇子里从此有了情、有了爱、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男女纠葛。

西汉女辞赋家班婕妤在《怨歌行》中说:“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南朝梁诗人刘孝威《七夕穿针》诗中曰:“故穿双眼针,时缝合欢扇。”

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寨儿令·春愁》曲唱到:“想合欢綉扇亲描,记同心罗帕轻揪。”

就这样,扇子又成了情物、成了思念、成了惆怅,它送走了炎热夏天的同时,也讲述了一个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难怪有人说,爱情是迷幻药。不过,也有这么一句话,权力是男人的春药。于是,那些年楚地楚人中流行的扇子,也就与权力紧紧相连。

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扇子,出自战国时期。

据考古发现,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铜壶上刻有一个仆人手执长柄扇替主人扇风的图案。对于主人而言,此刻的长柄扇既是生活需要,也是排场地位的象征。

所以,有专家认为,扇子起初是一种礼仪工具,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地位与特权而使用的。在“以大为美”的思维惯性下,那些扇面越大、做工越精致、图案越丰富的扇子,代表的主人级别就越高,皇帝或者高官,只要一出行,那大大的扇子就如同招风耳朵般地广而告之,无疑刺激着人们对权力与地位的欲望。

不过,无论是合欢扇还是长柄扇,都是特定人员特定时期的小众扇子。从考古发掘的成果来看,从战国古墓中出土最多的楚扇主要还是竹扇。

楚国时期,我们祖辈生活的这片土地还是竹木成林,当时的楚人就地取材,砍来竹子,劈开来编织成竹器。于是,我们常常在楚墓中发现竹笥、竹箱、竹盒、竹筐和竹扇。 

1982年元月从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竹扇,是考古发掘出土的我国保存最完好年代最早的竹扇,制作十分精致,出土时保护的非常好,由扇柄与扇面构成。特别有意思的是,扇柄居然不在中间,而是在扇子的一侧,那形状就像一把菜刀或者一扇单扇门。

这样的形状,在四川宜宾东汉崖墓画像石棺上的《持扇图》中,也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图中有一个人手持的扇子,就是这种单扇门、菜刀式的。

这件单扇门、菜刀式的竹扇,扇柄通长40.8厘米,宽2.5厘米,厚0.6厘米,扇面近梯形,扇缘为长弧形,外侧长24.3厘米,内侧长30.4厘米,上下缘宽14.7厘米,中部宽16.8厘米。扇面的外侧为单层篾,内侧为双层篾,篾片分别被涂成红色和黑色漆,采用矩纹编织法编织而成,花纹优美,红黑相映成趣,色彩艳丽如新。

此前,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和江苏连云港市花果山汉墓,已经各出土了一把形制基本相同的竹扇,只是扇面花纹不大一样,制作比较粗糙而已。

从这三件竹扇式样几乎完全相同的情况来看,在楚秦汉时期的几百年间,楚地一直流行着这种竹扇。

竹扇

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不过,与竹简逐渐演变成纸张的过程一样,漂亮的竹扇虽然很实用,但毕竟较为笨重,于是,从汉代开始就出现用绢制成的团扇,又称为罗扇、纨扇,也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合欢扇。

说到团扇,我们很容易想到古装片中常有的镜头,美女出场时常常手持团扇半遮面,半遮半掩,既是女孩儿的害羞,也是情趣。唐人王建的《调笑令》一词中也曰:“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扇子也就有了并面、便面、障面等雅称。由于绢这种材质的特殊性,使以绢制成的扇子容易变形成其他样子,原本团扇多为“圆如满月”的样式,但发展中还出现了一些“方不应矩,圆不中规”的方圆形、腰圆形、梅花形、葵花形等样式。

团扇的出现打破了羽扇、竹扇的单调格局,使扇形更加丰富了,扇子开始突破单纯的实用性,有了工艺味和文化味。

出土于嘉峪关四号墓中的《宴居图》,画面正中绘女主人跪坐,周围四侍女围坐,有的持扇侍奉,有的持物伺候。

扇子毕竟是消暑降温的工具,与文字由繁到简一样,由于实用性的要求,明代时,开始流行折扇。折扇便于携带,大大推动了扇子的普及型。

引领折扇潮流的重要推手是明朝的永乐帝,他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皇帝的墨宝乃无价之宝,皇帝的示范效应更是榜样无穷。一时间,折扇成为畅销品,它用于扇风的使用性大大降低,而成为上流社会的奢侈品,成为文化人之间的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书法家在折扇上挥毫泼墨,达官贵人在折扇上提笔题字,画家在折扇上抒情写意。那折扇成为媒介,那小小的窗口所表现出的柔情和氲氤,让折扇流传于皇宫、府第、闺室、民间、海外。

扇子如同一个多面镜,它不同的侧面反映着不同的历史镜像:

当帝王出巡时,太监或宫女手执长竿羽扇,站在帝王后侧作遮护状时,扇子就是等级与权威的象征;

当诸葛亮以蜀军主帅的身份,手持羽扇指挥三军时,扇子就是智慧的化身;

当孙悟空三盗芭蕉扇,扇灭八百里火焰山时,扇子就显示了超自然的力量。那是古人的童话,是古人的科幻小说……

而当中国的扇子在明朝时流传到欧洲时,也曾风靡上层社会,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说当时的法国“不拿扇子的女士,便如同不佩剑的男子”。法国人如此喜爱扇子,当然不仅是用中国扇子来扇风取凉,之所以流行,更多的还是那折扇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假以时日,当中国文化再次成为这个星球的强势文化时,那些年,曾经流行过的中国扇子,或许经过当代创造和包装后,再度成为这个社会的畅销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扇子进化论:从帝王出行身份象征到百姓纳凉平凡之物
扇子中的古代历史密码 杨琳
生活小什物(上)——扇、杖、梳篦
怀袖雅物:扇子
扇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最开始的扇子其实不是扇风的
古代皇帝身后的大扇子是扇风的吗?会不会打到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